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學書籍讀后感范文(精選3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寫一份讀后感,記錄收獲與付出吧。你想知道讀后感怎么寫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育教學書籍讀后感范文(精選3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教育教學書籍讀后感1
第一次聽課后,梁校長給了我一份《小學數學教學研究》。,雖然我只讀了一遍,但其中提到的一些說法和提供的實際案例,確實讓我有所感悟。
數學概念不是靠老師講出來的,而是靠學生自己去學懂的。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要讓學生參與特定的數學活動,在親身體驗中學習數學。在數學概念的教學中,同樣需要學生親歷和體驗。老師講出來的概念大多會成為學生的短暫記憶或學生做題時硬記的方法,而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真正掌握,不利于啟發學生的思維。只有學生親身經歷概念的形成,不斷積累、漸進,揭示概念的本質屬性,才會轉化為學生內部的認識。同時,也需要學生在不斷的運用中進行鞏固,在鞏固中加深對概念的理解,這樣才可能靈活地運用知識解決問題,才能把已學知識進行遷移,達到知識的延伸。
有效地提高計算能力,必須遵循小學生的認知規律,采取合適的教學策略,使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和計算能力的形成同步發展。
很多知識在我們看來是簡單的、容易的,但是如何把這些我們一看就懂的知識、方法通過教學轉變為學生的思想、思維方法正是作為一名教師所要深入思考的。教導學生就需要老師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就要我們遵循小學生的認知規律,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情感態度,心理特征等等。例如:小學生的思維從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要形式過渡,但低年級學生的思維仍然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因此在教學中就要通過演示、操作等方式直觀地進行教學,逐步培養抽象邏輯思維能力。
在計算的教學中,同樣也需要深入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就像課件中提出的小學生計算錯誤的歸因,也是我們需要了解和總結的。小學生在計算中出現的錯誤跟小學生所處年齡階段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也是有很大關系的。知道出錯的原因,才能更好地安排教學環節、內容、重難點等等。
現在,對數學教學還處以十分表面的理解,希望在以后的教學中,通過不斷的實踐和經驗的積累,對數學教學有越來越深入的認識。
教育教學書籍讀后感2
最近我拜讀了《數學教學的激情與智慧》這本書?赐曛,讓我深切的感受到,教學的意義不僅僅是為了傳道、授業、解惑,做為一名老師,這本書對我的啟發非常大,通過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教學是需要激情與智慧并存的,根據書中舉的許多教學的案例,我也試著教學生,效果相當好,尤其是互動的部分,充分調動了孩子的興趣,激發了孩子的智慧。因此我將我的'感受做如下概論:
一、讓學生動,激發創新興趣
興趣是創新的源泉、思維的動力。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抓住學生們好動、好奇、求知欲強的心理特征,加以適當地引導,激發學生的求知動力,激發學生的創新激情。
1、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進入實際生活情景之中,讓我們的數學問題具有生命力。
創設問題情境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比如書中運用的通過講精彩故事、故布疑陣、運用幽默等。教學是一門藝術,我們需要根據具體情況和條件,創造出適合學生思想實際、緊緊圍繞教學中心而又富有感染力的問題情境。
2、寓教學內容于游戲之中。在游戲中學生們的興趣濃、情緒高、思維活、反應快,讓他們在動中學,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如本書中《長方形與正方形的課例與評析》中,采用了拼圖游戲折紙游戲來加強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辨認能力。學生在游戲的過程中,實際上也是對這些圖形的特征進行比較的過程。既有獨立思考的快樂,也有合作學習的愉快,真是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體驗數學的生命美。
3、根據數學教具直觀性的特點,引發學生好奇、喚起學生學習的欲望。數學教具的直觀印象,常常使學生感到生動有趣,有助于他們理解、掌握有關知識。
二、讓學生想,培養創新思維
牛頓有句名言:沒有大膽的猜想,就不可能有偉大的發現和發明。數學史上的費馬猜想、歐拉猜想、非歐幾何等,不知曾激發了多少數學家的創新熱情!在生命化的數學課堂教學中,老師應對學生的大膽猜想給予鼓勵,學會賞識,愛護學生的獨特思考。要知道,學生猜想的結果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形成這種意識與習慣的過程,而這一過程也恰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過程。
鼓勵學生大膽猜想的同時,也讓學生學會聯想。聯想是創新思維的翅膀,讓學生學會從已有的知識入手,采用由此及彼、化生為熱、化繁為簡、化整為零、化部分為整體的思維方法。把一個未知的問題轉化到已知的問題。聯想是從一個數學問題到另一個數學問題的心理活動,即尋找一個我們熟悉的相似問題或者找到與題目接近的原理、方法,變通運用這些知識,從而使問題獲解的過程。學生們通過聯想——轉化——解決的學習過程,既培養了創新思維,又深刻地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成功之美、成功之樂。
三、讓學生炫,增強創新意識
學生們都愛表現,希望在學習上能得到別人的關注、肯定、贊賞,但苦于沒有這樣的機會,于是,我們就可以多創造一些機會來讓他們炫起來。讓學生們炫,炫出他們獨具個性的風采,讓他們在炫的體驗中增強創新意識,加深對數學之美的感受。
要放手讓學生炫。教師要解放思想,相信我們的學生,他們的潛能是令人難以估量的。如在教學中,可以讓學生自已出題,編題考考其他同學,其他同學有疑問的或不懂的還可以舉手向小老師請教,學生們在出題、答題中既肯定了自己,又得到了同伴的贊賞,他們就會學得更加積極主動,樂此不疲;同時在出題、答題的過程中,他們也鞏固了知識本身的內容,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對數學這一門學科的生命意義之所在也就更有自己的心得。
通過這本書讓我感受到生命教育是教育的一面旗幟,要讓生命教育落實在學校生活之中,落實在課堂之中,就需要創造生命化的課堂、生命化的校園。在教學中老師要用自己的激情和智慧為學生創設一個民主的、開放的課堂。
教育教學書籍讀后感3
讀完《學習助手》的文章后發現,雖然現在教育形勢發生了很大改變,但蘇霍姆林斯基那光輝的教育思想對現在的教育工作者來說,絲毫不顯過時。蘇霍姆林斯基不愧為偉大的教育理論大師,針對教師的困惑和不解,好象與教師面對面地交流一樣,讀完后,有豁然開朗的感覺。本書一開始就提出了值得教師深思的問題:“為什么在一年級就開始出現落伍的,考試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了二、三年級甚至有落伍得無可救藥的學生呢?”是這些學生太笨,是他們上課不專心聽講,還是從教師自身尋找原因?
因為曾經遇到過這樣的學生,所以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作為教育者,我們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個學生?特別是弱勢群體。學生再幼稚,也有他個人的思想和情操,有他獨特的思維和心靈。他們不是我們恩賜或施展個人魅力的對象,更不是等待我們塑造的蒼白魂靈。我們應該多一份關愛,多灑一些陽光給那些“落伍”得“無藥可救”的后勁生。蘇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對那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要走到他們跟前,看看他們有什么困難,提出專門為他們準備的習題。學習差的學生腦力勞動的效果如何,不能要他們光聽別的學生流利的回答,記黑板上的內容,而要設法使他們獨立思考,因為思考的過程已經包含對知識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們在每一節課上,在腦力勞動中哪怕獲得一點點進步也好。
說說容易做做難。我覺得我做得就不是很好,因為我給學生上著同樣的課,提著同樣的問題,做著同樣的作業,考著同樣的試卷。我想,我做得不是很好,是我缺少教育素養的原因吧。而蘇霍姆林斯基在《教師的教育素養》中恰恰提到,提高教師教育素養的主要途徑是讀書,讀書,再讀書,讀書是教師的精神需要。而我呢,大部分時間忙于上課,批改作業,管理班級,教育孩子,有多少時間煞有其事地捧著教育名著或教育雜志閱讀呢?所以今后,我要象要求學生那樣要求自己:多讀書,讀好書。
一名教師,首位要做的便是要有豐富的學識吧,這是古往今來不變的真理。以前崇尚教師有一桶水,現在隨著各種新的課程標準的推行,恐怕一缸水、一池水都是不行的了,而應該是一條河流而且是一條奔騰不息的河流!惟其如此,才能讓孩子更有所學、有所獲!否則,拿什么來教給孩子呢?這就要求:一要勤于讀書,充實自我,使自己的知識海洋不斷得到充盈,不會枯竭,才能源源不斷地使自己充滿活力。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師獲得教育素養的主要途徑就是讀書、讀書、再讀書。”
作為一名教師,應該是一個胸懷理想,充滿激情和詩意的教師;是一個自信、自強、不斷挑戰自我的教師;是一個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師;是一個充滿愛心,受學生尊敬的教師;是一個追求卓越,富有創新精神的教師;是一個勤于學習,不斷充實自我的教師;應該是一個關注人類命運,具有社會責任感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堅韌、剛強、不向挫折彎腰的教師。
《帕夫雷中學》有這樣一段話:“一所學校可能什么都齊全,但如果沒有了人的全面發展和豐富精神生活而必備的書,或者如果大家不喜愛書籍,對書籍冷淡,那么,就不能稱其為學校。一所學校可能缺少很多東西,可能在許多方面。
【教育教學書籍讀后感范文(精選3篇)】相關文章:
勵志書籍讀后感范文精選11-13
教育教學讀后感09-12
《勵志類書籍》讀后感范文08-04
幼兒書籍讀后感(精選6篇)04-02
護理書籍讀后感08-21
《簡愛》書籍學生讀后感04-26
勵志書籍讀后感范文三篇02-08
精選《愛的教育》的讀后感最新范文02-08
書籍《中外名人故事》讀后感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