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非暴力溝通》讀后感范文(精選17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后,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非暴力溝通》讀后感范文,歡迎大家分享。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 篇1
《非暴力溝通》是由美國人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所著。第一次聽到《非暴力溝通》這個書名,我就想到了甘地的非暴力不協作運動。暴力指不同的團體或個人之間,如不能用戰爭方法和諧彼此的利益時,常會用強迫伎倆以抵達自己的目的,稱為暴力。作為一名受過教育的、沒有犯罪記載的公民,我歷來沒有想過自己和暴力扯上關系,但每次在責罵小孩后,孩子媽都會建議我去看《非暴力溝通》這本書,她說我的言語給小孩帶來了一定的傷害,這應該也算是暴力的一種。
當我讀完《非暴力溝通》這本書,我有兩大方面的感受:
一、關注非暴力溝通方式的要素,深思“修身”
作者以為,非暴力溝通方式包含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求以及央求。當發作一件事情,懇求我們不加任何個人感情顏色地中止復述,接著表達自己的感受;然后分析自身的(或者他人的)哪些需求招致呈現那樣的感受,最后表達自己的央求——細致的、細化的央求,當中必需明白是央求而非命令。
例如:一個學生在一個星期內遲到了三次,教員對該生中止批判教育。
情境一:
教員:“怎樣次次遲到都有你的份?以后按時到校,如若再遲到就把你移交學校處置!”
情境二:
教員:“你這個星期曾經遲到了三次了,我很不快樂。你的遲到行為違犯了學校的規則,影響了自己的學習,所以請你按時到校。”
我國古籍《大學》里有一段:“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說明成大事者,必先正心修身。情境一違犯了非暴力溝通。但細想一下,絕大多數的人,對每一件事情都會有自己的想法,特別關于經常犯錯的學生,教員就容易構成呆板印象,即使該學生本周遲到的次數比上周少,教員也覺得他是經常遲到,似乎沒有任何矯正。想要做到不加任何個人感情顏色地中止復述,必需加強個人修養。
二、對待憤怒與多角度思索
作者以為,當人們聽到不中聽的話時,我們有四種選擇:1、指責自己;2、指摘他人;3、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求;4、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求。當我們選擇指摘他人時,我們以為別人應當認錯或受罰,這就是我們的憤怒的緣由。
例如:第二次月考過后,級長對我說:“你們班的總分平均分還是年級最差”。
選擇一:指責自己。我說:“是的,都怪我平常沒有好好管理班級”。
選擇二:指摘他人。我說:“這班學生太懶散了,平常上課沒有認真聽講,課后沒有好好做作業和復習”。
選擇三: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我說:“總分平均分還是年級最差,但與上次考試對比,與年級總分平均分的差距在減少,說明有進步”。
選擇四: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求。級長對我說這事情,主要是關心我班成果,希望我能制定有效的方法來進步班級成果。
從這一案例可以看出,指摘他人,只會使我們的心情變差,而從自己或他人的感受和需求動身,沒有產生任何的不快樂。
生活中充溢著矛盾與誤解,經過溝通,能促進彼此的感情,消弭誤解。暴力不能處置問題,反而讓問題復雜化。非暴力溝通可以進步人們溝通的質量,我也會在日常生活中嘗試運用非暴力溝通與他人交流。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 篇2
閑來無事把最近幾年很火的暢銷書《非暴力溝通》看完了,一句話總結這本書:在說話之前先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別人的感受,并且在說話的時候語氣溫和且表達意思準確。下面我來簡單的介紹一下本書介紹的非暴力溝通的4個要素并結合自己的理解與在現實中的應用。
1、觀察:勿與評論混淆
觀察的語言表達的定義:在特定的時間、地點和情境中,清晰的行為結果。觀察是要有依據和事實證明的,比如具體的時間點、頻率、某個具體的方面、數額等。
這章主要想表達的是有時候我們會把自己的主觀感情在無意的情況下表達出來,從而讓聽的人先入為主或者一開始就產生厭惡的情緒。就比如說你女朋友跟你說:你不愛我了,你第一反應就是:我哪里不愛你了?將觀察與評論混為一談,別人就會傾向于聽到批評,并反駁我們。如果你女朋友說你好久不陪我了,你就會反思自己是不是最近很少花時間陪她忽視了她的存在,而不是在想:我怎么不愛你了?
2、感受:勿與想法混淆
清晰表達自己的感受,第一,要區分哪些是感受。“我覺得”、“我以為”不是在表達感受,也不是在表達感受;第二,建立感受的詞匯庫。
這個第二點我認為是第四點的一個分支,第四點是提出具體的、正向的,而不是抽象的、負向的請求。他主要想說的是我們在說話的時候一定要準確的表達出自己的意思,而使得溝通的順暢。具體操作在第四點講。
3、需要:是感受的來源。
感受和需要之間的關系:我們的需要、期待、對他人言行的看法,導致了我們的感受。因而,不是追究別人的責任,而是體察感受背后的自我需要:我的哪些需要、期待或價值取向沒有得到滿足?
書中舉的例子是A:驚了,居然有那么多未婚先孕的B:你擔心他們的孩子不能接受良好的教育?A:是啊,如果我這樣做我爸會殺了我的B:看起來在過去未婚先孕的后果極其嚴重?……書中在回答別人的感受時通常用反問句來猜測別人內心真實的想法,這種說話方式有點像心理醫生在不停的問問題,我建議少用用這種方式跟別人說話,一是很無聊二是會給一些人心里壓力,但是我們可以借鑒這種方式,比如說你女朋友跟你說:哇!這個口紅的色號好好看。你別反問她你是不是想買了?你應該直接跟她說我下單了。總的來說考慮別人說話的深層意思應該是每個人的必修課,我們在平時說話的時候應常常考慮別人在想什么,尤其是跟女生說話,她的每一句都有著她的深層意思,多一個心眼多一點脫單的概率,熟讀《情商》祝大家都能找到一個好對象。
4、請求:提出具體的、正向的,而不是抽象的、負向的請求。
請求的藝術:
提出具體的,而不是抽象的;
提出需要做的是什么,而不是不要做什么;
同時要伴隨著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請求對方的反饋,確保我們的意思與對方的理解相同;
明確談話的目的。
跟第二點差不多,說話一定要說清楚把你想說的東西用精準的話說出來,不然就容易產生誤會,就比如說最近發生在我身上的故事。我問老師能不能帶我畢設,老師回復:你是一個人不?我還可以帶一個人。我以為老師能帶兩個人誰知道老師的意思是她只能帶一個了,害得我推薦的那個同學白高興了。這四點要素中我認為最重要的是第三點,只要做好第三點你就能做到非暴力溝通,其他的要素我認為只是起到輔助的作用,最重要的還是《情商》,說話不要讓別人太討厭。
另外本書中有一個很新穎的觀點我認為大家可以學習一下,就是在你不想做一件事或沒毅力做一件事的時候,你可以對自己說:我應該去做這件事,因為這對我有好處而不是說我不得不去做這件事,這樣有助于增加你的行動力。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 篇3
首先,這確實是一本好書。在前面的書評里面看到有人說中文的翻譯很牽強,由于本人沒有看過英文原版,對這點不好做任何評價。假若在看的過程中有覺得語言不是那么流暢的地方,鑒于看本書注重的是其實用性,也就完全不覺得有什么了。
說話我家里,就是我和我的父母的家里,其本質就是一個階級社會,一個專制社會。長這么大對家庭的唯一感覺就是想逃離,之前一定要我具體地分析我還真是說不上來,反正就是受不了家里。我的父母的溝通方式就是完全的暴力溝通:在我的小時候那是身體的暴力,也就是直接地用武力等強制力來使得他們對我的所有請求都得以實現。在我漸漸長大了以后,我所做的事情也越來越符合他們的價值觀。或者說,在我漸漸長大了以后,我慢慢地學會了這個世界上的一些通用的價值觀,即明白了這個社會對我們的要求,如一個好學生,一個好女兒,一個好女生,一個好朋友,一個好的女朋友……然后我會表現出我應該表現的樣子。所以在這段時間里我們家里都相安無事,基本上我和我家里人的關系很和諧也很和睦。再后來,我做了一些不符合他們的想法的選擇,然后和他們之間的矛盾就又出現了,在階級社會里面,有矛盾就有壓制,有壓制就有強制和暴力。這個時候的所有暴力,就轉變成了隱蔽的暴力,從他們跟我的談話上面,從他們的命令上面,從他們的表情和動作上面等等,來讓我覺得難受,給我壓力從而強迫我做出讓他們滿意的選擇。
在這個過程中,我已經從那個認為自己應該成為應該成為的人變成了另外一個人。一個人在外求學和工作的過程中,我做了太多我不應該做的事情,同時我從其中確確實實體會到了樂趣;與此同時,我還是會認為我做的這些事情是不對的,是不應該的,所以我都會瞞著。也就是說,我察覺到了我不可能做什么都去滿足這個社會的規范,并且開始去做那些確確實實能夠滿足我的需求的事情,可是在思想和認識上并沒有改變。
根據書中的說法,這個時候的我,對人會很冷漠。而事實也確實如此,在考研的那大半年的時間,我一個人住,我誰都不聯系,連電話也不怎么接的。那個時候我很沮喪,覺得自己很失敗,什么都做不好不能夠做一個符合這個社會的要求的,符合父母的要求的,走出去能夠閃閃發光的人,讓父母覺得很驕傲的人。很有自暴自棄的想法,于是乎每天都在自己租的房子里面睡覺。
當然考研是沒有考上的,那就找工作好了。找到了一個在浙江的偏遠的小山村的工作,所有的人都說不好但是我還是去了那里。只要是能夠離開就好,反正我什么都沒有,還有什么可怕的,又還有什么更糟糕的呢,所以也沒有什么好怕的,畢業的時候雖然也舍不得也還是開開心心就去了。去了那里吧,也確實是蠻開心的。
然而這不夠,逃避沒有解決問題。
只要沒有徹底懂得我為什么是一個人,而不是一把椅子,我就會繼續遇到麻煩,因為我以及我的人生都會繼續致力于滿足這個社會以及和我有關系的人的要求和想法,就像一張椅子一樣認為自己具有這樣或者那樣的功能和義務,那么不管我實際上怎樣想怎樣認為,我的人生的意義就是為完成某些功能或者某些義務。這樣我就永遠也不會去理解我是個什么樣的人,我有什么樣的想法,我喜歡什么,我討厭什么,我的人生需要怎樣的滿足;我也永遠都不知道也不會愛自己,事實上我也不可能去愛別的什么人,或者這個世界了。
如果繼續當椅子的話,那我這輩子都只有繼續郁悶的份了。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 篇4
言語上的指責、嘲諷、否定、說教以及任意打斷、拒不回應、隨意出口的評價和結論給我們帶來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創傷,甚至比肉體的傷害更加令人痛苦。這些無心或有意的語言暴力讓人與人變得冷漠、隔膜、敵視。
發現一本好書,非常棒,是美國的馬歇爾· 盧森堡博士寫的《非暴力溝通》,看后感覺非常受用。依照它來談話和聆聽,能使人們情意相通,和諧相處。書里講述的溝通方式很簡單,就是把不舒服的責任放在自己身上,而不是說對方引起的。比方說,每次你看到孩子滿地亂丟玩具或者老公不收拾家務,就會叨念他們,結果他們不但不改,屢屢讓你忍不住自己收拾,最后惹得一肚子氣,他們煩,你也煩。其實換一種方法,換一種說話方式就可以改變他們這些屢教不改的行為:
第一句:當我看到你又把玩具亂丟在地上(要述說事實,任何人都不可以反駁的事實。比方說,亂丟,就是一個批判,不是事實,人家覺得玩具本來就該放地上的!)
第二句:我覺得很不舒服(陳述自己的感受,誠實、中肯)
第三句:因為我很不喜歡家里看起來凌亂(把自己不舒服的感受歸咎到自己身上,因為我不喜歡凌亂,我才不喜歡你把玩具丟地上,否則我一點也不在乎的,不是嗎?)
第四句:可以請你撿起來嗎?或是以后你可以玩耍后自己將玩具收進玩具箱里嗎?(提出一個可行的要求,對方可以照著做的合理要求)這種溝通方法真的很棒,可以化解很多糾紛,尤其是對付青少年反叛期的孩子,特別管用。
這本書很好的地方不只是光教你如何表達感受,與人溝通,它還從其他很多方面提醒我們如何傾聽內心中不同的聲音,以及懂得它們所反映的需要,學會觀察內在的情緒和突破那些引發憤怒、沮喪、焦慮等負面情緒的思維方式等——學會懂得自己,就會懂得別人,獲得愛、和諧和幸福!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 篇5
《非暴力溝通》這本書很多年前就買了,對于一個愛讀純文學類書籍的我來說,干貨滿滿的工具書讀起來有點困難。因為高一年級的老班們有一個讀書會,于是責令自己兩天讀完——有壓力才有動力呀,終于在讀書會前1個小時讀完。雖然有一種囫圇吞棗之感,但感同身受也的確幫助我更快的理解了作者所倡導的“非暴力溝通“的方法。
外國人寫的心理學的書還是會存在文化的差異,語言翻譯的轉換讓人不容易很快的理解消化。有些繁冗的內容閱讀的時候就直接略過。作者重點談到日常生活的我們從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我們的語言確實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更可怕的是,我們并不自知。作者借用甘地曾用過的“非暴力”一詞,來指暴力消退后,自然流露的愛。這種溝通方式被稱為“愛的語言”。看到這,誰不想繼續看下去,究竟什么是愛的語言,難道我們對最親的人說的話不是“愛的語言”嗎?作者一語蔽之:非暴力溝通就是提醒我們專注于彼此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作者在書里用了十三個章節來生動形象的告訴我們如何進行“非暴力溝通”,如何才是“愛的語言”。
1.觀察和評論——觀察源于客觀,評論源于主觀。人太喜歡進行“道德評判”,太喜歡主觀的標簽化,而作者所說的觀察是不帶任何情緒的準確的表述。
2.體會和表達感受。中國人的內斂總會羞于表達感受,于是在揣測中參雜了各種主觀情緒和臆斷,這時候你需要閉上眼睛體會自己的情緒,然后準確的表達出來。句式應該是這樣的:我感到……因為我……
3.請求幫助。就是要清楚地告訴對方,我們希望他做什么,這個請求要清晰明了且具體。
4.傾聽的力量。當有人求助的時候,你要的不是立刻說解決的辦法,而是傾聽,體會。
5.愛自己。不試圖分析自己或他人有什么毛病,而是用心了解自己的需要。作者特別的告訴我們,“不要做任何沒有樂趣的事情”,學會用“選擇做”代替“不得不”。深入理解我們行為的動機,學會用“我選擇做,是因為我想。”這樣的句式幫助我們探尋做事情的初心。
6.充分表達憤怒。在這里最重要的就是我們的心情并不取決于他人的行為,你需要體會,發現自己的需要,然后滿足自己的需要。這時候你的憤怒才會有價值。
應該說翻完這本書,道理基本明白了,但更為重要的是在閱讀的過程中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反思我們日常溝通的狀態,哪些還需要改進,比如對孩子、對學生是不是容易一概而論,標簽化。在和別人的溝通時,盡量不帶著預設立場和感受,盡量保持冷靜客觀地聆聽對方想要表述的內容。一語蔽之,這本書讓我們平和心態,成為最好的自己,成為最舒適的重要他人。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 篇6
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溝通》該書已入選香港大學推薦的50本必讀書籍。被聯合國譽為全球非暴力解決沖突的實踐之父。非暴力溝通不僅是一種溝通方式,還可以作為自我人生追求方向的不斷提醒。
所謂的暴力溝通,并不是單純地說通過人身攻擊等方式進行溝通,迫使對方滿足我們的需要。異化的溝通方式有:
1.道德評判:用道德標準來評判人,如果一個人的行為不符合我們的價值觀,那他就被看作是不道德的或邪惡的。比如說:你太自私了。你太過分了。對他人的評價實際上反映了我們的需要和價值觀。然而以這樣的方式表達,很可能會招來敵意,使我們的愿望難得到滿足。
2.進行比較:在比較時,我們開始覺得自己活得很慘。
3.回避責任:我們對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動負有責任。然而,我們會使用類似于“不得不”、“你讓我”比如說你讓我傷透了心等詞語。比如說你成績不好讓爸爸媽媽傷透了心,言下之意是他們快樂或不快樂是孩子的行為造成的。看到父母痛苦,孩子會感到內疚,并因此調整行為來迎合他們,然而這種調整只是為了避免內疚,而非出自對學習的熱愛。
類似的表達方式忽視了我們情感的內在根源,使用的是推脫責任的語言而不是負責任的語言。
4.強人所難:對別人的要求里暗含著威脅:如果不配合,他們就會受到懲罰。
而非暴力溝通倡導的是專注彼此的觀察、感受及需要,而不是用異化的溝通方式。
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請求。舉文中的一個具體的例子,一個媽媽在忙碌了一天回到家之后,看到兒子把家里弄的亂糟糟的。異化的溝通方式,可能是把兒子罵了一頓。而非暴力溝通呢?小明,看到咖啡桌下的兩只臟襪子和電視機旁的三只(觀察),我不太高興(感受),因為我看重整潔(需要),你是否愿意將襪子拿到房間或放進洗衣機(請求)。通過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誠實地表達自己,告知他人,我們期待他采取何種行動,來滿足我們。
關于非暴力溝通要素的注意點
1.觀察:我們需要注意區分觀察和評論。觀察:有個人有時在下午睡覺,在雨天不出門。評論:懶惰。觀察:有個孩子有時做的事我不理解,不按我的吩咐做事情。評論:愚蠢。
----非暴力溝通是動態的語言,不主張絕對化的結論。它提倡在特定的時間和情境中進行觀察,并清楚地描述觀察結果。將觀察和評論混為一談,別人就會傾向于聽到批評,并反駁我們。
2.感受:我們說“我覺得”,我們常常不是在表達感受,而是在表達想法。例如,我覺得不公平,我覺得他很負責任,等等。感受一般和以下詞匯關聯:興奮,高興,感激,害怕,沉重等等。感受的根源在于我們自身,我們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對他人的言行的看法。別人的行為可能會刺激我們,但并不是我們感受的根源。
3.在請求幫助的時候,需要注意用具體的語言替代抽象的語言,區分請求和命令。例如,我們可以說:請幫我打開窗戶好嗎?而不是說:請打開窗戶。
聽到不中聽的話時,我們有四種選擇。第一種是認為自己犯了錯。例如,有人氣憤地說:“我從沒見過像你這么自私的'人!“這時,我們可能自責自己沒有考慮別人的感受。第二種是指責對方。就是反過來駁斥對方你沒有權利這樣說,我一直很在乎你的感受。在爭吵的過程中,我們一般會感受到惱怒。第三種是了解我們的感受和需要。這時,我們可能會發現我們有些傷心,因為我們看重信任和接納。第四種是用心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這時,我們也許會想他傷心是因為他需要體貼和支持。通過了解我們的需要、愿望、期待和想法,我們不再指責他人。而一旦人們開始談論需要,而不是指責對方,他們就有可能找到辦法來滿足雙方的需要。
關于以上四種表達方式:第一種是自責,當我們的表現不完美的時候,我們可能會陷于自我憎恨中無法自拔。而非暴力溝通鼓勵我們面對挫折時,體會內心的渴望,專注于尚未滿足的需要。反之,如果用苛刻的語言指責自己,我們不僅難以找到解決方法,而且容易陷入自我懲罰的痛苦中。
第二種表達方式指責對方。如果我們滿腦子是非對錯,把某些人看作是貪婪的人、不負責任的人、騙子或其他類型的壞人,我們就很難與他們建立良好的關系。作者建議我們專注于我們想要做的,而不是追究錯在哪里。練習把每一個指責都轉化為未滿足的需求,而不是情緒宣泄。作者在書中跟大家介紹了一種表達憤怒的方式:
1.停下來,呼吸。
2.留意我們的指責,想一想是什么想法使我們生氣了。
3.體會我們的需要。
4.表達感受和尚未滿足的需要。在第三步和第四步之間,我們需要先傾聽他人。在得到傾聽和理解之后,他們也就可以靜下心來體會我們的感受和需要。
運用非暴力溝通,進行有效地溝通及建立人際關系,同時平靜內心,不斷地提醒自我人生追求的方向。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 篇7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生活中的暴力溝通非常常見,人們經常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對他人進行評判,一味的比較,威脅他人,以不得不為幌子來回避責任,造成情感和精神上的創傷甚至比肉體的傷害更加痛苦。
最近讀了一本書,是美國著名的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寫的《非暴力溝通》,書中用切實可行的方法,并列舉了大量的案例來教導我們如何避免出口成傷。
第一步是觀察,講事實而非評論。“你根本不照顧這個家庭”比“你一周有五天都晚上十一點才回家”更容易引起對方的反彈,讓溝通失控。基于事實的溝通是尊重,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第二步是感受,設身處地地體會對方現在可能有什么樣的感受或者清楚的表達出自己的感受。
第三步是挖掘感受背后的需求,人們感受到生氣的根本原因是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此時不該用責備自己或他人的形式來宣泄不滿,這對解決真正想要解決的問題沒有什么幫助。最后說出請求,明確需要什么,而不是不要什么,更利于直面解決問題。
我們都是普通人,都有各種各樣的情緒,在生氣的時候會自然而然的將錯誤歸結給他人,這種無謂的發泄并不利于解決問題,有時候發泄完還會有自責情緒,讓生活更糟糕。看了《非暴力溝通》這本書之后,我覺得可以試試在今后的溝通中用到“觀察—感受—需求—請求”四步法,在情緒爆發前給理智留一點思考的時間。
通過對這《非暴力溝通》一書的閱讀,我在慢慢改善自己與其人的溝通方式,對于與其他人在溝通中出現的一些暴力溝通,也能夠站在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來分析原因,并且及時調用自己學到的知識,使自己的內心更加平和和堅定,學會感恩,學會愛自己。非暴力溝通,需要時間來踐行。要把非暴力溝通作為工作、生活中的一項修煉堅持下來,做一個平和的人。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 篇8
《非暴力溝通》是由美國的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所做,他提出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請求。總結下來一個關鍵點是從自己的身上找原因,也就是說當出現問題之后,不要去指責他人,要先考慮自己什么地方做的不到位導致了這個問題,不論你是老板還是員工,你是上司還是下屬,都不要一股腦把問題都歸結到對方身上,這樣既可以讓自己從激動、暴怒的情緒中冷靜下來,又可以避免和他人因一時激動產生沖突。相當于一個尖銳的利器變得柔和,不會傷害自己也不會傷害別人。
一、觀察:區分觀察和評論,若將其混為一談,他人就會傾向于自己聽到的是批評,并反駁我們影響到雙方的關系,從而對溝通造成障礙。正確的觀察應該是:不帶評論的觀察。也就是只觀察,單純描述事實,不妄加評論,比如說“你的衣服上有污漬”而不是“你好邋遢呀,衣服好臟!”且要注意減少“總是”“從不”這樣過于絕對化的詞語,因為這樣的詞語會使我們的表達過激。非暴力溝通是動態的語言,不主張絕對化的言論,它提倡在特定的時間和情境中進行觀察,并清楚地描述觀察結果。
二、感受:除了我們自己的感受,我們是否應該關注一下別人的感受,就像是我們社會工作者在接觸案主時,要站在案主的角度去考慮問題,要有同理心,當我們自己經歷過,就會明白對方那種真真切切的感受,而不是簡單的一句“你不要難過了,這沒什么大不了的”
三、需要:非暴力溝通的目的不是為了改變他人來迎合我們。相反,它重視每個人的需要,它的目的是標注我們在誠實和傾聽的基礎上與人聯系。我們要去了解案主真正的需要是什么,而不是我們認為案主需要什么。假如說案主的親人離世,案主當下最緊迫就是通過哭來宣泄自己的悲傷,他的需要就是哭,而不是我們說“不要哭了,要走出來”
四、請求:
區分命令和請求:請求沒有得到滿足時,提出請求的人如果批評和指責被請求人,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對方的內疚來達到目的,也是命令。清楚地告訴對方,我們要他們做什么,而不是請求他人不做什么。我們把愿望說得越清楚,他人也就越可能做出積極的回應。如果我們通過拒絕來提出請求,人們的反應常常是反擊。反之,如果我們直接說出需要,其他人就較有可能作出積極的回應。
非暴力溝通鼓勵我們充分表達感激。在表達感激時,我們說出:1、對我們有益的行為;2、我們的哪些需要得到了滿足;3、我們的需要得到滿足后,我們是什么樣的心情。
我們需要有足夠的耐心來學習和運用非暴力溝通。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我們的第一反應常常是習慣性的反應,因此,運用非暴力溝通有時是很別扭的事。然而,如果我們想要實現自己的人生選擇,我們就要給自己充分的時間。
最后將作者的一句話送給大家,“藉由這本書,依稀間遙望到夢寐以求的美麗世界,生活永遠等待人們以一己之身去領略生命的美和神奇”。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 篇9
《非暴力溝通》這本書是美國著名的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所著,他通過采用神奇而又平和的非暴力溝通方式來讓人們獲得愛、和諧與幸福,下面我來分享一下讀書心得。
1、非暴力溝通主要集中在四個方面:觀察、表達觀察結果、表達自己的感受、告知具體的請求。在很多時候我們說的話往往沒有取得想要的結果,十有八九是因為我們的表達方式不對。如果你從剛開始的談話中就就加上自己的主觀判斷與情緒,對方很可能不愿意對你展開心扉甚至會產生抵觸心理。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學會區分評論和觀察。
2、批評往往暗含了期待。對他人的批評實際上表達了我們未滿足的需要。如果我們通過批評來提出主張,很可能獲得申辯或反擊。如果我們直接說出需要,比較可能獲得積極地回應。比如說我覺得你很差和我希望你努力變好帶來的效果就是不一樣。學會直接表達自己的需要,而不是顧左右而言他。
3、學會傾聽。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斷,全神貫注地體會對方。在安慰他人或提議前,先看看那是否是他們需要的。
4、在一個生氣的人面前,永遠不要用“不過”“但是”“可是”這類的詞。
5、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失誤揭示我們的局限性,并引導我們成長。盡量避免對自己說“應該”,對已經發生的事情說“應該”只會使自己更加自責。相反,我們應該專注于自己的需要得到了怎樣的滿足,這樣我們就可能從自我評價中受益,比如說比賽獲得第二名,很多人都會說我“應該”再努力,都怪自己懈怠了,但是如果能從第二名中找到滿足自己的點,就不會產生自責的情緒,總有人要第二名,結果已經很不錯了,下回再努力就好了。
6、憤怒其實是由于我們的思維方式造成的,它的核心就是尚未滿足的需要,同一件事情,不同的需要會導致不同的感受。對他人的指責就是別人的行為不符合自己的需要。我們生氣的原因不在于別人做了什么,而在于我們如何看待對方及其行為。
7、往往正確表達憤怒有四個步驟:
①停下來,除了呼吸,什么也不做。
②想一想是什么想法使我們生氣了。
③體會自己的需要
④表達感受和尚未滿足的需要。其實我們想一想,我們生氣就是想要達成自己的目的,不然生氣干嘛。
我在讀書的時候還摘抄了一些我比較喜歡的語錄,跟大家分享一下:
1、為了幸福,必須把“別人怎么看我”這個問題放在一邊。
2、如果有人傾聽你,不對你評頭論足,不替你擔驚受怕,也不想改變你,這多么沒好啊。…每當我們得到人們的傾聽和理解,我就可以用新的眼光看世界,并繼續前進。
3、一件值得做的事情做得不怎么樣也是值得的。
這本書適合老師和父母閱讀,在面對小孩子的調皮搗蛋時,如何控制情緒理性溝通,這需要我們慢慢地學習,也適合處理人際關系。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 篇10
非暴力溝通的本質是心中要有愛,對他人有愛,對自己有愛,非暴力是愛的外在形式。在溝通過程中通過一種結構化的方式解讀自己和他人的內心、體會各自的感受,并將這種感受合理地表達出來,使得雙方能夠互相理解,最終實現和諧的、充滿愛的溝通。非暴力溝通的基本前提是假設人感受的一致性以及同理心,即人的基本感受是相同的,正因為人類的感受相通,所以才能相互理解。
讀這本書一方面能夠學會如何運用非暴力溝通這種方法,另一方面讀書的過程也是對心靈治愈的過程。書中對人心理需要和感受的剖析之精準,時常讓人覺得還真是這么回事,如果早點知道這些該多好啊。在此,我非常感激本書作者和譯者,讓我們知道應當多注重自己內心的需求,以及如何合理地表達這些需求使溝通能夠愉快地進行,下面列一些令我感觸較深的點,談不上感受,權當雜記吧。
1)外在的驅動力是壓力,內在的驅動力才是真正的動力。一個人如果總是以“應該”做什么來要求自己、命令自己,那他一定會偏離自己的內心,導致內在的分裂與不滿。就像戀人剛開始是出于對對方的喜歡,所以一切關系都很融洽。而當熱戀期過了,出于讓對方幸福這一責任方面的考慮,愛情往往變得沉重起來。
2)喜歡使用暴力的人,無論是肢體暴力還是語言暴力,是因為他內心的平靜遭到了破壞,尤其是被暴力所破壞,所以他才會用暴力的方式維護自己內心的和平。但暴力從來無法根本性解決問題,因為暴力不是人內心最終的需求。
3)每個人都有自己內心的需要,故而真誠待人比委屈求全更可靠、更長久。
4)向別人傾訴有助于了解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就像有些東西在你你說出來的時候你才能更客觀、更全面地理解它。在痛苦的時候,合理的傾訴能夠避免自己被充斥在頭腦里的各種想法所束縛。
5)最后,這本書值得時常拿出來看看,當作一碗心靈雞湯吧,需要的時候治愈一下自己的內心。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 篇11
《非暴力溝通》與其它溝通類的書籍有所不同,一般市面上溝通類型的書籍主打場合式的溝通技巧,而這本書講的是從人的情感訴求出發,說話前三思,并學會站在對方的角度上思考來進行交流的溫和式溝通。
初次看到書名,我就感到疑惑,暴力溝通難道是武力解決問題嗎?相對而言,非暴力溝通就是常言道的“君子動口不動手”嗎?書中給出的答案是,暴力溝通指的是語言暴力,說者無心聽者有意的語言傷害性往往比肢體暴力更嚴重,也更持久。書中指出,生活中大多的矛盾與沖突就是因為這些被長期忽視的語言暴力引起的,非暴力溝通告訴我們要做到的是,學會觀察對方與自己,講究內心的需求與感受,并用溫和的語言表達出來。
艾提·海勒的日志中寫道:“我不會輕易害怕。那不是我勇敢,而是我知道,他們也是人,我必須用心理解他們的行為。今天早上,那個性情粗暴的年輕蓋世太保沖我吼叫,我沒有生氣,而是關心他。我想問:‘你的童年很不開心嗎?女友拋棄你了嗎?’他看起來愁眉苦臉、躁動不安、陰沉而又虛弱。我當時就想幫助他。他那么痛苦,一旦為所欲為,是多么危險!”我們常常在第一眼的時候就妄自下了批判與看把自己的主觀想法強加在別人身上,這就往往導致雙方之間產生誤會。
非暴力溝通就是突出強調這一點帶來的傷害性有多大,書中介紹了實用的溝通模式。首先,誠實地表達自己,而不是隨便地批評指責別人。第二,關切地傾聽別人,而不是在未細心觀察上解讀為批評指責。人們容易混淆觀察與評論,傾向于聽到批評而反駁對方。比如,他是個懶惰的人。這就是評論。他是個四五天都不出門的人。這是觀察。有人認為他不經常出門就認定他是懶蟲。但未曾細想,幾天不出門的人就是懶人嗎?強加自己的價值觀念于人就是一種暴力溝通的表現。
聽到不中聽的話我們可以有四種選擇:責備對方;責備自己;體會自己的需求與感受;體會對方的需求與感受。如果我們通過批評來提出自己的見解,人們的反應常常是為自己辯駁。相反,如果直接說出我們的需求與感受,人們就比較有可能做出積極的回應。而在提出自我需求時,要具體明確而不是抽象模糊的概念。
比如,“我想要每個星期出門三天”,而不是“我想要自由”。非暴力溝通的目的,不是為了改變他人來迎合我們,而是重視每個人的需要和感受,幫助我們在傾聽同時與他人建立聯系。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 篇12
在讀《非暴力溝通》這本書之前,我對非暴力溝通一直沒有一個較為恰當的理解。讀完之后,我才知道,原來非暴力即意味著讓愛融入生活。讓尊重、理解、欣賞、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貪婪、憎恨、偏見、懷疑和敵意,來主導生活。
如果今天的世界是無情的,那是我們的生活方式造成它的無情。我們的轉變與世界的狀態息息相關,而改變溝通的方式是自我轉變的重要開端。《非暴力溝通》這本書從十二個方面向我們闡述了如何讓我們與他人之間的溝通品質得到提升。
首先,我們要做到心中有愛,讓愛融入生活。在此基礎上,我們要去探尋究竟是什么蒙蔽了我們的愛。我們要通過日常的觀察,找到結果,并清楚的描述下來。要成功的進行非暴力溝通我們還要建立表達感受的詞匯表,從而使溝通更為順暢。感受源于我們自身的需求,我們無法犧牲他人來滿足自己的需要。
有效的暴力溝通要求我們借助具體的描述來提出請求。有時候傾聽比語言更具有力量,傾聽會使人身心痊愈,因此學會傾聽尤為重要。讓愛融入生活不僅僅意味著要愛他人,同時還要愛自己。充分表達憤怒,運用強制力避免傷害,我們這樣做,是為了避免傷害,而不是為了懲罰他人。在情緒低落時,我們要用心去了解自己的需要,這樣我們的內心將逐漸變得平和,我們才會重獲生活的熱情。非暴力溝通還要求我們學會表達感激。
讀完這本書,我了解到非暴力溝通的重要性。學會非暴力溝通,我們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上都會受益匪淺。許是讀的速度較快,對其中的某些內容理解的較為淺薄。但我相信隨著閱讀次數的增多,我定會有更深刻的感受。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 篇13
在我們的生活里,特別是和親密的家人,先生之間,普遍存在著,冷暴力和語言暴力。逃避解決問題時采用“冷暴力”,一時氣上心頭不能自制時就會用狠毒的語言中傷對方。
這本書提供了一個行之有效的具體溝通模式。
非暴力溝通的模式是:
1、觀察而不評判;這是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犯的毛病,妄加判斷,添油加醋地加入個人主觀判斷,用自己的主觀意識給他人“貼標簽”
2、感受而非想法;直截了當地說出自己的感受,畢竟我們是有情緒的個人,允許有情緒,但直接表達就好,不必用過分偏激的語言或者行為來提醒對方我很失望、生氣、憤怒
3、個人的需要/價值觀念;靜下來捫心自問,是什么樣的個人需求和價值觀念導致我會有現在的情緒,不去責怪他人的行為,而是將”矛頭“指向自己,是因為自己的某個需求,而導致會這樣看待他人的行為,是自己的需求和觀念導致了自己的情緒。
4、請求;清楚地表達自己的請求(而非命令),注意語氣委婉。女生愛玩”你猜猜猜“的游戲,希望男生能明白自己的心思而猜出自己的請求,至少曾經我是這樣的,而男生的思考方式是直接了當的,因此會起很多不開心。直接地說出自己的需求。
這樣的一種溝通模式,實踐下來也會帶來思考問題方式的轉變,我們不會再怨氣沖天負能量地去抱怨指責他人,而是在自我觀察剖析之后,說出自己的感受,表達自己的需求。同樣,當他人在抱怨指責時,我們平靜地去傾聽他的感受,剖析他的需求,那么爭論也能平息。
我想這本書將把我帶入一個新的世界,我期待著自己的轉變,和影響到別人。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 篇14
身為社會人,溝通是我們必不可少的一項能力。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擁有良好的家庭關系和社會關系,而這一切都要建立在良好溝通的前提下。然而,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很容易陷入溝通的誤區,有意無意地產生暴力溝通,影響我們的人際關系。
不易察覺的語言暴力:
語言暴力往往不易察覺,但是殺傷力巨大,它比可見的身體暴力影響更大、更持久,很容易在人的心里留下無法消散的陰影。
《都挺好》中,蘇母應該是語言暴力的一個典型代表吧。在夫妻關系中,她強勢專制,只要生活不順,就會用語言暴力“攻擊”丈夫,罵丈夫是窩囊廢,不配擁有家庭,不配擁有兒女。蘇大強在這樣長期的語言暴力下,內心隱藏了諸多的壓抑,也對妻子形成了深深的恐懼。所以才會在蘇母去世后無底線釋放自己以往的壓抑情緒,也在女兒明玉罵自己的時候把女兒看成是妻子的幻影。
而在親子關系中,因為蘇母重男輕女的偏見,明玉從小就不受母親的待見,語言暴力經常發生在她與母親的溝通中,類似“你是個女孩,怎么能跟哥哥比”這樣的話經常出現在她的生活中。她對這樣的家庭失望了,急切地想要逃離,而且對自己的母親充滿了恨意。在母親長期的語言暴力和精神忽略下,她感受不到來自家庭和親人的愛,內心是痛苦而煎熬的。即使后來她逃離了原生家庭,成為經濟獨立的成功人士,她的內心深處依然殘留著母親帶給她的痛苦。
電視里有一個片段讓人感慨又心疼,明玉把蘇大強罵暈送醫院時,她說她覺得自己比趙美蘭(蘇母)更可怕,她說她真的害怕,只要閉上眼睛,都是母親在跟她說“蘇明玉,你這么努力都白搭了,你飛得再高,飛得再遠,只要身上還留著我的血,就永遠逃脫不了我的控制”。她說她憑什么逃不了,那種想要逃脫母親帶給她的傷害,卻又深陷其中的痛苦隔著屏幕都讓人心疼。
負面情緒的精神暴力:
愛人的工作比較忙,加上工作性質使然,平時的應酬相對比較多,喝酒的機會也較多(最起碼在我的觀念里),于是兩個人之間就會因為喝酒發生矛盾。其實內心知道很多時候愛人也是為了工作無奈喝酒,也能理解這種行為,而生氣也是因為擔心愛人的身體,可是在跟愛人溝通時,總是帶著很強烈的負面情緒,以致鬧得兩個人不愉快。在讀《非暴力溝通》時,看到了幾乎一模一樣的案例,恍然明白,如果我能在溝通時,保持平和的情緒,說出對他工作的理解,同時告知對他身體的擔憂和盡量少喝酒的請求,也許愛人也會給我更為積極的回應。
而在跟孩子溝通時,就更要注意語言和情緒的正面性。隨著小寶年齡的增長,懂的事情越來越多,也越來越會跟大人學習處事方式了。有時候他做錯事情,我就會叫一聲他的名字,然后使勁瞪著他。慢慢的他也學會了,當我瞪著他的時候,他也會用生氣的眼神回瞪我,當時可能會覺得好笑,但是靜下來想的時候會覺得害怕。孩子處理事情的方式其實都是在模仿大人,你如何跟他溝通,他也會如何跟你溝通。
雖然經常告誡自己不要對孩子大吼大叫,有什么事情心平氣和地跟孩子說話,但是偶爾孩子哭鬧的時候,尤其是在公共場所哭鬧時或者自己情緒不佳時,還是會難免用很大的聲音去吵孩子,雖然話語并沒有很多的侮辱性,但是這種帶著負面情緒的交流,對孩子來說也是一種暴力溝通吧。
不合理比較的精神暴力:
有一段時間,網上關于“別人家的孩子”這個話題討論熱度很高,相信很多人在成長過程中都被拿來與別人家的孩子做過比較。當然,適度地和他人比較能夠成為個人成長的助力,但在溝通過程中不合理的比較也是隱蔽精神暴力的一種,對溝通雙方的傷害都是巨大的。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每個孩子因天性、身體素質方面的差異,他們的成長速度不可能是同步的。而基于興趣愛好、成長環境的不同,更是導致每個孩子的成長軌跡不同,所以很大程度上是沒有可比性的。就像書中所說“即使需要比較,也需要將時間放到相同的層面上進行客觀性描述”,不合理的比較會打消孩子的積極性,產生我們不愿意看到的負面效應。
實現彼此的非暴力溝通:
了解了日常生活中容易被我們忽略的暴力溝通表現形式,我們就能夠有的放矢地去改變自己,逐步實現非暴力溝通。
盡量使用正面語言。在表達自己想法和意愿時,思考之后再與對方交流,避免使用一些侮辱性或者帶有人身攻擊、道德評判的負面詞匯。
保持正面積極情緒。很多時候,感情用事都解決不了實際問題,反而給彼此之間的溝通造成障礙。與人溝通時,提醒自己盡量保持平和的情緒,讓彼此的交流在溫暖平和的氛圍中展開,用積極的情緒帶動溝通朝著好的方向發展,獲得彼此都滿意的效果。
盡量避免不合理比較。任何人都不希望自己拿來與人比較,將心比心,在溝通中學會盡量避免與他人的不合理比較,減少對對方的傷害。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 篇15
自認為上次讀《非暴力溝通》已經很認真了,今天拿來重讀,居然又有好多新的感悟。
《非暴力溝通》在前言當中明確地告訴我們改變溝通方式是自我轉變的開端。當我們遇到人際沖突時,總是一廂情愿的認為他不理解我,我的觀點完全正確,他為什么總是執迷不悟?我們自認為自己正確無誤,是源于我們的自信,可是我又說服不了對方,因為他也有自信。所以,雙方就糾纏于為自己辯護,最后誰也戰勝不了誰。問題沒有解決,我們卻徒增煩惱。我們渴望進步,我們渴望良好的溝通,我們渴望和諧的人際關系,可是問題出在哪里呢?我如何才能說服他呢?這是我們經常思考的問題。
《非暴力溝通》告訴我們,我們需要轉變的是溝通方式,我們要轉變談話和聆聽的方式。蘇菲派詩人魯米寫到:“在道德與不道德的區分之外,有片田野。我將在那里見你。”初讀這句話,覺得作者真是沒有底線,怎么連道德與不道德都不進行區分了,那這世界上還有正義嗎?如果對于不道德行為不去譴責而放任自流,哪里還有公平正義?社會會變成什么樣子?再往后看,慢慢理解了。作者的意思是,在溝通的過程當中,我們不要條件反射地對對方以道德或不道德進行評價,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觀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識地使用語言。既誠實清晰地表達自己,又尊重與傾聽他人。這就是非暴力溝通。它不只是溝通方式,它更是一種持續不斷的提醒,使我們專注于更可能滿足我們人生追求的方向。
書中又講了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觀察—表達—需要—請求
四個要素非常簡單,但真正做到卻很難。書中的“非暴力溝通的精髓在于對其中四個要素的覺察,而不在于是用什么字眼進行交流”,這句話清晰的給出了一直困惑我們的問題的答案。道理很簡單,為什么我們總是做不到?那是因為我們的覺察不夠。我們表達的錯誤,是因為我們覺察的不準確;我們體會不出內心的需求,那是因為我們沒有覺察到內心真實的聲音。
“而我傾聽每句話包含的情感和需要。我并不將他的話視為攻擊,而當作來自人類同胞的禮物。”當我們能夠達到這樣的境界,就是覺察了。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 篇16
作為一名教師,溝通,我一直認為是很重要的事。和孩子們進行有效的溝通,無論對于師生關系還是孩子們對于本學科的喜愛程度都是有許多益處的。可是該如何溝通,要通過溝通去解決問題是個技術活,而且是很難掌握的高深技術,但當我《非暴力溝通》這本書,我發現溝通是可以學會并運用的。
這本書首先是幫助我意識到了一個問題:人們以為平和的談話方式其實可能是“暴力”的,這種暴力可能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大多數人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說話。比如:你為什么不好好學習?你為什么不做作業?你上課為什么總是說話?你不好好學習,長大能干什么?我們總是認為自己說的話很客觀,其實完全不是。
那么,我們發現了問題該怎么解決呢?從說話方式上可以做一些改進。非暴力溝通模式有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請求。舉個例子:一個母親看到處于青春期的兒子房間里亂糟糟,如果直接指責兒子太懶惰就完全沒用,但是可以換一種表達方式跟兒子說話:我看到桌下的兩只臟襪子和電視機旁的三只,我不太高興,因為我看中整潔,你是否愿意將襪子拿到房價或放進洗衣機?這樣一來兒子就能注意到母親的感受,知道該怎么做了。方法是好的,但是誰能做到時刻站在對方的立場考慮呢?這很難的。我讀到上面的方法時,一開始覺得挺好,后來覺得不對。我看過非暴力溝通,知道怎么表達,但還有很多人沒看過,要是對方不好好說話怎么辦,那我也是有脾氣的,無法做到時刻冷靜。作者也考慮到了我的疑問,我在書中也找到了比較滿意的答案。
如果關注別人的需要很難,那就不妨從關注自己的需要開始。我會生氣憤怒的原因是什么,我希望別人理解我,那么好,指責是無法讓別人理解的,我必須說出我真正的需求,了解了自己然后才會想到去了解別人。我們有時難免會批評學生,有時可能會因為言語互相傷害,我們便可以試著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思考自己為什么憤怒,第一層想法是我們感覺孩子不重視我們的意見,交流看法時很抵觸;第二層想法是我希望他能重視自己的意見;第三層想法是,我們知道學生只是個孩子,所以覺得很著急希望能做點什么幫助他們。到這里我們可能就會想明白了,其實我最終目的是希望孩子們可以好好學習,所以我不再指責對方,而是嘗試去理解他,以一種溫和的方式去表達自己的看法,這樣一來溝通會順暢很多。
這本書并不是教人如何說話的工具書,只講方法治標不治本。關愛自己,關愛他人,理解自己,理解他人才是非暴力溝通的精髓。從心底認同這個看法,才能真正做到非暴力溝通。所以我打算從自己做起,改變與他人的溝通方式,嘗試在自己的身邊構建起一個有愛的世界,提升自身的幸福感。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 篇17
《非暴力溝通》是美國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所創作的一本書,希望通過非暴力溝通,讓世界各地無數的人們獲得愛、和諧和幸福,這本書讓我們明白了什么是非暴力溝通,了解那些不經意間的傷害,從而把握語言的技巧,當第一次接觸這本書的時候,我就深深的被它吸引。
當讀這本書的時候,我了解到了什么是非暴力溝通,它被稱作“愛的語言”,是借用圣雄甘地所指暴力消退后自然的愛—即“非暴力”。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因為一些不經意的話語,而對別人造成傷害,而我們往往卻不知,不明白為什么兩人之間的關系會越來越疏離,也不明白為什么會感到越來越陌生。正是因為這些作者出于某種原因,經過不斷的體驗人生,從而找到一種溝通方法,采用這種方法來談話和聆聽,不再條件反射一般粗魯地對待他人和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多謝愛與理解,增進人與人之間的聯系是生活更加美滿,這就是非暴力溝通的含義。
作者在書中寫到:“我相信,人天生熱愛生命,樂于互助。可是,究竟是什么,使我們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以致互相傷害?又是什么,讓有些人即使在充滿敵意的環境中,也能心存愛意?”
其實,作者在書中也給出了答案,就是因為某種語言和表達方式,所以致力于滿足某種愿望,就忽視人的感受和需要,最終導致彼此的疏遠和傷害,在談話的過程中,我們只在乎自己的感受,說自己想說的話,往往就忽視了別人的感受,一直不經意的話語,從口脫出不計任何后果,達到了自己想要的效果,卻給對方造成的傷害,同樣的,當我們沒有得到滿足時,也常常會表現出消極的態度,常常伴有憤怒,冷漠等等,同時在我們得不到滿足時,我們卻不能清楚的表達自己的請求和想法,常常選擇逃避或者急進的方法來表現自己內心的不滿,無論是出于哪種原因,都或多或少的給自己和別人帶來傷害,從而使兩個人之間越走越遠。
當我們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我們不妨冷靜下來,去思考是什么樣的原因造成了這樣的結果?冷靜下來,我們不妨試著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去解決這個問題,書中說到,非暴力溝通的要素主要有四個,即觀察、體會、感受、請求,每一點都清楚的告訴我們應該怎么做,就像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所說,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慧的最高形式;善于體會和表達感受,是溝通更為順暢;學會表達自己的請求,只有你說出來,別人才能知道你需要什么,從而滿足你。
這個世界是美好的,只要你認真去感受,就能看到世間的美好,反之,當你去以一種積極的態度去看待這個世界,那么你看到的將是一片灰暗,當你不如意時,不妨采用非暴力溝通的方法去思考,去解決,去體會。
【關于《非暴力溝通》讀后感范文(精選17篇)】相關文章:
關于科學讀后感范文(精選50篇)02-10
關于《哈姆雷特》讀后感范文02-08
關于科學讀后感范文09-07
關于數學讀物的讀后感范文(精選6篇)12-18
精選《哈姆雷特》讀后感范文02-08
關于國學經典讀后感范文12-25
溝通初三作文04-09
關于《誰動了我的奶酪》讀后感精選范文7篇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