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曹德旺的《心若菩提》有感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心的菩提》讀后感范文3篇
讀完一本書以后,你有什么總結(jié)呢?是時候?qū)懸黄x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么我們?nèi)绾稳懽x后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心的菩提》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心的菩提》讀后感范文1
每每拿起《心的菩提》這本書,都會讓我走進一個空靈的世界,在那里,我的心也為之沉靜。里面的每一個文字,每一句話都可以引發(fā)我的深思。林清玄先生用那么通俗易懂而又清新優(yōu)美的文字,將博大精深的佛學(xué)簡單明了的呈現(xiàn)在了我的眼前,讓我在佛理中深省自己的做法。
這本書用一個個的小故事展現(xiàn)了一個個大道理,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讀起來并不費勁。很多時候我都會把這本書推薦給我的學(xué)生們看,也許他們還讀不懂那些故事里的哲理,但至少在他們的內(nèi)心會留下印記,而且每篇文章之后議論抒情的文字恰好是這篇短文的升華,學(xué)生們是看得懂的,很多孩子看完后和我交流時,都說到了這些文字帶給他們的'啟示。
林清玄用木魚來提醒大家時刻要保持清醒,不能懶惰。用水的特性提醒我們要安靜,不能浮躁。書中有這樣幾句話是我最喜歡的,也是最常和學(xué)生分享的:“水可以包容一切,也可以被一切包容,因為水性永遠不二。但如水的心,要保持在溫暖的狀態(tài)下才可以起作用,心若寒冷,則結(jié)成冰,可以割裂皮肉,甚至凍結(jié)世界。心若燥熱,則化成煙氣消逝,不能再覓,甚至燙傷自己,燃燒世界。一株花如果不用全心來凋謝,就沒有足夠的養(yǎng)分長出樹葉;一粒種子如果不全心地來消失,就不會從內(nèi)在最深處長出芽來。因此,我們的生命不能打折!
書中《柔軟心》這篇文章是我最喜歡的,她講述了一顆柔軟的心對我們的重要性。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擁有一顆柔軟的心是何其重要的,它可以讓我們更好的了解學(xué)生,可以讓我們更有耐心的對待學(xué)生,也可以幫我們更容易走進孩子的內(nèi)心。
所以這本書,不管是學(xué)生還是老師,都值得一讀,值得去品味這之中的深意。
《心的菩提》讀后感范文2
又到了夏天,在蟬聲中那熱浪連連,我這顆少年的心不禁變得煩躁,心里像種了一顆仙人掌,毛毛的,亂亂的,于是,便拿來一本書去讀,希望用書的沉靜無言給我的心送來一絲清涼。
眼睛不由被扉頁上幾句簡潔話語所吸引:人淡如菊,情濃如絲。心素如簡,文美如禪。
林清玄先生的書就是這般明凈,他的作品是世紀(jì)之交最清明的文章,也是人世間最美妙的聲音。
林清玄先生愛石,他透過石悟禪,悟理,悟心,他三十二歲遇見佛法,入山修行,三十五歲出山,四處參學(xué),以自己的切身體驗,將佛理養(yǎng)化作美好心情,引領(lǐng)人們進入質(zhì)樸尋常,自主尊嚴的精神境界,陪伴了許多不安的心靈,使人們找到了安靜的力量。
在這本書中,給我領(lǐng)悟與感觸最深的有其中的三篇文章:《佛鼓》、《送一輪明月給他》和《傷心渡口》。
《佛鼓》是本書第一篇文章,是在我心靈最雜亂和躁動時讀的,可就這一篇文章,便似清泉安頓了我的身心。它講述了作者住在佛寺里的所見,所想,所聞。想象著,仿佛也真的聽到了那警醒與沉靜的晨鐘與多變又靈動的鼓聲。隨著鼓聲的余韻裊裊,我的心一下子沉靜了、澄凈了,眼前仿佛就立著一棵沉默的菩提樹。
而《送一輪明月給他》則使我深切感受到人性大愛,人善大美。這是一個動人的故事:一位在山中修行的禪師,趁夜色在林中散步,走回住處眼見自己的'住處遭竊,找不到任何財物的小偷正巧遇見了禪師。原來,禪師怕驚動小偷,一直站在門口等待,他知道小偷一定找不到任何值錢的東西,早就把自己的外衣脫掉拿在手上。小偷正感錯愕時,禪師說:“你走老遠山路來探望我,總不能讓你空手而歸呀!夜涼了,你帶著這件衣服走吧!”便把衣服披在小偷身上,小偷不知所錯,低頭溜走了。禪師望著他的背影走過明亮的月光,迷失在山林中,感慨到:“可憐的人!但愿我能送一輪明月給他!痹诙U師眼中,小偷是被欲望蒙蔽的人,他迷失自我,不能自見光明,而明月是在黑暗山林中照亮世界最美的東西。結(jié)局當(dāng)然是美的,小偷最終體會到人格的馨香,受到映照走向光明的道路。
我每每在傷心無助時,總會想起《傷心渡口》里的幾句話:落花飛舞之后,春天的新芽就要抽出!黎明的天光就要掀起!春蠶土絲自縛的終極,是一只蛾的重生!
是啊,這本書帶給我們的智慧與啟迪是多么深刻。讓我們多讀書,感覺到“清風(fēng)匝地有聲”,描繪出”記憶的版圖“,聆聽到“歡樂悲歌”,接收到“來自心海的消息”,走進了“想象的城堡”,品悟到“覺醒的滋味”,最終“走向生命的大美”。讓我們尋找心的菩提吧!
《心的菩提》讀后感范文3
林先生以自己的切身經(jīng)歷,切身感想著筆而寫,對人生的思考、領(lǐng)悟以及內(nèi)心的美好都化作一篇篇清新、哲理的文章,這些文章淡雅、智慧、簡樸,使人們塵封已久或蒙蔽已久的心靈在自然流淌的語言中受到啟迪、感化與洗禮。
《佛鼓》中寫到先生住在佛寺里,佛寺里的木魚分為兩種,一種是整條挺直的魚,與一般魚沒有兩樣,掛在庫堂,用粥飯時擊之,另一種是圓形的魚,連魚鱗也是圓形,放在佛案,誦經(jīng)時敲之。這兩種不同形的魚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就是眼睛奇大,與身體不成比例,有的木魚,魚眼大如拳頭。我不能明白為何魚有這么大的.眼睛,或者為什么是木魚,不是木虎、木狗或木鳥?問了寺里的法師。法師說:“魚是永遠不閉眼睛的,晝夜長醒,用木魚做法器是為了警醒那些昏惰的人,尤其是叫修行的人志心于道,晝夜長醒!
與佛結(jié)緣,是因家人皆為信徒。林清玄老師的文字,有著淡雅的意蘊。他有一顆佛心,慈悲而明凈,如同溫柔延展的蓮花一般。于細微之中見佛理,以凡間俗事說慈悲。這是我所歡喜的文字,有精致的姿態(tài)。品讀他的文字,如同是冬日于屋中品茗一盞鐵觀音,清香襲人,溫暖彌漫。 林清玄說:“心若能持平,清靜入水,裝在圓的或方的容器里,甚至在溪流大孩子中,又有什么損傷呢?水可以包容一切,也可以被一切包容,因為水性永遠不二” 哦,原來是人心變了,或者說是:失其本心。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生活變得越來越滋潤。人們不用自己辛苦的下地耕種,布網(wǎng)打漁,這門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可是,事物總有兩面性,富貴奢侈的思想,漸漸地使人們脫離了本心。他們開始為了能更好地享受而努力掙錢,錢,似乎成了這個世界上最搶手的東西,但它確實只是一種價值符號,本身分文不值,可笑啊!人們在忙忙碌碌中,只為了尋找自己用血汗錢換來的,也許只有一瞬間的快樂,這又是何苦呢,何必呢?
林清玄老師說,人人都有一顆柔軟心,只是有些人尚未得到啟發(fā)。柔軟心使欲念的火氣溫和,甚至消散,當(dāng)欲念之火消散了,就是菩提。
很多時候,我們被自己的妄執(zhí)所纏縛,無法掙脫,因而痛苦不堪。若愿得菩提,則須手刃我執(zhí),須歷過那痛徹心扉的割與舍,才見清明。 柔軟心是蓮花,因慈悲為水,智慧為泥而開放。 若能菩提,若得菩提,要有多好。
【《心的菩提》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菩提悟道作文09-22
黃昏菩提閱讀題09-16
菩提下落提琴響10-08
讀曹德旺的《心若菩提》有感范文05-31
醉菩提現(xiàn)代詩歌09-25
菩提千年繁華三千作文09-29
菩提花落花又開-散文欣賞09-10
我想成為像菩提老祖那樣的人09-10
我想成為像菩提老祖那樣的人09-10
相約菩提溫暖現(xiàn)代詩歌欣賞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