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什么上北大讀后感
憑什么上北大讀后感1
我想大家都有一個夢想,但有時,卻不想為這個夢想去付出,去努力,去拼搏。但是,當我讀完這篇文章時,我才知道什么是付出,什么是努力,什么是拼搏。
當我讀到“我只覺得,我的一輩子不應該就那樣吊兒郎當的過去。”時,我讀出了主人公內心的自責,她覺得自己這輩子,不能那樣吊兒郎當的過去,也表明了她想為自己的夢想,去付出,去努力,去拼搏。
當我讀到“她一直是班里第一個來最后一個走的人。我一直對那種學生有一種莫名的排斥情緒。總想,你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死讀書嗎?我要是像你那樣刻苦學習,我早是全市第一了。”時,我感覺到了主人公對刻苦學習的同學的一種討厭的心理,同時也在高估自己的實力,覺得自己不學就能比她考得好,那是因為主人公不想努力,也害怕自己即使努力了也不比她強。
當我讀到“我簡直不敢相信那從早晨早自習到晚自習下課,一動也不動安安穩穩踏踏實實的人竟然是我自己。”時,我讀出了主人公的驚訝,也表現出了只有努力才能取得成績的事實,
這也使主人公更加相信自己,相信自己能行。
讀完這篇文章,我懂得了開如何去為我的夢想去付出,去努力,去拼搏,這是我在以后漫長的學業生涯,能夠正確地面對自己,盡情地運用自己的知識,在這漫長的學業生涯中勾勒出自己輝煌的畫面。
憑什么上北大讀后感2
在媽媽的推薦下,我讀了《讀者》中的一篇文章《你憑什么上北大》。
這篇文章的大致內容是這樣的:文章講述了一個女孩從上高中到入北大的讀書的經歷。她從全班倒數第一名進步為了年級第十二名,又一躍成為全校第一名,最后,她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北大。她的成功告訴我們目標執著不變,加上勤奮刻苦就是能成就夢想的法寶。《歷史》課本居然背到5遍,期間的艱辛與堅韌可想而知,盡管看到課本就想吐,但堅持下來了,就成功了。而且他唯一的目標就是上北大。目標的堅定也是促使他不懈努力的動力。……
從這篇文章中,我讀出了:你只要努力了,盡力了,就沒有什么不可能實現的事情,也沒有突破不了的目標。 她發生改變的契機是因為高三班主任在一次班會課上的講話:你只是懦弱!你不敢嘗試!你不敢向考第一名的孩子一樣去努力,因為你怕你努力了也比不上她!你寧可不去嘗試,是因為害怕失敗的風險。你連這一點失敗的風險都承受不起,因為在你心底,你根本就沒有把握……正是因為老師的這番驚世醒語,敲醒了懵懵懂懂的她,讓她從此勤奮好學,最終實現了上北大的目標。
我知道有些人自以為很聰明很有才氣,看不起那些認真學習刻苦努力的同學,總覺得人家是笨鳥先飛是先天不足。可是我想說,你只是懦弱!你是不敢嘗試,因為你怕自己努力了刻苦了也比不上他們。你不敢去嘗試,只是因為有失敗的風險,而你甚至連這一點風險都承擔不起,因為,在你心底,你根本就沒有把握,你只是懦弱……。這些話如五雷轟頂,劈在我頭腦中,我也是個優秀的學生,但是因為懶曾經的豪言壯志早已被懶惰麻痹了,沒有再次像作者那樣拼命狠狠的搏一搏,也許我應該再試試。
心似平原放馬,易放難收。這我也知道,這種能力要養成很難呀!我又不是沒試過,當同學下課都在玩的時候,我的下意識就告訴我該學習了,身體早已將我固定在板凳上,但是思想在哪放牧就不知道了,我很安穩但不踏實,正是該有一樣東西管住我的思想的時候了,幸虧我讀了《你憑什么上北大》讓我又獲得了自信,不能任自己的懶惰放肆下去,該奮斗啦!
光去刻苦是不行的,還得有方法。要堅持曾經成功過的方法不再放棄,要在忍不住的時候再忍一下就好了,記住了意志的力量,就是決定成敗的力量。無時無刻要告訴自己,我要走下去,我會走下去,一定的……
我相信我們都可以做到,只是少了奮斗。正是別人的事跡一遍又一遍地告訴了我們,奇跡也可以在自己身上發生的。我想,當一個人在不斷超越自己的`時候,內心的快樂是別人無法理解的幸福滋味。
我不想再去看別人的奇跡,我要自己創造去!
從此,我要改變自己,向那篇文章中的作者學習。當文中那個女孩兒能把高中五本歷史書翻來覆去背了六遍時,我可以嗎?我在心中問自己;當她為了一個認定的目標而努力奮斗時,我可以嗎?我又在問自己……
讀了這篇文章,對我的觸動很大,我反復看了不下四遍,心里在對自己說:看來我要多向考第一名的同學學習,要取長補短,要更加努力刻苦的攀登知識的高峰!
憑什么上北大讀后感3
時間飛快,轉眼間高三恐怖的如期而至。看著高一新生的到來想到我兩年前也是高一的!那時的我是那么的傻、那么的無知、那么的自以為是。總覺得自己考進了一所縣級重點高中自己就太了不起了,那時的我,一切眼高于頂。
高一那時,總會對這所高中的一切感到好奇,對即將到來的高中三年充滿了無限的期待。那時候懂得不努力就會落后、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知道家里人對我抱了很大的期望,可是還是會找各種各樣的借口讓自己不去努力、不想聽課寫練習時安慰著自己:沒事,現在才高一,可以不用努力,到了高二高三再努力也不遲,高一就好好玩個痛快。
玩著玩著,玩到了高三,而我現在只痛不快。到了高三才知道高三是個什么概念、高考又是個什么概念?它們讓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機感和緊張感。開學一個月,自己都是在“趕”和“忙”中度過的。洗臉時,時間在臉盆里趕;吃飯時,時間在飯碗里趕。上課時,我忙著聽課做筆記;寫練習時,在筆與紙之間忙得天昏地暗的。恨不得把一分鐘掰成兩分鐘來用。這一個月,忙碌而充實。
我想改變我要改變!改變以前的吊兒郎當、改變以前的心態、改變以前無知的一切!正式的以一個高三學生該有的心態來面對以后的一年。
“你只是懦弱!不敢嘗試!不敢像她一樣努力,因為你怕自己努力了也比不上她!你寧可不去嘗試,是因為害怕有失敗的風險!"這句話戳中了多少人心中的痛楚,而我也不例外。我成績不好,不敢去和好學生們比。我在努力,她們比我還要努力,甚至身邊的人都感覺不到我在努力。那就是我還不夠努力還不夠勇敢,我要更努力!努力提高自己,在提高中不斷提高。高考是無情的,現實是殘酷的,我不想以后回想起高三這一年只是無限的嘆息、不想對不起這樣青春年華的自己。
時刻謹記著我是高三的,要以一名高考生的心態和高考的狀態去迎接20xx年的高考。我不確定努力之后的結果,但我確定我努力的決心。
我現在是高三的!
憑什么上北大讀后感4
剛才,我和妹妹一起讀了一篇文章——《你憑什么上北大》。
文章主要寫的是在作者讀高二是非常不好的表現和在高三時努力奮斗的堅持的精神。在他高考之前他在復習時居然背了六遍歷史書!他自己也坦白:自己也想放棄過,但還是堅持了下來背了六遍書。俗話說的好:貴在堅持!世界上最最難的事就是堅持!但堅持就是勝利!最終的成績表明:他的努力沒有白費,他是全市第一名!
再翻回頭來想想自己:全班47個人,我只考了個第33!而且自己還不覺得有多丟人: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就是考了個第33嗎?
可是全班總共就47人,我是第30,那也就是說我成了全班的后半邊!落后就要挨打成了爸爸的口頭禪,我就成了挨打的代言人,爸爸剛開始這樣說時我還有些不服氣,可后來竟有些不抵抗了!難道自己真的就在心里默認了?就心甘情愿地當落后者、差生了嗎?現在正在放暑假,好多人都在玩,出去旅游、度假……我還知道有的人到現在作業還幾乎一筆沒動呢!作為全班的后一半,難道我就理所應當的和別人一樣出去旅游、度假……、和那些人比,不寫作業嗎?難道我就不應該趁這個時候復習復習上學期學的、預習預習下學期要學的嗎?同樣是假期,有的人會好好出去玩玩;有的人會在家養精蓄銳,爭取下個學期再創佳績;有的人則需要補補課、提前預習預習;有的人……別人都能好好利用這個假期,我為什么就不能呢?其實也是可以的!雖然說今天距離開學報到只有22天了,但我還是可以充分利用這個時間的,我打算最好可以在18號之前去這幾個地方:圖書大廈、國家博物館、首都博物館、天文館、科技館。這個暑假我的第一個目標已經實現了:學會游泳。為啥要在18號之前呢?因為我們打算在18號那天開車出去玩。第一站呢,就是蓬萊;至于最后一站呢,就是山東啦。那要是這么說來,這個暑假還是非常有意義的啦!
預習這個工作也停息,到現在為止,我下學期的英語單詞已經被的差不多啦,數學、物理、語文也沒有擱下。
有了勤勞、刻苦、堅持、努力,祝我也能考上北大!
憑什么上北大讀后感5
昨晚偶然翻讀20xx年第24期的《讀者》,里面有一篇賀舒婷的文章你憑什么上北大?,應該是她自己寫自己,寫得很好,也道出來一個很普遍的現象:那就是你要想學習成績突出,刻苦、堅韌是一定需要的。
在文章里,賀舒婷拿出在她自己學習成績第一之前的一個對比對象,就是那個瘦小、戴一副黑邊眼鏡、趴在書桌上的身體有點佝僂、永遠是第一個來最后一個走的人。賀舒婷排斥這樣的人,認為那是一個死讀書的典型,沒什么了不去,自己要是也付出那么大的精力,也能拿第一。這就是對自己的激勵,也是一種強化自己精神的做法!不服可以,但你必須超越,如果你超越不了那個瘦小的女孩,那自己的話就是大話了。好在賀舒婷做到了,她自己也變成第一個來最后一個走的人,成績自然也飛升至第一,進而考取北大。
這是典型的學習成績突出學生的三種類型中的兩種,還有一種就是天生聰穎,不需太多刻苦,學習成績突出而且很全面的學生。
或許成才的道路上還有會其他類型,但是這三種類型在學生中最普遍。
那個瘦小的女生付出了常人沒有付出的刻苦,而且學習得法,老師對她也很好,她經常考第一就很說明問題!但是換一個人,也是這么刻苦,或許成績并不突出,也考不上好大學,問題或許在于他(她)學得不得法、沒活學、活用、學得有點死。我舅舅的一個男孩子就是這種類型。但是他身上的刻苦與堅韌伴隨著他,雖然沒考上重點大學,但工作和生活也比平常人強得多,因為他對自己要求高。
賀舒婷的心理素質不錯,經得起老師的挖苦和指桑罵槐,心里憋著一個不服輸的勁頭。她代表一大批學習成績中等偏上的學生的走向:那就是你如果能付出別人承受不了的刻苦,你也能成功!但是很多學生說得到卻做不到,因為刻苦是折磨人的,一般人受不了。我上中學的時候,我們班上一個女生就是能經得起折磨的人,我們再怎么早到學校,都會見到她站在教室外的角落背課文,英語每次都考滿分,大家都很嫉妒,但沒人和她比刻苦的。
天生聰穎、不需要太刻苦、成績卻很全面的學生也有,但是這屬于另類,身上不知道怎么遺傳了父母身上優秀的隱性基因,在他(她)身上顯性了。所以這種情況別的學生比不了,也不要和他比。確實沒法比!因為他悟性太高、老師班上講完他就會了,下課就玩。你如果下課也和他一樣去玩,他成績還是那么突出,你卻下臺階一樣走下坡路。我坐火車遇到這么一個學生,沒參加高考就被山大挖去了。據他父親講:孩子從不在課下學習,不是參加學校的活動,就是組織足球隊和其他學校比賽,音樂還特好、演講也不錯,盼他能在家學習就像盼太陽從西邊出一樣不可能。這樣的孩子你比得了嗎?
所以每個學生都應該根據自己的情況規劃自己的路,老師、家長和同學都是能幫著你做規劃的人。如果你規劃做得好,你又刻苦、堅韌得去付出,你離成功也就不遠了。
賀舒婷不是一個特例,會是一個群例。
憑什么上北大讀后感6
北大這個學校每一個人都想進去上學,因為那是一所很好的大學,想進去也難,這篇文章我在讀者上看到。
這篇給我的映像很深刻,這篇文章主要寫了“我”在高二時選擇了文科,因為那一次的班會,班主任的一句“你只是懦弱!”“我”決定嘗試努力一個月。從那以后一個月,從早上六點到晚自習上課最踏實和安穩的竟然是自己,在期中考試時,“我”破天荒考了個第一,之后“我”再也沒有改變過學習的態度和方法,只有一個詞:刻苦!在高考前“我”把5本高中歷史書背了整整六遍,邊背邊掉眼淚,但我堅信堅持是世上最偉大的品質。踏入高考考場時,我很平靜。考完后“我”心依然空無著落。以為我相信一切真實的感知都是要以淚水和痛苦作為代價的。
是的,這篇文章中說道,哪怕北大只有一個招生名額,為什么考中的那個人不是我?在生活中我們也要多問問自己問什么表揚的或錄取的不是我?每一個人都有一個機會,關鍵是在于你有沒有把握或用好這次機會,機會你會遇到很多,發現了它就要牢牢抓住。這篇文章告訴我們在世界上沒有什么是“絕對辦不到”,僅僅是因為你沒有去努力嘗試而已。在學習中,我們也要像她一樣為了一個目標而去奮斗,向那個目標前進。
覺醒吧!為了一個目標去奮斗吧!這個目標會成為你精神的動力,這也是需要你為此付出代價的,光有目標是不夠的,還應付出行動。
憑什么上北大讀后感7
昨晚讀《讀者》第24期,看到那篇《你憑什么上北大》。讀后感受頗深。
文章講述了自己從上高中到入北大的讀書的經歷。她的成功告訴我們目標執著不變,加上勤奮刻苦就是能成就夢想的法寶。《歷史》課本居然背到5遍,期間的艱辛與堅韌可想而知,盡管看到課本就想吐,但堅持下來了,就成功了。而且他唯一的目標就是上北大。目標的堅定也是促使他不懈努力的動力。
掩卷深思:早年讀書時期的我們深處農村,渴望擺脫貧困的生活,希望靠自己的努力改變命運,何嘗不是早起晚睡,冷桌子熱板凳熬過來的?記得冬天帶的饅頭凍得像個冰坨,根本沒法下牙咬,只好泡在稀得可以照出人影的玉米粥里,一周也不曾買菜吃,更不要說營養了。因為有目標,所以不斷地提醒自己要努力,要努力。寒窗三年,如愿考入師范學校的那一刻,所有的付出都成過眼煙云。正如作者最后所言:沒有不可能。前提是你必須全力以赴。
看看今天的孩子,生活條件越來越優越,冬天暖氣,夏有冷氣;營養全面,但刻苦學習的盡頭似乎太缺乏了。所以,趕緊把文章推薦給準備中考的女兒,希望讀過后他能有所感悟,能煥發學習的刻苦。
憑什么上北大讀后感8
這是一個普通女孩記述了靠自己的艱苦拼搏在兩年的時間內創造北大奇跡的。文章本來我看到文章的題目后覺得這又是一個浪子回頭的奇跡故事,但靜下心閱讀后才體會到了很多道理。她和別的北大生不同的是,她在高一的時候是個自甘墮落、自欺欺人的學生。她迷茫、沉淪,就像剛開始吸毒的人一樣,開始可能只是好奇心指使,而后來就慢慢成了習慣,最可怕的是明明知道自己這樣子不好卻抵抗不住誘-惑,任憑毒素慢慢腐蝕著自己的身體,就放棄了掙扎,習慣了這種習慣。而她高二時才開始醒悟,覺醒的理由很簡單:“覺得自己的一輩子不能就這樣過。”讀到這的時候,我突然想到了我們政治老師在第一次月考結束后跟我們說的一句話:“那些在初一二三很乖的學生在到了初四后就想,我都聽了三年的話了,這一年就不要那么聽話了,而那些調皮了三年的學生又想,我都皮了三年了,這一年就好好學吧。”也許只有經歷過人生最頹廢的時候才會得到最深的感觸吧,她想要開始學習了。第一次月考,她考了全級第12名。可這并不能滿足她的野心。她對那個整日只知道死讀書的年紀第一不屑一顧,可這時候,一次班會又讓她更上一層樓,這次考試的大跨越和她平日表現出來的自以為是讓她的班主任老師忍不住在班會上側面批評了她。而這個批評,卻讓她心頭一震。為什別人可以我就不行?本著拼一拼的態度,她開始了一個月的努力學習。行為改變習慣,一年來養成的壞習慣想在短短幾天內改掉是不現實也是不可能的。但她仍然靠著自己的毅力堅持了下來。第二次月考,她真的用行動向大家證明了自己。就從這一次往后,她徹底改變了自己。她用行動改變了習慣。他的野心真的很大,對于她那所上三本都難的學校里,她卻毅然決然的選擇了要上北大,“我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會考入北大以外的哪所學校。”她的自信讓我佩服。她也真的沒有在說空話,她考上了北大。
上帝總是公平的,你付出了多少就會收獲多少,他為你關上了一扇門同時也會為你打開一扇窗,當你放棄了一些東西也會得到一些東西。而你只要努力了就一定有回報。
無論是政治老師的話還是這個姐姐的親身經歷都讓我深有感觸。就拿我自己舉個例子吧。我想我就屬于那種乖了三年想在初四變壞的學生吧。還有半年我就要為我的初中生活畫上句點了,這三年半來,我的成績真的是一波三折。初一的時候,是小孩子不懂事,不知道要好好學習,總覺得自己做的很不錯了,自傲自滿,可實際上還差一大截。而初二的時候,隨著年齡的增大,自己也懂事多了,知道開始學習了,所以那時候的成績上了一大步。再后來,到了初三,慢慢總結出自己學習方法的我,發現了學習了樂趣,越來越愛學。直到現在我也認為那時候的學習是我初中生活里狀態最好的。可是花無常開時,從初三的下半學期開始,我的成績就走了下坡路。那段時間里我就像那個姐姐高一時一樣,上課睡覺、聊天、看小說、吃零食,晚上一到家就上網,作業想做就做,不想做就早上去學校抄,自己也知道這樣不對,卻也像那吸毒品一樣,無法抗拒,無法自拔,眼睜睜的看著自己陷深,也只是麻木的看著。那時的我和高一的她真的很想,她是要從壞變好,而我是從好變壞。半年后的現在,我看到了這篇文章,甚至有點遺憾為什么不早點看到。我用了半年來解決我所所存在的問題。也用了五分鐘的時間看了那篇文章又激勵了自己。靠天靠地真的不如靠自己,只要你從內心想學了,一切都不是困難。希望大家都能仔細的看看那篇文章,也許它會使你產生巨大的變化。
憑什么上北大讀后感9
大學,這個詞給過多少人幻想、希望和努力。有次我不小心從網上看到一篇文章——你憑什么上北大。剛看到這個標題時,令我很震驚。這個標題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向來是個不愛看書的人,看篇作文都跳著看,可當我看這篇文章時,我一字不漏的看了幾遍。
文中寫了“我”在高二時選了所在中學最爛的文科班。在一次班會上,班主任用“潛臺詞”批評了“我”,我卻厚臉皮地做到置之不理,可當“我”聽到“你只是懦弱”時,“我”便試著努力學習一個月,而后便不敢相信,從早上六點一直到十點晚自習最安穩、踏實竟然會是自己。在之后的一次考試,“我”竟破天荒地考了第一。之后“我”一直沒改變過態度。高考前,“我”把五本歷史書背了六遍,邊背邊哭。“我”總能在崩潰邊緣把自己壓下來,“我”依然堅信這個世界上沒有不可能的事情。
是的,我們總是要學會放棄一些東西,才能得到另外一些東西。作者的這句話讓我讀懂很多。正所謂:有舍才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