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讀后感范文(通用6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后感了。你想知道讀后感怎么寫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讀后感范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讀后感 1
閑暇之余,認真拜讀了《教育,就是培養習慣》一書,讓我受益良多。作者在書中列舉了大量生動、典型的小故事,字里行間處處閃爍出一個教育專家的教育智慧,那細致入微的點點滴滴的教育經驗和妙招,既為我們的教育工作提供了精神食糧,又讓我們感到了肩頭那份沉甸甸的責任,任重而道遠!
這本書在詳細解釋了養成教育的基本理論,闡述了養成教育的特點、關鍵期、方法和途徑的同時,又通過很多生動的小故事,介紹了養成教育的14項內容和操作方法,令人感慨不已。我很贊成林格老師提到的養成教育的方法,如“榜樣法“、“體驗法”、“持之以恒法”、“家校合作法”等等,這些方法措施合理,簡單易行。這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個方法就是“反復訓練法”。書中說道:沒有訓練就沒有習慣。是的,對于習慣而言,反復訓練,不斷強化,才是實現轉化的.關鍵。由此我想到了一次家長講座時聽到的:想讓孩子養成好習慣嗎,讓他重復33次,想改掉他的壞習慣嗎,讓他重復上百次。在平時的工作中,為了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我們也可以引導教師們堅持這樣去做:首先保證訓練持之以恒,“習慣成自然”是需要時間的;其次訓練必須嚴而又嚴,只經過痛苦的磨練,才能養成好習慣;再次訓練必須要求具體,這樣學生才容易掌握要領;最后訓練必須是紀律制約與自我要求相結合,只有把內部的意志力與外部的強制力結合起來,良好習慣的養成才有保障。
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曾經指出:“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可見習慣的養成有多么重要。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養成教育的根本任務之一。習慣,往往起緣于一件看似不經意的小事,但它卻蘊含了足以改變人類命運的巨大能量。多一個好習慣,就多一份自信;多一個好習慣,就多一份成功的機會;多一個好習慣,就多一份享受優質生活的能力。尋求最科學、有效的教育方法是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在實際工作中需要不斷實踐和探索的目標。通過養成良好的習慣,解放學生的大腦,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創造,提高成績;同時健全人格,學會做人,健全心理,建立良好的自我認知,應該是實現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
讀書真好,即學即用,如獲至寶,我會將這本書常伴左右,因為書中的金玉良言還需要細細咀嚼,因為書中的思想還要不斷地吸納,因為書中的理論還需要與我的實踐相磨合……看來一本好書也如一種好習慣——終身受益!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讀后感 2
最近我讀了《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覺得很受益。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曾經指出:“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可見習慣的養成有多么重要。作為一線教師,教育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更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所以,在我的有限的`數學課堂中,我要培養孩子們以下的習慣:
首先,要培養孩子們認真聽課的好習慣。一年級的知識沒有多少,只要上課注意聽了,他們就會學會。從以前的幼兒園到一年級,這個過渡學生一下子難以適應,好動,不聽課,說話,這是常有的事情,課堂上,常常利用簡短的兒歌,或者利用榜樣的力量等,引起他們的注意,把他們的注意力吸引回來。
其次,要培養他們樂于提問的習慣。積極的鼓勵孩子們提問,讓學生多說、多做、多想,教給孩子們方法,使他們善于提問。
再次,要培養他們用心觀察,勤于思考的習慣。利用主題圖,或者引導孩子們多觀察題,讓他們從中發現什么,放手讓學生自己思考,自己發現知識,培養學生的思維習慣。
當然,在具體教育過程中也許不止能培養這些習慣,所以,我們要挖掘教材,多培養孩子們的習慣,讓好習慣形成新索,讓好習慣引領教育的未來,讓好習慣引導學生走向光明的未來。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讀后感 3
記得亞里士多德說過:“人的美德有兩類——理智的和道德的,理智的美德由教學產生和發展,道德的美德由習慣而體現,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讀后感。”“什么是教育?當你把你受過的教育都忘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愛因斯坦的這句話道出了教育的實質和內涵。什么是忘不掉的?習慣就是忘不掉的。誠如著名教育專家林格先生所說——《教育,就是培養習慣。》。
這幾天,我細細品讀了《教育,就是培養習慣》這本書,書中詳細解釋了養成教育的基本理論,通過闡述養成教育的特點、關鍵期、方法、途徑,并生動地以連續劇式的小故事串聯起來,介紹了養成教育的14項內容和操作。讀了這本書,不管是為人父母、還是作為一名班主任,都讓我受益良多。良好的習慣是可以養成的,養成教育,其實就是養成良好習慣的教育,卻是“管一輩子的教育”。習慣養成之后看上去“自然”,但是養成的過程卻并非如此,養成教育應當是每一位教師、每一位家長都能掌握的教育藝術。
書中介紹了實施養成教育的最終目的:一是通過養成良好習慣,解放學生的`大腦,以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創造,提高學習成績;二是健全人格,以便學生學會做人,健全心理,建立良好的自我概念。這同時也是素質教育的兩大任務。在現實生活中,教師能夠明顯感受到學習成績好、全方面發展的學生,一定是學習、生活習慣都好的學生。在我們的教育生涯中經常會遇到這樣一些孩子:老師對他們的評價幾乎眾口一詞:“聰明!”但是他們聰明卻不優秀,甚至很糟糕!他們經常忘帶作業;他們不講衛生;他們對老師和家長的教導置若罔聞;他們懶惰、拖拉、毫無上進心……是什么原因導致一顆優良的種子卻不能開出絢爛的花朵?答案很簡單:習慣不好,讀后感《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讀后感》。正是一些不良習慣,影響并導致了孩子們之間的差異,讓一些天資聰穎的孩子也因此而埋沒。因此需要老師和家長們在日常生活中正確引導孩子養成:誠信、遵守規則、責任、計劃周密、有條理、合作、愛心、追求效率、學用結合、善于思考、掌握終身學習的能力、創新、樂觀自信、頑強毅力、追求成功等十四項好習慣。
培養習慣的方法中有提到這樣的一條:沒有訓練就沒有習慣。是的,任何一種習慣的養成,反復訓練,不斷強化,才是實現轉化的關鍵。因此在平時的工作中,為了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我們也可以堅持這樣去做:一是訓練必須持之以恒,“習慣成自然”是需要時間的;二是訓練必須嚴而又嚴。只經過痛苦的磨練,才能養成好習慣;三是訓練必須要求具體。這樣學生才容易掌握要領;四是訓練必須紀律制約與自我要求想結合,只有把內部的意志力與外部的強制力結合起來,良好習慣的養成才有保障。
“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為學生健康、快樂的人生奠基,讓我們謹記:教育,就是培養習慣。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讀后感 4
去年因為生孩子,所以接了初一年級13和14班,現在接手快一年了,覺得好習慣的培養,從小抓起最容易。于是我就在學校圖書室尋找關于習慣培養方面的書籍。有幸的找到了《教育,就是培養習慣》一書,這本書是我國第一本養成教育系統著作,科學,嚴謹,新穎,實用,具有很強的操作性。
這本書第一章就介紹了養成教育是培養好習慣的教育,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習慣的教育。而所謂培養,就是“按照一定的目的長期地教育和訓練”。養成教育就是從行為訓練入手,綜合多種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孩子的素質,從而達到其最終的目的——形成良好的習慣。我覺得很適合我,于是我就細細品讀了第一、二章的內容----什么是習慣?使我對習慣有了更深的了解。
習慣是養成教育的產物,習慣改變人的一生。習慣能決定人的命運。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曾經指出:“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人們常說“習慣成自然”,其實是說習慣是一種省時省力的自然動作,是不假思索就自覺地、經常地、反復去做了。比如每天要刷牙、洗臉等。習慣不是一般的行為,而是一種定型性行為。
習慣的特征:
1.簡單。天下大事必成于細,天下難事必成于易。最簡單的東西,往往是最基本且最重要的東西。習慣并不深奧,常常很簡單。比如按時作息、遵守規則等等,其實都是做起來一點都不難的事情,難是難在堅持。從最簡單的事情做起,并且把最簡單的事情堅持做好了,就是不簡單。
2.自然。自然就是不假思索、不用思想去控制的行為,這是習慣的一個重要特點。如果做一件事情還需要專門的思考和意志的努力,表明習慣并未真正養成。比如每天晨練30分鐘,孩子要是在父母的提醒下才去,只能算是一種行為,而非習慣;孩子要是想都沒想,自動地去鍛煉,一天不鍛煉就感到別扭,覺得渾身不舒服,這就叫養成習慣了。
3.后天性。習慣不是先天遺傳的,而是在后天的環境中習得的,是一種條件反射。有的習慣是很自然、不費什么功夫就形成的,有的則需要長期、反復的'訓練。而養成同一種習慣需要花費的時間,也會因個體的不同而產生明顯的差異。
4.可變。習慣是一種定型性行為,一般形成后就很難改變,但這并不是絕對的。即使是已經形成的很牢固的不良習慣,只要經過較長時間的強化訓練和影響,也能發生改變。當然,這需要極強的意志力和自信心來克服慣性的作用力。
5.情境性。習慣是在相同情境下出現的相同反應。養成某種習慣的人,一旦到了特定的場合,習慣就會表現出來。比如有的孩子只在學校愛勞動,在家里就懶了,就是受到情境的制約。
習慣的分類:
1.按習慣的價值分,良好(積極的)習慣和不良(消極的)習慣。凡是對人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等起積極作用,適應人的正常需要,且對人具有正向價值的一類習慣就是良好的習慣或積極的習慣。
2.按習慣的層面分,社會性習慣和個(個體)性習慣。社會性習慣多是強調與他人發生聯系的習慣,通常體現為適應公共生活領域的習慣。如遵守交通規則、愛護環境、文明禮貌等。個體習慣則是社會個體所獨有的習慣。如有人習慣早睡早起,有人習慣晚睡晚起;有人習慣早上鍛煉,有人習慣晚上鍛煉等。
3.按習慣的水平分,動作性習慣和智慧性習慣。動作性習慣主要是一些自動化了的身體反應和行為動作,比較簡單,形成的時間較短,容易訓練。如飯前便后洗手、早晚刷牙洗臉等。智慧性習慣比較復雜,層次更高,需要較長時期的訓練才能形成,這類習慣主要涉及的是思維方式、情感反應和心理反應傾向方面的內容。比如做事有計劃、凡事三思而后行、實事求是、質疑等。
4.按習慣與能力的關系分,一般性習慣和特殊性習慣。一般性習慣與人的一般能力要求相一致,如善于觀察事物、勤于思考等。特殊性習慣與特殊技能和能力要求相適應,如建筑師、藝術家等職業所需要的利用表象構圖的習慣等。
5.按不同的活動領域分,學習習慣、生活習慣、工作習慣、交往習慣。這是按照人們日常活動的主要領域來分的,還可以進行細分。比如學習習慣中可分出預習習慣、復習習慣、作業習慣,等等。
6.按出現的時間分,傳統性習慣與時代性(現實性)習慣。從歷史上傳承下來的習慣可以看成傳統性習慣,隨著社會的變遷,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形成的新習慣就是時代性習慣。
讀后使我深深思考,教育工作與產品制造截然不同,產品壞了可以報廢,而對人的教育和培養如果失敗了,損失的將是一個人的一生。所以,教育無小事。任何一名有責任感的教育工作者,都應該做到“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把“教書”和“育人”工作的每一個細節做精做細,落到實處。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讀后感 5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人們已經忘記了他們在學校里所學的一切,剩下的就是教育”。最初讀到這句話的時候感覺非常費解,后來走上了教育崗位之后才漸漸明白這里說的教育就是培養習慣。
九月份校長推薦我讀《教育,就是培養習慣》,這本書是由教育專家、著名青年學者林格撰寫的一本有關養成教育的專著,主要包括養成教育的基本理論和養成教育的14項內容及操作兩部分,重點介紹學習習慣與學習個性的養成。看后總體感覺:實用且具有較強的操作性。
養成教育就是培養孩子養成良好教育的習慣,而所謂培養,就是“按照一定的目的`長期地進行教育和訓練”。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曾經指出:“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可見習慣的養成有多么重要。在教育教學中,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養成教育的根本任務之一。養成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是使他們終身受益的事情。習慣,往往起緣于一件看似不經意的小事,卻蘊含了足以改變人類命運的巨大能量。多一個好習慣,就多一份自信;多一個好習慣,就多一份成功的機會;多一個好習慣,就多一份享受優質生活的能力。因此尋求最科學、有效的教育方法是教育者在實際工作中不斷實踐和探索的目標,通過養成良好的習慣,解放學生的大腦,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創造,提高成績;同時健全人格,以便學生學會做人,健全心理,建立良好的自我認知,實現素質教育。作為一名小學教師,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任重而道遠,
在培養習慣的方法中有提到這樣的一條:沒有訓練就沒有習慣。是的,任何一種習慣的養成,反復訓練,不斷強化,才是實現轉化的關鍵。由此我想到了雨露老師給家長講座時提到,想讓孩子養成好習慣嗎,讓他重復33次,想改掉他的壞習慣嗎,讓他重復上百次。在平時的工作中,為了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我們也可以堅持這樣去做。首先保證訓練持之以恒,“習慣成自然”是需要時間的;其次訓練必須嚴而又嚴。只經過痛苦的磨練,才能養成好習慣;再次訓練必須要求具體。這樣學生才容易掌握要領;最后訓練必須是紀律制約與自我要求想結合,只有把內部的意志力與外部的強制力結合起來,良好習慣的養成才有保障。小學階段是習慣養成的重要階段,教孩子五年,給孩子五十年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培養習慣,就是教育。給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習慣養成的環境氛圍,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在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中逐漸養成好習慣。這些好的習慣也將會成為他們一生受用的寶貴財富。我要深入了解孩子的心理,懷著一顆真誠的心學會與他們溝通,建立朋友式的師生關系,得到他們的信任,用他們能夠接受的方式諄諄教導,循循善誘,幫助其克服學習和生活中的困難,在體驗中感悟,在實踐中成長。調動家長和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形成教育合力。
讓我們在教育這片廣闊的天地里與孩子共同成長!讓我們和孩子們一起養成好習慣。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讀后感 6
今年暑假我借了一本《教育,就是培養習慣》,我用心讀了而且做了摘抄。這本書是由教育專家的、和青年學者撰寫的一本有關養成教育的專著,主要包括養成教育的基本理論和養成教育的14項內容及操作兩部分,重點介紹學習習慣與學習個性的養成。看后,我覺得不僅對于一個教師而且對于一個家長都是非常實用且具有較強的操作性。
本書以養成教育為核心理念,介紹了養成教育的'理論、內容、途徑以及方法,并具體解答了道德習慣、學習習慣、生活習慣、思維習慣該如何培養的問題。
這位學者認為終生學到的最重要的東西既不是在學校學到的科學知識,也不是在實驗室里獲得的科研實踐,而是幼時培養的良好習慣。這個例子就很好地說明了教育實際上也就是培養習慣。陶行知先生也說:“教育是什么,往單方面說,只須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
作者提倡“養成教育”,也就是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教育。他認為養成好的習慣能使人終身受益,養成壞的習慣則是貽害無窮,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能有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為學生的成才奠定較好的基礎。
養成教育就是培養孩子養成良好教育的習慣,而所謂培養,就是“按照一定的目的長期地進行教育和訓練”。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曾經指出:“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多一個好習慣,就多一份自信;多一個好習慣,就多一份成功的機會;多一個好習慣,就多一份享受優質生活的能力。因此尋求最科學、有效的教育方法是教育者在實際工作中不斷實踐和探索的目標,通過養成良好的習慣,解放學生的大腦,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創造,提高成績;同時健全人格,以便學生學會做人,健全心理,建立良好的自我認知,實現素質教育。
作為一名小學教師,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任重而道遠,教育是一項長期工程,矯正壞習慣、培養好習慣是不能一蹴而就的,需要我們耐心地訓練學生,也需要多方面的教育力量協同配合,才能達到最終目的。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讀后感】相關文章: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讀后感01-24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讀后感07-16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讀后感(精選11篇)04-02
讀《教育就是培養習慣》有感(通用22篇)09-29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讀書心得(精選17篇)08-28
(優選)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讀后感15篇07-16
培養好習慣的作文01-20
家庭教育文章:怎么培養孩子愛讀書的習慣11-24
培養孩子良好的閱讀習慣01-03
培養孩子閱讀習慣的好處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