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科學家傳記的讀后感范文(通用4篇)
讀完一本經(jīng)典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和感想記錄下來吧。現(xiàn)在你是否對讀后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科學家傳記的讀后感范文(通用4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科學家傳記的讀后感1
愛因斯坦是一位科學巨人,又是一位純樸的哲學家。他的哲學智慧如同他的科學成就一樣,讓我們充滿無限的敬意。
愛因斯坦承認科學的研究對象是客觀的自然。但在這一點上,愛因斯坦卻不否認數(shù)學是科學,他說:“科學陳述的對象還可以是我們自己創(chuàng)造出來的概念,象在數(shù)學中就是那樣。”盡管如此,科學陳述和科學定律的共性卻是明顯的,他認為這就是“求真”或者說“追問是”。除了客觀性以外,他還認為科學的另一個重要的特征是科學本身沒有感情愿望,沒有善惡觀念。“只要我們逗留在科學本身的領域里,我們就決不會碰到像‘你不可說謊’這樣一類的句子。”
那么,科學與倫理毫不相關(guān)么?愛因斯坦認為并非如此。他首先承認“關(guān)于事實和關(guān)系的科學陳述,固然不能產(chǎn)生倫理的準則”,但倫理準則要表達清楚和貫徹貫一致,就離不開科學理性,特別是邏輯理性。在他看來,倫理準則不是直觀的,也不是任意想象的,而是從一些隱含的前提中推論出來的。要推出有效,自然要講邏輯。這些隱含的前提是“倫理公理”,它在某些方面像形式公理一樣可以沒有意義,但事實上卻是人們經(jīng)驗的升華,是“經(jīng)得住經(jīng)驗的考驗的”。“倫理公理”的來源是“從我們天生的避免痛苦和滅亡的傾向,也是從個人所積累起來的對于他人行為的感情反應推導出來的”。
《愛因斯坦文集》里充滿各種各樣的問題:科學的、一般認識論的、數(shù)學哲學的、科學哲學的、倫理學的、哲學觀的、社會學的、政治的,等等。盡管這本文集對許多重要的問題沒有進行深入的討論和嚴密的論證,但這不足以泯滅這部文集的價值,畢竟這只是一部隨筆,而隨筆的作用主要在于啟發(fā)人;另外,畢竟——愛因斯坦是一位科學超人,是我們崇敬的“人化之神”,就像他說的人類不能沒有宗教性的信仰一樣。
1938年10月在紐約預計于第二年春季開幕的世界博覽會工地上,把一些紀念品裝在一只堅固的金屬盒里,埋在地下,準備等到5000年后(即6939年)讓后代子孫把它掘出來打開。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寫給五千年后子孫的一封信也被裝進了該金屬盒并埋在了地下。該信的內(nèi)容如下:“我們這個時代產(chǎn)生了許多天才人物,他們的發(fā)明可以使我們的生活舒適得多。我們早已利用機器的力量橫渡海洋,并且利用機械力量可以使人類從各種辛苦繁重的體力勞動中最后解放出來。我們學會了飛行,我們用電磁波從地球的一個角落方便地同另一角落互通訊息。但是,商品的生產(chǎn)和分配卻完全是無組織的。人人都生活在恐懼的陰影里,生怕失業(yè),遭受悲慘的貧困。而且,生活在不同的國家里的人民還不時互相殘殺。由于這些原因,所有的`人一想到將來,都不得不提心吊膽和極端痛苦。所有這一切,都是由于群眾的才智和品格,較之那些對社會產(chǎn)生真正價值的少數(shù)人的才智和品格來,是無比的低下。我相信后代會以一種自豪的心情和正當?shù)膬?yōu)越感來讀這封信”。(引自許良英等編譯《愛因斯坦文集》)
愛因斯坦也是20世紀有很大影響的自然科學家。從他這封信里我們可以了解到這位大科學的家世界觀、人生觀和社會觀以及對世界和平和全人類前途的深情關(guān)懷。他是全人類命運的關(guān)注者。愛因斯坦熱愛科學,也熱愛人類。他對人類的未來充滿信心。“我相信后代會以一種自豪的心情和正當?shù)膬?yōu)越感來讀這封信”這句話充分表明他對五千年后世界的想象也是美好的。
今天的世界已經(jīng)跟愛因斯坦生活的年代大不一樣,人類文明不斷進步,發(fā)達的科技為我們提供了很多生活和工作上的方便條件。今天的世界比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更為太平,并且世界大部分地方的人民生活變得更加富足。
科學家傳記的讀后感2
人類一路走來,身后留下了那些偉大而又輝煌的篇章,當我們翻開科學這一頁,看到了無數(shù)的名人與不朽的傳奇,富蘭克林、牛頓、伽利略、哥白尼、托勒密、達芬奇……終于,我注意到了他。
原來是亞里士多德,這個名字家喻戶曉,無人不知,亞里士多德是古希臘斯吉塔拉人,他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他為柏拉圖的得意之徒,也是亞歷山大大帝的恩師,他創(chuàng)造了逍遙學派,馬克思稱他為最博學的人物,同時又作為一位最偉大的,堪為百科全書式的科學家,亞里士多德對世界科學的貢獻無人能比。
當時,科學就像混沌未分的天地一樣,而亞里士多德的地位如同盤古一樣,他把科學分為了理論的科學,即數(shù)學、哲學、神學;實踐的科學即倫理學、生物學;創(chuàng)造的科學即詩學。這樣科學的范圍所變得非常廣。
亞里士多德哲學是最拿手的`,其中《工具論》與《形而上學》是最有名的著作,不僅如此他的科學著作,在當時簡直就是一本百科全書,內(nèi)容中涉及天文學、動物學、胚胎學、地理學、地質(zhì)學、物理學、解剖學、生物學。
在亞里士多德死后,他仍是古代智慧的化身,幾百年后都沒有系統(tǒng)考察和全面掌握住科學,人們把他視為權(quán)威,他的思想與觀點都視為真理,甚至連他的錯誤觀點也是為正確的。尤其是以后的歐洲,在至高無上的教皇權(quán)前,敢說亞里士多德一個“不”字,就要付出生命的代價,的確在當時他的思想統(tǒng)治了整個歐洲繼而改變了西方的思想,他是世界上第一個證明地球是圓的的人,杠桿原理也是。
柏拉圖或許是當時最偉大的老師,但亞里士多德,把所有精華吸收,也能反對老師思想上的錯誤,師徒的分歧越來越大,他是能批判錯誤的第一人。
亞里士多德是一位不擇不扣的科學家,他詮釋了今天我們所見的科學。身為一名學生,能夠自己主觀的去向問題,主動思考為了最求真理,他能反對權(quán)威,從此他成為了權(quán)威,即使如此他也一直不停地思考,解答,是純屬對學問的渴望,教皇把亞里士多德視為至高無上的權(quán)威,一點兒也夸張,只有他才能代表全人類探索科學的開始階段
科學家傳記的讀后感3
寒假里,我看了一本人物傳記——《牛頓傳》,書中的主人公是牛頓。
牛頓從小出生于一個并不富裕的家庭,他的父親很早就過世了,牛頓長大了,家里的生活卻越來越緊張,為了生活,母親改嫁了。這些不幸,給了牛頓沉重的打擊,但這并沒有影響到他對成為木匠的渴望和對做小發(fā)明的喜愛。剛剛?cè)雽W時,他的成績一直很不理想,而且常常被那些調(diào)皮的同學欺負。他開始好好學習了,考上了皇家中學。不久后,那里流行鼠疫,他只好停學回家,但這是他人生中一段重要的日子,在這段時間里,他發(fā)現(xiàn)了光的散射等現(xiàn)象。后來他考取進了劍橋大學,結(jié)識了許多有名的科學家,發(fā)現(xiàn)了萬有引力定律,開創(chuàng)了經(jīng)典物理,給科學界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牛頓他是一個艱苦的人,是一個平凡但又不平凡的人。他怎樣在不幸與艱苦中廢寢忘食學習的,他努力探索,給科學界做出貢獻。我看了牛頓的故事后,心里不禁流過了一絲慚愧,我下定決心要好好學習,不要讓媽媽再為我操心。
科學家傳記的讀后感4
這是一曲英雄的贊歌,恢弘如九天雷落,婉約如陶竹絲鳴;這是一首華夏的詩篇,驚心處山巒崩摧,恍明志四方士起;這是一部民族的交響,凄凄兒女情長,熠熠中華崛起。
錢學森,這個令每個國人為之動容的名字,早已進駐我的內(nèi)心,洗滌著我漸趨平淡的心靈。他的奉獻精神,他的民族氣節(jié),他的堅強毅力,他的艱苦樸素,他對父母師長的繾綣情懷,他對愛情的忠貞不渝……作為愛國主義典范的錢學森,愛國主義是貫穿他整個生命的主旋律。當他身在異國、羈縻難歸時,在美國法庭上以黃鐘大呂般的恢宏聲音宣告:“我是大唐的后代,我的一腔熱血只圖報國。我的根在中國。”他在經(jīng)歷了長達五年的囚禁,終于踏上了祖國的熱土后,他顧不上洗去一路的風塵,就投身到了新中國的科技建設中。這位享有國際威望的大科學家,以一個普通的科學工作者的姿態(tài),穿行在風沙彌漫的西北荒漠,成功研發(fā)了“兩彈一星”,為中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yè)的創(chuàng)建與發(fā)展作出了杰出的貢獻。
錢老說,那是我的祖國,回到我的祖國,我做什么都可以,如果我想,我可以去種蘋果;錢老說,我一定要讓中國人擁有自己的原子彈和導彈,哪怕它的'存在帶來質(zhì)疑和爭論;錢老說,我的事業(yè)在中國,我的成就在中國,我的歸宿在中國。愛國不僅是一種心情,在落實為實際行動的過程中更需要一種堅定的信念。幾十年來,他始終保持對共產(chǎn)主義的堅定信念、對祖國和人民無限忠誠,始終把愛祖國、愛人民作為人生的最高境界,自覺把個人志向與民族振興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為祖國強盛和人民幸福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常言道:生于憂患,而我們,還差得很遠。十年兩彈功成,三千青絲變?nèi)A發(fā)。這是一位科學家的執(zhí)著,這是一位共產(chǎn)黨員的使命,這是一位中華兒女的心愿。錢學森圓了中國的科學夢,也對世界航空科學史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所有人眼中無疑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然而,作為一個普通人,也許錢老只是一縷走散了的炊煙吧。炊煙可以自由散去,但根是散不去的。它的根無處不在,在故鄉(xiāng)的天空中,在故鄉(xiāng)的大地上,在那濃得化不開的云彩中,在一塊鵝卵石與另一塊鵝卵石的縫隙里。但是天空不會散,大地也不會散,就像祖國,在魚尾紋的最深處。最后回到故鄉(xiāng),直至消散。
錢老終究是走了,98歲的老人,風霜蝕干了他飽經(jīng)風霜的身軀,悲傷籠罩著每一個人。他帶著強烈的民族自豪感,留下了偉大的科學成果,一生無憾。在錢學森傳奇的人生中,我悟到:進入21世紀的今天,一個國家和民族真正實現(xiàn)崛起,主要表現(xiàn)在文明創(chuàng)造,反映在科技發(fā)展上。一個偉大的民族只有為人類文明提供了大量創(chuàng)新成果,方可證明自己、成就自己。所以,正在崛起的當代中國,弘揚錢學森的科學創(chuàng)新精神,對于引領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發(fā)展走向極其重要。作為一名青少年,要知道科學的力量是何其巨大——可是,想到與得到之間,還有兩個字:做到。豪言壯語誰人不會說,但是付諸行動的又能有幾人?一顆拳拳愛國之心與實際的行動,是錢老留下來的寶貴財產(chǎn),更是一名青年用來報效祖國的有利工具!
科學夢與愛國情,始終是縈繞在錢學森心田的主旋律。灑得一路汗水,爭得青春無悔——為了祖國的明天,讓我們繼承錢學森的精神財富與科學技術(shù),做一只搏擊長空的雄鷹!
【科學家傳記的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小妖傳記06-07
我的傳記04-19
小妖傳記06-07
傳記的作文03-02
傳記的解釋及造句09-26
老孟傳記05-30
“灰太狼”傳記05-22
吉拉傳記(三)04-23
吉拉傳記(四)04-27
名人傳記故事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