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的葬禮》的讀后感(精選5篇)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后感如何寫了哦。現在你是否對讀后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穆斯林的葬禮》的讀后感(精選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穆斯林的葬禮》的讀后感1
初中時讀過一本書,叫《穆斯林的葬禮》。它是我最喜歡,也是另我感動最深的一本書,至今,我還對它記憶憂心仿佛昨天還在看這本書呢!
生命的挽歌總有一種愛讓人淚流滿面,總有一種情讓人無言以對,韓新目一個唯美的易碎,或許從易碎種,才讓我永久的回味書中所述的純潔的愛情與無畏的生命。無意間看到這本書,無意間看了它,卻再也無法從中拔出來,一任淚流滿面,它不煽情,但卻感人,感人至深,我一口氣讀完它,但只是在想悲哀為什么總是揮不去,我被他深深的吸引了,它讓我看到人性的弱點,人生的無奈,更重要的是由愛而襯托出生命的價值!這本書里,兩條軌跡穿插著前行—“月”與“玉”,兩允人,不同的人生的道路,不同,但又那么的相似,是悲字溢滿心頭的苦澀,或是被感動良久的悲楚,命運無情,生命也是如此的脆弱,我真想用我的眼淚來祭奠這白紙黑字,著無盡的愛。梁冰玉,韓之奇,上一代的愛情沒有幸福,有誰能體會。看著小心越可愛而安詳的臉龐,而斷然離去的冰玉的心情呢?更有許多感受,當他重回故居為了女兒,卻只能面對一片連墳都難以發現的“墓地”的悲楚呢?正義,何以能讓你生,或是滅呢?正義站在新月身邊,但同時死神也降臨,正義有時候是那么脆弱連同脆弱的生命,一并離去,為什么?為什么?復仇失去了理智,上一代的一個悲劇,一個宿命,有輪回到下一代的身上,時代已將一切掩埋,沒人理解這樣的家庭。
曾受戰火的洗禮,靈魂和呻吟毀滅的人?逃離了戰火,梁冰玉猛然的發沉:比戰爭更恐怖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隔閡,一個穆斯林家庭,三代人的興衰,那么無力地控制著人生,那么有力的詮釋著生命,人生仇恨何能免?銷魂獨我清無畏……人生從來沒有輪回度過了人生才完成了人生。
正如歷史,他是人的足跡,但并不是所有留下足跡的人都敢于正視自己的歷史?生命的挽歌,在逝去之時唱起。易人拉欣的流浪,至后來的韓志奇流浪,本來就是一種悲哀,女兒的離逝,正如那含苞帶放的花蕊。花還未開,花枝失折了。永遠不能彌補。葬禮時一切的終結,也是一切的起點。沒有人知道,葬禮的哀歌在為誰而唱,為誰而熄?一條是私怨不停的不歸路,一條是愛恨分明的死胡同,韓子琪而韓子琪,就這樣被生命捉弄,新月與子淇兒女之間無盡的愛。但也無法改變決定的事實。或許新月一開始就錯了,韓新月與楚艷潮,更是一個錯誤,在那戰火連天的年代,放不下浪漫—即使在東北大圓內未明湖畔!她的師生戀只能走向死忙,生命在宿命前是那么的無力。即使有楚老師深情的呼喊,點燃她生的希望,也不能改變現實,冷酷的“母親”韓子琪投入仇人門下,我只是深感佩服,而一絲一毫之前也飄然入心,直到讀到新月之亡,已經不住流淚,為什么生命如此脆弱不堪一擊?
久久沒有為一本書感動了,是他讓我找到了一份純真的感動,哪一點希望那一份愛,以及那一縷生命,生命的挽歌為誰而唱,生命的挽歌為誰而鳴。
《穆斯林的葬禮》的讀后感2
其實初次看到《穆斯林的葬禮》是那么厚一本書的時候,手停住了,那么厚一本書,我能看完嗎?但在我看了幾頁后,這個疑問就消除了,這本書深深的吸引了我,他的文筆,他的情感,他的故事,都讓我愛不釋手。
整本書穿插著講述了兩代人的故事,是一個莊嚴而偉大的世界。從第一代,梁亦清為玉獻生,韓子奇成家,成為玉王,出國護玉,帶新月和玉兒回國,壁兒促使家產盡毀,到第二代,韓子奇為讓新月上大學付出代價,新月與楚雁潮志同道合,新月的心臟病被發現,與楚雁潮相愛,抱憾而死……
穆斯林,很多人對它的了解少之又少,只知道它是一種信仰,有著許多習俗,不過要細說習俗,也就只知道忌口豬肉、煙酒罷了。作者作為回族,一名虔誠的穆斯林,在這本書中,讓讀者們深刻的了解到了穆斯林。
穆斯林四海為家,同族人互相尊重,不分你我,不管是陌生人還是熟人,只要是穆斯林,他們就會伸出援手。全世界的穆斯林一日五次的禮拜都朝著穆斯林尊貴的天房——克爾白,在每個穆斯林的一生當中,如果有條件就應該前往克爾白朝覲一次,以此獲得安拉的宥赦,求得死后進入天園的門券。穆斯林每天要做五次禮拜:日出前的晨禮(榜答)、午后的晌禮(撇什尼)、太陽平西時的晡禮(底蓋爾)、日落黑定前的昏禮(沙目)、夜間的宵禮(虎伏灘)。然而在禮拜前,還必須進行“大凈”,也就是在“水房”洗浴。在穆斯林死后,由清真寺專管洗“埋體”的人為尸體洗浴,然后用三十六尺白布覆蓋全身,安臥在“埋體匣子”中,由不少于八人抬著,一路念誦著古蘭真經來到墳坑,墳坑是一個長方形的深坑,南北走向,挖到底部,再從一壁向西挖半圓形的洞,稱為“拉赫”。穆斯林只允許用竹子和沒有燒制的土磚或者一塊小小的薄石板封閉“拉赫”。在亡人下葬前應由他的親人下去“試坑”,以確保亡人能躺的安穩。他們對漢人有一定的偏見,就像漢人對他們有一定的偏見一樣,他們并不歡迎漢人,并不贊同漢人與穆斯林結婚生子……
兩代人的命運都十分悲劇,韓子奇的家破,新月的死亡,都讓人的心一沉。然而造成兩代人的悲劇就是壁兒,或者說,是璧兒和韓子奇的封建思想。要不是韓子奇對他的玉的沉迷導致他最后逃到國外,還和玉兒生了新月,玉兒就不會走,壁兒也不會因為家中無主而亂了腳步,冤枉了家里忠心耿耿的老候,家中風景也不會一步一步走向衰落……要不是因為壁兒和韓子奇的矛盾,新月就不會躺在病床上,要不是因為壁兒對漢人和穆斯林的結合的極力反對,新月的病情也不會加重,要不是因為新月是韓子奇和玉兒的孩子,新月也不會死,至少,不會抱憾而死……
可惜沒有如果,不過,就如作者所說:“我覺得人生在世應該做那樣的人,即使一生中全是悲劇,悲劇,也是幸運的,應為他畢竟完成了對自己心靈的治煉過程,他畢竟經歷了并非人人都能經歷的高潔、純凈的意境。
《穆斯林的葬禮》的讀后感3
第一次看《穆斯林的葬禮》,竟然有那么大的一種沖動想把這本長達五十萬字、六百多頁的書讀完。我的心靈受到巨大的震撼與沖擊。
的確,一頁頁讀下來,我進入一個莊嚴而偉大的世界。讀到新月,帶給我的是她的堅強。在與病魔作斗爭的時刻,她努力使自己走出死亡的胡同,頑強地,不顧一切地向前闖,協助醫生,和死神爭奪時間。她不忍離開她愛的人,當她離開的那一天,胡同里擠滿了為她送行的穆斯林,交通堵塞了,車輛早就不能通行了,人們為新月讓開了一條道兒,懷著真誠的祝愿,目送這位姑娘離去……她是那么地令人憐惜,從此,燕京大學校園里少了一位在未名湖畔刻苦讀書的少年;楚老師少了一位優秀的,給人做榜樣的學生,更少了一位有共同夢想與追求的知己,少了一位擁有刻苦銘心初戀的情人;韓子奇少了一位骨肉至親,少了一位親愛的女兒;天星少了一個從小到大,寄托著自己讀書理想的最疼愛的妹妹;陳淑彥少了一位相依為伴的知己,少了一位親如妹妹的朋友。
新月的離去使這個家缺少了生機。新月是善良的,卻無數次被傷害。從兩歲,母親被迫離開家后就跟著大姨去生活,口里喊著“媽媽”,卻得不到真正的母愛,面對十二歲床單上的血痕卻被“媽媽”嘲笑;面對自己考入大學這美好的愿望卻得不到“媽媽”的真心支持;面對自己生平第一次的愛情,面對楚老師卻得到“媽媽”的反對、嘲弄和百般阻撓;面對天星哥哥的婚事,她那么熱心卻遭到“媽媽”的數落。這一切無不在她幼小的心靈中留下深深的創痕。然而,她又是幸運的,她有個支持她上大學追求夢想的爸爸,有個疼愛她、事事為她著想的哥哥,有個在任何時候都陪她度過孤獨歲月的朋友;有個鼓勵她戰勝病魔追求自己目標與事業的老師、愛人;她的一生雖然短暫,卻已經閃著光輝,已經值得。新月之死,是纏綿的,又是壯烈的,不只是柔情感人而是蒼天泣血。
對于梁君壁,真是又可氣又有可憐之處。這使我想到了《后樓夢》中的鳳姐,在曾經富極一時而終又凄涼零落的大家庭中,人情冷暖,世態炎涼,她表面上顯露著壓人的氣勢,其實內心卻隱藏著一腔的悲痛。但最壞的謎底是,她的丈夫韓子奇跟別的女子好上之后,她的精神寄托,她的幸福憧憬,十年來苦苦盼望的美夢擊碎了。她所信賴,所依靠的丈夫,她心中最完美的男人,她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頂梁柱,坍塌了,折斷了,垮了,完了!她是令人可憐的,她生命中的全部意義都不存在了,而奪走她丈夫,拆散她家庭的不是別人,竟然是她的胞妹。一個是孩子的爸爸,一個是她的妹妹,她該怎樣呢?以后的生活中,妹妹離家出走了,家中多了她們夫妻間的爭吵,多了新月對“母親”的神秘的不解。但她又是可恨的,她趕走額奇珍齋的候爺,最后奇珍齋又落到了殺父仇人蒲綬昌的手中。韓子奇當時忍受著屈辱換來的家業與聲譽從此毀了,“玉王”的地位從此被取而代之了。她看不起天星談的對象“容貴芳”,看不起她的事業與出身,想辦法使他們之間產生誤會而生生拆散他們。這換來的是天星結婚后知道真相的無奈,也換來了天星在場子被斥罵的痛苦。她是自私的,總想讓事物按照她所想象的情況發展。
面對楚雁潮與韓子奇之間純潔真摯的愛情,我被深深地震撼,仿佛又看到新月剛走進燕園時誤認為楚老師是學生的情景;仿佛又看到在紅楓掩映的湖心小島上,新月對楚老師的驀然回首;仿佛又聽到醫院中留聲機播放的小提琴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仿佛又看到全醫院的都為之動情的曲子感染的畫面;仿佛又浮現在新月離開后,楚老師不可遏制地吻著新月的情景,這和著淚水的吻,是他們的第一次的吻,也是最后一次;是初戀的吻,也是訣別的吻。看到躺在白幔中的新月,楚老師他……新月,這是兩年前的新月嗎?是兩年前他提著行李用英語交談著的新月嗎?是那個在備齋充滿激情地和他談論事業與理想的新月嗎?是那個在未名湖畔踏著月色聽他朗誦拜倫詩篇的新月嗎?是那個在西廂房和他并肩斟酌譯文的那個新月嗎?是兩年來以頑強的毅力與病魔斗爭,執著地追求生命價值的那個新月嗎?是昨夜分別前還拉著他的手的那個新月嗎?楚老師心被狠狠地撕痛了,他心碎了,絕望了,瘋狂了。
風在呼號,雪在狂舞。天星與淑彥日夜守著妹妹,妹妹是他們心中的月亮,沒有了這月亮,他們不知道該怎么度過漫漫長夜。韓子奇日夜守著女兒,女兒是他的掌上明珠,沒有了這明珠,不知道還有誰能伴隨他跋涉前面那坎坷的路。
人生如果缺少一種美,人生還有什么意義?正是這種美,深沉的美,崇高的美,人的靈魂才得以提升。
淡淡的月光下,幽幽的樹影旁,響起了輕柔舒緩的小提琴聲,如泣如訴,如煙如夢,琴弓親吻著琴弦,訴說著一個流傳在世界東方的家喻戶曉的故事《梁山伯與祝英臺》。 新月的墓地的位置上,又出現了楚老師那熟悉的背影,又傳來了悠揚徐緩的小提琴聲。
《穆斯林的葬禮》的讀后感4
初次端起了它,是在別人的推薦下。
剛看到書皮上的那一彎新月,那種神圣和莊嚴,透徹的穿過身體,像是在探尋,又像是在欣賞。
書中的"路"坎坷復雜。情節像是一團被人千百次蹂躪,一線繞著一線;又像是剝洋蔥,一層又一層。但那淳樸莊嚴的內容,根本不會讓人覺得乏味、無趣。反而讓人鉆了進去,成為故事中的一員!一次次跌倒的新月,又在親情和愛情的幫扶下一次次的站起來。終甩脫不掉。哪怕是一個小人物糟遇了不測或是遇到了麻煩,心都像是被刀割!悲切凄涼的愛,終使人傷心。一個個故事情節,成了人們常掛嘴邊的話題。
讀這本書,就如同走進一個完全新奇的世界。我被書中美麗的言語和措辭深深的吸引了,不管是對于景物的描寫,還是對于環境的襯托,作者運用的詞語都那么的恰到好處,讓人忍不住拍案叫絕。我覺得它是現代中國百花齊放的文壇上的一朵異卉奇花,挺然獨立。它以獨特的情節和風格,引起了"轟動的效應"就不以為怪了。讀完這本書,我有種說不出的感覺,心中的悲痛與遺憾久久不能釋懷,我甚至抱怨作者為什么如此殘忍,要賦予一位完美的妙齡少女如此苦難并短暫的一生,要拆散一對真正相愛的人,讓他們明明相愛卻又無法逾越這陰陽兩地的隔閡,死了的人解脫了,而活著的人呢?依然要承受物是人非的痛苦。
我曾經想到過一個問題:為什么這本書的書名要叫做《穆斯林的葬禮》,穆斯林的葬禮,葬去的究竟還有什么呢?也許還有人類永恒的主題—愛情,這也是作者在《穆斯林的葬禮》中最重要的一條主線。但作者以一種似現、似全似殘的寫作方法,更令人容易深入文字中,我的心情好似秋風中墜下的一片落葉,隨著人物的經歷,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最令我震撼心靈的是新月與楚雁潮的愛情。韓新月和楚雁潮找到自己的愛情了嗎?好象找到了,又好象沒有。
讀過他們,令人有一種由衷的欽羨,又有一種揪心的疼痛。從一開始的師生情深,發展到最后的心靈盟友,乃至靈魂密友,在閱讀他們兩人的`言語和對白的同時,我內心深處也被一種深深的,同時又極為強大的情感震撼著。我不能不承認,我被這種高尚的愛吸引了,完全融入到了故事情節中,隨著主人公的心情也不禁的隨之變化。
說實話,我很羨慕,甚至向往他們兩人之間的那種相儒以沫,但可惜的是她的愛情追求顯得稀里糊涂,幾乎在不懂什么是愛,什么是責任的情況下,就懵懵懂懂地跟著本能的喜好感覺飄飄然起來,乃至最后死到臨頭滿腦子還都是那么可憐的一點所謂的本能的美好感覺。不幸的出世、抑郁的生長、痛苦的愛情、悲慘的喪生……新月的悲劇也許恰恰是歷史的必然結果,叫人不得不為之哀嘆,這也正是整部小說的過人之處罷。
生命在命運面前似乎微不足道,哀歌為誰而響起?《梁祝》樂曲在春蠶吐絲的節奏中淡淡遠去。留下一片純凈,一片空靈……
《穆斯林的葬禮》的讀后感5
有幸拜讀《穆斯林的葬禮》得緣于文學社的好友推薦,初次看這個書名,覺得大概也就是講述穆斯林的喪葬習俗而已。經過認真讀過之后,才知道其實并非如此。
這本書我認真的看了兩遍,每次都有新的收獲。它一方面講述了一個世代以琢玉為生的穆斯林手工藝人梁亦清所創建的玉器作坊“奇珍齋”的興衰和韓氏家族的情感歷程。一方面又容納了建筑、醫學、玉器、民俗等方面豐富知識的書籍。
我先談一下知識方面,從一位女士踏入一條熟悉的胡同,站在“博雅齋”大門外起,作者開始詳細描寫這座四合院,用了很多專業的術語如“鴟吻”“垂花門”“門簪”“懸山頂”……當然,這些都是經過上網查資料后,我才有了初步認識。當第二次閱讀時,一座晚清的院子就出完整浮現于腦海了。
我是漢族,書中詳細描述了回族的起始發祥,并多處引用回族母語,以及回族人每天從“榜答”(晨禮)“撇什尼”(晌禮)“沙目”(昏目禮)“府蓋爾”(哺禮)到“虎伏灘”(宵禮)五次禮拜,了解這個熟悉又陌生的民族,學到了很多知識。為什么說是“熟悉又陌生”呢?我的親戚當中就有回族人,可是對他們的風俗、母語、做禮、都一無所知。小說把回族婚喪嫁娶的習俗,描寫的非常仔細。讀梁亦清的葬禮片段,那是一個人在經歷了滄桑磨難以后,最終的歸宿,雖然心情沉重,但是也不乏是一種解脫。與讀韓新月的葬禮是不一樣的,新月太年輕了,美好的人生才剛剛開始,卻被命運的魔掌扼殺了,心一次次被她緊緊撕扯,生生的疼,淚眼朦朧,不禁為她嘆息。
回族的婚娶,也是非常隆重的“按照回回的習俗,男婚女嫁,不是自由戀愛、私訂終身就可以了事兒的,任何一方有意,先要請“古瓦西”(媒人)去保親,往返幾個回合,雙方都覺得滿意,給了媒人酬謝,才能準備訂婚。訂婚通常要比結婚提前一年至三年,并且訂婚的儀式也不是一次就可以完成的。初次“放小訂”,在清真寺或者清真飯館或者“古瓦西”家里舉行,男方的父、兄預先訂下一桌飯菜,備了用串珠編織成的聘禮,前去行聘。女方的父、兄帶著一只精巧的玻璃方盒,里面放著“經字堵阿”和刻著待嫁女子的經名的心形銀飾。雙方父、兄見面之后“拿手”,互換禮物,然后聚餐,“小訂”即算完成。過了一年半載,再議“放大訂”。“大訂”比起“小訂”,就要破費得多了,男方要送給女方一對鐲子、四只戒指、一副耳墜兒、一塊手表、一對鐲花兒,裝在玻璃盒里,連同“團書”(喜柬),由“古瓦西”送到女家,“團書”上寫了兩個日子,供女方任擇其一。“古瓦西”討了女方的口信兒,再回男方通知。“團書回來了嗎?訂的是幾兒呀?”“回了,×月×日。”這個日子就是預訂的婚禮日期,所以稱為“大訂”。“大訂”之后,男方就要依據婚期,早早地訂轎子、訂廚子,并且把為新娘做的服裝送去,有棉、夾旗袍,棉襖棉褲,夾襖夾褲……共八件,分作兩包,用紅綢裹好,外面再包上藍印花布的包袱。至此,訂婚就算全部完成,只待舉行婚禮了。
喜期來臨,排場當然更要遠遠超過“放訂”,當那十抬嫁妝浩浩蕩蕩出了門,人們才知道嫁女的父、母要花多少錢!看那嫁妝:頭一抬,是二開門帶抽屜的硬木首飾箱(官木箱),箱上擱著拜匣;第二抬,一件帽鏡、一只撣瓶、兩只帽筒;第三抬,四個棕罐;第四抬,兩個盆景;第五抬,魚缸、果盤;第六抬,兩個鏡支;第七、第八抬,是兩只皮箱,盛著新娘的陪嫁衣物,箱上擱著對匣子和禮盒;第九抬,又是一只小皮箱;第十抬,是新娘沐浴用的木盆、湯瓶以及大銅鍋、小銅鍋、大銅壺、小銅壺。這十抬嫁妝,是斷不可少的,如果女方家境富裕,還可以加上爐屏三色和大座鐘,便是十二抬。若要擺闊斗富,再增加幾倍也沒有止境,多多益善,但少于十抬便覺寒酸了。”作為一個女孩做夢都想擁有這樣一個排場的婚禮,可是梁君壁是在這個家族最落魄的時候嫁給韓子奇的,他們的婚禮倉促而寒酸,兩人之間也談不上所謂的愛情,大都是出于責任。韓子奇是出于對師傅的責任,壁兒做為長女是對家庭的責任。而天星的婚禮是君壁精心策劃的,雖不能和傳統婚禮相比,可算得上排場了。
“奇珍齋”第二代齋主韓子奇剛于沙蒙。亨特接觸時,作者不但對中國兩千年的玉器做了詳細描寫,從玉器的使用歷史到玉器的雕琢刀法,“陰紋”“陽紋”“雙鉤陰線”“圓雕”“浮雕”“鏤空”……而且涵蓋中國各個時代的玉器:周朝扁圓形的玉璧,外方內圓的管形玉瓊,上尖下方的玉圭,“半圭為璋”的玉漳,弧形的玉磺,虎形的王琥……
明代有;青玉竹節式杯,青玉纏枝花卉鏤雕杯,青玉“萬”字耳乳丁紋杯,白玉纏枝花卉壯丹珮,茶晶梅花花插。那件花插,茶黑色像只筆筒,周身纏著一根梅枝,朵朵梅花卻是白色的,完全是巧用黑白二色,匠心獨運,精工巧制,是明朝琢玉大師陸子岡的作品,可見作者的知識有多淵博。
整部小說,如同一個不規則的圈,在主人公經歷起起落落幾十載之后,畫面又返回序曲那一幕,冰玉推門踏入“博雅齋”回到了魂牽夢縈的地方,尋找自己的女兒,卻不料女兒已不在人間,為小說畫上了句號。
【《穆斯林的葬禮》的讀后感(精選5篇)】相關文章:
穆斯林的葬禮名著讀后感02-17
穆斯林的葬禮課外書讀后感02-17
穆斯林的葬禮讀書心最新10篇04-11
《大瀑布的葬禮》教案12-10
帕特洛克羅斯的葬禮01-19
人教《大瀑布的葬禮》教學設計12-01
語文課文《大瀑布的葬禮》教學反思06-28
帕特洛克羅斯的葬禮神話故事07-04
《在莫泊桑葬禮上的演說》導學案設計05-09
《在莫泊桑葬禮上的演說》 閱讀練習及答案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