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隔墻的時光》有感:讓游蕩的靈魂各有所依
歲末年初,郫都教育書香繚繞。先是以“行政主導、學校組織、全員參與”的形式,全區(qū)數千教師老師們饕餮了一場以“教育中的積極心理學”為主的系列閱讀盛宴。讀書,交流,出專刊,巡回宣講,專家講座……在這個寒冷的冬天,我們經歷了科學、正向、積極的心靈激蕩,教育的一方天空被陽光照亮了。
我有幸全程參與了教育中積極心理學的分享。元旦期間,又有幸獲贈一本《隔墻的時光》,迫不及待地讀完,迫不及待地想要再來一番關于閱讀的分享。
才飲長江水,又食武昌魚。如果說我們剛剛才從陶新華、彭凱平的“福流”沖擊波里回到現實,內心的浪花還沒散去,那么,這本“郫都土著”的《隔墻的時光》又激起了我心中的波瀾。如果說前者以其“高端、大氣、上檔次”的理性光芒,著力于使我們校正心態(tài),播撒種子;后者則以“低調、奢華、有內涵”的真切,著力于讓我們觸發(fā)情懷,立足大地。
我想,這本書之所以引起我的閱讀興趣,首先是因為作者的緣故。作者張定軍先生是郫縣本土的一名小學教師,中學教師,后來在教育局從事行政工作,用我們的老領導洪濤在后記里的話說,他一輩子沒有離開過教育,一輩子沒有離開過郫縣,這樣的經歷,其實是很多郫縣教師的經歷,是絕大多數郫縣教師的今天或是明天。從這個角度說,作者就是我們的鄰家阿哥,是我們這個群體中的普通一員。這樣的身份,很容易引起讀者的認同。他的述說,或許是在替我們代言呢。何況,他筆下所描寫的,恰好又是郫縣的風土人情,是我們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家園。
作者或許并不知道,其實早在幾年前,我便是他博客的忠實粉絲。只不過我是以過客的身份(不會留下瀏覽的痕跡)去點擊那個熟悉的鏈接,去欣賞作者筆下的人、事、景、情,旁觀另一個人眼中的“我的世界”,體會川西鄉(xiāng)村特有的風土氣息,同時,自己也為在閱讀中感知到文字中蘊含的精神情懷與生活智慧而自得。
今天,手捧《隔墻的時光》,慢慢地走進“凡人速寫”“脈脈流光”“悠悠親情”“時令節(jié)氣”……越讀越覺得有趣:當初瀏覽博文時,是快餐似的滿足,或嘆、或笑、或悲、或喜,但很少去深思。現在,散發(fā)著油墨芳香的書卷,也散發(fā)著思考的芳香,好像透著茶香的紫砂壺,摩挲中飄出之前沒有感受到的韻氣。
老實說,我是含著淚水,帶著焦急的心情一氣讀完“憂來無方”一章。今年春天的一段時間,偶聽在局里上班的朋友講,定軍先生居然請假“云游“去了。誰知道他竟然靜靜地獨自去迎接一場“生死劫”。讀完《十日談》,我感嘆世間真有如此低調沉穩(wěn)、冷靜深邃之人。那期間肯定有不少朋友打問他的訊息,他樂呵呵一言以蔽之曰:“外出云游了”。我想,這樣的人沒到保密局工作真是可惜了。
讀“時令節(jié)氣”這一章,我突然覺得作者的毅力和堅持真是可怕極了。他居然會用整整一年的時間,用自己獨到的眼光去打量中國傳統的“二十四節(jié)氣”。以前我對節(jié)氣時令,基本沒有什么深刻的認識,現在讀到他文字,方才意識到這些節(jié)氣之于我們的重要價值。
最喜歡“脈脈流光”和“悠悠親情”兩章。我少小離家,幾次遷移,對于故鄉(xiāng),我常常想起卻總是那么陌生。讀到作者家鄉(xiāng)那些“田上的長風、稻麥的清香、農事的內涵……”之類的東西,內心突然生出了許多遺憾:對于我這樣一個從川東的“風水古城”閬中遷移到華鎣山下再到川西壩子的人,兒時的故鄉(xiāng)是那么遙遠。作者筆端流露的對家鄉(xiāng)的房屋、樹木、風俗、人情的那份深沉,以及腳踏故土的堅實與純粹、寧靜與平和,是我夢寐難求的。
讀“我們都是城里人”、“城市夢”,“進城”,讓我多次停頓下來陷入深思。如果說先鋒場上大佬子那句輕描淡寫的“鄉(xiāng)壩里頭的客,沒見過世面”的冷落與嫌棄讓自尊的母親帶著懵懂的“我”匆匆逃離,而住在縣城里的小姑婆那一疊聲“啊喲啊喲,鄉(xiāng)壩頭的稀客來了”和那“我看大娃最聰明,將來說不定有當城里人的命”“真是勇敢的娃娃”的贊譽,讓少不諳事的“我”懂得了勇敢立身的準則:“從一抹善良的笑意里找到陌生城市的安全感,這是我童年時代的發(fā)現。這個發(fā)現,讓我受益匪淺,直到幾十年后的今天,仍然被我當作仗劍走天涯的利器。尤其是在敗走麥城的時候,它可以讓你收拾心情,回望來時路,揮手自茲去,在后面的征途中積蓄力量,期待卷土重來,重振山河。”這段豪氣的話換個說法,可不可以理解為:一個人只有善待生活善待他人,才能滄桑看盡,經受世事刁難,在安靜里擁有不慌不忙的堅強。
讀到那句“我們都是城里人了……剛一出口,不知道把內心哪個敏感部位給觸碰了一下,瞬間話語里竟然帶了嗚咽”時,我的眼睛也再次潮濕起來。
讀完這一篇,我和母親聊起了四十多年前那個冬天離開老家閬中舉家搬遷的場景:大年二十九,因接我們的廠車到了而匆匆起身,母親背著兩歲的妹妹,拽著五歲的我離開老家的茅草屋,我一步一回頭,哭得傷心透頂。我對母親說:“媽媽,我那時哭得傷心,是院壩里擺好的宴席桌上那么多好吃的`都沒有吃上一口,當時好想抓兩片桌上的大肥肉吃了再走啊。”母親說:“那天聽說車在梁上等,你爸爸又跑回來催,拉起你們就跑,怎么那么傻,都沒想到端一碗飯菜走。我們那天餓慘了。”我和母親有一搭沒一搭地聊起了從老家閬中到父親教書的華鎣山下插隊落戶的艱苦生活,聊起當初為了跳出農門而付出的種種努力,“唉,那些年真的苦。哪里想到我們還能進城,有這么幸福的日子過?”
《隔墻的時光》里,描繪最成功,傾注情感最深切的人物,就是他的母親了。比如,“我的母親真是一個奇葩啊。她不稀罕兒女敬獻的錦衣玉食,不高興你身前身后的陪侍,甚至也不希望你有什么大好前途,她讓你在《弟子規(guī)》里學來的東西全無用處。”“我的母親,總是對于我的不斷進步不屑一顧。”“她雖然年老了,但她醉心于領導你,干預你,呵護你,呵斥你,盡管你也已經幾十歲了。”“我簡直服了自己的母親,天生的小說家,繪聲繪色,形神兼?zhèn)洌窖裕瑖@詞,粗話,妙語連珠,像窗外初夏的雨一樣,飄飄灑灑地落……”“每當我遇到事情的時候,母親總是風風火火地用她自己的方式強勢主宰著我們。母親一生信神信鬼,或許,是信仰讓她擁有了一顆無比強大的內心吧”……文字里,對母親的那份敬畏、愛護、欣賞、孝敬真是一言難盡。每次讀到寫母親的文字時,我就在心里勾畫這位強勢干練而善良大氣的老太太的形象,內心也祈求她健康長壽,繼續(xù)強勢地“統治”她的兒女們,長城不倒。
在隔墻的時光里,“那時的友誼”樸實而富有詩意,“現實多艱,我們卻極少憤世;理想遙遠得不著邊際,我們偏偏緊緊擁抱。”
在隔墻的時光里,“那時的鐵桿”,實誠到令人忍俊不禁: “從春天到夏天,老風蹬著那輛破車,駝著春妹,暢游川西壩子。我和老雷,像是兩盞上百瓦的電燈泡,忠誠地懸掛在他自行車龍頭的左右手,照亮這對情侶的旅程。”
在隔墻的時光里……
李敬澤認為:寫作就是再過一遍。過一遍自己,也試著過一遍他人。
那么閱讀呢?
“事實上,每個讀者只能讀到已然存在于他內心的東西”(馬賽爾.普魯斯特)
作者在書中寫到:世界就是這樣的奇妙,天地之間似乎存在著某種磁場,讓一些游蕩的靈魂各覓所向,各有所依。
正如我此刻讀到《隔墻的時光》,會被一些文字溫暖,會回首往事,會遐想未來……我所覓、所依的方向,一定是善良、真誠和深情的方向。
這,便是我閱讀此書的淺見。
【讀《隔墻的時光》有感:讓游蕩的靈魂各有所依】相關文章:
讀《讓我陪你重返狼群》有感03-18
讀《永遠的琥珀》有感10-26
讀《執(zhí)著的力量》有感,09-28
讀《教育的威力》有感09-22
讀《種子的萌發(fā)》有感04-25
讀《網絡的利與弊》有感04-06
讀高貴的施舍有感04-06
讀名人的故事有感09-22
為自己奔跑讓自己的靈魂做主勵志故事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