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階讀后感范文(精選6篇)
讀完一本書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需要寫一篇讀后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臺階讀后感范文(精選6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臺階讀后感1
《臺階》一書中,父親覺得自家的臺階低,望著人家高高的臺階,羨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棟有高臺階的新屋。父親體壯如牛,吃苦耐勞,他相信自己的力量,他下定決心,開始漫長的準備。他終年辛苦,準備了大半輩子,積銖累寸,終于造起了有九級臺階的新屋,一輩子的心愿得以實現,心頭的喜悅真是無法形容。房子蓋成了,父親卻老了。
文中有一段話父親閑著沒什么事可干,又覺得很煩躁。以前他可以在青石臺階上坐幾個小時,自那次腰閃了以后,似乎失去了這個興趣,也不愿找別人聊聊,也很少跨出我們家的臺階,偶爾出去一趟,回來時,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樣。父親究竟失去了什么?這種若有所失的心理該如何理解?在上課前,我真擔心養尊處優,無憂無慮的孩子們體會不到。可事實證明我的擔心完全是多余的,孩子們的發言令人感動,我不得不佩服他們的善解人意,體貼入微。請聽孩子們的發言:
(1)父親一貫辛苦勞累,砍柴、擔谷、抽煙、拾磚撿瓦、挑水,生活很有規律,可他現在忽然無事可做,覺得空虛無聊。
(2)父親一輩子渴望贏得別人的尊重,現在房子蓋好了,臺階高了,他一下子沒有生活目標了,覺得沒奔頭,沒勁。
(3)父親干了一輩子,年輕時三百來斤的青石板一下子背三趟,還沒覺得花了太大的力氣,如今連水也挑不動了,他失去了生機、活力,覺得自己沒用了,每價值了。
我親愛的孩子們呀,難得你們如此善解人意。
臺階讀后感2
李森祥的《臺階》,使我真正地體會到,父親這個詞的深刻。
文中的父親是努力的,并且十分要強的。或許,原來的舊臺階更適合那一家人,也或許,父親當初就不應總想著換個新房子、新臺階。他原本以為,家里的臺階低,就意味著地位低,所以變得自卑。當他終于有能力砌高臺階時,他卻不得不面對一個事實自己老了。
到了最后,想信父親會懷念當年的舊臺階,原因很簡單,因為習慣在哪兒了。
當作者發現父親老了時,是看出父親已直不起腰。而父親卻怎么也不肯服老。他就是太要強,其實人生在世,不必要一定要做到最好,如果后果達不到自己的預期,那么失落感同樣也會越來越強。而人生,也總有像文中這樣:明明換了新臺階,卻高興不起來的無奈。
即使如此,我同樣感覺父親十分偉大,他的樸實深深感動了我,也正是這一點一滴的積攢,難能可貴的樸實,才使父親無法享受高臺階的快樂。或許,是因為越樸實的人,越無法追求高高在上的生活。
父親為了那個新家操勞了大半輩子,最后,卻并不快樂,并不習慣,而換來的,只是原來能背三百斤的青石板的身子,變成了連水都提不動身子。這難免有些心酸!
在許多時候,我們都會為自己定下一個又一個的目標,而這些看似動力的源泉,在我的眼里,卻是難以掙脫的束縛,它們會阻礙我們前進,所以,請不要做過多的規劃,不要像文中的父親一樣。因為人生的道路彎彎折折,下一秒不知會發生什么。讓我們的人生順其自然吧!
轉過身,看看文中的父親,再回頭看看自己的父親。比較之下,都是差不多的,他們的內心,總是希望能變得更好。所以,為了自己的父親不要勞累過度,現在就不要讓他為我們擔心,為這個家操心。讓他在還算美好的`日子里,享受一些溫暖吧!
臺階讀后感3
李森祥的《臺階》描寫的是一個勤勞誠實的農民形象。一個父親一生中最大的愿望就是造一座高臺階的房屋。父親經過大半輩子的努力,終于造了一座高臺階的房屋。房子造好了,父親也老了。
這是六七十年代典型的農民形象。勤勞、淳樸、善良,不僅要求能溫飽,而且有自己的追求。父親的追求就是擁有一座高臺階的房屋,因為當地有一個說法,臺階高房屋的主人地位就高。現在看來這是一個多么簡單的愿望啊,但卻耗去了父親大半輩子的心血。
讀了這篇文章讓我感觸最大的就是感恩。對父親感恩,對社會感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父親,他們為了自己的家,一生辛苦勞累,默默無聞,直到老去。父親的幸福似乎就在勞動中,父親的幸福寄托在兒女的健康成長中。可憐天下父母心,一生只為兒女活。但是現在的不少孩子卻不能夠理解父母的辛勞,常常以自我為中心,趁著年輕盡情享受,把所有煩惱留給父母。
如果說感恩父母很多人還能夠理解,但談到感恩社會不少人不屑一顧。雖說中國目前還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我們也應該看到,我們的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這是我們辛苦勞動的結果,也是也是政府執政理念的進步。在父親那個年代,老百姓幾乎沒有任何福利,種地要繳費,看病沒醫保,孩子上學要交學費,沒有養老金,正因為這樣才有文中的父親追求大半輩子只是造一座高臺階的房屋。
雖然現在的父親沒有文中的父親那么辛苦了,但是他們對兒女的心卻永遠不變;雖然現在的社會制度還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但它會越來越完善。無論對于父母還是對社會我們都應該心存感恩之心。
臺階讀后感4
讀了《臺階》一文,我被父親的執著和勤勞所感動,感動之余,心中總有一種說不出的遺憾,我為父親達到目標后的迷惘和不知所措而感到悲哀。
父親像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一樣,他勤勞、節儉、執著,為了達到自己的目標而終生奮斗。他勤勞,一年中七個月種田,四個月砍柴,半個月揀建高臺階新屋的原料——印石。剩下的半個月編草鞋;他節儉,為了新屋,他省吃儉用,從不浪費一分錢;他執著,為了達到建新屋的目標,他準備了大半輩子,從來沒有中斷過,在這大半輩子中,雖然又苦又累,但他活得有骨有肉,有聲有色,他活得自在,他可以任意地“磨刀”,可以與村人友好地交流。
父親奮斗了大半輩子,新屋建成了,臺階抬高了,在外人看來家庭的地位好象提高了,但父親卻不得不憋住在臺階上磕煙槍的自在,他雖然也可以坐在有地位象征的高臺階上與村人交流,但總覺得不自在,到后來,偌大一個高臺階竟然沒有父親可以坐的地方了。
這篇文章給我最大的啟迪是:人的一生不能沒有奮斗目標,我們應該根據不同的時期制定適應于社會、適應于自己的奮斗目標,有了目標,我們才能堅持不懈地努力,我們才能活得有聲有色,也才能享受到勝利的喜悅,并努力尋找自己的下一個人生目標。
最美是過程!
臺階讀后感5
有人說過人生就像把一塊不斷從山上滾下來的石頭推上山,然后石頭又從山上滾下來,又把石頭推上上。人一輩子就這樣努力著,生活著,辛辛勞勞著。
李森祥的《臺階》中的父親是一位勤勞淳樸的農民,老實厚道。他在農村里沒有什么經濟地位,他總覺得自家房屋的臺階低,因為“臺階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應高。”他為了改變自家的地位開始了漫長的準備,從撿一磚一瓦、積累一角一角錢開始,年年辛苦勞碌,任勞任怨,目的只有一個——改變地位,獲得別人的尊重。最終愿望實現了,可是父親卻為此衰老了,身體也跨了。這篇課文告訴我們,父親創業的艱難困苦,根源在于農村經濟極端貧困落后,小說深沉的響著時代對先進的生產力的呼喚。中國的農民終于走進了時代的春天,現在過上了好日子。
我作為一位普通的老師,教書十多年,工作中兢兢業業。通過不斷的努力,換了個工作環境,每月工資四到五千元,而當地的房價每平方一萬或更高,如果很節儉過日子,每年可攢下二到三萬,想買個一個普通的小房子住,就得工作三十年。我們一輩子有多長的工作時間?我們一輩子生命又有多長?那我們比臺階中的父親強多少呢?也許我們會成為房奴。
試想,將來一個孩子從上幼兒園開始,要讀二十多年書,該要花多少錢,等到他將來通過努力到大城市里工作,一輩子也就只能為房子奔波了。
人啊,真的不容易!
臺階讀后感6
《臺階》我想大概是有這么幾層含義的:
父親只是一介農民,他沒什么文化造詣,空有一身勁兒,也就想著趁自己年輕,用自己的價值來換取在村中的地位,可他換來的卻是舒適的新房和只增不減的自卑,或許我們看到的是“勞動人民最光榮”,但在他的眼里,卻可能還是認為自己是社會最底層人民以及對子女做得少之又少的愧疚,而這樣來看,在挑水一事當中,父親沖“我”發火,也并非僅限于他認為自己老了,而還包含著他覺得自己連給子女做“挑水”這件小事的能力都沒有了,這是源自父親對子女的情感。
第二則是老師提到的間歇性失落,父親在造成新屋后又為什么尷尬且失落呢?因為他真正享受的或許不是房子建好后的成果,不在于他為子女提供的平臺,那些都只是他認為自己有責任去做的,可真正讓他體會到自己價值,讓他感到充實的在于半輩子一磚一瓦的積累,在于他雖然疲憊卻每天都精神滿面的日子,在于他每天清晨都把地砌好,然后對著成果滿意的微笑,可真正當他完成的時候,他卻覺得自己最享受的時光已經逝去了,文章中在描寫父親檢查新臺階的時候很細致,他每隔幾天都會去檢查,這樣頻繁的次數是因為他想珍惜自己這最后一點勞動的時光。
第三則是來自于曾經生活的回憶,父親如果沒有兒女,或許不會這樣急于修建新屋,因為曾經的三塊三百斤重的青石板是他磨破了草鞋一口氣扛回來的,青石板雖沒有水泥舒服,卻是幾十年經歷風吹雨打的記憶。那時光里有父親磕煙斗的場景,有我從小就乖乖坐在那里的場景,還有還有太多父親曾經習慣了的“舒適”。
作者說父親一生都憨厚老實,沒有什么地位上的追求,可他沒有地位上的追求僅限于他是一個個體。如今他是一位父親,便不能再凡事都如從前,他要為自己的后輩做長遠的打算,他犧牲了自己太多,來貢獻給自己的家庭。
他為什么失落了呢?
或許不僅僅因為他老了。
【臺階讀后感范文(精選6篇)】相關文章:
臺階讀后感3篇12-10
《臺階》說課稿11-25
《臺階》課后反思精選三篇09-13
《臺階》教學反思12-23
《臺階》人教版教學設計11-25
人教版《臺階》教學設計11-22
《臺階》優秀教學設計03-29
《臺階》教學設計人教版11-21
《臺階》閱讀練習及答案03-29
《臺階》優秀教學設計匯編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