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悉達多》讀后感(精選19篇)
讀后感是指讀了一本書,一篇文章,一段話,幾句名言,一段音樂,然后將得到的感受和啟示寫成的文章叫做讀后感。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悉達多》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悉達多》讀后感 1
斷斷續(xù)續(xù)看完這本書,感覺意猶未盡。故事應該從一個巧合開始,第一次知道這本書是,有一個一起讀書的小姐妹推薦的,當時她說,看完會讓人通透,懷著期待的打開了書;當看到譯者的前續(xù)時,說作者經(jīng)歷兩次世界大戰(zhàn),看到了當時的社會,也看到了自己對于德國的失望,我以為這會是一本描寫戰(zhàn)爭題材的書;當看到婆羅門是,我頓時停了,也許是因為失望,覺得它不是我想要看到的,也許是當時這本書還沒有完全的吸引我,但是由于對婆羅門有一點了解,知道這是在古印度的封建等級制度中的地位較高的一個家族。
曾經(jīng)一度放棄繼續(xù)看這本書,但是懷著好奇,也想要了解一下古代印度,這個佛教的發(fā)源地,當時社會中,貧苦大眾對于宗教的信仰到底達到何種程度。
悉達多,從一個勇敢追求新知識,新渴望的孩子,他經(jīng)過自己一生的嘗試,終于,在他晚年,他懂得了:自己一直追尋的到底是什么,佛宣揚一切仁慈,但卻不主張弟子有愛,而愛才會給給空寂的心靈以完美的寄托,突然覺得,我還不能很好,很透徹的讀懂這本書,還不能如此草率的.去寫書評,請原諒我的魯莽,我還想再次拿起這本書,繼續(xù)深深的,一字一句的去拜讀,也許我只是了解了書中的一部分內(nèi)容,但是,我卻深深的愛上了它
《悉達多》讀后感 2
流浪者的雙足宛如鮮花,他的靈魂成長,終得正果,浪跡天涯的疲憊洗去他的罪惡,那么,流浪去吧!——《婆羅門書》
引子:
在房舍的陰影中,在陽光照耀下的河岸邊,在泊岸的小船旁,在柳樹林和無花果樹的濃蔭里,悉達多,英俊的婆羅門之子,年少的雄鷹,與摯友僑文達一同長大。
在房舍的陰影中,在陽光照耀下的河岸邊,在泊岸的小船旁,在柳樹林和無花果樹的濃蔭里,悉達多,英俊的婆羅門之子,年少的雄鷹,與摯友僑文達一同長大。在河岸邊,在神圣的祭祀和沐浴中,陽光曬黑了他淺色的臂膀。芒果林中,在孩童的嬉戲間,在母親的歌聲和神圣的祭祀中,在聆聽博學父親的教誨和智者的談話時,樹影流入了他幽黑的眼眸。悉達多早已加入了智者們的談話,與僑文達一道修習辯論、靜思與禪定的技藝。他已經(jīng)學會如何默念“唵”--這真言之本;吸氣時默默吸入它,呼氣時則凝神默默吐出它,此刻,他的前額仿佛放射出純凈思索的心靈之光。他已學會如何在自我存在的深層體認識阿特曼--永恒不壞,與宇宙合一。
他的父親心中充滿喜悅,因為他的兒子聰慧好學且渴慕知識;他知道他的兒子將會成為一位偉大的智者、一位祭祀、婆羅門中的王子。
他的母親滿懷幸福地看著自己的兒子,注視著他坐落、起立和行走,強壯英俊的悉達多,四肢修長,體態(tài)完美地向母親問安。
每當悉達多走過城里的街巷,年輕的婆羅門女子心中就會泛起陣陣愛的漣漪;他有著高高的前額,王者般的眼神,還有雋削的背景。
引子:
他舉止美雅,為所有的人所愛,使所有的人快樂,而他的心中卻沒有快樂。夢境和不安寧的思緒從流動的河水,從夜晚閃爍的群星,從太陽的光芒中不斷向他襲來。
他的朋友僑文達,另一位婆羅門之子,對他的敬愛超過了其他任何人。他愛悉達多的眼光與和藹的嗓音;他愛他走路的姿態(tài)與行動的完美文雅;他愛悉達多的一切所言所行,然而他最愛他的精神、他那高尚而熱切的思想、他熾熱的意志和崇高的'使命。僑文達知道,悉達多決不會成為一個平庸的婆羅門,一個懶惰的獻祭官,一個貪婪的咒語販子,一個傲慢無知的雄辯家,或僅僅是羊群中愚蠢善良的一員。而他,僑文達,也不想成為任何一類這樣的人,不想成為成千上萬庸庸碌碌的婆羅門中的一個。他要追隨人所愛戴的杰出的悉達多。如果悉達多將會成為一位神,如果他將進入大光明界,那么僑文達將要跟從他,作為他的朋友、他的伙伴、他的仆人、他的衛(wèi)士和他的影子。
就這樣,所有的人都熱愛著悉達多,而他也使所有的人喜悅和快樂。
但是悉達多卻無法令自己喜悅快樂,他漫步在無花果園中的玫瑰小徑,在林中藍黝黝的樹蔭下靜思,每日在贖罪池中洗浴自己的肢體,在芒果林的濃蔭深處參加祭禮,他舉止美雅,為所有的人所愛,使所有的人快樂,而他的心中卻沒有快樂。夢境和不安寧的思緒從流動的河水,從夜晚閃爍的群星,從太陽的光芒中不斷向他襲來。迷惑與靈魂的躁動隨著祭祀的煙火升起,在《梨具吠陀》的詩句中迷漫,在婆羅門長者的教義中騷動。
《悉達多》讀后感 3
這些天的燥熱總?cè)堑梦倚臒x這本書倒像泡在河水中一般找到了寧靜。
黑塞的書我不過讀了兩本,前一本是《在輪下》,正是它優(yōu)美暢達的語言和對生命的思索,帶我走進這位作家的世界。今天想說《悉達多》,也不免提到它,這兩本書有同樣的母題——生命,或生活,又或人生(我不負責任的猜測著,它也許也是作家的母題)。
兩個故事的主人公都是天才少年。
《在輪下》說的是天才少年的凋零,一株揠苗而成的植物,倉促綻放匆忙凋零。
《悉達多》則是一株河邊蒼翠的樹,堅守著一條河或本心或時間,經(jīng)歷風雨而化歸自然。從書名也不難看出的,它生長在印度,它講述佛法,這是一個青年在塵世與佛法中輪回的故事,他出世入世,一次一次得到新生。與佛學掛鉤的`部分寫得像語錄體的哲思散文,我不大懂,讓我驚喜的在于以小說的形式闡述佛法的部分,悉達多的幾次悟道,幾次洗凈,他如何體會人間,如何因傷痛而達到圓融,直是故事的寫法。這本書是一場布道,一位賢人的傳奇,又更像,像生命本身——它最終達到的大同與圓融,也正是生命本身。
從《在輪下》到《悉達多》,在作者也有十六年之久,從窺到生命的無望到尋得人生的圓滿。
《悉達多》讀后感 4
有多長時間沒與自己對話了?
喬達摩·悉達多本是同一個人,在本書里前者是第一位佛,是悉達多尊敬的佛,而悉達多一路從婆羅門兒子到沙門到商人到擺渡人到圣人,經(jīng)歷了世間的愛恨情仇,享受過金錢的誘惑、愛情的滋潤和賭博的快感。他天生聰慧、外貌英俊,總能很快學會知識,卻永遠得不到滿足。他一次次超脫,一次次自我對話,終于在他兒子離開他后,在又一次聆聽河水的聲音時,他明白了,醒悟了。
本書教會了我?guī)c(當然我相信,下次再閱讀,又有新的收獲,畢竟,我還未來得及跟自己對話):
1、智慧是學不來的。
智慧是不能言傳的。一個有智慧的人如果想要把智慧講給別人聽,那些話一旦說出口來,反而會讓人覺得很愚蠢。
語言無法將思想完全表達出來,思想一旦被語言表達出來,總是會與心中的原意有所不同,有所曲解,顯得有點愚蠢。
2、成長,是自己的事。
沒人可以限制你的成長,沒人能夠阻礙你的成長。想學時,就努力去學;不想學時,就放空自己。
為別人成長,最終只會成長為別人的俘虜,少了自己的`思想。
3、有愛,才能真正釋然。
剛進入城市的悉達多,對所有人都心存包容和理解,但卻不是真正的佛,因為他心里沒有愛。
當一個人什么都不愛的時候,他怎么能真正做到理解、體貼別人呢?
戒齋,戒欲,并不是不接觸,而是你嘗試過了,理解了,而能脫離出來,才能真正做到釋然。
4、你是一切,一切是你。
怎么才能斷定地上的石頭就是石頭呢?從形狀?從成分?
這是一塊石頭。一段時間之后,它也許會化為泥土,它又會由泥土變成植物、動物或者人,從前我一定會說,這塊石頭僅僅是一塊石頭而已,它沒有價值,它屬于瑪耶的世界,不過也許由于處在變化的循環(huán)里,它也能變成人和神靈,因此我也認為是重要的。這是從前我一定會想到的。可是現(xiàn)在我是這樣想的,這塊石頭是一塊石頭,它也是動物、神和佛。
在不停地變化之中,你與一切,都不能分離。
5、不要在尋求某事物時而不去關注其他事物。
人們在有目的時,往往會忽略身邊的其他事物,因為人們的身心已被那個目標占據(jù),除此之外的事物都毫無價值。然而事實上,可能這些事物跟你的目標息息相關。
會思想,會等待,會齋戒。
如此,甚好。
與天和地對話,與自己對話。
《悉達多》讀后感 5
斷斷續(xù)續(xù)看完這本書,感覺意猶未盡。故事應該從一個巧合開始,第一次知道這本書是,有一個一起讀書的小姐妹推薦的,當時她說,看完會讓人通透,懷著期待的打開了書;當看到譯者的前續(xù)時,說作者經(jīng)歷兩次世界大戰(zhàn),看到了當時的社會,也看到了自己對于德國的失望,我以為這會是一本描寫戰(zhàn)爭題材的書;當看到婆羅門是,我頓時停了,也許是因為失望,覺得它不是我想要看到的,也許是當時這本書還沒有完全的吸引我,但是由于對婆羅門有一點了解,知道這是在古印度的封建等級制度中的地位較高的一個家族。
曾經(jīng)一度放棄繼續(xù)看這本書,但是懷著好奇,也想要了解一下古代印度,這個佛教的發(fā)源地,當時社會中,貧苦大眾對于宗教的信仰到底達到何種程度。
悉達多,從一個勇敢追求新知識,新渴望的孩子,他經(jīng)過自己一生的嘗試,終于,在他晚年,他懂得了:自己一直追尋的到底是什么,佛宣揚一切仁慈,但卻不主張弟子有愛,而愛才會給給空寂的.心靈以完美的寄托,突然覺得,我還不能很好,很透徹的讀懂這本書,還不能如此草率的去寫書評,請原諒我的魯莽,我還想再次拿起這本書,繼續(xù)深深的,一字一句的去拜讀,也許我只是了解了書中的一部分內(nèi)容,但是,我卻深深的愛上了它
《悉達多》讀后感 6
一、我就是整個世界。
我本具足,這個詞我并不陌生,但是似乎是最近我才真正開始對他有所認識。這么多年以來我不斷的學習,跟著不同的老師,對很多理論都興趣勃勃。可是,不知道到底是哪里不對,我總會覺得這些理論都不是我的。
跟別人學來的東西,如果沒有將自己的思考、實踐融入其中,他永遠都不會成為我們的,而是只是我們教條的知道了而已。他并沒有成為我們的習慣,也沒有融入我們的生活,更沒有刻進我們的身體。我們像木偶,照章辦事,活成了別人的理論,活成了別人的正確,卻獨獨沒有自己的思想,也并不堅信自己所學的內(nèi)容。一旦有任何風吹草動,可能都會把我們打倒,我們并不牢固,經(jīng)不起任何推敲和考驗。
所以有時候我們會發(fā)現(xiàn),自己是搖擺不定的,有時候我們聽到不同老師的理論是矛盾的,便自己也陷入了矛盾,不知道到底該聽誰的。其實這世上并沒有完全的正確,更沒有完美的老師,如果有絕對正確的、完美的老師,那么他應該就是神了吧!有時候只是我們的意念將專家和老師們神化了,問題還是出在我們自己身上,我們?nèi)狈ψ约旱男湃危踩狈Κ毩⒌乃伎迹傁胍蕾囁耍匀灰簿筒粫凶约旱挠^點。
其實,誰也幫不了誰,真正的智慧無法通過語言教習,也無法通過外界的教授獲得。我們都是神,每個人都有神性,每個人都有智慧,問題在于你是否全心全意的信任自己,你是否給予內(nèi)在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你是否認真的聽內(nèi)在智慧的聲音。我就是整個世界,我擁有整個世界,只有我能給我整個世界。
二、父母控制不了孩子,誰也控制不了誰。
說到親子關系,我漸漸發(fā)現(xiàn),成人其實都控制不了孩子,無法真正意義上的控制孩子。也許你能決定孩子穿什么衣服,你卻控制不了她想什么時候大小便;也許你能決定他睡在怎樣的床上,你卻控制不了她何時入睡。成人能控制孩子的,只是無關痛癢的那些外在的物質(zhì)條件,我們控制不了孩子內(nèi)在,那里才是他們天馬行空的地方。
真正想了解一個孩子、親近一個孩子,這里才是我們需要去了解和花心思的地方,這些不可以通過控制得到,只能通過愛,無條件的愛。
三、不必在親子關系里入戲太深,都是考驗。
神圣明慧如悉達多,也陷在親子關系里不能自己,何況我們這些俗人?但至少我們可以做到,不在關系里入戲太深,特別是親子關系,我們非常容易代(kua)入(da)孩子的痛苦,特別放不下對孩子的擔憂,并以愛之名索取。
對很多人來說,要放下是很痛苦的`,但是執(zhí)著何嘗不是另一種意義上的痛苦。放下可能只是我們一個人痛,而執(zhí)著,可能會連孩子一起毀滅。
在所有的關系里,都不要入戲太深,生而為人,我們只是來歷練這一場,感謝所有的遇見和所有的痛苦,他們幫助我們一次又一次的成長。有的時候能夠站在旁觀者的角度看待我們在關系里如何自處,會更有助于我們定位自己關系里的角色。
四、人生這一場旅途盛宴,接納我們所有的遇見。
不與現(xiàn)實對抗。這是很早以前我從一個老師那里學到的一句話,知道但是并沒有做到,但幸好我一直帶著這句話生活。如今回想起來,似乎現(xiàn)在能比當初做得更好。
有時候,我們可能錯過了一段感情,想重遇一位故人卻再不能夠,不愿接受生活里殘忍的真相,對自己的現(xiàn)狀有各種不滿意…很多無奈,他就這樣擱在我們眼前,不能退縮,也不能漠視,要么解決它、戰(zhàn)勝它,要么就與他一起糾纏沉淪。
怎樣對待他,是暫且擱著還是充滿勇氣去戰(zhàn)勝,這不重要。重要的是,每一次事件,不管是令我們喜悅期待的還是令我們恐懼痛苦的,我們都安心的接納他,穩(wěn)穩(wěn)地接住她,因為我們知道,這只是我們這一生的又一個功課,早晚我們能夠?qū)W會,它所要教給給我們的。
《悉達多》讀后感 7
我太喜歡《悉達多》了,以至于用一個下午的時間讀完了。酣暢淋漓。
我想每個人都會在尋求真理和真我的時候遇到麻煩吧。有過自大,有過對自己的厭惡,然后有過迷失,這本書是位很好的引路人。告訴你,別害怕,去經(jīng)歷,去感受,去拿起,去放下。
個人最喜歡的章節(jié)是輪回。輪回這個章節(jié)太精彩了,好像就是作者畫了一個非常完美的一個圓。讓悉達多從大河渡過去入世,然后返回大河出世。剛好一個輪回,一次我生我死。悉達多這個修行者,有血有肉非常豐滿。充滿矛盾,但是像我們每一個人。
有的讀者認為,真正的修行要六根清靜不理凡塵,無欲無求心無旁騖。
但是不知眾生苦,怎會苦眾生之苦呢?不會小愛,怎知大愛。沒有我執(zhí),怎么放下我執(zhí)。所以私以為,最好的修行恰恰是到塵世里,看眾生觀百態(tài)。只有經(jīng)歷塵世從塵世中走出,方叫出世。這是相對的概念。
書中的悉達多經(jīng)歷的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他離家一心去追求無我的境界。對佛說的話謙卑但是他傲慢,他自以為一心向“無我”便可以真的達到最高境界。
“悉達多只有一個目標——變得空無:沒有渴望、意愿、夢想、快樂和悲哀——讓“我”死掉。不再有“我”,體味空無心靈的平靜,體味純潔的思想,那就是他的目標!钡侨擞辛四繕耍簿陀辛擞,有了欲自然不會做到無我。做不到無我,山就是山,水就是水,他看到的所有東西都是自己本心所看到的,完全受自己主觀因素的影響。
第二階段,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他入世了。他有了自己的.愛情體驗,有了自己對金錢的渴望,他不再把這一切當作一場游戲。因為他有了強大的欲,也就有了強大的懼。他害怕失去,他變得世俗。一切的山山水水都和他沒有關系,他執(zhí)著于自己現(xiàn)有的財富和華麗的生活,他看重名利為五斗米折腰,背棄了自己的修行,墜入了塵世的欲念糾葛。他有了正常人的七情六欲,便無法看清事情的本質(zhì),即一切都是無。
第三階段,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悉達多經(jīng)歷了塵世,放走了自己這只金絲鳥。最后在大河里悟到,不是所有以愛為名的感情都是好的對的。自己應該做的是個旁觀者,而不是參與者。等他放下了對兒子的惦念,放下了自己的社會角色,就終于放下了“我”放下了小愛。小愛成了大愛,他愛每一塊只是石頭的石頭,愛每一個世人,愛每一種苦難和幸福。
有句話我很喜歡,因緣而得往往求而不得。追求無上的境界本身就違背了修行的“皆空”和“無我”悉達多最終獲得了內(nèi)心的安寧,找到了“我”又失去了“我”。
最后用喜歡的一句臺詞結(jié)束這個書評“眾生之愛皆是愛。有過痛苦,才知道眾生的痛苦;有過執(zhí)著,才能放下執(zhí)著;有過牽掛,才能了無牽掛。”
《悉達多》讀后感 8
身邊有好幾個人在分享讀了這本書的感受,評價都很高。我也在想著究竟是一本什么樣的書,看了下作者“黑塞”,一個哲學家的書,居然有這么多的人推薦,好奇感更強了w。之前一直在準備PMP的考試,就想著等考完再看吧。在國慶回家的旅途上就看完了這本書。
這是一本關于尋找自我的書。網(wǎng)上有很多這本書的簡介內(nèi)容,這里就不做過多的描述了。想要表達的是感觸比較深的地方。
關于兒子,在這時候,他終于知道了什么是愛,當迦摩羅在臨終前來找他,并告訴他,他有了一個兒子。在這之前,他可以說幾乎都是順風順水的,而在這一刻,他開始陷入愛里,迷失了自我,或者說他終于感知到了自己的丟失,也通過這一段的煎熬,他也終于尋找到了自我,完成了這段旅程。
之所以這段的影響比較深,是因為我也為人母,開始在想我與孩子,我們之間的應該建立什么樣的.關系,我們應該怎么相處。在成人的世界里,總以為可以用我們的行動、語言以及所謂的悲憫、慈悲去影響、感化周圍的人,但實際上,我們的子女,他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只是經(jīng)由我們的身體來到這個世界,他有他的思想、有他的行為邏輯,以及他來到這個世界的使命。我們做父母的能做的是在有限的能力范圍內(nèi),替他暫時的遮擋風雨,最終他都是要自己去走自己的路,我們只能盡最大的能力去幫助他成長為他自己。
想清楚了這點,我想以后我和他的關系相處起來也會簡單一些,我們各自都會輕松一些。而且,我也會時常來提醒自己來回看這些文字,不用其他的東西去羈絆他,也不為自己增添許多麻煩。
希望我們能夠各自成全彼此的成長。
《悉達多》讀后感 9
喬達摩·悉達多為佛陀的本名,文中主人公以悉達多為名,悟愛世界之道,表現(xiàn)了作者對東西方思想的融匯。
當一個人開始思考內(nèi)心中那個“我”的時候,他的人生就注定無法平靜下來,直到他找到真正的那個“我”:
1、少年的悉達多主動逃離塵世,通過長久的苦修淬煉出一套思考、等待、齋戒的本領,卻發(fā)現(xiàn)苦修無法獲得內(nèi)心的平靜,只能如酒精般短暫麻痹自己;與佛陀交談,發(fā)現(xiàn)佛陀的悟是看盡了人間繁華后的大徹大悟,但卻無法通過言語教導傳給別人,真正的領悟需要每個人自己去尋找。
2、青年的悉達多領悟到真理存在于“我”中,必須通過親自體驗去尋找,歷經(jīng)塵世之歡愉,被世事的潮水所裹挾,修行的靈魂最終被物欲的肉身所腐蝕,他忘卻了思考、等待、齋戒的本領,也失卻了愛,于是他再次主動逃離塵世。
3、中年的.悉達多主動尋死,卻在河水邊聆聽到“唵”的醒悟,開始重新愛世界、愛別人,并向擺渡人學習擺渡。經(jīng)歷情人身死,兒子的背離,恍然間好似世事輪回,并在擺渡人瓦樹地瓦與河水的啟發(fā)下逐漸形成了萬物圓融統(tǒng)一的思想。
4、老年的悉達多在上一任擺渡人度己之后,成為了新的擺渡人,找到了萬物輪回統(tǒng)一和要愛世界愛一切的真諦,也終于獲得內(nèi)心的平靜……
《悉達多》讀后感 10
其實談不上什么讀后感,就是隨便寫寫,做個筆記。
黑塞的作品,最早知道作者是老是有人引用他在《在輪下》的一句話,什么碾作粉塵,是很有名的德國作家。
發(fā)現(xiàn)印度人對水非常迷戀,恒河是印度的母親河,應該是圣河。水是永恒的流動,雖然人不可能同時踏進同一條河里,但是昨天的河,今天的河,明天的`河變化很少。我想這就是為什么古代印度沒有時間觀念的原因。
中國人也喜歡水,老子把道比作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這是出世法,中國人還是比較喜歡山,所謂仁者樂水,智者樂山。
古代印度都是城邦國,太子在少年時要跟著老沙門去歷練人世,習得本領,去過一段遠離名利的事情,獲得內(nèi)心的寧靜,這樣出世入世皆可。
悉達多就是走的這樣的心路歷程。首先說,修道,追求內(nèi)在的生活都是有經(jīng)濟條件的人才可以的,在古代對文化有貢獻的人都是貴族,因為他們解決了生活物質(zhì)來源問題,有大量的時間可以打發(fā),有追求的人就會追求內(nèi)在的生活。
悉達多先是離開家,遠離熟悉的故鄉(xiāng)和親人,放棄優(yōu)越的物質(zhì)生活條件,跟隨老沙門學道,后來覺得不究竟,又遇到佛陀,他的朋友皈依佛陀后,他又離開朋友,離開佛陀。
轉(zhuǎn)而向他一直厭惡的世俗的美女,商人學習,直到厭倦。最后和擺渡人一起生活,一起向水學習。
就像一條河經(jīng)歷春夏秋冬一樣,悉達多經(jīng)歷不同的生活,最后歸于平靜,簡單。
他的內(nèi)心就像一杯水,能看到的是染污,沉淀,到最后他看到了透明的水。
《悉達多》讀后感 11
《金剛經(jīng)》云: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世人皆具佛性,佛陀是已經(jīng)覺悟的眾生,眾生是尚未覺悟的佛陀。
一名悉達多的青年,他出生于富貴之家,一直勤奮好學,隨后加入沙門開始修行,偶遇了佛學,卻并未停留,于是,他選擇了入世,經(jīng)歷了愛情、財富、貪婪、縱欲、欺騙后,又再次遁入隱世,但卻終難逃脫最強大的感情--親情,經(jīng)歷過如此種種后的悉達多,最終領悟了。
這是本篇幅短小,但卻意味深長的書。悉達多的每次轉(zhuǎn)變都有著深意,都是一位智者在不斷的用著各種方式去追尋人生的真理。從自我懷疑,到體會到眾生皆苦,到想要剝離自我,到逃避現(xiàn)實,而后,讓我覺得最有感覺的是,悉達多又重新回歸俗世生活,可以說,這是一種重新面對自我的方式,于是,經(jīng)歷諸般種種,他最終來到了河邊。他意識到,這些最原始和沖動的欲望構(gòu)建出生命的'活力,也是人類能夠存在的驅(qū)動力。
悉達多說,經(jīng)歷貪欲,追逐財賦都是必然的,體驗絕望,并要學習抵御他們。學會接受這個世界的本來面目,熱愛它,并且不再以對它加以幻想,以歸屬它,而心存歡喜。
我認為這本需要有些人生閱歷的人適合讀的書。書中的很多精妙之處需細細體會,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可能讀起來的感受會有不同。等3年后,我再二次閱讀。
《悉達多》讀后感 12
這本書很短,總共137頁,我大概花了一個多小時看完了。
這本書講的是印度文化,講印度文化永遠跳不開兩個永恒的話題,一個種性制度,一個是宗教信仰。
這本書的語言表達很美,很浪漫,很溫和,不急不躁。
這本書講述了一個印度男子的一生,少年時期身為婆羅門的后代,從小跟隨長輩學習這個種姓的文化,婆羅門在印度,職能是祭司。
直到有一天,他看到類似苦行僧的`沙門,于是他追隨沙門,他曾幻想過自己成為鷹,尸體,石頭等世間萬物,體驗不同的人生。直到某一天,他又醒悟了。
此時,他遇到了佛教的老祖達摩,但是他卻沒有追隨佛教,而是找到佛教的漏洞,在此與他的朋友分道揚鑣。
最后他聽到自己心底的呼喚,他要活在熾熱的人世間。他作為他自己悉達多活著,在紅塵中沉淪數(shù)年。
后來他終究還是膩了紅塵歲月,他逃離了這個世界,成為一個擺渡人。
這個故事我似懂非懂,似乎,這是一個輪回,每個人的人生,最終都是要自己走,自己感受痛苦,自己體驗喜悅,自己慢慢追尋自己的一生。
父母,朋友,愛人,孩子,都只是一段時光里的陪伴者,若要走,不挽留,讓他走。
《悉達多》讀后感 13
斷斷續(xù)續(xù)看完這本書,感覺意猶未盡。故事應該從一個巧合開始,第一次知道這本書是,有一個一起讀書的小姐妹推薦的,當時她說,看完會讓人通透,懷著期待的打開了書;當看到譯者的前續(xù)時,說作者經(jīng)歷兩次世界大戰(zhàn),看到了當時的社會,也看到了自己對于德國的失望,我以為這會是一本描寫戰(zhàn)爭題材的書;當看到婆羅門是,我頓時停了,也許是因為失望,覺得它不是我想要看到的,也許是當時這本書還沒有完全的吸引我,但是由于對婆羅門有一點了解,知道這是在古印度的封建等級制度中的地位較高的一個家族。
曾經(jīng)一度放棄繼續(xù)看這本書,但是懷著好奇,也想要了解一下古代印度,這個佛教的`發(fā)源地,當時社會中,貧苦大眾對于宗教的信仰到底達到何種程度。
悉達多,從一個勇敢追求新知識,新渴望的孩子,他經(jīng)過自己一生的嘗試,終于,在他晚年,他懂得了:自己一直追尋的到底是什么,佛宣揚一切仁慈,但卻不主張弟子有愛,而愛才會給給空寂的心靈以完美的寄托,突然覺得,我還不能很好,很透徹的讀懂這本書,還不能如此草率的去寫書評,請原諒我的魯莽,我還想再次拿起這本書,繼續(xù)深深的,一字一句的去拜讀,也許我只是了解了書中的一部分內(nèi)容,但是,我卻深深的愛上了它
《悉達多》讀后感 14
第一次讀哲學小說。聽到“哲學”二字是有且抗拒和不情愿的,但接著看后且很想了解悉達多的一切行為和行為動因和背后的想法。
我覺得悉達多一路在追求的自我近在咫尺又遠在天涯,他行走在時間河流中,卻忘記珍惜當下,享受當下。
很久前聽過一句話--順其自然是看破紅塵掙扎無果后的自我安慰。而悉達多的順其自然是更多是對當前生活的一種坦然和釋手。當悉達多和喬文達決定去見佛陀時,他說了句非常安詳?shù)脑挕白屛覀兿碛眠@一果實,并繼續(xù)期待吧,喬文達。我們已經(jīng)受了喬達摩的恩惠。這一恩惠就是他已呼喚我們離開沙門。至于是否還有其它更多的果實,讓我們靜心等待吧!逼鋵嵨矣悬c難以理一個人能如此安詳仍然執(zhí)著于遠方的自我,更何況處于冉冉社會的我們呢。
“我曾經(jīng)常想到:是否有一天喬文達能跟隨自己的內(nèi)心,沒有我而獨立走出一步?現(xiàn)在,你已經(jīng)是一個男子漢,你選擇了自己的路。愿你沿著這條路走下去,我的.朋友,愿你得到救贖!”這是悉達多在準備離開喬文達時講的一句話。想起初中的英語老師曾說過人都是非常孤獨之類的話。老師對我講的這些話讓我印象非常深刻。人生而孤獨,緣始而聚,緣止而散,不管如何每一段都會是人生獨一無二的體驗和回憶,體驗過程,珍惜過程。
“我也希望能有如他一樣的儀態(tài),能如他一樣的微笑、跌坐和行走如此瀟灑、如此尊嚴、如此謹飭(chì)、如此坦誠,如此單純又如此神秘。一個人只有探入了自己最深處才能有他一樣的神態(tài)和舉止。我也必須探入自己的最深處。”這段是悉達多對佛陀微笑的描寫。從文字和腦海中對佛像的面容,瞬間感覺佛陀的微笑深不可測、別有蘊意。好像很小時看電視之類的對佛祖的容貌就有點印象,但從未好好洞悉過佛陀的微笑里包含著些什么,被作者這樣一描述,感覺從前忽略的些什么。按照這番話的描述,我在想佛陀會不會也有他不了解自己的時候,應該有吧,人所知道的一切都是片面的。
我覺得悉達多這一生是幸運而多彩的,他雖然沒能尋到他很明確想要的一切,但此生中他經(jīng)歷了形形色色的一切,途中嘗過了其中的甘甜、辛酸等,也算沒有白白來人間一趟吧。
小說故事后面的末尾讓我感覺有點進展過快。我覺得喬達文在最后吻了一下悉達多前額后瞬間參透和領悟這么多事情有點奇怪,我不太理解。
《悉達多》讀后感 15
說實話,這本書第一遍沒讀明白,看第二遍,才有了些想法和感受。
本書講述的是婆羅門之子悉達多高貴博學睿智,很受大家的喜愛,然而他自己卻并不快樂。他感覺已經(jīng)學到了婆羅門智者們的智慧精華,看到他的父親已經(jīng)是無可挑剔的賢者,卻每天還要洗去罪孽,努力清潔自身。
他不想也像父親一樣,他要尋找原初之泉。所以他決定要跟隨沙門去苦修,從家庭中叛離,開始尋找自我。
悉達多成了沙門的一員后,修忘我,修入定,遵從新的沙門法則。他學會了清空自己,清空渴念,清空愿望,清空夢、樂、哀,可是每一次覺醒之際又回歸自我,回歸現(xiàn)實。
總重復感受從無我到自我的輪回折磨,他覺得這都是在逃出自我,只是暫時的脫離自我存在的苦惱。他不斷地追尋目的,追尋自己想要的答案,然而最終的答案不是在別人的教義中,是要自己真實的感受并去經(jīng)歷,必須體驗自己。
后來他步入塵世,經(jīng)歷愛欲、權(quán)勢、財富的誘惑,成了自己最看不起的俗人。他過分放縱自己,比常人還要墜落,從而丟了自己。看似落入凡世,卻沒有對生活的熱愛,罪孽貪婪放縱愚昧裹挾著他,內(nèi)心沒有學說規(guī)律及目標,讓他更加虛無,夜不能寐。
悉達多覺得不認識自己,找不到自己了,來到河邊自尋短見。在沉入水底之際,他聽到內(nèi)心深入的聲音,一聲“唵”,讓他在絕望中重生,他跟隨船夫成了擺渡人,傾聽生命之河的聲音,世間萬物的聲音。
讀到這里的時候,我感到悉達多又回到了原點。正如我們每個人的.生命歷程,都是從年輕時的理想到現(xiàn)實,從沖動到冷靜,從迷茫到清醒。
我們一直為生活做加法,追求自己想要的。我們身上包裹著太多的東西:自己的各種想法、快樂、困苦、貪婪、欲望、掌控、傲慢等等,這些讓我們做不了自己,越來越累,越來越迷失自己。
此時的悉達多已經(jīng)年老,已經(jīng)閱盡千帆,船夫法蘇德瓦傾聽悉達多的講述已經(jīng)讓他有所覺悟,但他真正的醒悟是在碰到他的兒子。
他的兒子不和他相認,并不愿意服從他的安排,就像當初的他,從家里出走,沉迷要追尋自己的目標。他在追尋他兒子的過程中,不斷感受,不斷體會,也受法蘇德瓦的點撥,慢慢地微笑,看開。
原來,世間萬物不管是假象也好,真相也罷,去愛這個世界,愛世界萬物,因為愛是超越一切的關鍵。用善來對待萬物,接受他們,贊美他們,敬畏他們。
我理解的就是和自己和解,和萬物和解,一切皆為圓滿。
《悉達多》讀后感 16
萬物既是確存也是虛妄,既是未生也已湮滅,既存善也藏惡,萬物即“唵”。
悉達多初登場便是一個“完人”——“他已學會體認內(nèi)在不朽的阿特曼,同宇宙合一”,“他將成長為偉大的賢士和僧侶,成長為婆羅門中的王”,“所有人都熱愛悉達多,悉達多令所有人喜悅,所有人都對他興致勃勃”。這三句話概括了青年悉達多在精神、修養(yǎng)以及社會地位方面的卓越,從當代社會角度來說,悉達多的起點無疑是所有人想達到卻達不到的終點。可是,他自己卻不快樂。他無法回答自己內(nèi)心的疑問,他的靈魂得不到滿足,他難以獲得真正的寧靜。于是他拋棄了婆羅門的身份,成為了一個沙門,去尋找“阿特曼”(即自我)。
第一站·受苦
沙門的生活帶給他的是“忍受苦難”和“無我”。悉達多經(jīng)受暴雨、酷暑、饑餓、奔波等現(xiàn)代人難以忍受的苦修,獲得了身體的堅毅,可是他的心靈依舊未得滿足。因為悉達多逐漸意識到受苦不過是暫時的麻痹自己,從而達到“無我”的狀態(tài);與此同時,“我”卻消失了。他所經(jīng)歷的一切與他想要找到自我的的初衷有所背離。他也開始懷疑“教義”的意義。他看透了反復品讀經(jīng)書以圖得道方式的局限性。在喬達摩這里,他印證了自己的看法,于是,他決定擺脫經(jīng)書,身體力行去悟道——去體驗、感受、拷問,無論是幻滅還是永生,他直面自己,決不逃避。
第二站·沉淪
他放棄僧侶的身份,踏入俗世生活。他經(jīng)名妓的引薦成為了一名商人的文字官,他逐漸開始富有。他一開始抱著學習的態(tài)度體驗一切,但財富、酒色終于腐蝕了他曾經(jīng)堅毅的'心靈。多年以后他回首過往,發(fā)現(xiàn)自己已經(jīng)是一個平庸粗俗的中年人,他對自己感到惡心,他想到了自殺。
第三站·重生
在河邊他意圖尋死,卻被“阿特曼”的覺醒所救:他意識到自己的靈魂選了一條與一般人不同的道路——從智慧到愚昧,從堅韌到墮落。這條道路引他自殺以便造就他的重生:因為經(jīng)歷,才能厭倦,才能擺脫,才能參透。因為他不再是一個“完人”,所以他才能成為一個完人。他徹底自由,“他的胸中沸騰著喜悅”。在他的青年時代,在他見喬達摩之時,他即決定擺脫所有的圣賢法義,追尋自己的內(nèi)心;數(shù)年之后,在他破敗不堪的中年時代,他終于做到了。
第四站·佛陀
自此以后,他就棲息于河邊。他徹底擺脫了修習經(jīng)義,從凝視萬物中獲得啟發(fā)和力量,尤其是凝視流動的河水。在他漫長的老年時代,在他棲居于河畔的數(shù)十年里,他徹悟到了時間和愛的奧義。時間并非一去不回,它是過去也是現(xiàn)在;愛并非是占有,也是包容、放手;最重要的是,萬物既是確存也是虛妄,既是未生也已湮滅,既存善也藏惡,萬物即“唵”(即圓滿)。領悟至此,一位完人成為佛陀。
《悉達多》讀后感 17
今天花了一個下午的時間讀了《悉達多》,看完后有許多情緒涌上心頭。
《悉達多》副標題其實是一首印度的詩,她在豆瓣評分9.4分,是很多大v都在推薦的書籍。
書籍里描述了悉達多開始修行的道路,不斷的在尋求答案,找到真正的目的,甚至見到佛陀還是覺得佛陀說的答案沒有達到他的想法。他寧愿入俗繼續(xù)尋找答案。
悉達多沉溺于驕奢淫逸的物質(zhì)生活時,作者這樣描寫他的心理現(xiàn)實:“就像濕氣一樣,一點一點進入快死的樹身里面,一點一點多起來,一點一點把樹身腐爛掉;這個凡俗的世界和它的生活慣性也是同樣,它們一點一點地偷偷鉆進悉達多的靈魂,充滿他的靈魂,使他的靈魂變得沉重、憂郁,感到疲倦,最后沉入睡鄉(xiāng)!狈浅6嗟拿枋,一次次打到人的內(nèi)心里,把整個人物的塑造立體又一點點推動內(nèi)容的發(fā)展。
后來,他突然發(fā)現(xiàn)這不是他所期待的方式,他還是沒有找到那個期待的“我”的答案。本來想直接一了百了求死卻被他的朋友喬救了起來,他又來到曾經(jīng)免費送他渡河的船夫那里,船夫說河流會給我們答案,河流的'過去和未來都沒有一樣的,它會在每一個時刻都認真傾聽著我們。
船夫給悉達多度過了特別難熬的日子,而他也體會到,原來我們根本不需要一路在追尋著答案,他通過第二次渡河,還有和船夫的交流中,他也在渡著自己的意識和觀念,他終于明白,自己找的答案就在自己身上。
在書尾,當他的朋友喬通過悉達多看到了不同世俗的景象,那個景象就是活生生的生活,他有愛恨嗔癡,有離別相聚,有苦楚有喜樂,一切都是由這些構(gòu)成的。
我們這一生,要自己上路,路過躊躇滿志,路過困頓懷疑,路過傲慢無理,路過世俗功利,路過愛與不愛,路過幡然醒悟,路過接受理解,路過自己的一生。
終于理解為何這么多說當你迷茫和困頓的時候要去讀一讀《悉達多》每個人的感受都會不同。因為我們在生命長河里都是唯一的個體,我們只有我們自己的生活形態(tài)。
我們就是悉達多,我們在一生中都在追尋,追尋每件事的答案,追尋活著的價值,追尋生命的意義,無非這些就和當下相關。
書里提到,知識可以分享,智慧無法分享,它可以被發(fā)現(xiàn),被體驗。
同時,一個探求之人…往往只關注探求的事物。他一無所獲,一無所納。因為他一心想著探求,被目的左右。探求意味著擁有目標。而發(fā)現(xiàn)則意味自由、敞開、全無目的。可敬的人,你或許確實是位探索者。但你卻因努力追求目標,而錯過了些眼前事物。
人獨自行過生命,蒙受玷污,承擔罪過,痛飲苦酒,尋覓出路。
每一句話,就像每一個給我們的提醒。人生道路漫長,沒有過去,沒有未來。一切都是本質(zhì)和當下。
《悉達多》讀后感 18
上周讀完悉達多后,我一直處于精神富足的狀態(tài),我第一次感到精神世界的充盈和平靜感,心情也一直保持著樂觀,積極,當時的我很想直接寫下讀后感,但被瑣事耽誤一直拖延。快兩周過去了,現(xiàn)在的我心情趨于平靜,精神世界也少有波瀾,現(xiàn)在的我再來回味這本書,并寫下我客觀的評論,似乎也是個不錯的時機。
在讀這本書的伊始,我就被他詩一般的語言和簡練而優(yōu)美的文字給迷住了,如果不是它簡明線性的描述了悉達多的故事,我甚至以為我在看一本詩歌,那些整齊的排比,精美的詞匯,充滿哲理的語句,讓我一下子著了迷,我坦誠之前的我從沒有讀過這樣特別的書,也是第一次我感受到了詩意的魅力,感謝我讀的這版書的譯者姜乙,將這本德語書的美通過中文展現(xiàn)了出來。
悉達多,印度婆羅門之子,這本書講述的就是一個簡單的故事,一個悉達多從一個貴族成為沙門,從沙門成為世俗者,從世俗者成為船夫的故事。書只有小小一本,但這段故事蘊含著豐富的哲理,充滿了悉達多對人的思考,對自我的思考,對世界的思考。黑塞描述了悉達多從出世到入世,又出世的傳奇經(jīng)歷,通過他每一次重大抉擇前的契機和內(nèi)心的思想歷程,為我展現(xiàn)了一個宏大的精神世界,這個世界里面有太多佛家,道家和西方哲學的思考,我覺得,和很多文學作品一樣,這個世界里,愛依然是核心中的核心,這個精神世界展現(xiàn)了太多形式的愛,對自己的愛,對親人的`愛,對世界的愛,對世人的愛,讓我動容。
思緒良久,我實在難以形容這本書對我的思想沖擊有多大,囿于詞窮,我很難表達他是怎樣影響我的精神世界的,這有些遺憾了。但是在我讀完這本書那天的晚上,我在睡前閉著眼推導了一遍悉達多的一生和他的心路歷程時,我從心底感到震撼,感動,感到一些東西被打開了,讓我對這個世界和人生有了一些新的看法和見解,那種感覺實在美妙,讓現(xiàn)在的我依然能回味。我敬佩悉達多,我愛這個人物,我折服于他的思想,當然也折服于這部作品的作者,黑塞赫爾曼,看完這本書后我感覺我似乎找到了人生的新標桿,讓我迫不及待去了解黑塞這個人,想去讀他更多的作品,感謝這個偉大的作家,用這么美好的文字,描述了這樣一個美好的故事,在我二十多歲的時候,給了我極大的精神力量。
我向身邊的很多朋友都推薦了悉達多這本書,當然我也知道并非所有人都能沉浸在這個故事中,可是我實在太喜愛了,難以抑制自己想要分享的欲望。這本書有太多內(nèi)容值得回味,因此我會再看第二遍,等再次讀完或許又有新的見解,屆時我會再次記錄下來,細細品味。
《悉達多》讀后感 19
《悉達多》是德國諾獎作者赫爾曼·黑塞的經(jīng)典之作,創(chuàng)作始于1919年12月。此時,一戰(zhàn)剛剛結(jié)束,已過不惑的黑塞在個人生活上正處于前所未有的困難時期,時代的動蕩和個人的不幸對他內(nèi)心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和震動。每一位飽受戰(zhàn)爭之苦煎熬的人都在思考著一個相同的問題:如何才能使剛剛發(fā)生過的悲劇不再重演。
《悉達多》就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了。它講述了一個年輕人悉達多的成長與啟悟之旅。這本小說讓我深思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傳達了一種對內(nèi)心的探索和對真理的追求的主題。
悉達多是一個貴族家庭的孩子,從小就享受著物質(zhì)的富足和優(yōu)越的條件,但他卻感到內(nèi)心的空虛和困惑。他與父親相處冷漠,面對親密關系的缺失感到痛苦。于是,他選擇了離開舒適的家園,開始了尋找真理和自我的旅程。
在他的旅程中,悉達多遇見了各種各樣的人,包括那些飽受痛苦的人,以及那些放棄一切追求心靈上的自由的人。通過觀察和體驗,悉達多逐漸領悟到物質(zhì)財富并不能帶來真正的快樂和滿足感,而真正的幸福只能從內(nèi)心找到。
在他與高僧果伽摩身份的相遇中,悉達多最終達到了對生命的理解和內(nèi)心的平靜。他體驗到了內(nèi)心的覺醒,擺脫了欲望的束縛,并最終成為一個智慧和慈悲兼?zhèn)涞娜恕?/p>
這部小說引發(fā)了我對自己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事情的思考。我們經(jīng)常追逐物質(zhì)和外界的成功,但是我們是否真的找到了真正讓我們感到滿足和快樂的東西呢?通過悉達多的經(jīng)歷,我意識到,內(nèi)心的平靜和對自己和他人的關愛才是真正讓人心滿意足的事情。
第一次閱讀的時候是晦澀難懂的。但是隨著閱歷的增加,每次閱讀都會有不同的體驗,慢慢的竟然發(fā)現(xiàn),悉達多不就是那個在塵世間徘徊的我嗎?面對紛繁的世界,我何嘗不是悉達多,渴望獲得內(nèi)心的滿足與平靜,渴望尋找那個真正的我,那么何為真正的“我”?人們常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每個人不快樂不幸福其根源就在于大家每一分每一秒都生活在煩惱中。要么在悔恨過去,要么在擔憂未來。時常用對過去的不滿,來折磨現(xiàn)在的我,或者用對未來的恐懼,來驚嚇現(xiàn)在的我。
《悉達多》讓我思考人生的意義和自我發(fā)現(xiàn)的重要性。它通過悉達多的旅程展示了內(nèi)心的探索和覺醒的力量,激勵我更加深入地思考和尋找自己的道路。這本書告訴我,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旅程,通過發(fā)現(xiàn)我們內(nèi)心的聲音,我們才能找到真正屬于自己的幸福和快樂。
總的來說,讀完《悉達多》后,我被它深深打動。這是一本引人思考的小說,通過悉達多的經(jīng)歷,它探索了人們追求幸福和真理的旅程。這本書讓我反思自己的生活,尋找真正讓我心滿意足的事物,并最終找到內(nèi)心的平靜和滿足感。
【《悉達多》讀后感】相關文章:
可悉陵降虎10-06
可悉陵降虎的故事07-19
回到熱悉地方感慨句子10-27
可悉陵降虎寓言故事07-23
米達的憂郁09-03
阿讓達的幸福10-12
潘達洛斯05-22
波波達洗腦店08-19
小意達的花兒10-13
八達嶺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