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暖醫讀后感范文(精選3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那么如何寫讀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最新暖醫讀后感范文(精選3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暖醫讀后感1
《內經》記載:醫者善之,明理通德;張仲景的“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的救民思想給了良醫明確定義;葉天士“良醫處世,不矜名,不計利,此其立德也。”的勿奢名利思想影響了醫者幾千年。
做為一名兒科醫生,我的身邊就不乏需要和信賴的暖醫。我的同事蘇小慰,她從醫30余年,勤學為德,敬教為德,尊患為德。她相信,只要換位思考,就能做一個“暖醫”,再寒冷的冰山也可被融化。記得有一位重癥肺炎伴有先心的患兒,住院幾天,病情未見好轉。家長對治療不滿意,也因為經濟條件差,工作性質不便,不能照顧患兒,想放棄治療。蘇小慰耐心和氣地和家長溝通,使家長信賴我們。她積極和同事制定有效治療方案,在患兒身上花了很多心思,不僅關注患兒的病情,有時還要照顧患兒的生活起居,半個月后患兒好轉出院了。后來我們才知道,那段時期,蘇小慰90多歲的老母親也需要她照顧,但是她克服困難,不講困難,夜間經常在醫院和家里來回奔波。之后她說,這沒有什么,溫暖的病人也是讓我們努力堅持的動力。現在蘇小慰的微信朋友圈還分享了這樣一篇文章:“暖醫,應該是一個敬畏生命的人,是一個懂得謙卑的人。暖醫,不一定有超群的藝術,但必定有顆柔軟的心;不一定有高智商,但一定有高情商;未必體現在疑難疾病上,而是體現在細微之處;不會處處考慮自己的名聲,而是時時考慮病人的利益。暖醫,都有一雙溫暖的手,都有一顆仁慈的心,不一定善于表達,但一定善于傾聽。”蘇小慰說,這是她的目標,她還在不斷的努力。
這些事例在我身邊還很多,讀了這本書讓我對暖醫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收獲頗多,能和大家分享我的感受更是榮幸。這本書讓我明白了深刻的道理,只有懷德的暖醫才能建立醫患之間真正的信任,以德為先,才能讓患者的內心告別寒冬,信任我們。
做為一名黨員醫務工作者,我要把身邊的暖醫作為自己的一面鏡子、一把尺子,經常學、經常照、經常量,認真對照他們找差距。認真實踐一切為患兒著想,全心全意為患兒服務的無私奉獻精神,像他們那樣對工作極端負責,對患兒滿腔熱忱,對技術精益求精的救死扶傷的白求恩精神,像他們那樣恪盡職守、求真務實、勇于創新的愛崗敬業精神;像他們那樣生命不息、奮斗不止、奉獻不止的頑強拼搏精神,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把愛心獻給患兒,把真心獻給醫院,把誠心獻給我們的兒科事業。
讓我們在工作中提高,在工作中成長,在工作中鞏固,個個都成為一名暖醫,為江陰兒童的身心健康做出更多更大的貢獻。
暖醫讀后感2
拿到白劍鋒老師的《暖醫》,便迫不及待的開始讀了起來,因為我不想放過任何一個細節,所以讀得比較仔細,也比較慢。
《暖醫》分六章,每章里面由很多或是小故事,或表明一個觀點,或闡述一個現象組成,篇幅短小精干,耐看!
我現在讀的是第一章《醫心》,還剩下幾篇沒有讀完,從讀過的這些內容來看,每篇都表明了一個鮮明的主題,尊重醫生就是尊重生命、傷醫辱醫是社會之恥、“草圖醫生傳遞醫學溫暖”、“全國看病中心”病根所在等等,闡述了現在看病難的現象。
尊重醫生就是尊重生命。醫學是一門科學,需要長時間的理論學習及臨床實踐,才能運用的學科,技術含量要求高,專業性強,沒有一個三年五載的學習實踐,就不能稱自己是醫生。當前社會頻繁發生的襲醫事件,讓很多優秀的人不敢學醫,這將會是公眾、社會、國家的不幸,一個三甲醫院,只要停運一天,就有上萬的生命安全得不到健康的'保障,必將混亂,也將是大眾的損失。
文中提到,頻頻出現的看病難問題、傷醫現象與國家的醫療體制也有一定關聯,因為醫保的不限制使用,很多常見病、多發病患者都擠到大醫院就診,這也造成了人力資源的浪費,大醫院的大專家應該看的是疑難雜癥患者,小病就應該在當地看。目前國家醫改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開展分級診療,將大醫院的病患分流到基層醫院,緩解百姓看病難問題,這也要求基層醫生提高技術水平,切實為當地患者的健康保駕護航!
暖醫讀后感3
春風十里好踏青,攜一本美麗的書,尋一處暗香浮動,在疏影橫斜里埋頭暢讀,便能忘卻所有的疲憊。在這春意盎然的季節里,這便是我最喜歡的消遣了。近來又尋到一本好書,白劍鋒的《暖醫》,選一個風和日麗的下午,一口氣讀完了,內心的感動無可比擬。全書通過辯證思維講述醫者行醫之心,患者求醫之道,現代醫學的極端和盲點以及醫改的利弊分析,通過一個個發人深思的小故事,傳遞了醫患之間的溫暖,給我們帶來一種全新的感受。尤其作為一名醫者,我更認識到醫學不僅僅是一門技術,也是一門藝術,是生命與人性的綜合。《暖醫》告訴我們,在用技術服務的基礎上,我們更應該服務患者的心理,一個輕輕的握手,一句美好的祝愿,都能為患者增添更多的溫暖,我們不能包治百病,我們可以聊慰人心。
記得曾經有一位老慢支患者,總是半夜里來就診,輸完液后在輸液床上睡到第二天早上再回去,第二天又是半夜里來。老人年紀很大了,也沒有家屬陪同。我們很好奇,就詢問他為什么白天不來看病,晚上多不方便。老人告訴我們他住在地下車庫,很陰冷,天氣一冷就發病,他沒有錢住院,半夜里來看病就可以在輸液室睡一夜,房間有空調很暖和,而且只要付一次床位費就能睡一整夜。看著這個孤苦伶仃的耄耋老人,我們也很心酸,于是告訴他下次可以早一點來,下半夜有了空床就可以讓他睡,并且不收床位費,早上我們還會幫他打一份食堂的早餐,讓他吃飽了回去。連續兩個冬季老爺子都是這樣在輸液室度過的,后來沒有再來了,也許他已經作古了吧。但我想在他生命最后的時段,他應該是感受到了溫暖,不再是車庫里的冰涼。
我們做不到吳登云那樣的大公無私,獻身基層醫療,但我們仍然可以盡自己所能,在行醫道路上多點耐心,多點付出。我們沒有華益慰那樣高超的技術,但我們可以學習華老的仁心,對患者多點友善,多點溫暖。在一個夜急診,一位患者因為排隊時間較長失去耐心,與醫護人員糾纏。當時一位年輕的護士告知他并非急癥,不能插隊,那位患者惱羞成怒,在急診室大吵大鬧,嚴重影響其他患者就診。當時我們想通過保安強制調解,這時一位老護士放下手頭的工作,端了一杯水走到病人的面前,跟他道歉說:“對不起,因為我們的問題讓您等的太久,并且沒有給您其他合理的安排,真的很抱歉。今天病人確實太多,我們應該有其他的解決方法,以后我們會努力解決。給您造成了麻煩,希望您能諒解。您別生氣了,先坐下來休息會,喝點水,邱醫生那邊人不多了,我幫您去跟他商量。您看好嗎?我們這位小護士對您這個毛病的健康常識非常熟悉,我讓她給您介紹介紹好不好?您再稍坐會。”病人在她的安撫下很快平息了怒氣,并且順利接受就診。就診結束后,患者態度非常客氣,也沒有了其他意見。那位護士再次跟他道歉,并且贈送了幾本健康手冊,其中還有一本自制的急診急危重癥分級制度手冊。
事后我們都很生氣,這么不講理的人還這樣一味地聽從他,以后人人都這樣,還怎么工作。可是讓我們驚訝的是,那位患者再次來急診就診的時候,主動為上次的事道歉,并且還幫助醫護人員維持秩序,為其他患者做相關宣教,分診制度的熟悉可是跟我們有的一比。那位護士告訴我們,這樣的人畢竟是少數,而且他的禍害遠比一次的吵鬧要大的多,如果能讓他滿意甚至主動理解我們,那遠比爭論有意義的多,同時也節省了我們的急診資源。我們工作再忙,也要擠點時間添點溫度,磨刀不誤砍柴工,用在這里也是有道理的。
“懸壺濟世醫蒼生,妙手回春解疾疼”,自古作為醫者,救死扶傷乃天職,醫者地位崇高,是生命里最重要的溫度。然而現代醫學,卻處處可見冰冷,冰冷的機器,冰冷的藥物,冰冷的消毒水味,冰冷的陌生人,一個個冰冷的姓名代號,對于在生命線上徘徊的病患,一切毫無溫度,只能獨自艱難爬行。作為一名急診護士,理智是我一向遵守的信條,在每天繁亂的猶如菜市的環境下,我公正的分配了我的資源和技術,其他,愛莫能助。我也想為自己辯護一句,我并非冷漠無情,多愁善感應付不了我的工作任務。讀完《暖醫》,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所謂溫暖,并非只是技術高超,包治百病,更多的體現在細小的人文關懷,給患者更多面對疾病的勇氣和戰勝疾病的信心。感觸最深的是一位外科專家每每結束手術后總是俯下身對病人說:“對不起,讓您受苦了!”這么小小的動作,會讓躺在冰冷手術臺上的患者內心多么溫暖啊!在日益悲憫的行醫道上,《暖醫》為我們點亮了一盞全新的燈,照亮了漫漫醫路。行醫不易,唯有暖醫,才能仁心仁術,使醫患關系走出霧霾,隨春暖而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