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北京法源寺》讀后感

時間:2022-11-30 10:53:00 讀后感 我要投稿

《北京法源寺》讀后感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寫一份讀后感,記錄收獲與付出吧。那么你真的會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北京法源寺》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北京法源寺》讀后感

  《北京法源寺》讀后感 篇1

  《北京法源寺》以袁崇煥的死亡為序,以康有為訪法源寺為始,以別法源寺為終。北京法源寺,見證了幾個朝代的衰亡。這本書以法源寺為線索,記錄了許多大人物的故事,這是一些悲劇的人物,為時代生,為時代死,與其說法源寺是佛寺,不如說是一個亡靈的超渡所。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譚嗣同的死。以前讀史書只知道,戊戌六君子,卻不知者六君子中有人是被迫死,有人是不甘死,有人是淡定死。而譚嗣同,便是后者,原以為是書生形象,卻發現有了幾分俠骨柔腸。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何等氣概,才能在死前說出這番話,何等氣概,才能在大義面前放下對妻子的小愛,對父母的小孝,對朋友的小義?

  然而,可能是因為時代的差距,讀到文后,我還是無法理解他為何非死不可。李敖先生的解讀是,譚嗣同以自己的死來證明改良之路不通,而這種證明,需要鮮血。可我不認同,的確,改革需要鮮血,可是,改革同樣需要人才。我想不通,我反而寧愿相信李敖先生在文中梁啟超對譚嗣同的質疑,他質疑譚嗣同是為君而死,而不是為事而死。我寧愿相信這個理由。

  忠君在他們心中可能代表著守舊,這個他們中任何一個都不會承認的。也許是時代的差距,我總覺得,有信仰的人,都是值得尊敬的。不同不過是,有的人忠于君主,有的人忠于朋友,有的人忠于自己的國家,有的人忠于自己的人民,而這歸于一句話就是,他們都忠于自己的信仰。

  光緒是君,的確。可是,在譚嗣同革命的歲月中,是光緒的開明和康有為的引導使得他改了方法,在一起奮斗的日子里,光緒信他,他也忠于光緒,這是君臣之義,同樣,也是朋友之誼,承認為了心安而死,并沒有什么不妥。沒有改良派的`出現,光緒雖然毫無作為,但至少衣食無憂,不至于落得個囚禁瀛臺,不明而亡。光緒對他坦坦蕩蕩,他若逃走,便是樹倒猢猻散,為人所不齒,在江湖中打滾了這么多年,有這么多俠義朋友的他,是斷然做不出來的。

  所以,從江湖的角度來說,他不可能逃;從君臣的角度來說,他也不可能逃;從朋友的角度來說,他更不可能逃。而為事,多多少少有些成分,但我總覺得不是內心所真想。

  當然,我這么說,不是代表我不覺得他偉大。我說過了,為信仰獻身的人,都是值得尊敬的人。他們將在歷史的塵埃中永存。

  對于康有為,這是另一種形式的人生路。

  我最為感慨的是,最后他與李十力(普凈)的對話。“‘袁督師的不幸是,他生前死后正好碰上明清兩個朝代,明朝說他是清朝的,清朝說他是明朝的。個人在群體斗爭的夾縫中,為群體犧牲了自己,竟還犧牲得不明不白。’如今,輪到他康有為自己了,他也正好碰上清朝,清朝說他太前進,他承認;可是民國到來說他太落伍,他卻不服氣。”

  康有為是有抱負的人,同樣為著心中的信仰而努力著,我不支持他的方式,但卻佩服他的勇氣。同樣的,梁啟超也是,李大釗也是,這些人,精神永不幻滅。我觀點同李先生一致,就沒有過多想法了。

  《北京法源寺》讀后感 篇2

  《北京法源寺》成書于1991年,是李敖在獄中構思所得,讀過此書的人有兩個極端評價,批評者說這壓根算不上一本小說,沒有任何情節推動,只有李敖的顯擺,贊譽者說此書代表了近百年來知識分子思想的最深刻境界,是繼《道德經》之后一部可以從宏觀上把握中國人思想的書籍。竊以為一個成年人讀書,不可只圖快活,應從書籍里汲取先進的思想,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更加科學地認識這個社會,從這個層面而言,《北京法源寺》是一部偉大的作品。

  李敖大才自不必言,各種典故信手拈來,借書中人物之口,表達了自己對生死、鬼神、僧俗、出入、仕隱、朝野、家國、君臣、忠奸、夷夏、中外、強弱、群己、人我、公私、情理、常變、去留、因果等主題的深刻思考,隨便一個見解拎出來,都能砸死半數國人。整本書洋溢著百折不回的斗士精神,充滿了堂堂正正的陽剛氣質,寫透了大丈夫的豪俠、忠義、決絕、悲壯,相較之下,其他歷史小說只是替楊貴妃洗澡、替西太后洗腳的無聊故事。

  法源寺始建于唐朝,初名憫忠寺,是李世民為哀悼北征朝鮮的陣亡將士而建,北京的寺廟名字大多喜氣,而憫忠寺是追念為家國天下而死的先烈與國殤,充滿了陰郁與蒼茫。這座寺廟歷經千年風云,送走了軟骨頭的宋欽宗,迎來了更加軟骨頭的晚清。此時正值中國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仁人志士救亡圖存,曾李左張發起洋務運動學西方器物,甲午海戰把我們打醒。康梁又發起戊戌變法學西方制度,歷時百日而亡。陳李胡蔡又發起新文化運動,轉向更深層次的民眾思想,終又失敗。嘗試不可謂不豐富,苦難不可謂不深刻,但仍在近代化社會的門檻外徘徊,根源到底在哪里?

  一為兩千年中央集權的慣性太大。古雅典時期,梭倫、伯里克利、克里斯提尼改革,不斷擴大公民范圍,奠定了直接民主的雛形,后又經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催化出君主立憲政體,德先生深入人心。而我們自秦始皇一統天下,后世皇帝只專心做兩件事,削弱相權和地方權力,清朝君權達到頂峰。李敖在書里狠批慈禧,但更該狠批的是四萬萬國人,跪了兩千年的膝蓋已經不適應直立,以一國奉一人,竟沒人覺得不對。偶有一兩個清醒的先驅,卻被視為異類,郭嵩燾出使英法,領略其先進之處,回來說幾句實話就被迫辭官。鄭觀應的思想體系之先進完整,今人看來都覺驚嘆,但當時卻無人理會。晚清的苦難不是慈禧一個人的孽,是全體國人的孽。

  二為小農經濟導致王朝循環怪圈。小農經濟最重要的生產資料是土地,每個王朝后期土地兼并都極其嚴重,農民只有兩個選擇,茍延殘喘或揭竿而起,農民反地主的終極目標就是當地主,對武裝起義的領袖來說,當皇帝是天經地義的事,功成身退從來不是他們的選擇,所以李唐走了,趙宋來了,朱明走了,愛新覺羅來了,我們的歷史只是一年重復了2000多次。怎樣才能不走重復的路?變法者做了嘗試,卻被慈禧阻斷,譚嗣同選擇死事,他是真正的殉道者,幾百年后百姓不會記得太多帝王,卻一定能記得譚嗣同。該書對譚嗣同著墨甚多,志在緬懷逝者,激勵來者。

  三為缺少訓政阻礙了民智開化。孫中山曾言:余之革命方略,規定革命進行之時期為三:第一為軍政時期,第二為訓政時期,第三為憲政時期。由軍政時期一蹴而至憲政時期,絕不予革命政府以訓練人民之時間,又絕不予人民以養成自治能力之時間,于是第一流弊,在舊污未能蕩滌,新治無由進行。第二流弊,在粉飾舊污,以為新治。第三流弊,在發揚舊污,壓抑新治。更端言之,第一為民治不能實現,第二為假民治之名,行專制之實。第三,則并民治之名而去之也。

  以上三條,為千百年痼疾,非一朝一夕可改,不要指望畢其功于一役,嘗試的路有很多條,但能否少流血或不流血?如果非要流血,流誰的血?關于這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李敖虛構了一段情節,1927年康有為重回法源寺,遇到了當年的小和尚普凈,此時已改名為李十力(董必武、熊十力、李大釗的化身),李十力主張嘗試新主義,失敗也在所不惜,康有為說:我們試驗失敗了,流的只是我們自己的血,人民是草木不驚的。可是你們呢,你們流的,是人民的血。李敖的態度很明確,不能犧牲群體的利益滿足個體的私欲。

  《北京法源寺》是一部啟蒙的好書,讀懂了這本書,就讀懂了我們的缺點和優點,就讀懂了我們的正確與失誤,如果配合袁偉時的《晚清大變局》一同閱讀,體會將更加深刻。

  《北京法源寺》讀后感 篇3

  北京法源寺的丁香花又開了,他們又在談論著我聽不懂的棋局。

  “家國,天下,出世,入隱。”

  “僧俗,朝野,因果,人我。”

  “常變去留,經世濟民。”

  “寺廟是個好道場,廟堂高聳,人間戲場。”

  一八九五年的暮春,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相遇相識于北京法源寺,隨即拉開了維新變革的序幕。 康有為三次上書朝廷,六千字,第二次一萬七千字,第三次一萬五千九百四十一字,字字句句振聾發聵,使光緒帝推開重重阻撓,終于在那年的初夏,召見了康有為。

  光緒二十四年,農歷四月初八,晨早五時,鳥鳴初歇,天光乍現,空氣里還彌漫著丁香花的清幽。朦朧中,國事既定,一場變革即將撬開陳腐舊制度的鐵鎖,讓遙遠的曙光也喚醒沉睡的東方。可正當康有為大呼“開宗明義圣裁”之時,光緒帝又補充了一句,“可,不是推翻。”

  霎時間,如雷電驟停,戳進康有為熱血的胸膛。維新是注定的失敗,只允許外敷止疼,卻不能痛刮毒瘤。無奈之下,嘆息之后,只不過就如此而已。 梁啟超在南海會館里慷慨激昂,“改良還是革命,這是個問題。”他心中一直在抗爭,一個感覺說,改良。溫和的變革讓社會人民慢慢接受,逐漸認同,從上至下,不變而變,有識之士起來領導,有權之人推動進程,溫和也波瀾壯闊。另一個感覺卻是,革命。如今朝野內外已僵化腐敗無可救藥,只要統統推翻,統統打倒,建立一個嶄新的未來體制,沒有傳統思想的束縛,沒有權貴勢力的阻礙,隨心而變,簡單粗暴卻進展最快,成效最明顯。

  然而,一切只是空想。他慷慨陳詞,大家熱烈鼓掌,然后,依舊按部就班。出了會館大門,拋之腦后,如一場戲文,演繹的生動,淋漓盡致,散場以后,人走茶涼,空留舞臺與戲服。

  無權無勢,如何將夢想踐行?這是梁啟超忘記考慮的事情。

  譚嗣同,湖北提督之子,家境殷實,自幼飽讀詩書,年少又游歷四方,西北大漠,華南丘壑,北疆風雪,南國江洋,勘破儒典佛學道理,勘破禮教官治民風,塵世中來去,風云變化已無視。自是傲骨儒生,自是慈悲信徒,自是修道真者。

  譚嗣同,官拜軍機章京上行走,改革倡議與實踐者。他比梁啟超幸運的多,他能踐行他的夢想。他比梁啟超不幸的多,他夢想未成反倒獻出生命。“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他應該是不怕的,“大慈悲者為救眾生而引刀一快。”他應該是情愿的,“無力回天,快哉痛哉。”他應該是遺憾的。

  那是一八九八年農歷的九月二十八日,桂花飄香的季節,戊戌年的桂花格外芬芳,因為那一年的秋天,將載入史冊,萬古留芳。

  北京法源寺的丁香花又開了,他們又在談論著我聽不懂的棋局。

  “寺廟高聳,人間戲場。”

  “生死,經綸,古今,家國天下。”

【《北京法源寺》讀后感】相關文章:

北京法源寺讀后感范文06-08

談談《北京法源寺》散文隨筆05-02

法源寺一個讓人想隱居的地方散文05-25

《北京北京》讀后感范文08-16

北京北京馮唐讀后感08-16

《北京折疊》讀后感08-10

北京折疊讀后感07-27

《北京的春節》讀后感范文04-09

《北京的城墻與城門》讀后感03-18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视频一区二区国产精品 | 一区二区三区日韩欧美 | 亚洲中国日韩久久综合网 | 一本一道久久综合天天 | 午夜福利无遮挡h动漫 | 亚洲国产第50页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