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隨想錄》讀后感范文(精選7篇)
讀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何不寫一篇讀后感記錄下呢?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巴金《隨想錄》讀后感范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巴金《隨想錄》讀后感 1
捧起《隨想錄》,發現在文學作品里真誠與真實最能讓讀者與作者接近,無論隔代多遠或身份差異多大,那“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讀者總能解出其中味道。
讀完隨想錄,油然而生的代入感使我覺得我與這位老者靈魂的接近,越接近這位偉人,感覺只看到一位歷經歲月、飽食困苦的老人在哭泣。
《隨想錄》里讓我篇篇都看到的是關于說真話。這讓人更深地明白,一個百歲老人用自己少有的為文生涯得到的,用自己的顫抖的筆寫出的最深刻的就是一個“真”字。只有真,才有善,才談得上美,才有其他。假的再好,也是假的,也是會害人的。他的一生中,看到過無數的假,領受過各式的假把式,遭受過種種假的殘害,也最清楚假之所以存在的原因。所以他不遺余力地揭露假的東西,假的危害; 用真情真事真話來向讀者表達真實的情感,說明真實的情況,告訴真實的.道理。我感覺到,這些似乎有些 啰 嗦的關于說真話的真話,就是他從自己經歷中得來的最重大、最關切、最刻骨銘心的人生經驗教訓。所以他要反復告誡人們,就是因為過去的假的教訓并沒有得到人們的吸取,假的事例還在不斷涌現,他擔憂東西會為害人們的生活,會損害我們的民族國家。
巴老用很大部分文字回憶了故人,回憶了不堪回首的十年歲月。他說這是“還債”。我看到,他所說的“債”,一方面是說了錯話的虧欠,一方面是對故人的懷念,更主要的是為讀者的所表達的歉意,他為他幾十年里沒有好的作品,為他這樣一個受到人民敬仰的作家沒能更堅強一點作出表率,也為曾經言不由衷說過的錯話身不由己做過的錯事。由此我看到了一個作家的良心,他的可愛可敬,他的童真。在這里,我看到一個人民作家的責任,一個人民作家的道義在那里。
《隨想錄》讓我久久思索的,還有巴金老人寫作的艱辛。由于嚴重的疾病,老人拿不穩筆,又幾次住院。但他“還債”的愿望強烈,向讀者說心里話的決心不曾動遙有的1000 多字的文章他斷斷續續要寫幾個月,有時候一天只能寫出幾十個字。看到這些,我常常會在眼前浮現出老人艱難地坐在病床上拼盡全力寫下一個字的景象,不禁生出驚嘆。他用自己的經歷,用自己的教訓,用自己吃過的苦,嘗過的難,從自己不短的人生,告訴讀者,告訴人民,告訴國家,自己的認識,自己隨想錄讀后感的理解,自己的期待。
讀了此書,讓我能記憶一生的也許只有一個字:真。從說真話開始,辦真事,做真人,有基本的責任心。
巴金《隨想錄》讀后感 2
《隨想錄》,我不知道要用幾次才能勉強自己的精神承受那樣的痛苦。現在終于知道為什么大官都怕聽真話,接受事實真相是要有極大的超越自己一般承受能力的勇氣的,而且那勇氣必須在短時間內倉促生成、拔地而起,何其困難?
我僅僅是在閱讀別人的真實生活,就這樣無法承受,可見,我要走的路不是普通的長,我要建的樓不是普通的高,現在唯有勤勉勤勉再勤勉,除了埋頭疾追沒有任何方法。他的痛苦我們無法減輕,那么就讓他的痛苦成為教誨我們的'導師吧,愿他的作品和靈魂的價值里也有我們的一分貢獻,我們愿意為他的精神所凈化而后蛻變成長,以此來紀念一個真正的巨人曾經存在,現在存在,將來永遠存在。
我想對于現在的我們來說:文革、造反、顛沛流離……這些對我們來說都太遠了吧!但偏偏有兩個人在不經意間將那場浩劫拉到我面前,一位是余秋雨,另一位就是巴金。
當一個儒雅、高尚的知識分子被侮辱、被折磨、被損害……時,這個世界干了些什么!最先剝奪的是過去的榮譽,然后是最起碼的人格尊嚴、再然后就是生存的自然權利。當年老體弱的巴金強迫去高強度的勞動,當應家境緊迫巴金被迫求人,當過去好友揭發他的“罪行”,當巴金被阻止見臨終的妻子最后一面……但這他都熬過來了,世界沒將他壓垮,病魔沒讓他屈服。
我找不到當這一切都過去后他有什么理由不去抱怨,甚至報復曾經讓他萬劫不復的卑鄙小人。但他做到了,磨難與痛苦沒有讓他的心靈受污,反而將他的靈魂打磨的晶瑩剔透。他坦誠,他率直,他真正做到了以德報怨。一個干凈的靈魂占據著他已經被病痛掏空的身體,但他圣潔的光芒卻輻射到每一個接觸他的人。
現在這可靈魂終于自由了,我在厚實、質樸的書頁中看到了他的背影。
巴金《隨想錄》讀后感 3
在這一個月的時間里,我陸續讀完了巴老664頁的《隨想錄》,感觸良多,巴老他以病弱之軀寫得如此艱難,而我卻懶散地讀得拖沓。心里不禁覺得對不起他老人家。
《隨想錄》堪稱一本偉大的書。這是巴金用全部人生經驗來傾心創作的。沒有對美好理想的追求,沒有對完美人格的追求,沒有高度嚴肅的歷史態度,老年巴金就不會動筆。他在《隨想錄》中痛苦回憶;他在《隨想錄》中深刻反思;他在《隨想錄》中重新開始青年時代的追求;他在《隨想錄》中完成了一個真實人格的塑造。
主與法制”優勢。”集中批判“長官意志”。
《 隨想錄》大的人,他反思的是受到了極大的煎熬。但他跟別人不一樣,但他又沒有辦法煎熬中走了出來。劑毒藥后,我能知道他是我認為這不是他
《 一位百歲老人用自己少有的文學生涯“真”字。只有真,才有善,假的危害;用真情真事這些似乎有些啰嗦的關于說真話的真話,就是他從自己經歷中得來的最重大、最關切、最刻骨銘心的人生經驗教訓。所以他要反復告誡人們,就是因為過去的假的教訓并沒有得到人們的吸取,假的事例還在不斷涌現,他擔憂假的東西會為害人們的生活,會損害我們的民族國家。事實證明了老人的擔心不是多余。當我們看到今天處處呈現的由非真實的思想指導下產生的假冒偽劣事例的時候,當我們面對不斷整治不斷出現變著花樣的虛假問題的局面的時候,不能不對老人近二十年前的擔憂感到欽佩。只是這種欽佩也是苦澀的。
《隨想錄》讓我最最佩服的,是巴老寫作的艱辛。由于嚴重的疾病,老人拿不穩筆,又三番五次地住院。但他要“彌補”社會的愿望十分的強烈,向讀者說出
心里話的決心不曾動搖。甚至有的1000多字的文章他斷斷續續要寫幾個月,還有的時候一天只能寫出幾十個字,每每看到這些,我常常會在眼前浮現出老人艱難地坐在病床上拼盡全力寫下一個字的景象,不禁感到佩服。巴老用自己的經歷,用自己的教訓,用自己吃過的苦,嘗過的難,從自己不短的人生,告訴讀者,告訴人民,告訴社會,告訴國家,告訴未來自己的感受,自己的認識,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期待。望著書頁最后老人坐在輪椅上極目遠望的照片,我感到,巴老正在看著我們,注視著我們每天說過的話,做過的事。他似乎在問,今天,你說真話了么;你做的事,是向著你所代表的人民負責任的么?!
讀完巴老的這本《隨想錄》,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是這本書的內容讓我折服,是巴老的精神讓我佩服。講真話,是這本書告訴我的做人道理;做堅強的人,是巴老教我的人生道理!
巴金《隨想錄》讀后感 4
讀過李希貴的幾本著作,也曾到十一學校參加過他們的嘉年華活動,在烏蘭浩特一中聽過他的專題講座,一直覺得李校長是位傳奇式人物。從1990年開始,李希貴歷任山東省高密四中校長,高密一中校長,高密市教委主任,濰坊市教育局局長,北京十一學校校長、兼任國家督學。今讀了李希貴老師的著作《教育藝術隨想錄》,感覺受益匪淺。李校長一路走來,始終堅持的就是把教師放在第一位,致力于培養教師的職業幸福感,運用“學生第二”的手段,促使教師實現“學生第一”,真正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站在學校的C位。
一、教育教學改革的先鋒人物
當老師,他改變教學方式,給學生權利和時間;當校長,他要讓孩子自由呼吸、自主成長;當局長,他給學校和老師更大權力。在教師、校長、局長的三種角色變換中,李希貴始終堅持:讀書、思考、改革。在高密一中開始推行“教師職務雙軌制”和“校長干部職級制”改革,實施素質教育。在濰坊開始推進濰坊市的校長職級制改革、中考制度改革、教育管理改革等一系列改革。2007年10月,到北京十一學校任校長,經過幾年的準備和動員,開始進行了十一學校的育人模式和學校轉型的綜合性改革,取消了行政班和班主任,讓學生、教師、學校“自由呼吸”。他認為老師有充分尊重學生的心,才會全身心投入于教育事業,也唯有尊重學生,才可能細致周到地為學生著想。當學校把教師放在第一位的時候,教師也會把學生放在第一位。
二、尊重學生的成長規律
李校長把德育當成一門課程研究,讓學生在活動中經受道德磨練,以科學的態度尊重育人規律,始終關注學生的成長與心理健康。堅持學生成長在活動中,盡最大可能把機會留給學生,讓學生唱主角。通過開展“讀名著、賞名畫、聽名曲”“禮儀培訓”“一日文化三餐”“每月百星” “尋找絆腳石”“營造聚賢林”等活動,開闊學生視野,引導學生改變不良習慣,讓學生樹立自信,體驗成功,把握現在,贏得未來。在十一學校的價值觀里,有一條“盡量以學生可以接受的處分方式”。特別是包容學生的錯誤,一個學生成長的過程就是不斷試錯的過程,今天在學校里看起來沒有犯錯,“無過失” “零缺陷”,但到了社會上就可能會犯更大的錯。他讓犯了錯的學生給自己寫信,使犯錯者跳出自我的圈子,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對錯誤進行客觀冷靜的思考,既分析錯誤的原因,又列舉出錯誤帶來的危害,同時反思讓自己應怎樣走好自己的路。當然,這是特定情境下的一種教育方式,萬不可推而廣之。多年來,十一學校秉承“無個性即無人才”的人才觀,承認差異,尊重需要,實行選課走班。學校設有260多種獎項,目的是讓每個學生都獲獎,提倡多增加幾把評價的尺子,就會有更多的學生受益,從而使學生堅定信心,走向成功。學校善于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特別是,舉行“高樓墜蛋”活動,從三樓高的教學樓頂扔下的生雞蛋以不碎者為勝,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最具匠心的是一位學生把雞蛋放在中間挖好小洞的放塑料泡沫中,然后用塑料袋給它做了一個降落傘,雞蛋落地時完好無損。可以說這個活動真正找到了學生的興趣點,落實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然,素質教育并不是不要成績,讓優秀的教師擔任兩個班的班主任,實施班主任集體備課制。在狠抓教學落實上,以單元清和滿分卷為載體培養學生影響一生的學習習慣,形成一些超越分數之外的處理問題、做出決策的自我管理方式,的確讓學生終生受益。
三、從反思走向卓越
本書中,李校長對于自己20年前工作進行了反思,今日反思這部分內容值得我們認真學習、研究、借鑒。高密一中時規定的科研工作一票否決,其實并不合理,讓所有的教師都走上科研,并不適合每位教師的特點,也不是中學崗位教師必須的。對于今天的老師來說,成為研究型的教師并不意味著必須會做科研課題。決定班主任每月管理水平津貼的德育管理積分,不宜分成若干等級,應該規定一個合理的標準,只要各個班達標,每位班主任的.津貼相同。這樣,不是為了別的,主要是讓班主任能夠心平氣和地等待學生成長。在一個組織里,“熱爐”不可太多,否則就會造成縮手縮腳、謹小慎微甚至人人自危的校園文化。成熟的管理者不應該天天思考著“不許干什么”,而需要關注的恰恰是“應該干什么”。應該換一種眼光看問題,更多地去發現各個領域里的閃光業績、令人感動的事跡,營造溫暖人心的氛圍。教師的工作,不受時間和空間的制約。學校管理不可能用八小時工作制來衡量和評價一個教師的工作,更不可能用早點名、晚考勤來監督教師。因此,從尊重老師和保護與調動教師積極性出發,我們不能僅僅用上傳備課等形式來證明老師工作的痕跡,久之會讓老師們浮躁,沉不下心,我們應關注教師工作冰山一角下面的隱性工作。教師的工作是一項富有個性的創造性工作,發現他們的特長、優勢,比只盯他們的弱點、短板更重要。
四、關注學生的未來
愛因斯坦說:教育就是當一個人把在學校所學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東西。我想,剩下的東西應該是健全人格和人文素養,教育最終給孩子留下的是思維方式,更是一種回味。今天,我們應該向李希貴學習,努力把學校辦成一所讓師生終身回味的好學校,堅守“把每個人放在心上”的教育信念,踐行“三生教育”:生命教育、生態教育、生本教育,讓學校成為師生幸福的精神家園。堅守生命教育核心,彰顯溫暖特質,讓教師能聽到生命拔節的聲音;堅守生態教育品質,營造溫馨氛圍,讓學生長成本來的樣子;堅守生本教育立場,閃爍溫情光芒,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未來的工作中,我們將持續在學生上用功,在教師上發力。雖然未來的路很難,相信只要堅持就會前進。
巴金《隨想錄》讀后感 5
《隨想錄》是些很沉重的文字,樸實的像冬天里北方的喬木,沒有一丁點絢麗,甚至綠色都沒有一片。浮躁時讀他,聽到的只是些絮絮叨叨,不著邊際,決不會有絲毫美的感覺。這本書,只適合在,夜深人靜大家都睡下時、清晨世界尚未完全醒來時。靜靜的讀,聽到的是他低低訴說,訴說著過去的一個個春夏秋冬、一場場暴風驟雨、一片片風和日麗。我深深的被它吸引,驚異于我這只二十幾歲的靈魂居然不時的和他產生共鳴,我知道為什么。其實我也是一個習慣了反省的人,行李箱里累集的那一大堆日記,就是最好的見證。呵呵,想想我的所謂日記是不適宜稱之為“日記”的,或許稱之為“隨想”更為妥當,它們都是隨感而發,時斷時續,并沒有每日的'特征。
《隨想錄》在幾年前就讀到了它的單行本,記不清是那一集,只記得封面好像是一個雕塑的頭像,枯槁茫然的那種。震驚于一個年過古昔的老人,卻在解剖自己的靈魂,深刻而殘忍,很難過,沒敢買。當時我也正處在一個很無助的階段,反省是那段時間里的主要內容,我惡狠狠的剖析自己,現在還記得那種苦楚,很痛。那段時間也留下了大量的文字,寫完后就封存了,直到現在都沒敢重讀,想著也許要到幾十年后才敢去讀它。但我記住了巴金和他的《隨想錄》,想著哪天肯定要買它讀它。
轉眼幾年過去了,又發生了好多事情,但生活主旋律還是越來越主動的,雖經歷了些個悲歡離合、好聚好散,但我對自己的滿意度還是有所上升的。說實話,巴金的名號,和很多人一樣,很小就曉得,但他的作品,確實沒有讀過多少,《隨想錄》是我第一次真正讀巴金,我感受的到他偉大的人格,他對生活的熱愛,對人性的贊美(我的文字一向藐視任何華麗辭藻的堆砌,這幾個字出自真情實感)。
巴金《隨想錄》讀后感 6
最早看巴金的作品還是在小學的課本上的那篇《日出》,現在記憶已經漸漸模糊,但是那種日出的意境,還是讓我難以忘懷,那曼妙的文字,讓那奇妙而又美麗的景色躍然紙上,讓人流連忘返。
現在,拾起厚厚的《隨想錄》,讓我不由得驚嘆,從1978年12月到1986年7月,《隨想錄》耗費了巴金整整七年的時間,終以煌煌五卷四十多萬字的巨著,奉獻給人們一部這個時代“說真話”的大書。當時文革雖已結束,但敢于如此剖析自己的靈魂是需要相當勇氣的。而這種勇氣來自于一位見證幾十年中國歷史巨變的老作家的良知和責任感。
讓我不禁為敢于說真話的巴金先人感到欽佩,而其中的許多文章是巴老在病中艱苦的條件下完成的,又不禁為他那種對寫作孜孜不倦的追求所感動。《隨想錄》中的散文是充滿睿智的,我對好幾篇文章很是喜愛。
《隨想錄》中三篇關于“端端”的文章也是我最喜愛的。為什么喜愛呢?因為實在是寫出了我們的心聲啊。“端端”是巴金的外孫女,三篇關于端端的文章反應的都是一個主題:中國教育問題。沒想到現在的大說特說的`“素質”教育,二十幾年前就有一為智者談到過了。而且談了不止一次,而是三次。端端是家中最忙的人,甚至比巴老本人還忙。她整天就是埋頭與作業當中,她還只是個小學生啊,原本是“玩”的季節,她的天空應該是藍的,廣闊的大地屬于她。然而她卻經常在燈下作業,家長還老是說孩子“作業不用功”“笨”。
而現在呢?可以說遍地都是“小端端”。學業功課越來越繁重,叫了好幾年的減負,最終的效果如何呢?天空依舊不屬于我們。還記得初中與高中,尤其是初三和高三,簡直是非人類的日子,每天就是考考考。總之,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考試,其它與考試無關的東西,最好全部放棄,最好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學習上。應試教育這顆大毒苗何時才能徹徹底底地拔去呢?
巴金創作這部《隨想錄》是因為他覺得必須深刻反思歷史,正如他自己所說“這是一筆心靈上的欠債,我必須早日還清。它像一根皮鞭在抽打我的心,仿佛我又遇到五十年前的事情。‘寫吧,寫吧。’好象有一個聲音經常在我耳邊叫。我快要走到生命的盡頭了,我不愿意空著雙手離開人世,我要寫,我決不停止我的筆,讓它點燃火恨恨地燒我自己,到了我燒成灰燼的時候,我的愛,我的恨也不會在人間消失。”懷著對美好理想的追求,最完美人格的追求,巴金在《隨想錄》中痛苦回憶,一步步逐漸深入地獨立思考。“五卷書上每篇每頁滿是血跡,但更多的卻是十年創傷的膿血。我知道,不把膿血弄干凈它就會毒害全身,我也知道,不僅是我,許多人的傷口都淌著這種膿血。”在作品中,作者沒有醉心于苦難中的甜蜜,也沒有把自己當作受害者和譴責者,而是把自己連同歷史一起押上審判臺,他“把筆當作手術刀一下一下地割自己的心”。他解剖著自己,同時解剖著歷史,他要找出并剔除附于文化與心靈上的毒瘡與膿血,為一個民族找出通向未來的道路。
讀《隨想錄》,已經沒有《家》、《春》、《秋》里充滿激情與青春的激越的文字,已不再會為那近乎直露的浩蕩的情感做淹沒。然而它的平靜而沉實的筆調,卻正適合了一個歷史老人懺悔與批判的深度和智慧。把心交給讀者,講真話,成了《隨想錄》不斷出現的自白。
巴金《隨想錄》讀后感 7
書香幽幽,培育蕓蕓眾生。為提升教師專業素養,讓閱讀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形成教師讀書論壇機制,6月24日下午,東風東路小學在錄播大廳開展主題為“閱讀越青春”的《教育藝術隨想錄》教師讀書論壇活動。
學期初,學校利用每周一下午校本培訓時間,通過各年級組輪流領讀的方式帶領全體教師共讀李希貴校長撰寫的《教育藝術隨想錄》。每領讀三篇,領讀教師就運用rollcall點名冊隨機抽取三名教師結合個人工作實際談感受、講收獲,趣味性的閱讀方式增強了教師與文本之間的思維碰撞。
學期末,在整本書共讀結束之后,學校精心策劃、周密部署《教育藝術隨想錄》教師讀書論壇活動。全體教師充分準備、積極參與,享受閱讀的美好氛圍。全校教師共分八個組,兩兩對抗,每個組主講時間為5分鐘,通過演講、表演(相聲、小品、戲劇等)、辯論等多種形式詮釋書籍內容,形式新穎、氣氛活潑。每個組展示結束后,對抗組對詮釋內容進行提問,展示組推選主講人進行解答,個人解答不了可求助組員,提問環節時間為3分鐘。學校領導班子成員擔任評委,在公平、公正、公開的`基礎上,在愉快而充滿思維含量的氛圍中,最終評選出優勝組為二年級組、四年級組、五年級組和英語組。校長張紅為優勝組成員頒發紀念品。
讓讀書成為一種習慣,我們才能更好地提升自己,服務于教育;讓讀書成為一種習慣,我們才有底氣帶領孩子一起進入書的世界暢游;讓讀書成為一種習慣,我們才能讓生命溢滿書香,讓書香滋養心靈。
【巴金《隨想錄》讀后感】相關文章:
巴金隨想錄讀后感12-11
巴金《隨想錄》讀后感范文09-08
青春隨想錄周記09-01
巴金的語錄34條08-23
寫給巴金爺爺的信05-29
巴金《繁星》教學設計04-24
巴金家讀后感04-19
巴金《家》讀后感08-23
巴金《春》讀后感11-23
巴金《家》讀后感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