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地平線讀后感范文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有什么體會呢?寫一份讀后感,記錄收獲與付出。到底應如何寫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消失的地平線讀后感范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消失的地平線讀后感范文篇1
《消失的地平線》一書,是英國作家詹姆斯。希爾頓寫于1933年。主要內容是描寫四位不同經歷的旅客,在一次偶然的情況下開始的一段旅程。
5月20日,巴斯庫爾,傳教士柏靈克洛小姐、美國人巴納德、英國領事館的康韋和馬林森一行四人原本要一同搭載飛機前往白沙瓦。然而,在飛行的途中,這四位乘客獲悉自己所乘坐的飛機被劫持了。最終飛機在飛行了很長一段時間之后,于夜晚迫降在了昆侖山脈一處不為人知的地方。飛行員在臨死之前,告訴他們,在遠處,翻過上崗有個叫“香格里拉”的地方,那里有座喇嘛寺,在那里他們將得到幫助。人跡罕至,狂風肆虐、饑寒交迫的情況,并無選擇,然后正當他們要動身前往的時候,“意外”的跟另一隊要去“香格里拉”的人相遇了,其中一位姓張的先生,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在張先生的幫助下,一行四人順利的來到香格里拉(藍月谷)。至此開始一段神奇的旅行。
香格里拉(藍月谷)坐落在卡拉卡爾山下的,雖然在任何一張地圖上都找不到它,然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賦予了它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這里的人民接受喇嘛寺的管理。喇嘛的管理方式類似于道家的無為而治,然后其生活哲學又有點類似儒家的中庸,因為從張先生的嘴里不止一次的聽到“適度”這個詞。這里即唯美安靜又處處透出神秘。按理,這里是與世隔絕的,然后它確有完備的管道系統,圖書館里收藏了大量西方書籍,對于音樂更是頗有底蘊。在這樣的環境下,四位旅客的性格開始慢慢展現。傳教士柏靈克洛小姐秉承基督教價值觀,認為香格里拉是需要被拯救的對象;美國人巴納德天性樂觀,經歷的人生的大起大落,對香格里拉的安逸表示認同;而三十七歲的康韋和二十四的馬林森則是本書的兩個核心人物,也代表了中庸和激進、復雜和簡單、悲天憫人與我行我素之間的沖突。
康韋和馬林森同時喜歡了這里的一個中國女子:洛岑。一個猶如“玻璃杯中映出的一道虹,或是果樹花瓣上的一顆露珠”一樣的女子。她出身于滿族的皇室,十八歲那年,為了在喀什跟他的未婚夫見面,隨從在山里迷路,被香格里拉救起。由于年紀和經歷的不同,洛岑之于康韋,更多的像是一個沉靜的港灣、一個溫暖的陪伴、一個溫暖的陪伴;而之于年輕的馬林森,洛岑就是鮮活的美好的愛情。
本書的第七章,康韋受到了大喇嘛的接見,也揭開了香格里拉最大的秘密:時光留步。1734年的時候,大喇嘛,佩羅,盧森堡人,1734年來到香格里拉,那個時候他五十三歲,當康韋到來的時候,他依然有兩百多歲了,包括洛岑,實際上也已經九十歲了。大喇嘛來了之后,慢慢的發現,香格里拉里的時光,對于一部分特定的人群顯的特別寬容,在這部分人身上時光好像停止了,然后他們不能離開藍月谷太長的時間,否則時光會毫不留情地追趕上來。康韋,就是大喇嘛要找的接班人。
最后,四人中,傳教士柏靈克洛小姐、美國人巴納德決定留下不走;康韋在馬林森一再的煽動下,陪著他離開,當然我個人覺得,康韋的走,跟洛岑的決定陪他馬林森離開有莫大的關系。因為張先生說過,洛岑是不會離開的,當然她離開之后,面對將是急速衰老。可是,細想來,洛岑之所以會陪馬林森離開也是情理之中,十八歲的年紀來到這里,和自己相愛的人人鬼相隔,為了讓時光留步,要不斷的“修行”,碰到馬林森之前,遇見的都是如張先生這樣年紀大的人(允許修行的人),馬林森年輕熱情,又有什么能比年輕更容易激起心里對愛情的向往呢。所以,當馬林森對康韋洛岑跟他們一起走。康韋在這個藏族“小姑娘”臉上看到了他之前從未看到過的光彩,她向他展露了一個最迷人的笑容,但在她溫柔的眼眸中,只有那個年輕男孩。文章的最后,作者沒有在提馬林森的下落,關于康韋,失意之后找回記憶,然后失蹤,我猜想或者說我更愿意,他再次的回到了香格里拉;之于洛岑,應該就是那個將康韋送到醫院不久就死去的,看起來非常非常年老的人(好難過)。
全書給我的感覺,節奏舒緩但又引人入勝。透過文字,都能感受到卡拉卡爾上的清冷、香格里拉的安詳。書中處處都透出中國古典式的哲學,比如張先生常說的“適度”、顧愷之的“漸入佳境”以及兩位主人公身上所展現出來的“達則兼濟天下、窮者獨善其身”的出世入世觀。在讀《耶路撒冷三千年》的時候,作者就說每個人心中都有個圣地“耶路撒冷”;讀完這本書之后,我個人覺得,每個人心中也應該有個屬于自己的“香格里拉。藍月谷”,安靜優美,遠離塵世,是自己心里的歸宿,那里永遠都會有一束明亮的光。
消失的地平線讀后感范文篇2
在英國作家詹姆斯?希爾頓1933年問世的作品《消失的地平線》中所描繪的“秘境之地”香格里拉(Shangri—la)中,“適度(moderation)”這個詞,被喇嘛寺那位儒雅、睿智、博學、神秘的張先生反復提起。所謂適度,就我個人的理解,可能就是萬事萬物都有一個對你個人而言,最恰如其分的程度或者界限,這個“度”不多不少,不濃不淡,多一分嫌多,少一分則不及。比如,偏愛的食物不能貪多,要適度;中意的人和物不可過度癡迷,要適度,否則就可能“慧極必傷,情深不壽,強極則辱”。其實,這樣的理念和思維在中國人的認知范式里,并不陌生。從很小我們就曾被父輩耳提面命“過猶不及”,“適可而止”,“樂極生悲”,“物極必反”等等……仿佛所有的事情一旦跨過那個界限走向極端,就必然會有不盡如人意的結果。
這樣的思想,與我們的先賢孔子所重視的“中庸之道”不無關系。中庸之道是一種不偏不倚,折中調和的處世態度。這樣的態度,不僅體現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可能連追求人生理想,實現人生價值這樣的“上層建筑”之事上,也只求達到一種曠達豁然、盡力而為的狀態。從崇尚極致的西方世界而來,原本年輕有為,才華橫溢的大使館領事康韋,在世外桃源一樣的香格里拉,也生出了““追求極限,永不止步”這個口號遠沒有“盡力而為,適可而止”合理,甚至有些迂腐”的觀點。
生活在高壓下的現代人,焦慮感無處不在,業績爭第一,收入爭第一,孩子成績得第一,衣食住行爭取事事處處都能出人頭地,艷壓群芳。古今對照,不能妄斷孰優孰劣。因為,對于“中庸”,我們現代人也有很多我們這一方振振有詞的辯駁:“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寧做鳳尾/雞頭,不做雞頭/鳳尾”“追求卓越”“做到極致”等等……時代不同,人的認知理念也會隨之變化。如果一個平和淡定,知足常樂的古人穿越到我們現在的生活中,說不準就會被人嘲笑譏諷為不上進,沒出息呢。
其實,在極度的追和求背后,往往都是填不平的欲望在驅使,而欲望的源頭則有眾多的緣由。一個整體欲望高度膨脹的社會,焦灼、浮躁、不耐煩就會俯拾即是。而只有適度,中庸,不爭不搶,知足常樂,一個大同世界才有可能得以實現和正常運轉。在書中所描繪的這個亦真亦幻的香格里拉,唯有遵從這樣的適度信念,一切在現如今的世界來看,美好到不真實的生活場景,才能得以順理成章的存在吧。
消失的地平線讀后感范文篇3
《消失的地平線》我帶著這本書去了很多地方,但始終沒有細細讀完它。這三天終于把它又從頭到尾可謂是真真切切的讀了一遍。與其說和主人公去香格里拉、藍月谷旅行,不如說是一場心情的旅行。
中國的藏區一直給西方人一種特別的神秘感。本書講述的四個西方人在“陰謀”下來到了香格里拉。當然這個故事是虛構的,但是它卻反映了作者對于他心中所向往的室外桃園的向往和憧憬。四位主人公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對這個室外桃園進行了闡釋。當他們剛來到這里的時候,他們滿是恐懼,疑惑。隨著故事的深入這些疑團紛紛被揭開,他們每個人都對這個環境有個更加深入的了解。本書主角康維,他是牛津大學的高材生,受過良好的教育。他來到這里,從哲學心靈的世界來認識了這個“世外桃源”,在他多次與活佛和張的談話中,他了解了這里的處世哲學——中庸,也就是小說中提到的“適度的美德”。在這里人的壽命非常長,時間根本不成問題。正因為有了這個前提,他們可以充分的思考人生,講人生培養成一種完美品質。面對任何事情都采取一種安寧,享受,與美好的事物保持一定距離的心靈升華。從巴納德的眼中,這里是一個可以逃避的地方。巴納德因詐騙而被通緝,他不愿意去白沙瓦,因為那里很可能等著他的是手銬和監獄,最后他在這里得知了香格里拉的一個秘密——金礦。最終他選擇留在這里,也許這里他會有更好的生活,沉淀他的生命。布林克羅最終選擇留在這里為了傳教,她是一個不折不扣基督教信徒,她認為是上帝的旨意,讓他們來到這里。在香格里拉是一個多宗教融合,自由發展地方,她希望將基督教的教義永遠留在這里,這正是香格里拉吸引她的地方。而馬林森是這部小說的碰撞點,這位青年有他的可愛之處,因為年輕可以將人的急迫,敢做的性情演繹的淋漓盡致。這與香格里拉的格調完全相悖,正是有了這個人物的襯托,才能顯示出香格里拉的寬容與包容。最終也是因為馬林森這種“莽撞”最終造就了羅珍的悲劇。作者從這四雙眼睛中,從不同側面描繪了同一個香格里拉。同時,在故事的背后用羅珍的悲劇也說明了,正是因為人格的不完美,造就了悲劇的產生。
在小說中的香格里拉,這里給了人生充足的時間。250多歲的活佛,100多歲的張,將近100歲的羅珍。這里有充足的圖書,資料,信息不阻塞,你可以充分掌握外面世界所發生的一切。在這里你又充分的時間去做自己喜歡的事,充分去體味人生,去做自己的事業。而做種最終要說明的是,在我們者有限的時間中,正是因為我們不完美,或者說不中庸的性格,使我們浪費了更多的時間。所以我們一直在追求,一直在失去,一直在傷感。正如康維覺得這里像牛津一樣。也許大學就是心目中的室外桃園吧!在這里你又充分的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業。香格里拉的喇嘛們,甚至用自己現有的資料去預測遙遠的未來。本書作者希爾頓將中國的中庸文化闡述到這種程度,也算是一個不錯的中國通了。這本書謎團重重,藍月亮山谷、卡拉卡爾山、康維、活佛這些謎團扣人心弦,越到小說的最后越能抓住讀者。我覺得這部小說的精髓不在寫景,而在作者對人生意義,對生命的完美詮釋。
有了時間,有了安寧你的生命中還缺少什么呢?
這就是《消失的地平線》,英國版的世外桃源。
消失的地平線讀后感范文篇4
《消失的`地平線》這本由希爾頓著的書籍,一直是我必讀書單中的一員,最近,在重慶開往西安的高鐵上被我讀完,前后共花了5天的時間。讀這本書說了也許就是一種緣分,一是在中秋出差前的兩天突然在晚上寫作的時候,于微博上看到了有關這本書的話語,也就觸動了我要讀這本書,二是馬上要出差了,出差的過程中,睡覺前、飛機上、高鐵上都會有相對充裕的時間,而這樣的時間,我更愿意讀一本書。于是,在出差的前二天就在京東上拍下了四本書,出差的前一天這本《消失的地平線》和《尋找時間的人》也就到了我的行囊中。
可以說,到今天,這本書我已經讀完有3天的時間,為什么遲遲沒有總結一下,主要是腦子里一直回味著這樣一本書,回味中,不得不說,這樣的文字,正如那香格里拉一樣讓人著迷,讓人思索,甚至讓人有點不知所措,不知道去寫一些什么。
書中介紹了什么?籠統地來說,書中的文字是一種回憶體,更為準確的說是第三者在第二者的書稿的基礎上,而第二者在第一者回憶的基礎上得到的這本書,細細算來,這本書文字的問世經過了信息傳遞的五重奏,即當事人經歷——轉述——第二者聽———第二者記錄———第三者看理解——第三者寫出。書中講述了4個人,在戰亂撤離過程中又遭有目的的“劫機”,然后到達一個似乎時間停止的“香格里拉”(這里突然想到,最近自己讀得兩本書,還有些圓圓,都存在時間的永恒之地),在這里康維和其他三個人在等待中,尤其是康維領略到香格里拉的奇妙,迷戀,然后逃離。在這期間,我們讀到了一種將青春永駐的秘密,看到了這個地域的神奇。可以說,在眾多的書中,是唯一一本對于男女關系敘述最少的書籍。當然,經過信息的五重奏以及書籍最后馬林遜的連續不容也沒有底氣質疑的提問,讓我開始懷疑,書籍中的香格里拉是否真實的存在,香格里拉里面高僧的年齡以及描繪出的潔凈之地是否值得可信?
我的腦海里時常浮現出美麗的香格里拉,也許因為和自己有過到過潔凈之地——瀘沽湖和玉龍雪山的緣故吧!瀘沽湖,湛藍的天空,清晰的空氣,如畫般的景色,飄揚的經幡,旋轉的轉經筒......都讓人整個心被水洗了一般;玉龍雪山,飄蕩著的浮云,白白的雪,飄著的雪花,高處的山峰,腳下的峭壁......讓人心中一顫,有一種不由自主地從腳到大腦的精神升華。于是,就在要寫文章之前,翻起來書中香格里拉的描寫,但卻不是那么容易的翻找到,而腦海中卻又那么一幅文字說不出的畫面。再細細翻找,才發現,書籍中并沒有大篇幅對于香格里拉的描述,這些畫面都是康維看到的畫面斷斷續續的感想匯聚的畫面,能找到的一個還算段落只是:“可是這里,在香格里拉,一切都處在深深的平靜之中。沒有月色的天空星星也使勁地閃爍著光芒,而卡拉卡爾的頂峰亦透出一抹淡藍色的光彩”。
這樣的畫面,我想對于我來說,既神秘又親切吧。親切是像極了冬日在老家,寫完一篇文章,然后到院子里看到滿天的繁星,襯托著冰冷的空氣,望著遠處的山峰的感覺;神秘,正像著何地“藏地密碼”般給我留下未讀完的神秘色彩,像《藏獒》帶著無限的遐想。
關于書的后續,我更希望,確實有這么一個神圣的地方存在,那是潔凈的靈魂的寄托地;我更相信,確實存在時間的永恒,因為無求無欲,所以時間暫時得以停止;我更相信,康維在香格里拉的召喚下,又回到了那里;我更相信,送康維到醫院的那個女性,就是那滿族小姑娘(因為離開香格里拉,迅速恢復了正常的年齡);我更相信,滿族小姑娘暫時的離開,正像張所說的那樣,為了保證香格里拉的秘密,為了帶康維回到永恒的香格里拉。
消失了的地平線。為什么如此說,我想更是對于當今世界的警告,警告世人,如果不善待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那么最后的香格里拉也會變為洶涌澎湃的海水(正像在讀的《尋找時間的人—永恒之地》中描述的世界一樣),而目前的地平線將最終消失。
(后記:突然發現,選的兩本欲在出差半月間讀完的書《消失的地平線》和《尋找時間的人2—永恒之地》,竟有如此的理解上的巧合,也許這就是一種機緣巧合,冥冥之中自由安排。)
消失的地平線讀后感范文篇5
很多年以前,有一個作家迷上了中國西南方的一片土地,在那兒待了很長時間,他因為某些原因回了趟遠隔重洋的故國。過些時日,他懷念起中國那片土地,然而,重新抵達中國后,費盡精力,他卻找不到曾經居住過的地方,那一片土地,像謎一樣消失了!從此,他對那兒念念不忘,并把思念匯聚成一本書——《消失的地平線》。
在作者希爾頓的筆下,香格里拉的故事宛如真實存在一樣,正是這個原因,書的封底才夠格地印上這幾個字——這本書造就了西方乃至世界的世外桃源“香格里拉”。敘事視角的獨特是本書成功的原因之一,但關鍵的原因是,世人幾乎都相信有這么一個地方,仍然安安靜靜地存在于我們難以到達的僻靜之處,像原始的夢幻一樣纏繞在被現代文明壓迫者的心底。在這個未被現代文明糟蹋的天堂里,一切的一切都是謎。希爾頓說,這里還是一個希望:當風暴來臨,每一朵文明之花都遭受蹂躪,人類的一切都被摧毀,史無前例的“大黑暗”帶來之時,香格里拉將拯救一切文明。
故事發生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四個西方人被迫地意外進入了神秘的中國藏區,這個在任何地圖上都沒有標注的小山谷,比五柳先生的桃花源還要飄忽世外。在這里,“地平線會像簾幕一樣升起,時間一直延伸而空間不斷縮小”。時間足夠靜止,空間足夠凝固,這里只有智慧在不斷地擴展。修行的喇嘛,山谷里耕種的居民,他們過著的歲月是靜謐得消弭了年齡的。四個外來者,外與內的沖突,閉塞山谷與外界的矛盾,在這里,一切交融都看不見地展開著,每個人似乎都是入世的,但當他們都消失時,卻沒有絲毫出世的跡象。
那一片地方,英國作家詹姆斯·希爾頓找不到的地方,香格里拉,有人傳言在中國的云南,有人說在西藏,甚至由此激起了兩地的命名之爭,但是,在哪里其實已經不重要了,它藏著的,是一個夢,原始而脆弱的美麗。它的撲朔迷離成就了許多神秘的故事,它的無可尋覓才使它不被現代同化,成為人們心中至圣至純之地。
每個人心中都會有一個可以讓自己靈魂安寧的地方,香格里拉就是我最想要的寧靜歸宿。或許,它在人們傳誦的云南,又或許,它在西藏,在那些被開發出來的地方,節假日里,無數游人蜂擁而至,把現代化的快捷付諸實際。人們摘下了那里神秘的面紗,卻使純凈的天越來越少,雪線往上升高,淳樸的藏人們學會了經商。這樣的經濟騰飛,是以人們心中最后一片圣地的消失為代價的。還是為文明的子孫保留一點原始的美吧!
《消失的地平線》在世上出現后,很多人開始了尋找香格里拉的旅途,都只能像武陵人一樣無功而返。香格里拉就是那一道地平線吧,即使可以望見,也終是不可企及的。而且,也只有讓人可望而不可即的地方,才有可能一直保持圣潔,一直蒙上神秘的面紗。其實,人的心靈何嘗不是這樣?某些人遙不可即的情感,最能勾起我們的遐思,讓我們很想靠近。
我也尋覓了很久,在這喧鬧的塵世,究竟什么才是我想要的。《消失的地平線》給我以夢的享受,也給我以夢的希望。原來,最想要的歸屬是一片寧靜,神秘的喇嘛,幾千年只是待在那一角宮殿,看著世界,透著神秘而誘人的智慧。歸隱是現代最不可思議的事情,逃到哪里都會有人類的蹤跡。不過,肉體的逃脫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逃脫。即使是藏在深山老林里,心中總念著有朝一日翻手為云覆手為雨或是家財萬貫,那這虛偽的歸隱豈非煩悶?心靈的寧靜才是人應該追求的,可以帶給我們更多的快樂,擁有更多的幸福。這不是淺淺的家庭幸福或友誼的溫馨,而是人性蒙昧的極樂!
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我們的一切只是浩瀚星空中的瞬息。像香格里拉一樣,像夢一般無跡可尋,輝煌也好,岑寂也罷,生活其中的修行者不會在意,那些喇嘛,是其中的真正隱者。參透生死,便沒有什么放不開的了。于是,找到香格里拉和沒有找到又有什么分別,你的香格里拉已經在你心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