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春宴》的讀后感

時間:2021-04-02 13:00:02 讀后感 我要投稿

《春宴》的讀后感范文

《春宴》的讀后感范文1

  我并不是安妮寶貝的鐵桿粉絲,卻從她的《薔薇島嶼》開始,陸陸續續買了她的書來讀多年。一路讀來,心得是:她的散文,比小說要耐讀些。

《春宴》的讀后感范文

  在《春宴》被京東買斷獨家出售的當兒,我立刻請朋友幫買并讀完。那天晚上,我感覺被倒盡了胃口。《春宴》這部長篇小說,其實從故事性來說,與她之前的小說并沒有太大的分別:都市男女,糾結的三角關系,各自得到救贖。書評家們也許不想觸怒眾多的粉絲,遂給了“像張愛玲一樣重復性寫作”的評語,這也許是安妮寶貝某種程度上獲得的最高級別的評論。

  是的,重復性寫作,像張愛玲無休止的寫那些大家族的故事小女人的哀怨一樣,安妮寶貝的小說也不停的在勾勒都市男女三角戀的糾葛。甚為好笑的是,類似“高山上的一支鳶尾”這樣的句子出現了多次,使人不禁有安妮已江郎才盡的感覺。

  這種啼笑皆非的感覺使我放下此書,隔了幾個月后,又再次觸碰它。

  這一次閱讀我刻意繞開了反反復復的情節,男女主人公可笑而狗血的糾葛,所謂錯綜復雜的家庭關系,而注重在對遣詞用句和意境的體會上。而這樣的嘗試,使我的二次閱讀感受豐富了一些。我可以感受到安妮用詞的風格,以及對生活場景的追求,風物的描畫——-把這部小說當做虛擬的旅行描寫來讀,也不錯。

  有的時候,有的書并不是什么經典,但多讀幾次,從不同的角度去感受,也是好的消遣,比看看小報瀏覽網頁強些。我期待第三次,第四次去閱讀《春宴》,也許能發掘出一些新的樂趣。

  在安妮的筆下,人生是一場盛大的春宴,荒誕,客人來來去去,散場后不訴離傷。我想起一句歌詞:他日春燕歸來,身何在。

《春宴》的讀后感范文2

  看得零零散散的,導致現在看完也弄不懂書中幾個人名之間的關系。看目錄時猜想會不會和春上村樹的《1Q84》一樣的敘事手法,看完才發現不是。幾個人物之間沒有像《1Q84》里有什么必然的聯系。為什么安妮寶貝的書里女的要取個聽起來像男的名字,而男的名字看上去又那么女性化。貞諒的生活我真的是挑不出一點瑕疵來,對于向往自由的年輕來說。想到哪兒就到哪兒,想在那里住多久就住多久,接近自然,熟稔手工,不用為生存而活,這是多少文藝青年理想中的生活啊。可是她居然得了抑郁癥!居然要服藥!安妮寶貝筆下的女豬腳就是這么的羨煞旁人而自己不自覺還要去鉆牛角尖。蒼天啊大地,要拿她們怎么辦好呢!

  言歸正傳。書的后面點出了這本書探討的是邊緣人的內心生存狀態。我覺得這里的“邊緣人”有兩種含義。

  第一種含義,指的就是像貞諒、信得、慶長這些女子一樣的人。他們內省,敏感,沒有人際交往障礙卻又在精神上離群索居。書中的解釋是“在所置身的時代里不合時宜又一意孤行的人。他們是時代的局外人”。邊緣人的情感歸向何處,安妮寶貝展現了他們內心的處境——與時代的順從和矛盾,但也沒有給出出路,這是一種探討或者更多的是一種問尋吧。其中或多或少都找到你我內心的影子,當自己不被認同、不被理解、或者偏離大眾時,具有的困惑也可以算是邊緣人的感受。

  第二種含義,指的是現代社會的發展給傳統文化帶來的邊緣化影響。比如書中寫到的城市歧照,曾經有著鄰里間熱情富含人情味的來往,傳統節日里的個體參與所承載的存在感,現在大概都消失了。“新時代”帶給人們的是一種“貧乏”。這些被邊緣了的地方面臨一種兩難處境:是風風火火跟上新時代的步伐,還是保持原來的風貌自己走路?這兩者并不對立,但是把它們結合得很好的地方很少。尤其在旅游城市和古鎮上,顯現出更多的是弊端。

  《春宴》總體來講是不錯的,內容不空虛,忽略它那些糾結的書面表達,而且有些對人們普遍心理的書寫很真實而自然。老規矩,寫完讀后感,我要無看書評啦!看看別人的觀點和角度。

《春宴》的讀后感范文3

  好多年不看安妮寶貝、郭敬明一類人的書了。終于強迫式地看完《春宴》,有一種精力掏空的疲憊感,困倦交抵,只好沉沉睡去。

  十幾歲的我特喜歡這一類書,尤其喜歡它的歸類:青春疼痛系列。這類故事總是簡單著深深的哀傷,倒不是喜歡故事情節,而是時不時的總能被書中的情緒感染,并從中找到只言片語填補欲說還休的心情。于是,十幾歲的我居然可以在個性簽名欄寫上:心是一種突兀的組合,一部分始終是孩童的頑固核心,從未生長。一部分則正在以隔世的速度迅速蒼老。我想我的心是老了。

  于是,從此,我深信身體里有一個蒼老的靈魂,但從生理上看我還是個孩子,所以我做著幼稚的事情,卻常常能得出自以為深刻的哲理,并感嘆因為趨利避害的本性,我們最終與一些美好的初衷背道而馳。所以,少年時的我總是快樂并哀傷著。直至長大,我才清楚,快樂是本性,哀傷是某種強加的情緒,我們終究是被誤了。

  世界觀、人生觀形成期的初中、高中,熱衷于這系類書那清冷、哀傷、倔強的行文,自由的、放肆的、注定、支離破碎、顛沛等字眼更是直抵心里的痛擊。然后受影響頗深的我們總是試圖成為一個有杠桿的人,做事棱棱角角,有所依據,而不是被人群和集體的概念暴力所摧毀,不熱衷武裝表象及形式,試圖獲得認同。但畢竟我們接受著社會的教育,我們需要集體。所以,我們漠視認同,并同樣漠視不認同。看,我們是多么的矛盾!我們本該持有一種清晰而堅定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但現在的我們是一個混沌的生靈,白天正常,夜晚變異,在這種混亂與交替中疲憊不堪。

  我們生活在和平年代,小康家庭,父母健在,知己兩三,卻總自認為是一個安全感缺失的人,或惶惑或悲傷,找不到理解自己的人,但我們本來就那么不理解自己。

  我們追求純粹的愛,但卻認為愛只是一種祈禱和幻想。愛不起實際作用,也沒有生活中妥協和維護的功效。愛最終成為一面鏡子,只用來辨析真實自我,愛讓現實無處可避,凸顯出任何幻想和借口都無法覆避的真像。所以,大多數人至今單身,并埋怨找不到對的人,是真沒對的人,還是自己本身就是一個大錯誤!長大后雖然明白純粹的愛不是不食人間煙火,但我們已經陷入死胡同!

  日漸長大,見的事情多了,開始明白疼痛系列作者為我們擬造的虛妄和扯淡。生活并沒有想象中那么糟,也不會像小說中那么好。不是你性格遺世獨立就會才華橫溢,遇上有錢人愛上你并拯救你。不是悲觀失望就可以躲到深山里教書十年,然后世外高人般生活。我們面對的是柴米油鹽的世俗生活,為五斗米折腰才是屢見不鮮的真相。

  但在骨頭深處,某種悲傷已經根深蒂固。說是安妮阿姨、郭敬明一類的青春疼痛系列推動了我邊緣性的人格障礙并不過分,我們都有輕微的心理疾病。所以,我一向反對妹妹看這一系列的書,真想文藝,看看《加菲貓》、《小王子》等更比此類書有益得多。

《春宴》的讀后感范文4

  最近,趁著閑暇之余,我讀完了安妮寶貝的《春宴》,本來愉快的心情,卻因為《春宴》而變得非常的沉重。

  《春宴》書中的兩個女孩:慶長和信得。她們的寂寞,她們的愛情,她們的婚姻,她們的缺失,她們的童年,她們的執著,她們的厭世……種種種種,像一只孤寂的飛鳥,劃過我的心房,留下不深不淺的痕跡。

  現實的虛華是實實在在的,信仰的追溯卻是忐忑崎嶇的。這就是愛情總是敗給現實的原因吧;這就是信仰缺失的原因吧;這就是人們隨波逐流的原因吧。

  《春宴》是殘酷的。她把現實的畸形呈現在我們面前,更殘酷的是她把人們對現實的無能為力道破。

  所幸的是殘酷過后,她讓我反省。反省愛的難能可貴,反省家庭的重要性。慶長和信得都是沒有家的孩子,她們缺愛的童年讓她們失去對自己的愛惜。她們如此的寂寞,沒有一個地方可以停留。與她們相比,我是幸福的。我有家,有爸爸媽媽。當我累了,我有故鄉可以返回,有家人可以依靠。現在開始,我會更愛我的家。

  讀《春宴》的意外收獲是她讓我原諒了一個曾經傷害過我的男生。書中的每個男人都有他的影子。不知道這是否是巧合。也許世上每個男子都是一樣。他們自私,貪婪,軟弱,現實同時又可愛,神秘,充滿魅力。那個傷害過我的男孩只不過是這些凡夫俗子中的一員。他終究會站在現實的那邊。也許他當初的選擇,對我們都好。我受傷是因為我看透的太晚。有些傷痛是不可避免的,就像他說的長痛不如短痛。我只能欣然接受這沒完沒了的傷心。

  讀者《春宴》,我感受安妮寶貝蚊文字帶給我的優美,反復我就置身在文字中,心情跟著波動,非常的奇妙。

《春宴》的讀后感范文5

  《春宴》是一部形式專注且立意單純的小說,講述的命題是:一個人與所置身的時代,可保持一種怎樣的關系,以及由愛的試煉而得到的關于人和自我、外界的關系。安妮寶貝以前所未有的超長篇幅,描寫了兩個女子——周慶長、沈信得,在各自人生中所經歷的'生命狀態。

  在中醫候診的走廊,在電信營業廳,在床上,在某個下午,終于讀完這本書。幾次間斷想要放棄閱讀,因為內容太過沉重與悲郁。作者對感情與人性的揭示如同撕裂開人的表皮,看到血肉的淋漓與觸目驚心。

  最終它還是以一種說不出的力量誘使我讀完,即使在紛亂嘈雜的公共環境。我隨小說中的人物一起經歷從沉溺于潰退的深淵到歸于平淡。

  安妮寶貝的這部以探索感情為主題的小說中有太多關于人性的深刻剖析和抽離的哲理警句。在看的過程中,那種思想的激烈碰撞,讓人想把千般思緒藏之于心,最終消逝于寂靜。但終于又在胸中呼之欲出。從書中人物的感情的角度來講,我心中有太多的感觸混織交雜,是文字表達所不能承載的。

  在生活中,極度渴望接近真實美麗的人必然會看到更多丑陋虛假的真相,因為二者相互依存。

  情感的冷漠與渴求,在現實中永遠都是二元的對立。有人一生都在探索感情的真正涵義,他們把感情當做精神信仰,當作依存,有更多的人在這世上不相信感情,不相信直覺,他們只遵從邏輯、規則與秩序。使人潰敗的是感情,使人褪變重生的也是感情。以感情為依存的人,感情就是他與這世間最真實最殘酷的對峙。與你對立或交集的那個人,其實是上天賜于你幫你突破迷障的載體。正如作者安妮寶貝在書中描述:“愛最終成為一面鏡子,用來辯析真實自我”。

  在這本書里,感情的真正意義是洞穿虛空,歸于真我。

  每個人身上都有腐爛的內核,麻木的人,會不知覺,與這腐爛共生共死,血肉相聯。有覺知的人,會忍受這巨痛,挖出這腐爛的血肉。圣經《以塞亞書》說:“我必反手加在你身上,煉盡你的渣滓,除凈你的雜質”。我們生來,是不斷剔除自身腐敗的肉質,讓它生長出純美新鮮的軀體;我們生來,是要煉盡身上的雜質,趨向純凈。也許這個結果很難達到,但這個過程就是我們此生的目的。

  事隔多年,終于明白。男人與女人之間最好的互動也許不是相愛,而是對另一個生命發自內心的尊重。你怎樣看待一段關系,你便怎樣看待自我。對他人的悲憫即是對自我的悲憫,對他人的傷害即是對自我的傷害。人是被他人打不敗的,人只會被自己打敗。那些沒有被自己打敗的人是相信遭遇即將毀滅的時刻便是即將重生的時刻,每一次墜入苦難與黑暗都是為了更接近心靈返依的路途,這路途很遠,但這路途最終灑滿陽光。

  我不喜歡太沉重的小說或電影已經有好多年了。記得我的小侄以前說過一句話:很多寫小說的作家都是自毀。我明白這句話的真正含義,作家寫作的過程有時是一種煉獄。而那些感同身受的讀者也會在閱讀的過程中隨作者墜入一次這樣的毀滅與重生,我也經歷了這樣的過程。

  看完之后,我嘗試著以更客觀角度來評價這部小說。用春宴做為小說名字,我理解的寓意是任何一場宴席都會散去,但我們并不因此而失去什么。如何面對一場宴席,只有每個人的態度與理解不同,沒有絕對的對與錯。

  《春宴》不能算是一部經典。雖然有很多震撼的思想境界,文字也極有深度,對人性的刻畫也更為殘酷與裸露,但文中還是有延續安妮寶貝以前寫作風格的思維定式。可能因為作者的主觀意識較強,所以我個人認為小說所承現出來的角度及境域還不夠寬廣。相對于她的上一部作品《蓮花》,雖然《蓮花》是理想主義,但我更喜歡《蓮花》明朗與唯美的基調,而《春宴》是凜冽的現實。相同的是,最后,它們都指向重生。

  很多作家并不是大師,他們的作品也稱不上是恒久的經典,但其中的內蘊仍可讓與其交匯的不同讀者與之共鳴并產生力量。

  這也許便是作品的價值和閱讀的意義。

《春宴》的讀后感范文6

  看安妮寶貝的《春宴》,連著兩個晚上都看到凌晨一點多,先是斷斷續續跳躍著看,后來又倒回去看,把她要講的故事連綴起來。

  《春宴》封面是低著頭的她,書名是春宴,字面解釋是春天萬物復蘇時的盛宴。安妮解釋說,是人的欲望,萌動的春念。寫在《春宴》書封上的一句話——“我知道天下所有的宴席都有終結。但依然希望這一刻,這注定破碎成空的豐美和悲哀,永無停頓。”

  盡管安妮一再強調不要把書中的女主角聯想至她,但這部小說中,其實處處有她的影子,這個影子也許只是精神層面的,但絕不能徹底剝離,安妮的內心依舊是沖突的,欲尋一個突破口。安妮對婚姻有一番自己的論述:“婚姻如此之理性,在剔除動蕩起伏的同時,也剔除好奇。一對男女,生下兒女,日夜相對,漸漸失去對彼此的興趣和探索。”這樣一句平時的話語,看的人心生涼意,不知在安妮寶貝的理解中,婚姻還剩下什么?如何能更好的維系它?對于已為人母的安妮來說,她眼中的婚姻,感情的成分又該怎樣來權衡?安妮在采訪中,對現在的家庭生活絕口不提,不透露絲毫信息。難免讓人在她新發行的這本書中,作一些聯想式的好奇的猜測。

  我不是安妮迷,一直都不是。認真看過她的第一本書,是前幾年她寫的《素年錦時》,那時,她已為人妻和人母,文字中漸有了暖意,也有了成熟后的思考,雖然用大量的排比句式寫出來,讓人有不舒服的抗拒。文字清淡,簡單,雖然也有困惑,黑暗,但已呈現柳暗花明,懂得與生活相安。

  安妮本人有多次聲明,說《春宴》是一本容易被誤讀的書。但是我個人認為,書并不存在誤讀的狀況,如同名言所說,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個人的理解方式不一樣,自然存在千差萬別的觀點。在其宣傳語錄上說,這是一本構架恢弘的哲理小說,探索人類邊緣性行為以及黑暗的一面。比起這本書,這種宣傳更容易讓人誤讀。

  安妮這個長篇,依舊是散文形式的。你說它是長篇小說,但是沒有看到清楚明晰的故事情節路線,你說它是小說,但你看到里面的每一個人物好像都是一個模子里刻出的,并沒本質的不同。書中女主角沿襲一貫的風格,千回百折,嘗盡世間顛沛之苦,跋山涉水輾轉流離之后,末尾出現一個性情得當的人,原諒和寬憫取代一切,終于得到完滿。而她書中的女主角,白描一下,永遠是這樣一類人:她們無一例外,不用手機,不讀報紙也不看電視。她們固守在自己的世界里,討厭這個快速發展的繁華世界,并一味地讓自己倒退或者停滯不前,覺得這是一種品質……安妮筆下的男主角,也基本是一個模式,成功的海歸人士,有相當不錯的事業和經濟收入,以及清朗英俊的外貌。

  安妮為她筆下的人物取名有她特殊的偏愛,她有一種文字潔癖,大概,她只是將干凈的詞,一個不可能用在世俗中的人名,賦予她小說里的人物,讓他們有一種干干凈凈的氣質。女主角的凜冽、破碎、不動聲色的倔強,是我喜歡的。她用執著的筆調強調殘缺之愛的宿命性和必要性,用略帶悲觀的情緒冷靜描述完善之愛的可能性。在審美的意義上,安妮似乎非常留戀殘缺之愛。安妮說:“愛最終是一種洞悉和原諒。”洞悉指的是對自己和他人的內心坑洞有所認識,原諒指的是完全地接納自我以及他人的弱點。對于安妮寶貝來說,充滿缺陷的情感之所以被珍視,乃是因為這是她洞悉自我內心的重要途徑。她認為經歷殘缺是獲得完滿的必經之路。男人和女人最深刻的人格缺陷只有在極其親密的愛情關系中才最易被清楚洞察。《春宴》中許清池在婚姻、情人中間來回打點,在對安妮作的一個訪談中,她的觀點是“婚姻需要較高級別的人性來加以掌控。需要妥協,忍耐,原諒,理解,寬容,慈悲……它需要一切善良和堅強的要素,才能得以維持。”

  最終,我覺得安妮依舊是困惑的。在“真愛”這個命題上,如何確立。在失愛后,如何找尋真正的自我,是否貌似強大的“獨立”,只是另一種更深的掩飾和逃避?這不僅是她,是很多人都面臨的困境。似乎也是她說的一句話吧:“最為純粹的愛,是一場不敢再觸及的燎原之痛”。心有戚戚。

《春宴》的讀后感范文7

  這幾天,一直在晚上入睡前看安妮寶貝的《春宴》,連著兩個晚上都看到凌晨一點多,先是斷斷續續跳躍著看,后來又倒回去看,把她要講的故事連綴起來。順帶看的,還有安妮寶貝主編的《大方》第二期。《春宴》封面是低著頭的她,書名是春宴,字面解釋是春天萬物復蘇時的盛宴。安妮解釋說,是人的欲望,萌動的春念。寫在《春宴》書封上的一句話——“我知道天下所有的宴席都有終結。但依然希望這一刻,這注定破碎成空的豐美和悲哀,永無停頓。”

  看《城市》雜志,有時能看到她的專欄,大多是她描繪的世界,細微的,用極其繁華的詞語賦予白菜,青瓷等物的感情,原本以為,她的筆收了年輕的不羈開始一段平和的日子。可看完《春宴》,盡管安妮一再強調不要把書中的女主角聯想至她,但這部小說中,其實處處有她的影子,這個影子也許只是精神層面的,但絕不能徹底剝離,安妮的內心依舊是沖突的,欲尋一個突破口。安妮對婚姻有一番自己的論述:“婚姻如此之理性,在剔除動蕩起伏的同時,也剔除好奇。一對男女,生下兒女,日夜相對,漸漸失去對彼此的興趣和探索。”這樣一句平時的話語,看的人心生涼意,不知在安妮寶貝的理解中,婚姻還剩下什么?如何能更好的維系它?這對于已為人母的安妮來說,她眼中的婚姻,感情的成分又該怎樣來權衡?在對安妮作的采訪中,她對現在的家庭生活絕口不提,不透露絲毫信息。難免讓人在她新發行的這本書中,作一些聯想式的好奇的猜測。

  我不是安妮迷,一直都不是。她多年前的文字,也翻過,但僅僅是翻一翻,連認真看一遍都談不到,因為不喜歡那些文字中的陰郁和頹廢。認真看過她的第一本書,是前幾年她寫的《素年錦時》,那時,她已為人妻和人母,文字中漸有了暖意,也有了成熟后的思考,雖然用大量的排比句式寫出來,讓人有不舒服的抗拒,還是經得一看的。文字清淡,簡單,雖然也有困惑,黑暗,但已呈現柳暗花明,懂得與生活相安。

  安妮本人有多次聲明,說《春宴》是一本容易被誤讀的書。但是我個人認為,書并不存在誤讀的狀況,如同名言所說,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個人的理解方式不一樣,自然存在千差萬別的觀點。在其宣傳語錄上說,這是一本構架恢弘的哲理小說,探索人類邊緣性行為以及黑暗的一面。比起這本書,這種宣傳更容易讓人誤讀。

  縱觀安妮這個長篇,依舊是散文形式的。你說它是長篇小說,但是沒有看到清楚明晰的故事情節路線,你說它是小說,但你看到里面的每一個人物好像都是一個模子里刻出的,并沒本質的不同。書中女主角沿襲一貫的風格,千回百折,嘗盡世間顛沛之苦,跋山涉水輾轉流離之后,末尾出現一個性情得當的人,原諒和寬憫取代一切,終于得到完滿和具足。而她書中的女主角,白描一下,永遠是這樣一類人:她們無一例外,不用手機,不讀報紙也不看電視。她們固守在自己的世界里,討厭這個快速發展的繁華世界,并一味地讓自己倒退或者停滯不前,覺得這是一種品質。她們淡薄人情,不理世事,通訊簿里通常沒有可交談的朋友,但是見到他們的男人都無一例外瘋狂的愛著她們。她們無一例外都編著麻花辮或者盤著印度髻,或者是從來不加修整的長長的頭發。穿著白棉布的上衣,粗布褲子和繡花鞋,即使配禮服,也要光腳穿一雙球鞋。獨自旅行,旅行之地都是荒僻之地。她們都抽煙,刺青,迷戀性愛并且還會是雙性戀者……安妮筆下的男主角,也基本是一個模式,成功的海歸人士,有相當不錯的事業和經濟收入,以及清朗英俊的外貌。

  也許這可以稱是安妮的一種寫作嗜好,每一個寫作的人,都會將自己的喜好參雜其中。但正如一位讀者評價:“我始終想不明白,書中的女主角周慶長,不美不關心時尚不關心新聞,致力于媒體工作,還有過一段沒有感情的短暫婚姻,竟在一次采訪中讓一個有錢有家有情人有事業的男人愛到瘋狂。關鍵是,她不美貌,不年輕,而且他們都沒有什么言語的交流,他就可以,愛她到不顧一切。女人,如果不美貌,就有過人的才學或者膽識,如果兩樣都沒有,就長時間呆在一起,慢慢習慣彼此的習慣,也會培養一種依戀。可是,毫無征兆的,男人就開始他濃烈的愛的誓言。一個商界的優秀男人,竟會說那般細致的情話,讓我覺得實在是,難以下咽。當然,后面還有好兩個男人,什么都不求,只想娶她,養她,即使實現了共產主義,我也覺得這是不可能的。”“生活中斷斷不會有這么簡捷的事,不是你落魄了,就會有一個有錢人愛上你并拯救你。不是你失望了,就可以躲到深山里去教書十年。我們面臨的是柴米油鹽的俗世生活,為五斗米折腰才是屢見不鮮的真相。我們越成長,越發覺得責任壓肩寸步難行。她越往前,越是內心警省遠遁人世漸行漸遠花好月圓。”……呵呵。

  安妮為她筆下的人物取名有她特殊的偏愛,她有一種文字潔癖,大概,她只是將干凈的詞,一個不可能用在世俗中的人名,賦予她小說里的人物,讓他們有一種干干凈凈的氣質,超凡脫俗。但不管怎樣,她的某些段落,寫的還是不錯的。而女主角的凜冽、破碎、不動聲色的倔強,也是我喜歡的。她用執著的筆調強調殘缺之愛的宿命性和必要性,用略帶悲觀的情緒冷靜描述完善之愛的可能性。在審美的意義上,安妮似乎非常留戀殘缺之愛的激烈、深入和宿命感。“她知道,遇見他,必須與之相愛,哪怕秉燭夜游,只爭朝夕。”在追求精神成長的意義上,安妮說:“愛最終是一種洞悉和原諒。”洞悉指的是對自己和他人的內心坑洞有所認識,原諒指的是完全地接納自我以及他人的弱點。對于安妮寶貝來說,充滿缺陷的情感之所以被珍視,乃是因為這是她洞悉自我內心的重要途徑。她認為經歷殘缺是獲得完滿的必經之路。在這一點上我認同,兩性關系是最慘烈的靈修道場。男人和女人最深刻的人格缺陷只有在極其親密的愛情關系中才最易被清楚洞察。《春宴》中許清池在婚姻、情人、慶長中間來回打點,在對安妮作的一個訪談中,她的觀點是“婚姻需要較高級別的人性來加以掌控。需要妥協,忍耐,原諒,理解,寬容,慈悲……它需要一切善良和堅強的要素,才能得以維持。”

  最終,我覺得安妮依舊是困惑的。在“真愛”這個命題上,如何確立。在失愛后,如何找尋真正的自我,是否貌似強大的“獨立”,只是另一種更深的掩飾和逃避?這不僅是她,是很多人都面臨的困境。似乎也是她說的一句話吧:“最為純粹的愛,是一場不敢再觸及的燎原之痛”。心有戚戚。

【《春宴》的讀后感范文】相關文章:

元曲《喜春來·春宴》12-15

春之懷古讀后感10-04

《春》讀后感900字09-01

鴻門宴讀后感07-27

關于《鴻門宴》小學讀后感范文_小學生讀后感04-22

朱自清散文春讀后感10篇03-07

鴻門宴寒假讀后感800字02-17

《鴻門宴》教學反思范文12-12

有關春的諺語03-15

描寫春的好詞03-01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成a人片在线电影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蜜桃视频 | 最新日韩欧美理论在线 | 免费国产午夜精华视频 | 亚洲国产日韩不卡综合 | 日本在线精品视频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