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讀后感范文
《目送》讀后感范文1
作為父母的子女,作為子女的父母,彼此的身份,是在一生之中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完成轉換只是第一次的目送是成長,最后一次的目送卻永別。龍應臺說這就是生活和生命的本真。
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人到中年,當你讀到這段話的時候,你的心會不會劇烈的顫動一下?
向來以文風尖銳、犀利著稱的女作家龍應臺以一本《中國人,你為什么不生氣》享譽文壇,時至今日已過不惑之年的她逐漸開始由關注社會公眾領域轉為關注自己的人生親情感悟。龍應臺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有了對生死的經歷之后,開始覺得大部分社會議題其實都只是枝微末節。不過,她又說評論與文學,兩者都是我,而無論筆下書寫的是什么,都總有一個核心,那便是對人最深的關切。
前面所述《目送》中扉頁上的那段話,說得既令人心酸又無奈,步入中年,擁有年輕時所向往、所追求的一切,名利、地位、資本,但是平靜下來才發現父親已經遠去、母親也在慢慢的老去、兒子們掙脫自己的保護要遠行、朋友們在曲終之際漸漸散去、兄弟姐妹各自經營著自己的生活,在別人眼中擁有一切的我卻無力將他們一一挽留,環顧四周,惟有任憑他們漸行漸遠,默默目送。有沒有在這里找到你的.影子,這里的我又是多少個我們的寫照?
《目送》一書收錄作者近年來寫的七十三篇散文,全書分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沙上有印,風中有音,光中有影、滿山遍野茶樹開花三章。但這三章體例不大清晰,多為作者一些游記及人生感悟,大致歸作兩類,一談周邊人物,一談家庭。前者瑣碎雜亂,將經歷的所聞所見,點點滴滴記錄下來,加以評論與感嘆;唯后者談親情則著實感人,平實中飽含深情,含蓄中不失真切。全書以時間為軸,以親情角色為卷,作者游走于女兒與母親的雙重角色,用細膩的情感之筆勾勒出每寸光陰中觸動自己的背影,達到這種境界既需要時間歷練,更需要反觀人生的靜思。
這本書與其說是龍應臺女士對自己生活的回顧與反省,倒不如說是照出了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歷程,照出了我們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貴的事物。書以第一篇文章《目送》命名,也以此文最為精彩,文中描寫作者目送兒子踏入各種不同的門,兒子的背影,愈來愈高大,但卻從來都沒有猶豫,沒有回頭,這種落寞感,使她回憶起當年父親用廉價的小貨車載著她去大學報到,父親因覺得女兒會嫌棄小貨車太窮酸,便在校門口放下她和行李轉頭就走,留下一團黑煙和背影。多年后慈愛的父親過世,作者又在細雨中,目送著父親的靈柩慢慢滑入火葬的爐門,消失在火焰中。
文中沒有歇斯底里的情緒,但卻讓你有哽咽的滋味,讓你體味到隱隱的悔恨與哀傷,正如作者所說,她的確是想讓讀者從她的文章中得到感悟,她也正在用她心酸的經歷給我們還未曾有過悲傷體會的人指點迷津。從小到大,從上學到上班,從欲走還留到不再回首,孰不知每一次的啟程,都有一對關切的眼神在背后凝視著。是因為越來越獨立了?還是越來越忙碌了?甚至有時連再見都沒說就走。是的,我們都太忙了,忙著學業,忙著談戀愛,忙著結婚生子,忙著事業。
時間越來越緊,腳步越來越急,但我們是不是從未想過,能與父母相望的日子也在一天天的在減少?難道真的要經歷作者在醫院目送父親的那一幕,我們才能頓悟嗎?我們無法醫治父母身上的病痛,我們也無法阻止生命進程的客觀規律,但我們至少可以在有限的時間里多陪陪他們;孩子們固然要長大,總有一天要張開翅膀飛翔,但我們至少可以在他們年少的時候多一些愛的呵護,我們可以以身作則,教會他們更多的生活技能,更多的為人處世的道理;少些應酬,多陪陪家人,放卻一些無謂的紛繁雜亂,多關心你身邊的人和事,善待他們,這樣當你一次次面對背影的時候才會釋然。
做兒女的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讓他們的眼睛多點落在我們的面孔上,而不是含淚看著我們漸行漸遠。做父母的也要明白,孩子不是你的附屬物,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你能給孩子的只是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讓他(她)自己體會孤獨、挫折、失敗等種種坎坷,這才是真正的愛,因為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
《目送》讀后感范文2
從來都不喜歡目送的感覺,因為目送到最后,只空留下孤單和落寞。我們這一生卻總逃不了目送,目送著他人遠去的背影,自己也與起點漸行漸遠,再也回不去了。
一直很懷念小時的無拘無束,可是越長大,卻覺得自己離快樂越來越遠了,我和媽媽,就好像龍應臺和她的兒子一樣,中間隔了一扇緊閉的門,其實鑰匙就在彼此手中,可誰都不愿先打開那扇門,不愿意先一步服軟,就只能眼看著門關的越來越緊,鑰匙也消失不見,只能目送著彼此距離越來越遠。也許,等我們真正想往回走時,歲月卻推著我們離開原點,注定無法相會。
仍記得那個下午,六月的陽光卻顯得有些蕭瑟,似乎與平日沒有什么不同,我們卻終將告別小學的六年生活,我們背上書包,離開了校園,走向新的生活,班主任金老師斜倚著門,陽光柔柔的灑在她身上,灑在她悄然滋生的皺紋上,不知何時,她光潔的額頭爬上了小小的細紋,咦,又是何時的白發爬上了她的.烏絲,是啊,她已不再年輕,越來越多的同學離開了教室,沒有回頭,我是最后一個離開的,不經意的回頭一瞥,卻發現她仍在背后望著我,目光中帶著不舍,還有無奈,平日充斥著歡聲笑語的教室,此刻只剩下了她,一向嚴厲的她,上鉤的嘴角在一墻獎狀的映襯下有些落寞,兩道目光卻一直隨著我離開,我才明白,原來我一直在被人目送····
龍應臺一直在目送著自己的兒子華安遠去,她的父親也與她越來越遠,她卻怎么也追不上,她才明白,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注定追不上,而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所謂的緣分,只不過是漸行漸遠罷了——
就算緣分還在,最終卻空留離開的結局,珍惜眼前的幸福,不要等到離開才追悔莫及,才是最重要的。
《目送》讀后感范文3
在早晨淺淺的陽光里,我看見行道樹的影兒散落一地,零零點點碎碎。太陽一步一步地升起,懶懶的鳥兒也登上枝頭,嘰嘰喳喳啾啾。樹兒披著夕陽的光,像夕陽中的新娘。繁星點點帶來夜的光芒。等著時間的推移,你看,夜深了。
一樣的時間模式,重復著每一天,每一年。無言,稍縱,即逝。今天的陽光,明天便是不一樣的,時間在流轉,帶著世間的萬物悄無聲息地做著變化,時間會包裝一切。以至于讓我們感受不到時間的流逝,歲月的蹉跎,所以我們被時間迷惑,還是一如既往的揮霍。悄悄,在彈指間溜走,抓不住他,后悔莫及。
時間讓小生命成長,時間又讓大生命老去。小弟的長大,祖母的老去,讓我往下看,仰望年少的生機;讓我往上看,瞻仰生命的高度。最親愛的人永遠是用他們的背影對著她,我的親人又何嘗不是背對著我?我想,母親有一天或許也會忘記我是誰,也會指著電話機,傻傻地盼望孩子的歸來;我想,我也會哼歌輕輕擁她入睡,那么甜美;我也會幫愛美的她化妝,輕輕打扮便把她變做美麗的.模樣,驚喜地說一聲“你多漂亮”;我會環抱她的身軀,在她耍小脾氣的時候填顆糖放去她的嘴里。順便回想,兒時,我怎樣在這偉大的女人懷中徜徉。會覺得他更加的美麗,更加的惹人疼愛。
兩個年頭之前,最愛的祖母離開了我。悲傷籠罩了心頭,看不見烏云縫隙中的太陽。我曾經埋怨時間的無情,掠走我最愛的人。那些天,朝與暮之間,我選擇逃避,逃避害人的時間,逃避無情的世界。只想與祖母在一起久一點,不要那樣快地消失,不然我的心會疼。越發的想起之前祖母與我在一起玩耍的情景,我想,祖母年輕時候也是個美人呢,芊芊細指撩動誘人的頭發,只是時間讓她變得不堪一擊,一點點的歲月,讓她老去。只是默默的淚水,默默地流,我害怕哪一天,我的親人會像祖母一樣無聲地離去,那樣我的世界里,還會剩下什么?我想快點掙脫悲傷地束縛,我奔跑,滿頭大汗的時候,太陽一直陪在我的身邊,我想,生命或許不完全是永恒的,也會老去,像時間一樣,那無言地就這樣遠離。
我更加喜歡在家中享受。深深的胡同中,到處洋溢著醉人的芳香,在心中,這是花園,滿載兒時的夢。我想留住家中的所有人,拍好多全家福,覆蓋家中的每一個角落,不讓家變的冷清,不讓家變得寂寞。讓家被時間破壞的輕一點,存活的更長久一點。
靜靜的深夜,只有風吹樹葉的聲音,蒼穹中還有一彎明月,難以入眠的我總是幻想明天的未來,此時的現在。等待時間的久一點,讓我詮釋生命的美妙。颯颯的風,總是那么惹人愛,帶來清涼,帶來時間的安排。風兒,在身邊久一點吧,讓我感覺到你的存在。
輕輕的時間,潺潺地漏,一點一點的不停息;生命伴隨著時間老去,他們像是一對甜蜜的戀人,一起走向長久。
我想我沒有和時間談判的資格。我不忍去碰心里最柔弱的地方,是時間,是生命,是悄悄的離開,是努力讓他長久一點。
《目送》讀后感范文4
雨一直在下,我的思緒也隨著雨絲漫天飛舞,在這樣的時節,這樣的雨天,好像最適合聽著音樂讀一本好書,于是我和著輕音樂在網上漫步,不經意間又一次看到了龍應臺這個名字,這個名字最初映入我眼簾的時候我覺得它應該與女人無關!
但是當她的作品引領我細細品味時,我才知道她的文字像涓涓細流般,靜靜的流淌。沒有過多華麗的辭藻卻能深入讀者的心靈,她的文字平實卻有著深深的寓意。似是和一位故交娓娓的講述著自己的經歷……
今天我是第二次讀《目送》了,確切的說是第一次認真的讀,這是一篇讀后讓我有些酸楚和失落的文章,龍應臺在文章里的每一種感覺都撕扯著我的心,讓我感同身受。
《目送》由父親的逝世、母親的蒼老、兒子的離開、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出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出纏綿不舍和絕然的虛無。
當我讀到“我送他到機場,告別時,照例擁抱,我的頭只能貼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長頸鹿的腳。他很明顯地在勉強忍受母親的深情!睍r,我的心有種難以言喻的痛楚!當讀到“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蔽业男脑僖淮伪淮掏矗凹词雇嚕魃隙鷻C……只一個人聽音樂!蔽覀兒寥憧囵B大的孩子對我們是如此的排斥與冷漠!
于是“我慢慢、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任誰看到這樣的文字,都不免在心里發出一個共鳴的震顫,這讓我想起現實中的自己,現在我們總在抱怨孩子粘人,總希望能讓自己多一點自由的空間,少一點孩子的糾纏,可是隨著歲月的流逝,當孩子一天天長大,我們想要跟她們親近都將成為一種奢望了。
我們的現在就是孩子的`將來,今天上午我還在跟表妹埋怨老媽太過嘮叨,我都三十好幾了還管三管四的。從上學到工作再到成家,我不知道留給了母親多少落寞,我每次都匆匆的離家,留給父母的只有背影!當車輪啟動我目視前方,完全忽略了身后那深情的目光!每一次離家,母親都會把我送到車上,幫我找好座位,而我卻只留下淡淡的一句:“媽,你快回去吧”,但每次媽媽都會固執的等到車子啟動,直到我完全脫離她的視線……
感謝龍應臺的這篇散文,是她讓我讀懂了老人內心的凄涼與無奈!是她讓我知道在以后的日子里應該怎樣去對待我的親人,愛人和孩子!怎樣讓我們的人生少一些不必要的遺憾!
《目送》讀后感范文5
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人到中年,當你讀到這段話的時候,你的心會不會劇烈的顫動一下?
《目送》中扉頁上的話,說得既令人心酸又無奈,步入中年,擁有年輕時所向往、所追求的一切,名利、地位、資本,但是平靜下來才發現父親已經遠去、母親也在慢慢的老去、兒子們掙脫自己的保護要遠行、朋友們在曲終之際漸漸散去、兄弟姐妹各自經營著自己的生活,在別人眼中擁有一切的我卻無力將他們一一挽留,環顧四周,惟有任憑他們漸行漸遠,默默目送。這里的我是多少個我們的寫照?
這本書與其說是龍應臺對自己生活的回顧與反省,倒不如說是照出了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歷程,照出了我們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貴的事物。書以第一篇文章《目送》命名,文中描寫作者目送兒子踏入各種不同的門,兒子的背影,愈來愈高大,但卻從來都沒有猶豫,沒有回頭,這種落寞感,使她回憶起當年父親用廉價的.小貨車載著她去大學報到,父親因覺得女兒會嫌棄小貨車太窮酸,便在校門口放下她和行李轉頭就走,留下一團黑煙和背影。多年后慈愛的父親過世,作者又在細雨中,目送著父親的靈柩慢慢滑入火葬的爐門,消失在火焰中。
文中沒有歇斯底里的情緒,但卻讓你有哽咽的滋味,讓你體味到隱隱的悔恨與哀傷。從小到大,從上學到上班,每一次的啟程,都有一對關切的眼神在背后凝視著。是因為越來越獨立了?還是越來越忙碌了?甚至有時連再見都沒說就走。時間越來越緊,腳步越來越急,但我們是不是從未想過,能與父母相望的日子也在一天天的在減少?難道真的要經歷作者在醫院目送父親的那一幕,我們才能頓悟嗎?我們無法醫治父母身上的病痛,我們也無法阻止生命進程的客觀規律,但我們至少可以在有限的時間里多陪陪他們;孩子們固然要長大,總有一天要張開翅膀飛翔,但我們至少可以在他們年少的時候多一些愛的呵護,我們可以以身作則,教會他們更多的生活技能,更多的為人處世的道理;少些應酬,多陪陪家人,放卻一些無謂的紛繁雜亂,多關心你身邊的人和事,善待他們,這樣當你一次次面對背影的時候才會釋然。
做兒女的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讓他們的眼睛多點落在我們的面孔上,而不是含淚看著我們漸行漸遠。做父母的也要明白,孩子不是你的附屬物。
聯系到老師教育學生,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真是有道理。孩子終會長大,他們終是要獨立地面對生活的種種。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你能給孩子的只是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讓他(她)自己體會孤獨、挫折、失敗等種種坎坷,這才是真正的愛,因為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
《目送》讀后感范文6
龍應臺是我最愛的作家,而《目送》正是我愛上她的最初理由。《目送》里,龍應臺是她兒子的母親,也是她爸爸的女兒。
她送兒子去上學,兒子望了她一眼,然后“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門里”。她送兒子出國交流,兒子過了機場的`海關窗口“倏忽不見”了,一次頭也沒有回。兒子長大了,常常戴著耳機聽歌,“只有一個人能聽的音樂,是一扇緊閉的門”。孩子長大了,漸漸有了自己的人生軌跡,越來越不是屬于父母的孩子了。
這樣的落寞,還有另一面。父親送她去大學,不肯因為自己的小貨車讓她丟臉,遠遠地就離開了。父親失去意識待在醫院里,她要趕去工作,不舍地看著父親輪椅的背影“在自動玻璃門前稍停,然后沒入門后”。自己慢慢成熟,有了更多責任和任務。父母卻漸漸老去,離自己的生活越來越遠了。
《目送》讀后感范文7
《目送》中的龍應臺在步入了中年之后,追求到了她所想要的之后才發現原來身邊的人和事都已變了樣。正如書名,她一路目送著兒子不復以往對自己的依賴,她目送著父親的逝去,她目送著母親漸漸老去,而自己已經無法去改變什么。她目送著時間慢慢流去,最終只剩遺憾和后悔。看完整本書,始終被書中淡淡的語句和始終消散不去的苦澀味糾纏,我們何嘗不是又一個龍應臺。而很多個我們和她不同的是,我們還有時間可以也應該讓我們做不讓我們后悔遺憾的事。
對于這一點,我想,和我一樣剛剛踏入大學校園沒多久的人是同樣感觸良多的`。我們中的大多數幾乎沒怎么離開過父母,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有父母操辦,而當我們進入這樣一個脫離了他們懷抱的環境中,就會發現,掃地拖地不像我們想象中那么簡單;不是每個人都對你百般包容;你跌倒了要學會自己爬起來而不是伸手等人扶…… 但似乎人都有這樣的劣根性: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時候不知珍惜,失去之后才明白在那之前自己擁有多寶貴的財富。越是真心的人,我們越是會不在意地去傷害。
所以能夠在還年輕的時候珍惜眼前人,在雙方有限的時間里無限大地真愛對方,不要目送他們漸漸遠去的背影,上前幾步,牽起他們的手,用最大的耐心和愛去陪伴他們。
勿目送自己所愛之人背影,去珍惜,去珍愛,不留遺憾。
《目送》讀后感范文8
細雨婆娑,老樹抽出新芽,枯木又開花,光陰讓四季走了一輪又輪,也讓父親眼角長出皺紋,讓母親挽起的青絲混雜了白發。在光陰的故事里,每個清晨都氤氳著母親煮早餐的溫柔,在時光堆砌的大房子里,一磚一瓦都是父親堆砌的堅毅,在未來的圖騰里,一筆一畫是我對父母的承諾。
曾經,我也像龍應臺筆下的兒子安德烈焦躁,孩子氣,任性,我有過無不及,當我學會站在父母的.位置思考,去感受到父母對我那份深深的寵愛時父母卻已日漸老去,在生命的長河上將與我漸行漸遠直至生死兩隔。時間是一只藏在黑暗中的溫柔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間,物走星移。我親愛的父親和母親滿懷期待目送著我在成長路上行走,蹣跚學步到穩步單車,咿呀學語到出口成章,黃發垂髫到青絲及腰……我愿時光是個善良的人,讓我有生之年能讓父母幸福,我愿時光是個魔術師,能撫平父母臉上的皺紋讓白發變烏絲,我愿時光能慢一些。
無論過去多少年我依舊會記得大雨滂沱的那個夜晚母親撐著傘來接我,漆黑的夜幕里,滴答的雨聲里,母親微涼的手牽著我往家的方向走去。多少年后依舊記得父親厚實的手牽著我肉嘟嘟的小手走在傍晚的田埂,夕陽把我們一大一小的影子拉的很長很長……我站在記憶的這端看著往事里的片段,目送著母親牽著長發微濕的我穿過雨幕消失在黑夜中,目送著父親帶著小小的我在夕陽下越走越遠消失在地平線那邊……
《目送》讀后感范文9
那是一次霧意四起、朦朦朧朧的早晨,潮濕的環境仿佛我那迷茫、不安的心。就這樣翻開了《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漸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龍應臺的筆觸帶著一股淡淡的憂傷。
我想起了母親的聲音。那是一股因為耳聾所以變調、細弱、顫抖而毫無安全感的'聲音。母親沒有暴跳如雷的動作,沒有自棄的話語。我卻愈發感到了她從骨子里透出的悲涼;蛟S是從醫生診斷母親再也不能康復開始;或許是從她呆滯的雙眼發覺;或許是從那一天她抱著我哭說對不起我,不能在很好的照顧我開始……我只能照顧好自己,努力學習,用行動告訴母親,我很好,不用擔心?晌叶嘞耄瑤湍赣H分擔一些痛苦。〉@是一股巨大的無力感,像是不小心滴在白紙上的墨,無法阻止,無法抗拒,只有看它越染越深、越肆意。
龍應臺說:“幸福就是,尋常的人兒依舊。在晚餐的燈下,一樣的人坐在一樣的位子上,講一樣的話題。幸福就是,早上揮手說‘再見’的人,晚上又平平常常地回來了,書包丟在同一個角落,臭球鞋塞在同一張椅下。”仿佛久來的一場雨,終于給干旱已久的大地,帶來一點濕潤。
是啊!人生在世,就算遇到一點兒困難又有何妨呢?只要你還活著,任何事都有可能去完成,去實現。俞敏洪曾說:“我要達到榜樣的高度,首先要活得比他長。這樣,他花三十年完成的事情,我才可以花五十年!比松鋵嵑苊篮玫,困難只是調味劑罷了。
天,亮了一些;霧也散去了。我放下了書,順著桂花的清香,散著步。零零碎碎的風景映入腦海,放進回憶。只道一句——且行且珍惜。
《目送》讀后感范文10
她有一雙溫柔的眼,為人母,慈愛地注視孩子,為人子女,關懷地注視父母;她有一顆細致的心,感受大千世界極致細微之處,尋找常人不曾想到的生活大道;她有一支淡如水的筆,卻一針見血道破世事百態。
龍應臺的文字就像上好的綠茶,初嘗有其苦澀感,但回味濃醇,令口舌生津。第一次讀她的書是在六年級,覺得內容著實生澀難懂,與我的生活相距甚遠,于是便將它束之高閣,庋藏焉。直到這個寒假重新將它取出,細讀后忽然覺得煙消云散,眼前豁然開朗,讀至精彩處,還不住頷首以表贊同。所以,人對大義的理解能力與他的年齡、閱歷成正比。
全書里令人影響最深的一句恐怕就是“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蔽覍ζ涞睦斫馐牵恳淮硕加兴煌乃枷耄恳粋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就好像一條從寬闊的大道走進岔路。在大道上父母與孩子相濡以沫,互相扶持;一旦走到路口,父母、孩子就不得不選擇最合適自己的那條路。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那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在有限的時間里,多陪陪父母,多分一些愛給他們,不要遠遠地望著他們的.背影而心存愧疚。
還有一篇令我感想較深的是《狼來了》。在很多人的傳統觀念里,狼是一種殘忍而機警的動物,它們總是捕食溫順的小綿羊和可愛的小豬;在故事“狼來了”中,狼群引得全村人手持鍋碗瓢盆扛著鋤頭扁擔欲殺之;更有父母從小告誡孩子“你再不聽話,大灰狼就把你叼了去吃掉”云云。然而事實上,狼并非如此可惡。它們團結合作、共同進退、知恩圖報、堅強執著、鍥而不舍、和諧共生……由此可見,人從小被教授的觀念常常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不到特定的情況不會輕易改變自己的想法,這也是為什么早教如此重要。
《目送》共散文七十三篇,道盡子女與父母的牽絆,兄弟的攜手共形,朋友的牽掛,在脆弱的邊緣迷失,在失落的低谷徘徊。
可以說讀一本她的書,就是讀一遍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