《邊城》讀后感11篇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體會呢?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怎樣寫讀后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邊城》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邊城》讀后感1
《邊城》是沈從文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它是沈從文先生用筆描繪的一幅美麗的風俗畫卷,展示了湘西民間獨具的民俗美、風情美。湘西山城充滿了安靜活潑,生機盎然的風暴美:天朗、風輕、水清。可以寄托作者和讀者深沉而真摯的愛,寄托著哀愁、憐憫和希望。
沈從文對自己說:“我認識美,學會思索,水對我有極大的關系。”水流過這個靜謐、悠然的湘西小鎮,帶來翠翠的故事,故事平淡,但卻融入茶峒恬淡自然的山光水色之中。所以這種平凡的感情,總會給人留下一抹遐想,單純的似水流過,靜靜的,淡淡的。
《邊城》是沈從文先生理想的夢境,他將對山水的熱愛化作文字融入夢境,。茶峒自然風景清新雋秀,江水清麗綿延,江上的渡船每日運行于山水之間,儼然點綴了這如詩的夢。在這樣的夢境足,卻也有淡淡的憂愁。沈從文先生還說“美麗總使人憂愁。”這或許也是一種美的境界。
故事的女主人公翠翠是美麗、純樸、善良的,她還聰明、乖巧,不諳世事。湘西的清風、麗日給她健壯的軀體,茶峒的青山綠水給她一雙碧玉般澈透的眸子。翠翠對老船夫的感情真摯而感人,對儺送二老的感情朦朧卻執著。對生活,她找不到方向,但卻可以樂觀地面對,老船夫也是個純樸、善良的人,他五十年如一日的守著渡船,他忠于自己的職業,不求回報。他不但不收別人渡船的錢,卻還經常送別人東西。他不思索自己職業對于本人的意義,只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里活下去。他唯一耽憂的是自己孫女將來的生活,最后卻還是在失望和遺憾中死去。天保和儺送兩個好兄弟同時愛上了翠翠,兩人相約采用了美麗而浪漫的“走馬路”——唱情歌給心愛的人的“競爭”方式,天保因先走了“車路”,所以怎么也不肯先開口,當他聽到弟弟的唱聲后,自知不是對手便暗然去,最后心灰意冷葬身河水之中,而弟弟儺送為了翠翠寧可不要碾坊,卻也因為誤會和天保的死而選擇遠行,留給翠翠無期的等待。
因為美總是殘缺的,所以故事就在憂愁和遺憾中收場。我除了被美麗的鄉村風光和純樸的風土人情感動之外,還感動于翠翠那執著無悔的等待,比起現在社會的浮躁,還有多少人會如此執著浪漫的情愫呢?
《邊城》給了我們許多啟示,即使孤獨也要執著地追求至真至善至美。它還引發了我們對人性的思考,對于來之不易的幸福的守候。
《邊城》讀后感2
沈從文是本世紀最為優秀的文學家之一,也是著名的物質文化史專家。對于許多人來說他還是個謎:學歷高小,行伍出身,有著傳奇般的人生經歷。時間證明,他許多作品今天依然顯出極強的生命力。
《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展示給讀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諧的生命形態。《邊城》發表于1934年,小說描寫了山城茶峒碼頭團總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與擺渡人的外孫女翠翠的曲折愛情。青山,綠水,河邊的老艄公,16歲的翠翠,江流木排上的天保,龍舟中生龍活虎的儺送……
《邊城》中的一切都是那樣純凈自然,展現出一個詩意的自然環境與人類社會。然而最終美好的一切只能存留在記憶里:天保與儺送一個身亡,一個出走,祖父也在一個暴風雨的夜晚死去,一個順乎自然的愛情故事以悲劇告終。《邊城》是一個關于湘西苗族的“民族寓言”的經典文本。
沈從文生于湖南鳳凰一個舊軍官家庭,后因家境轉入困頓,剛剛小學畢業、年齡還不滿十五歲時,即廁身行伍,到人世間去“學習生存”。其后數年間,他隨當地軍閥部隊輾轉于湘、川、黔邊境及沅水流域各地。
三十年代初,沈從文在創作的同時,主編《大公報》文藝副刊,并以其在文壇的廣泛影響,被視為“京派”作家年輕一代的領袖。一九四九年以后,由于“歷史的誤會”,改行從事古代文物研究,并先后出版《明錦》(與人合作)、《中國絲綢圖案》、《唐宋銅鏡》、《龍鳳藝術》等古代文物圖案集及學術論文集。
沈從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獻的一生。沈從文先生的文學作品《邊城》、《湘西》、《從文自傳》等,在國內外有重大的影響。他的作品被譯成日本、美國、英國、前蘇聯等四十多個國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國、日本、韓國、英國等十多個國家或地區選進大學課本,兩度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評選候選人。
沈從文1988年5月,因心臟病突發,在其北京寓所逝世。故居于1991年被列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撥款進行了整修。故居現陳列有沈老的遺墨、遺稿、遺物和遺像,成為鳳凰最吸引人的人文景觀之一,每天來瞻仰者絡繹不絕。
《邊城》讀后感3
“有一個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人家。這人家只有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只黃狗。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里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只一里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石床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成深刻一蒿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記數。”
《邊城》中的人也是淳樸,勤勞,友善,和平。管理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個老人。活了七十年,從二十歲便守在這溪邊,五十年來不知渡著船載過多少過溪的山里人。雖然年紀很老,但他不愿意停止這份辛苦卻平淡得幸福的工作。他從不思索自己的職務對于自己的生命能帶來哪些價值,只是靜靜地很中肯地活下去。船總順順大方灑脫,喜愛交結朋友,扶危濟困,正直又慷慨。主人公翠翠生長在純凈的自然,她天真活潑,調皮善良,像只乖順的小獸物,黃狗也是乖巧懂事。
掌管水碼頭的順順又兩個兒子,都喜愛翠翠。翠翠愛著儺送,但老大天保叫人捎信給老船工提親。當兄弟倆發現彼此都愛著翠翠時,互相呵護著兄弟深情的同時敞亮動人歌喉在深夜使單純善良的翠翠感動飲泣。然而,大哥天保在出船時落水身亡,順順便不太愿意翠翠做自己的兒媳婦。儺送生老船工的氣,為什么那么玩弄自己和哥哥。深情的儺送還是深愛著翠翠,又不愿意向金錢利益妥協,接受新碾坊,便賭氣離家了。爺爺心中紛亂,怪自己因為太擔心孫女而做了錯事。責怪著自己,擔憂著翠翠,老船工在雷鳴夜晚悄然離去。
爺爺突然離去,翠翠堅強的一面支撐著她弱小的身軀。從此只有小黃狗陪伴可憐的孤單的翠翠。他們只能在等待中相依為命。船總順順終究是個善良的人,也許他也深知兒子的癡情,便將翠翠接回家照顧,準備作儺送的媳婦。在雷雨中坍塌的白塔重又修好,可是翠翠深愛的倔強的儺送在哪兒?
“也許明天回來,但這個人也許永遠也不會來了……”
邊城像是一曲傷感的音樂,緩緩激起我內心的惆悵凄涼。天保落水身亡的消息,順順父子對老船夫的誤解,老船夫的去世……無情的突變破壞了原來碧水溪岨平靜的生活。翠翠命途多舛,難道她的一生終將是個悲劇?她的孤獨令我的心隱隱作痛。
我想說:也許天保明天就回來,明天會回來的……
《邊城》讀后感4
看完了沈從文先生寫的《邊城》,頗有些情緒,故小寫以記之。
沈先生的文字,美如溪水,一路細碎地奔淌著,沿途的景色甚是沁人;帶有淡淡的憂傷。他所描繪的湘西小鎮,古樸純真,淡淡的,甜甜的,置身其中,似乎畫中人都已然忘記了時間。清新的愛情,唯美的旋律,在沈先生的筆下那么的深切可感,那么的動人心扉。
書中的世界仿佛靜止。
時間在走,歲月在長;翠翠從一個小雛孩兒長成了14歲的嬌羞少女,眉清目秀,活潑可愛。她是自然的孩子,有著自然賦予的神氣,自然映照的明眸。
順順家的孩子,老大天保,老二儺送,竟同時喜歡上了這個擺渡人家的女兒。對天保來說,“車有車路,馬有馬路”,車路不通,馬路不擅,憤而離去,不幸遇難;對儺送來說,是碾坊,是渡船?是愛情,是兄弟情?生活之累在于選擇,他難于抉擇,亦選擇了離開。“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是喜是悲,畫中人自知。
可是你說,儺送會不會回來呢?那睡夢中的一把虎耳草幾時再得一見呢?
書中的爺爺,守了渡船50年的爺爺,在雷雨將息的夜晚死去,留下翠翠一人 ,哭成了淚人兒。但我相信自然給她的力量會讓她勇敢堅強地承受生活,我相信清純質樸的湘西女子會撐起那一只渡船,不管儺送回是不回,她都還是那個快樂的翠翠,清澈的眸子,溫柔的心。
沈先生后來寫說:“人事就是這樣子,自己造囚籠,關著自己;自己也做上帝,自己來崇拜。生存真是一件可憐的事情。 一個人記得太多事情真不幸。知道事情太多也不幸。體會到事情太多也不幸。”但我想,人生之美不就在于經歷嗎?人事紛繁,要緊的是自己能有一顆平和安靜、強碩壯實的心,風雨再大,亦能安之如怡。大學四年,到現在已經匆匆過了將近一半了,未來還有一半,該怎么過?
這個問題許久之前就想過,當時沒有答案,抱著走一步是一步的心態;到現在,我不得不很慚愧地說,仍舊未知,仍舊不知道未來該怎樣走,不知道過了今天明天該為什么而奮斗……書中的生活太美,如云煙,如霧靄;現實的生活太難,如追日,如填海。我要怎么做,才能使自己的心靈強大?
《邊城》讀后感5
對湘西的鳳凰古城一直以來向往著去一睹美景,去年十月終于心想事成,去了鳳凰古城。由于跟團游,沒能去成沈從文大師所描述的邊城,有點遺憾。
在去之前我特意去閱讀了沈從文的《邊城》,看完后腦子里一直盤旋著茶峒、翠翠、爺爺,心里一直在問“茶峒”,“邊城”是不是就是鳳凰古城?網上看到有人寫游記就說邊城就是鳳凰古城,于是,等我看完小說和查閱地圖才弄明白,沈從文先生是鳳凰人,所以很多人以為邊城就是鳳凰古城,其實不然,沈從文所寫的“邊城”名叫茶峒。翻看中國地圖就會發現,在鳳凰縣的北部有一個花垣縣,在湖南、四川(也就是現在的重慶)、貴州的交界處,“邊城”就在此。也就是說,“邊城”的原型是湖南省花垣縣的茶峒鎮,20xx年這個鎮已經改為“邊城鎮”。
《邊城》從“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路。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為’茶峒’的小山城,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只黃狗”,故事展開了。小說開頭向我們展現了那片寧靜的自然風光,寥寥幾筆勾勒出一個女孩和一個老人簡單的生活中透出的那些快樂和活力,然后便講述了那個熱鬧的端午節,女孩翠翠的感情便是從這時拉開了序幕。小說開篇大段的景物描述似乎看起來有點迷糊,可漸漸的,一幅曼妙的風情畫卷隨著文字徐徐展開,使人不由自主的沉浸其中,仿佛置身湘西那美麗的世外桃園。沈從文先生優美流暢的語言文字,如詩如畫般描繪了白河沿岸恬靜幽美的山村,湘西邊城濃郁的風土民情,人與自然和諧的一幕幕景象展現在面前,給人以極美的.享受。
把《邊城》通篇讀下來,讀出了沈先生對湘西風情的鐘愛,讀出了當地的人們純樸赤誠,讀出了故事淡淡的憂傷。
讀完全文,我就開始向往那個遠在湘西邊境的小鎮。這次旅行,沒能去成,據說團隊不可能去的,所以更堅定我以后盡可能自由行的決心。
讀《邊城》后為了搞清楚邊城是不是就是鳳凰古城,仔細查閱地圖,把湘西地圖印在腦海里了(我是地圖盲)。邊城是花垣縣的邊城鎮,鳳凰古城是沈從文先生故居。這次去鳳凰古城特意去參觀了沈從文故居。我在沱江邊上來回行走,看著兩岸的景色,想象著湘西邊城那山清水秀的美麗景色,在我的眼前仿佛出現了一條清澈蜿蜒的小溪,兩岸青山相對,溪邊一座白色小塔,溪上的渡船緩緩移動,船上的老船夫啞啞的歌聲與細細的竹管聲,振蕩在寂靜的空氣里,如詩如畫般的畫面絮繞在腦海中……。
《邊城》讀后感6
“ 可是到了冬天,那個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里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青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這就是《邊城》的結尾,看似和全文基調一致,給人平淡、清麗、悠遠…甚至有些倉促簡單,殘缺的感受, 但細細品味,卻又能尋見些許耐人尋味的“邊城”之美。
“邊城”之美,美在殘缺。
維納斯之所以令天下人傾倒,在于她的斷臂給人無窮想象;彩云遮月之所以美,就因它半遮半露,有既不能一睹為快,又不忍棄之的矛盾美。而《邊城》恰恰因為這種充滿遺憾的結尾使它錦上添花,更顯風采。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天下誰不想有情人終成眷屬呢?翠翠既然與儺送兩情相悅,理當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但倘若如此,似乎又落入了言情小說的俗套,怎會產生“余音繞梁”的效果呢?
試想,儺送不去流浪,他們真的會幸福?儺送既有對哥哥之死的愧疚,又有對翠翠的依戀,左右兩難,如何能以笑顏面對翠翠?而純情的少女翠翠,不諳世事,自然無法了解儺送的復雜心理,豈不是空添愁怨....長此以往,怎會不心存芥蒂,親極反疏? 既然天保之死的陰影會壓倒兩個純情之人,那么又何必畫蛇添足,狗尾續貂。本來的圓滿,幸福的記憶為何要畫上一個不完滿的句號呢?等到海枯石爛,或許那個人不可能回來,流浪滄海桑田,或許那心結也不能打開。那痛一寸一寸地、蝕心刻骨,難道這算美嗎? 是的,一件古董放在那里,絕對只是看看而已。倘若有裂縫,自然心痛,但更多是遺憾與欣賞。“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難道殘缺不是一種美嗎?
儺送會回來嗎?不回,與母親相比,翠翠與儺送甚至不成相愛過,這豈不是一個十足的悲劇,令人痛徹心扉,又讓作者如何忍得下筆?回來,又讓故事落入了俗套。由此看來,此刻戛然而止,給了我們無限想象的空間,任這故事最后如何,都由我們去想象,或喜或悲,都由我們選擇,殘缺,或許是最好的結局。
人世間有百媚千紅,《邊城》獨鐘殘缺一種。邊城之美,美自殘缺。
《邊城》讀后感7
初讀了《邊城》,贊嘆于茶峒的淳樸的民風。堅持要給過渡錢的渡客,堅持不要過渡錢的、會去買煙草和茶葉送給渡客的老船夫。這里的人如這里的風景,純凈美好,質樸真誠。
作者的行文如潺潺流水,細細的淌著,沒有扣人心弦的懸念,也沒有驚心動魄的氛圍,更沒有曲折跌宕的情節,但就是這樣的文風,卻能夠深深的深入到人物的內心深處。襯托出一座純凈的邊城。
在苗族居住的茶峒,既有通過媒人上門求親的方式——所謂的走車路,也有男子站在溪邊、山崖上唱歌給女子聽,一人獨唱或二人對唱,在唱歌中了解和認識對方,知道或分手或結親——所謂的走馬路。這后一種方式,表現了湘西民眾在婚姻問題上的寬容和自由,也反映了這塊地方人們善歌的才能。
《邊城》它不僅僅是一部描寫民風、景色的小說,它更是一部堪稱絕美的愛情悲劇。翠翠,是湘西山水孕育出來的一個精靈,天真善良,溫柔清純。他對天保兄弟的愛帶著少女的羞澀和幻想,或者說這種愛似乎一直是以夢幻的形式出現的。
在夢里,她“聽到一種頂好聽的歌聲,又軟又纏綿”,于是她“像跟了這聲音各處飛,飛到對溪懸崖半腰,在了一大把虎耳草”。她只有在夢中才能品嘗到愛情的甘露,而現實卻似乎離她很遠,于是,她只能“癡癡的坐在岸邊”,凄涼地守候,孤獨地等待。
從翠翠身上,可以看到苗族青春少女的那種美好生活的渴望與追求。因為她的淳樸,他無法拒絕大老,也無法向儺送表白,但儺送駕船遠走后,她又矢志不渝地等待心上人的歸來,愛的那么堅定執著。一個弱女子,滿心盛的都是“愛”。
作者說:“這個人也許永遠不會來了,也許明天回來!”給讀者留下了悠長的惋惜,無限的牽掛期盼。也許冥冥之中真的有歲月輪回,母親的悲劇在女兒身上再一次重演,但不管未來會怎樣,自己的未來終究要靠自己去爭取,但愿她等到的不是無言的悲哀,不是追悔莫及的淚水,而是應屬于她的那份幸福。
我總在想,為什么這個小說叫做“邊城”?是不是沈先生在心中在守護著什么?在懷念著什么?但這恐怕只有沈先生自己才知道了。
《邊城》讀后感8
夜闌人靜的夜晚,躲開白天的喧囂,細品沈從文先生的《邊城》,思緒隨著書中人物的變化發展起起伏伏……《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展示給讀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諧的生命形態。
《邊城》發表于1934年,小說描寫山城茶峒碼頭團總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與擺渡人的外孫女翠翠的曲折愛情情節簡樸優美。在小說中,地處湘川黔三省交界的邊城茶峒,青山綠水,美不勝收。秀麗的自然風光教化著茶峒白塔下兩個相依為命的擺渡人。外公年逾古稀,卻精神矍鑠。翠翠情竇初開,善良而清純。他們依著綠水,伴著黃狗,守著渡船,向來往船客展示著邊城鄉民的古道熱腸。誰又能想到,在這古樸而絢麗的湘西畫卷中,鋪衍的竟是一個美麗而凄涼的愛情故事。翠翠與外公失散,幸得美少年儺送相助,從此翠翠平添一件不能明言也無法明言的心事。正是“以我心換你心,始知相憶深”而愿“兩心永相依”的美好愛情的萌芽,誰知儺送的哥哥天保也愛上翠翠。為成全儺送與翠翠,天保外出闖灘,不幸遇難,儺送也因此離開翠翠駕舟出走。疼愛著翠翠并為她的未來擔憂的外公終于經不住如此打擊,在一個暴風雨之夜溘然長逝。翠翠守著渡船深情地等待著那個用歌聲把她的靈魂載浮起來的年輕人,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翠翠也知道“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她也希冀,“也許明天回來!”,令人無限感慨。
天真善良,溫柔恬靜的翠翠、古樸厚道的老船工、豁達大度的天保,豪爽慷慨的順順,熱誠質樸的楊馬兵……他們都是美好道德品性的象征,都體現理想人生的內涵。這里的人們無不輕利重義、守信自約;酒家屠戶,來往渡客,人人均有君子之風;“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較之講道理和羞恥的城市中紳士還更可信任”。比起物欲橫流、紛繁復雜的社會,這里儼然是一派桃源仙境,令人無限神往。
讀完《邊城》,不能不被沈從文筆下湘西民族和整個中華民族美好的文化精神所打動。那幽碧的遠山、溪邊的白塔、翠綠的竹篁、質樸的百姓以及這美好的邊城所發生的那段愛與守候的故事,將永遠在我心中閃耀著光輝!
《邊城》讀后感9
茶峒是個美麗的小山城,依山傍水,風景秀麗。
翠翠和她的祖父就住在城口,每天給進城的人渡船是他們唯一的工作,有時祖父進城打酒,翠翠就和她的小黃狗為客人渡船,而小黃狗也聽話地為主人拉繩引船,動作嫻熟敏捷。這樣,生活過得平淡而又快樂。
不知不覺翠翠到了要嫁人的年齡,平淡的生活也因此慢慢走到了盡頭。我覺得那是個還沒有開始就已經結束的愛情,當看到翠翠第二次遇見了二老的時候,我開始幻想他們以后甜蜜的戀愛,可是當向翠翠提親的大老下船出了事后,我知道翠翠的快樂將一去不復返了。的確,自那以后,翠翠的生活一天一天地發生著改變,致使最后永遠失去了她的祖父,也失去了每天為人過渡的那條船。
合上書,我的心里很難過,為翠翠的遭遇,也為她的祖父,因為他們是多么善良的人,多么快樂的人。翠翠常要爺爺唱歌給她聽,而爺爺又粗又啞的嗓子唱起山歌來卻又顯得那么質樸、那么憨厚,總逗得在一邊和黃狗玩耍的翠翠開心地笑。這是一幅多么美麗的畫面,有山,有水,有鳥鳴,有歌聲,有歡笑,……而現在全被打破了。 故事雖然用灰色的背景為翠翠的未來打上了一個省略號,以悲劇收場,但我卻非常喜歡《邊城》,喜歡《邊城》里每一個善良樸實的角色,尤其是翠翠的爺爺。
他的大半輩子都在管理這艘渡船,卻從來不收人家一分錢,有時客人想答謝他放了些錢在船上,他是追上好幾里也一定要把錢還給人家,所以人們拿這位倔強的老頭也沒辦法,只好在他進城買東西的時候多給他加些肉,加些酒來酬謝了。平時他還會托人買些上等煙草,過渡的時候誰需要就慷慨奉獻;到了天熱些他還會和翠翠準備一大缸水,里面放了些清熱、解毒的草藥給每位客人喝。爺爺是個老實人,為翠翠的未來擔心,卻從不把煩惱告訴她,只是緊鎖在眉頭里一個人承擔。可以說在那個雷電交加的晚上,爺爺走得是不安心的,因為他并沒有把翠翠的終生大事操辦好。
還有翠翠的不食人間煙火,順順的慷慨大方,儺送二老的樸實真摯,天保的豪爽英勇……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人間每天都在發生悲歡離合,這和時代的背景是分不開的,但撇開那些令人傷心的悲劇去看里面的每個人、每個風景、每個生活片斷,你會驚異地發現,沈從文先生給我們描繪了一個多么美麗的世外桃源,那里純樸的民風是我們這個霓虹閃爍的大都市里所沒有的,它好似一股清泉,它又似一縷清風,吹走了我臉上的塵土,帶來一絲溫馨。 多么希
《邊城》讀后感10
以我心換你心,始知相憶深。
——題記
因著“愛”與“美”的特質,我被沈從文身上那股獨特的氣質所吸引,既富于幻想,又在心靈上積淀著沉痛隱憂。他是很喜歡強調自己農村背景的作者,在《習題》里他這樣寫道:“我實在是個鄉下人,說鄉下人我毫無驕傲,也不自貶,鄉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遠是鄉巴佬的性情,愛憎和哀樂自有它獨特的式樣,與城市中人截然不同!”讀完《邊城》,我才似乎向他邁進了一大步,理解了他心中的“愛”,領悟了他筆下的《美》。小說中湘西秀麗的風景畫和清新、淡遠的牧歌情調深深感染了我。
在小說中,地處湘川黔三省交界的邊城茶峒,青山綠水,美不勝收。秀麗的自然風光教化著茶峒白塔下兩個相依為命的擺渡人。外公年逾古稀,卻精神矍鑠。翠翠情竇初開,善良而清純。他們依著綠水,伴著黃狗,守著渡船,向來往船客展示著邊城鄉民的古道熱腸。誰又能想到,在這個古樸而絢麗的湘西畫卷中,鋪衍的竟是一個美麗而凄涼的愛情故事。翠翠與外公失散,幸得美少年儺送相助,從此翠翠平添了一件不能明言也無法明言的心事。正是以“我心換你心,始知相憶深”而愿“兩心永相依”的美好愛情的萌芽,誰知儺送的哥哥天保也愛上了翠翠。為了成全儺送與翠翠,天保外出闖灘,不幸遇難,儺送也因此離開翠翠架舟出走。疼愛著翠翠并為她的未來擔憂的外公終于經不住如此打擊,在一個暴風雨之夜溘然長逝翠翠守著渡船,深情地等待著那個用歌聲把她的靈魂載浮起來的年輕人,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翠翠也知道,“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她也希冀,“也許明天回來!”令人無限感慨。
我最不能忘記的是翠翠那雙清明如水晶般的眸子,是那樣盈滿了對那個人的癡情。我不禁想起韋莊的那首《思帝鄉》:“春日游。杏花吹滿頭。陌上誰家年少,足風流。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縱被無情棄,不能羞。”一寸相思一寸灰,翠翠的愛情不若詞中女子那般沖動熾烈,卻也分外耀眼,志不可奪。她一生都在用她那份含情脈脈的溫情守候一段飄渺的希望,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這段愛情,是如此可悲、可嘆、可敬!
這座邊城。是翠翠心靈的歸宿,她一直留在溪邊無盡地等待。我們每個人心里也有一座邊城,它既是我們的枷鎖,也是我們的歸宿。
《邊城》讀后感11
《邊城》蘊含著詩一般意境和韻味,作者不僅創造了詩一樣意境而且賦予作品中人物與景物以深厚象征意味,集中了湘西秀美山水和淳樸情致。
《邊城》里人情亦如水,卻不是如水樣淡薄,而是一如湘西河川明澈純凈。在閱讀的時候我感受到了人性的芬芳。翠翠和爺爺一起守著渡船相依為命彼此關懷,他是古代勞動人民代表,他善良、勤勞、樸實、憨厚、忠于職守,他對外孫女無私關愛,炎黃子孫得以繁衍血緣紐帶,從他身上我看到了中華民族那原始而又古老純樸人性之美。
翠翠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她那雙清明如水晶的眸子,以及她清澈純凈的性格。她天真善良,溫柔恬靜,在情竇初開之后,便矢志不移,執著地追求愛情,癡情地等待著情人,不管他何時回來,也不管他能不能回來。那白塔綠水旁翠翠佇立遠望的身影,是如此的嬌艷燦爛!我雖理解儺送的出走,卻也不能釋懷他的出走,因著他的決定最后讓一個人的悲劇變成了三個人的悲劇!這不禁令我想起韋莊的那首《思帝鄉》:“春日游。杏花吹滿頭。陌上誰家年少,足風流。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縱被無情棄,不能羞。”一寸相思一寸灰,翠翠的愛情不若詞中女子那般沖動熾烈,卻也分外耀眼,志不可奪。她一生都在用她那份脈脈的溫情守候一段飄渺的希望,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這段愛情,是如此可悲、可嘆、可敬 內容來自天下文學網
此外,作品中的其他人物也鮮明可愛,躍然紙上。古樸厚道的老船工、豁達大度的天保、豪爽慷慨的順順、熱誠質樸的楊馬兵……他們都是美好道德品性的象征,都體現了理想人生的內涵。這里的人們無不輕利重義、守信自約;酒家屠戶,來往是客,人人均有君子之風;“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較之講道理和羞恥的城中紳士還更可信任”。比起物欲橫流、紛繁復雜的社會,這里儼然是一派桃源仙境,令人無限神往。
然而,《邊城》對于我,除了心靈和人性的回歸感,更多的卻是,它將我帶回到童年的陽光里去。那里有我的爺爺,他給予我的愛濃的化不開也忘不掉,于是記憶當中,永遠抹不去的,那暖暖的感覺,隨著翠翠的一聲聲“爺爺”被觸動著。
讀完《邊城》,不能不被沈從文筆下湘西名族和整個中華民族美好的文化精神所打動。那幽碧的遠山、溪邊的白塔、翠綠的竹篁、質樸的百姓以及這美好的邊城所發生的那段愛與守候的故事,將永遠在我心中閃耀美好的人性光輝。
【《邊城》讀后感11篇】相關文章:
《邊城》讀后感 15篇02-21
高中生《邊城》讀后感04-13
邊城初中的讀后感800字04-02
大學生邊城讀后感1200字10-17
高中生邊城讀后感800字04-02
邊城高一讀后感800字04-02
邊城教學設計09-26
邊城課文讀書心得02-22
高二語文《邊城》教案07-16
高二語文《邊城》教學設計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