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達芬奇傳讀后感范文(精選11篇)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和感想記錄下來吧。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后感頭疼,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達芬奇傳讀后感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達芬奇傳讀后感 1
《達芬奇傳》是20xx年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查爾斯·尼科爾。
他不僅是畫家,制圖家,發明家,解剖學家,還是家和哲學家。同時他也是最神秘的一位。盡管幾百年來他的偉大作品使達芬奇的名字家喻戶曉,但他本人在世人眼中卻始終像謎一樣難以捉摸,令人好奇。而他的許多生平亦不為人所知。
《列奧納多·達芬奇:放飛的心靈》為傳說中“文藝復興天才”和“全能的人”背后的這個多元發展、有創造性的和具有永無休止的探索精神的個體描繪了一幅最令人信服和最為隱私的.肖像。此書追溯描寫了列奧納多不同尋常的人生經歷:從托斯卡納區卑微的非婚生子,到佛羅倫薩韋羅基奧工作室的學徒,再到后來為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的重要權貴——梅迪契(又譯美第奇)、斯福爾扎和博爾吉亞——創作效力多年,以及這期間與米開朗基羅和馬基雅維利之間的種種錯綜復雜的關系,直至獲得那個時代最杰出人物之一的名望,在盧瓦爾擔任弗朗西斯一世宮廷畫家度過晚年為止。
達芬奇傳讀后感 2
說達芬奇盡人皆知,這話一般沒錯;說達芬奇無人盡知,這話絕對沒錯。紅極一時的《達芬奇密碼》對達芬奇的秘密揭示了多少呢?譬如一座冰山,丹·布朗只是挖去了其中的一角。和《放飛的心靈——列奧納多·達芬奇傳》的作者、著名傳記作家查爾斯·尼科爾比起來,丹·布朗對達芬奇的研究,那就只能算是小巫見大巫了。
《放飛的心靈——列奧納多·達芬奇傳》追溯了列奧納多不同尋常的人生經歷。傳記從達芬奇暮年一幅未完成的手稿開始,這幅幾何手稿上的文字突然以“等等……”的字樣中斷,頁面的最后一行寫道:“湯在變冷。”尼可爾以這個有趣的生活細節把我們引入了達芬奇的傳奇世界。1452年,列奧納多·迪·塞爾·皮耶羅·達芬奇出生在靠近佛羅倫薩的一個小村莊里,他是個私生子,母親是貧窮的農家女,而父親卻是來自富有的公證人家庭,且早有家室。這樣的出生背景注定了列奧納多從小就籠罩在“私生子”的心理陰影中,父愛的缺乏明顯地表現在了他以后的作品中。在芬奇鎮度過童年之后,15世紀60年代的一天,由父親操辦,年少的列奧納多離開家鄉,來到佛羅倫薩,拜著名的藝術家安德烈亞·德爾·韋羅基奧那里學習。這是列奧納多一生中具有決定性意義的轉折點,也是他日后成為文藝復興鼎盛時期繪畫奇才和多種學科專家的關鍵。1475年,即列奧納多學徒時期的最后一年,父親的第三次婚姻給他帶來的第一個合法的孩子徹底的剝奪了列奧納多的繼承權。列奧納多和父親之間的“冷戰”開始了。
學徒期間,列奧納多系統地學習了繪畫,年輕的心靈開始翱翔。11年的學徒時期之后,列奧納多于1477年開辦了自己的工作室,《博士來拜》的創作使他一舉成名。同時,心靈的羽翼也延伸到了其它領域。他愛好音樂,創作詩歌,甚至還自己譜過曲,練習一種類似小提琴的樂器。他還繪制了機械圖,設計了“水力發動的磨粉機、漂洗機和發動機”以及他終生都在追求的夢想——“飛行器”的草圖。米蘭時期是他創作的鼎盛階段,也是他的羽翼最為豐滿的階段。在這期間,他不僅創作了《巖間圣母》和最負盛名的《最后的晚餐》等作品,其他方面的才能也得以充分展現。他在許多科學領域里都八面玲瓏,如魚得水。他研究物理上數量與力量,運動與力量的關系;學習抽象的幾何學;掌握了人體解剖知識,研究了生理學和醫學。他還發明了降落傘,設計了各種起重設備。
達芬奇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眾多的重要科學技術研究成果,是和他的科學態度和哲學思想分不開的。達芬奇生活在歐洲封建社會走向衰亡,社會變革,宗教改革,文藝復興和人文主義發展的大動蕩時代。他反對經院哲學,不迷信權威,倡導把觀察和實驗當作科學的獨一無二的正確方法。他同樣重視數學和理論的作用,他認為,“人類的`任何探討,如果不是通過數學的證明進行的,就不能說是真正的科學。”他的科學思想具有現代科學精神的特點,他和其他人文主義者一樣贊揚人,贊美人生和自然,追求科學知識,崇尚理性,提倡文化,贊揚人在現實世界中的勇敢行為和有所作為等等。
與其他達芬奇傳記不同,尼科爾以史實史料為基礎,拋棄了傳統的對達芬奇頂禮膜拜的寫作方式,展示給讀者的不僅是達芬奇的偉大之處,更是達芬奇普通的一面。與此同時,尼可爾對達芬奇作品里所透露出來的心理暗示也進行了分析——“私生子”身份對他一生的影響,對飛翔的渴望,對藝術的追求與現實的巨大反差,等等。另外,書中還展現了達芬奇的普通生活:研制顏料,記錄心得,跟教會簽合同,為資金而煩惱,所有的這一切都向我們展示了一個“普通的”達芬奇。在本書中,作者還探尋了達芬奇與少年學生之間的曖昧關系,蒙娜麗莎的真實身份,以及他與幾任庇護人之間的微妙關系等問題。所有這一切,都讓讀者了解了一個更為真實的達芬奇,一個“走下神壇”的達芬奇。
達芬奇傳讀后感 3
這本書真實地寫出了偉大畫家達芬奇的一生。
達芬奇的一生歷經坎坷,可哪一位有成就的人不是這樣的呢?他是文藝復興時期三杰中的之一,達芬奇真正接觸美術是在16歲時,他父親把他送到了佛羅倫薩,他才真正開始了他的藝術之路。
達芬奇不只是一位畫家,他也是一位工程師、雕塑家、思想家、數學家,雖然不是最偉大的,但卻是統一了這些知識的人,并且在每一個領域里,他都可以與最杰出者一爭短長。他就是用數學原理與黃金分割線畫《蒙娜麗莎》的。
在馬的解剖學的研究方面,達芬奇可能是最好的。達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拉斐爾、米開朗琪羅等人無一副畫可以與之相提并論。在描繪感情、思索、默想等方面的精妙,無人能敵。沒有一幅素描可以凌駕于圣母、基督、圣安娜,而且在文藝復興時期的`哲學,沒有比他的自然法更高超的了。
達芬奇在文藝復興時期,并非是文藝復興之人。因為他太溫和、太內向、太文雅。他也不是一個十足完美的人,因為他太溫和、太內向。他不具有政治家及行政人員的性格,但他可以說是文藝復興時期或者整個歷史上最充實的人。
我敬佩他不光光是他的作品,那更多的是他的這個人,可能上帝永遠創造不出這樣的偉大的人!
達芬奇傳讀后感 4
他興趣廣泛,對所有事情都保持好奇,也正因此可能導致了容易分心的問題,但輔上他強大而敏銳的觀察力,那些被他堅持到底所做的創作,無一不是現在人類的瑰寶。
他未接受過正統教育,是經驗的信徒,更喜歡從實驗中推導,而不是從理論中推理,因此孜孜不倦的執著于親身實驗。那些可能在現代人看來都離經叛道的解剖實驗,在滿足他的好奇的同時為他收獲了人體、自然乃至宇宙的秘密。
他會隨身準備一個筆記本,若遇到感興趣的人或事,就拿起筆記上兩筆。除此之外,他的筆記里還有各種解剖研究、工具發明、工程設計,閱讀他的筆記有一種藝術與科學結合的'美感。他留下的那些未發表的專著證明了他的研究動機與眾不同:他積累知識是為了獲取新知和讓自己快樂,而不是渴望成為著名學者或者留名史冊。
他因他的畫出名,卻并不止步于此。他是畫家、工程師、建筑師、科學家、發明家、舞臺劇編排師...他的畫不僅精美,而且考究,即使是細節如背景部分的巖石,盡管它們的存在只是為了表達象征意義,但仍然從質地、光澤,甚至從夾縫中生長出的植物走向、季節規律都符合現實邏輯。他用他無與倫比的創造力、細致的觀察和非凡的想象,用畫筆模糊了現實與想象的邊界。
他是一個左撇子的同性戀,相貌英俊,身型優美,舉止得體,他是列奧納多·達·芬奇。
達芬奇傳讀后感 5
時代造就偉人,偉人的成就,凝縮和展現了此一時代精神的顯著特質。十五世紀的意大利,經過一千余年基督神權統治的歐洲大地,最早吹響了文藝復興的號角。其中佛羅里達的宮廷畫師,列奧那多?達芬奇,這個天才的藝術家,即是這個時期最完美的代表。
通過《達·芬奇傳》,我們可以看出藝術家都是怪物,杰出的藝術家尤是。
他們與生俱來的天性,和世界萬物報以最真摯最直接的感動與興趣。星辰的運轉,四季的更替,小蟲小鳥,雷電雨霧,他們有一種倍于常人的`好奇心,敢于沖破倫常的制度,觀念的因循,用自己的眼,自己的腦去探詢世界的奧秘。在這一點上,達芬奇走得勇敢堅定,他的一生,之于杰出的繪畫成就以外,對機械力學,生物結構,水利灌溉,等等方面,皆有所長。
因為熱愛而產生的求知欲念,令他在求索真理的人生旅途上,波及了越來越廣泛的知識范圍。因其博大,所以精神的世界充實和無悔,達芬奇晚年時,與仕途起伏的公爵對照人生,感到自己雖然半生孤苦,但和這些人比起來,終究不是虛度,也是欣然自得。在另一方面,此種廣泛的熱愛,使得達芬奇的一生,雖涉獵廣泛,但并沒有在哪一行當,取得讓自己滿意的成就。他造過飛行器,水利樞紐,接二連三的失敗。最鐘情的繪畫作品《蒙娜麗莎》,在他晚年時期,還在遺憾著此畫的尚未完工。
達芬奇傳讀后感 6
我第一次聽到達芬奇的名字,還是因為小學語文課本里面的一篇關于達芬奇畫雞蛋的故事。我對這篇課文印象很深刻,這個故事也影響到那時的我,讓我知道很多東西都不是外表看起來那么簡單,越簡單的東西越難,學任何東西都應該刻苦。讀《達芬奇傳》這本書讓我感覺一種遇故人的感覺,很親切。
這本書描寫了達芬奇的.傳奇一生,從達芬奇的童年開始留展示出的非凡創造力,逐漸成長為一名成功的畫家。他驚世駭俗的作品我們都耳熟能詳,蒙娜麗莎、最后的晚餐等,無不讓我對達芬奇藝術創造能力所贊嘆。每個人的成功都有背后的邏輯,達芬奇的成功就在于他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他心思縝密,觀察入微,善于學習,是個行動派,他還愛鉆研,愛動腦。他突破固有思維的創造能力也令人欽佩,放飛了想象突破了藝術界限,他是百年不遇的天才。天才都是偏執狂,他為客戶畫畫有時候就是僅僅因為自己想畫一幅這樣的話而已。
讀完達芬奇的一生,我終于了解了他。他一絲不茍的鉆研精神和勤奮是非常值得我學習的,因為這是成功的必要條件。我相信每個人讀完這本書都有代入感,我跟偉大人物相比到底還缺少什么,怎么能像他一樣成功?這也就是我讀傳記的最大原因。
達芬奇傳讀后感 7
通過閱讀《達芬奇傳》這本書,我懂得了很多。
政教一體的中世紀歐洲,在這個時期已經走到垂死的邊緣。腐敗的教廷,勾心斗角的政治,民眾被愚化成溫順的綿羊,所有的善行和惡舉,統統奉以上帝的名義。對于信仰,每一階層的人士,均有了所謂恰當的解釋,它是民眾苦難的寄托,也是統治者暴力的借口。羊與狼均閃爍著曖昧的眼神,彼此心照不宣,信仰是個什么東西,它在欲望與世俗面前,越來越缺乏了人氣。
恐怕這是歷史規律的必然,如果沒有漫長千年的中世紀,人性的沉睡與麻木,也不會有這撥云見日的文藝復興之曙光。當年的尤利安皇帝,他生得太早,他所做而未就的功業,在百余年后,由一個沒有身份地位的藝術家來完成。復興古羅馬,自由與民主的討論,已然再發端倪,奧林匹斯山的諸神,敵基督者即將復活,教會在恐慌,黎明之前最沉最冷的夜幕,鉗制和壓迫任何反基督思想的異端,達芬奇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沒有被處以絞刑,而是終老天年,這實屬僥幸。或者與他與統治者不即不離的職業狀況有關。
達芬奇疏遠政治,對王朝的交替,冷眼旁觀,甚至沒有自己的立場。一個藝術家,在他自己的領域里,況且應接不暇,替哪個君主效力,這是無關緊要的。對于基督,他自詡是最虔誠的信奉者,他的因為知而信,因為知識的力量,在意識到奇妙的大自然,生物的最完美的'肢體構造,這周始無窮的力的運動中,他清晰地明確著,那個最初的創造者和推動者,那只能是全能的上帝,世界的主宰。
從自然科學的觀點上,企圖聯絡和證實對基督的信仰,這是另一種對上帝的真理闡釋。藝術家寫不出另一本《圣經》,他沒有重新定義的權利。上帝是人文的知識,是統治與被統治,是面對世界,面對權利和苦難的態度問題的信仰,它和真相無關,它關注人的心靈,是人面對世界的態度,它交給你一種關于世界的解釋,僅此而已,并不支持你的懷疑與質詢。藝術與科學的解釋是無力的。在信仰里,知識成了魔鬼的化身,愚昧的民眾有福了,靈牙利齒的柏拉圖該下地獄。
達芬奇傳讀后感 8
國慶期間,我讀了一本叫《達·芬奇》這本書介紹了達·芬奇傳奇的一生,令我深深的著迷。
1452年4月15日,達·芬奇出生在意大利歷史名城佛羅倫薩近郊的芬奇鎮的一個小村莊。這個小生命就是后來聞名于世的列奧納多。達·芬奇。
達·芬奇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藝術家,他創作的《最后的晚餐》、《蒙娜麗莎》等名畫,是當之無愧世界級的藝術珍品。同時,他還是杰出的自然科學家和工程師。
達·芬奇小時候很愛畫畫,他的書包總是裝了很多畫稿,那是他在山里游蕩時的作品。他畫過小鳥,畫過蜻蜓,畫過蝙蝠,還畫過青蛙和蝴蝶。小達·芬奇畫畫有個習慣,每當他想畫什么動物的時候,不是急于畫出來,而是首先要仔細觀察小動物的`特性、特征、神態,然后認真琢磨,小動物的哪些神態是最出神、最有美感的。經過這些構思之后,他才動手畫。
記得有一次,達·芬奇的老師讓達·芬奇畫雞蛋。達·芬奇覺得這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便開始作畫。連續好多天,老師都叫他畫雞蛋,有一天,他忍不住了,就問老師為什么一直叫他畫雞蛋,老師說:“這小小的雞蛋殼不簡單。在一千個雞蛋中從來沒有兩個形狀完全相同的。即使是一個雞蛋,只要觀察的角度不同,照射的光線不同,它的形狀也不同。我讓你多畫雞蛋,就是為了訓練你的觀察和把握形象的能力,使你能隨心所欲地表現一切事物,手腦并用,這樣才能把畫學好。”
因此,在看書的時候,我在想達·芬奇一定是因為他畫畫的時候很認真,很善于思索,打下了扎實的繪畫基礎。
我作為一名小學生,要學習達·芬奇畫一千個雞蛋的這種仔細觀察、認真、專心的精神。
達芬奇傳讀后感 9
《達·芬奇傳》是20xx年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英]查爾斯·尼科爾。
他不僅是畫家,制圖家,發明家,解剖學家,還是家和哲學家。同時他也是最神秘的一位。盡管幾百年來他的偉大作品使達·芬奇的名字家喻戶曉,但他本人在世人眼中卻始終像謎一樣難以捉摸,令人好奇。而他的許多生平亦不為人所知。
《列奧納多·達·芬奇:放飛的心靈》為傳說中“文藝復興天才”和“全能的人”背后的這個多元發展、有創造性的和具有永無休止的探索精神的個體描繪了一幅最令人信服和最為隱私的`肖像。此書追溯描寫了列奧納多不同尋常的人生經歷:從托斯卡納區卑微的非婚生子,到佛羅倫薩韋羅基奧工作室的學徒,再到后來為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的重要權貴——梅迪契(又譯美第奇)、斯福爾扎和博爾吉亞——創作效力多年,以及這期間與米開朗基羅和馬基雅維利之間的種種錯綜復雜的關系,直至獲得那個時代最杰出人物之一的名望,在盧瓦爾擔任弗朗西斯一世宮廷畫家度過晚年為止。
達芬奇傳讀后感 10
暑假的夜晚,深邃的夜空中群星閃爍,合上書本,我走到陽臺,看著天空那個彎彎的月亮,它好似明亮的眼睛,攜著一抹笑意,凝望著這人間。
我不禁暗暗感慨:世界藝術史便猶如這夜空一般,涌現出了無數的藝術大師,他們的成就就像這星空一樣一直照耀著我們。但今夜,在我眼中最為明亮的那一顆無疑是被稱為“文藝復興精神代表”的列奧納多?達芬奇。
在讀這本書之前,提到達芬奇,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著名的《蒙娜麗莎》,還有《最后的晚餐》這兩幅名畫,所以印象里他就是一個著名的畫家。但是讀完這本書,才發現原來畫家,只是他眾多杰出身份之一,而那些偉大的畫作也只是他取得的眾多成就之一。他在植物學、解剖學、建筑學、天文學、地質學、光學等等方面的貢獻和成就同樣令人佩服和驚嘆!
比如:他提出可以通過數鳥蛤殼和蝸牛殼上的紋理來計算它們的壽命,類似數公牛或綿羊角上的紋路,或者數樹枝上的年輪。這可是一個超越他那個時代的理論。
他還仔細研究了鳥類是如何停留在空中,并將他的觀察和研究整理出了一套初步的理論——流體力學的基本原理。還有很多個第一:第一個完整描述人類牙齒構成;第一個繪出俯視的顱內面與解剖眼球等等等等,他在每個領域的研究都達到了極高的`水平,領先他所處的時代200甚至500年,書中用這樣一句話評論了他的這些研究成果:“如果達芬奇的手稿當時可以出版,那么人類文明的進程將被改變”!
究竟是什么讓達芬奇在這么多的領域中都能取得非凡的成就?他真的就是那個傳說中的穿越者嗎?還是他就是一個天才?毫無疑問,達芬奇一定是有天賦的,他有一雙善于觀察萬物的眼睛,和一個不斷轉動大腦,但是通過這本書,我看到的是達芬奇對生活的熱愛、對知識的渴望和對世界萬物的好奇!
他的一生都在執著的追求知識,他追求知識的目的不是為了名聲或利益,而只是為了探索知識本身,在他的筆記中,他這樣寫道:“有些人只追求物質財富,毫不渴求智慧,可智慧不僅是精神的養料,更是真正的精神財富。”
在追求知識的過程中,他不怕否定自己,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認知,勇于修正,精益求精。關于這點書中提到了他在1480年左右開始畫的《荒野中的圣杰羅姆》,畫中人物的頸部肌肉構成是正確的,而這些卻是他在1510年解剖尸體中才學到的知識。那么為什么在1480年的作品會運用了他在1510年才學到的知識呢?后來經過研究發現,這幅畫是分兩個時期繪制的,在之前的底稿上并沒有那些頸部的肌肉,是后期不斷修改完善的,這證明了達芬奇一直都在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和作品,不斷否定,不斷修正。這是多么偉大的一種精神啊!
達芬奇一生都有記筆記的習慣,他會隨身帶著他的筆記本,記錄下他日常觀察到的事物,比如:談話時人們大笑的表情肌肉走向,野外看到小鳥翅膀的羽毛構成。當他遇到問題是他會記錄下來,并向身邊的人不斷請教,不斷求證!從他身上我們看到了什么叫做生命不息,學習不止!
從書本里回到現實,我們可以從達芬奇身上學到很多很多。在這個每天都有很多新鮮事物發生的時代,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對世界充滿了好奇,書上曾說:“我們不應止于吸收知識,更要去質疑,要充滿想象力,敢于不同“凡”想,就像任何時代的“異類”天才和創新者一樣。”古人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我們一定要像達芬奇那樣熱愛生活、熱愛世界、不斷進取、不斷學習。帶著自己的好奇心、親身實踐,努力創新、相信我們對事物的好奇心與對創新的堅持最終一定會成為夢想與現實之間的橋梁!
天空繁星依然閃爍,一陣清風吹來,我輕撫著書頁,心中久久不能平靜!
達芬奇傳讀后感 11
達·芬奇是1452年4月23日于意大利佛羅倫薩郊區芬奇鎮出生,1519年5月2日逝于法國昂布瓦斯附近。達·芬奇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是藝術大師、哲學家、詩人、音樂家、工程師和發明家。
達·芬奇很小的時候就將自然界的萬物看成了他細致觀察的目標。陽光,草上的露珠,教堂里的窗戶,小塊的.玻璃,橄欖樹,橡樹,青松,玫瑰花,大車,牛馬,羊群,草地等都是他觀察的目標。
達·芬奇9歲時才開始學習,他的第一位老師是教堂的神父。
達·芬奇的第二個老師是他爸爸的朋友韋羅奇奧,達·芬奇從韋羅奇奧身上學到了非常多的東西。而達·芬奇的第一幅畫作只能算是習作,達·芬奇的成名作是《拈花圣母》。
達·芬奇晚年極少畫畫,更多的是設計,因此,在達·芬奇死后留下了大量的手稿。
這本書主要說了達芬奇從出生到成年,再到晚年,最后死亡。從書中的點點滴滴我看到了達·芬奇異于常人的能力,我要向他學習。
【達芬奇傳讀后感】相關文章:
達芬奇的名言02-07
小小達芬奇作文(通用20篇)04-28
讀《達芬奇畫蛋》有感350字10-31
名人傳貝多芬傳讀后感04-29
讀達芬奇畫蛋有感(通用23篇)01-03
讀《呼蘭河傳》有感呼蘭河傳讀后感12-09
名人傳貝多芬傳讀后感(通用31篇)11-04
讀《名人傳·貝多芬傳》有感01-28
《唐才子傳·方干傳》原文及翻譯12-29
《曾國藩傳》的讀后感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