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醫林改錯讀后感范文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和感想記錄下來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后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醫林改錯讀后感范文 ,歡迎閱讀與收藏。
一直聽老師上課時提到《醫林改錯》,寒假有空便閱讀了一遍,在我看來,它確實是中醫史上劃時代的一本書!只可惜它本來是為中醫開創了一條真正有現代科學精神的道路,卻因中醫積重難返,并非王清任一人之力就可以做到的,所以這條路終沒能延續下去。
《醫林改錯》分二卷,王清任撰刊于道光十年( 830),是他訪驗臟腑四十二年嘔心瀝血之作,也是我國中醫解剖學上具有重大革新意義的著作。
本書約有三分之一篇幅為解剖學內容,以其親眼所見,辨認胸腹內臟器官,與古代解剖作比較,畫出他自認為是正確的十三幅解剖圖以改錯。從一般的解剖形態結構及毗鄰關系的大體描述論,王清任所改是十分準確的。他發現了頸總動脈、主動脈、腹腔靜脈及全身血管之動靜脈區分;描述了大網膜、小網膜、胰腺、胰管、膽總管、肝管、會厭及肝、膽、胃、腸、腎、膀胱等的形態和毗鄰關系。但是,他對不少器官的命名和功能解釋從現代醫學觀點看仍是錯誤的。例如將主要的動脈稱為"氣總管"、"氣門",并認為動脈內無血而有氣,將主要靜脈稱為"榮總管",認為血液及營養等靠它供應全身等等。
第一位對祖國傳統醫學提出嚴厲糾正的中國醫生就是清代醫家王清任,并被清末西醫德貞(Dudgeon)譽為:"近代中國解剖家".然而中醫自從王清任后,這種改錯精神卻未進一步得到促進與發揚。
"古人曰:既不能為良相,愿為良醫。以良醫易而良相難。余曰:不然。治國良相,世代皆有;著書良醫,無一全人。其所以無全人者,因前人創著醫書,臟腑錯誤;后人遵行立論,病本先失,病本既失,縱有繡虎雕龍之筆,裁云補月之能,病情與臟腑,絕不相符,此醫道無全人之由來也。"――《醫林改錯》,這段話體現了當時的從醫狀況。古代知識分子重文而輕理,重經典而輕實踐,他們作學問的方式多是反復咀嚼圣賢語經典錄,吐出些所謂感想即成大師。知識分子十年寒窗,一心卻只為功名,一旦功名不就,沒了飯碗,就想來混個良醫,其實他們作學問的方法一開始就錯了。故所謂"儒醫",不過是只知讀書注經的欺人的庸醫。醫學是實踐的科學!王清任之前更無一人對經典中的臟腑解剖知識有過一絲懷疑,更別說想到要去親自解剖驗證,所以就憑他敢于打破經典,親自看剖尸驗證這一點是值得我們贊揚與敬佩,也值得學習醫學的我們去效仿的。
但是,王清任的解剖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解剖,就如上文所提及的,他只是看解剖。盡管如此,他也發現了流行兩千年的大量錯誤,解剖的重要性可以說是是毋庸置疑的。但也因為他只是看解剖,他的改錯并不徹底,甚至也形成了新的錯誤。但是,其"實證"的思想是中醫史上絕無僅有的!"著書不明臟腑,豈不是癡人說夢;治病不明臟腑,何異于盲子夜行!"――《醫林改錯》,這道理對于現代人都明白,但事實上幾千年的中醫就是在根本不了解臟腑,一味地靠著經典著作的狀態中過來的!王清任為了清楚的去了解臟腑,花了數十年。"始知醫書中所繪臟腑形圖,與人之臟腑全不相合",王清任相信自己的眼睛甚于經典,他指出素問難經等經典中所描述的臟腑"其言彷佛似真,其實臟腑未見,以無憑之談,作欺人之事". 王清任所指出的錯誤有很多,例如:"古人論脾胃,脾屬土,土主靜而不宜動;脾動則不安。既云脾動不安,何得下文又言脾聞聲則動,動則磨胃化食,脾不動則食不化?論脾之動靜,其錯誤如是;其論肺,虛如蜂窠,下無透竅,吸之則滿,呼之則虛。既云下無透竅,何得又云肺中有二十四孔,行列分布,以行諸臟之氣?論肺之孔竅,其錯誤又如是。"
王清任在解剖上的很多發現已是前無古人,接近現代解剖,但由于方法上太簡單,錯誤仍所難免,如"心無血論"等。但這些絲毫無損于《醫林改錯》的偉大!《醫林改錯》的精髓在于實證的思想、改錯的精神,后世中醫從書中得到了"血府逐瘀湯"等三十一個方子。
但也如上文所提到的,雖然《醫林改錯》體現了中醫學家創新改錯的勇氣,但其錯失之處,也是由于時代局限,不能親自動手解剖以致不能更細微的觀察所致。
劉自述對王清任的評價是:"西醫于骨肉臟腑逐層剖驗,興真體晰,中華向無此條,而千載而后,闡發余蘊,實王先生《改錯》一書,為之嚆矢也。"其實歷史上對于王清任的評論一直是褒貶不一,各有所重。我很贊賞王清任的改錯精神、創新精神。
總體來看,這本書還是值得我們好好閱讀,學習實證的思想,改錯的精神。這是中醫史上的一座不可磨滅的里程碑。
【醫林改錯讀后感 】相關文章:
讀后感獲獎_獲獎讀后感03-31
高二讀后感:雷雨的讀后感09-19
安徒生童話讀后感讀后感09-20
《論語》讀后感 讀《論語》讀后感11-08
藝術讀后感《什么是藝術》讀后感10-09
勵志的讀后感有關勵志的讀后感09-27
英文讀后感之哈利波特讀后感09-02
初二簡愛讀后感《簡愛》讀后感09-16
高一讀后感:《簡愛》讀后感09-16
讀后感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