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禪山記讀后感
游褒禪山記讀后感1
倚靠著山洞,凝視著幽深的洞門,清風徐來,帶來絲絲寒意。白袍浮動,舞動著我在山洞里的所見所感。突然豁然開朗,舒開了微皺的雙眉,以枯敗的樹枝做筆,蹲下,即興在泥土上留下龍飛鳳舞的大字來:“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予之所得也”。反復吟哦,禁不住仰天大笑。整個游歷過程中的點點感觸,凝在筆下,流淌到了血液里……
藍天,奇洞,清風,舞動的白袍,思索的學者和那句充滿哲理的話,構成了我讀《游褒禪山記》所有感觸。閉上雙眼,任憑想象翱翔,定格在臨川先生融合于天地,爽朗大笑的畫面里。
進一步的思索,不禁有所感慨,漫漫的人生之路不正如游山?要成為有所成就的人,就得立志于“險遠之地”,即便不達頂峰“極夫游之樂也”,“盡吾志”也可以無怨無悔矣。
害怕火把會滅是很正常的想法,但是無畏的退縮卻終究導致沒有看到山洞中最令人好奇的美好風景的機會。生命每個人都有一次,有志的人才可以讓生命之花長開不敗。只有那些“衣帶漸寬終不悔”的人才能經得起風雨人生、不懈進取,便有“乘風破浪,直掛云帆濟滄海”的時候,讓生命之花長開不敗。
堅定的意志,是造就成功的法寶。縱觀古今,事例不勝枚舉。司馬遷在莫大的恥辱中含冤譜寫史記,蒲松齡屢試不第卻屢敗屢戰,一本聊齋家喻戶曉,達爾文耗時22年寫成進化論,愛迪生幾千次的嘗試發明了燈絲……輝煌的成就,緊緊源自于一個很簡單的道理,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我曾深深感慨臨川先生的命運。才情四溢卻官路坎坷,他嘔心瀝血的致力于改革變法之中,緩解人民疾苦問題,但是,卻終究應為觸動了大地主大官僚階級的利益,欣欣向榮的變法還是被扼殺在萌芽之中。臨川先生的郁然病逝像是一記重錘深深觸動了我的心,我彷徨,我迷惑,但是讀完《游褒禪山記》的同時我也深刻的明白,并不是所有的夢想都來得及實現,但是要想得到美好事物的回饋,就一定要制定目標并且朝著這個方向去拼搏……
范仲淹曾說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們人生治學的同時樹立自己的志向,明確自己的目標,并為之努力奮斗,那么即使我們沒有獲得預想的成就,又有何遺憾呢?
游褒禪山記讀后感2
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此為志也;繩鋸木斷,水滴石穿,此為志也;游山覽水尚需有志,人又豈能無志也?
讀罷了《游褒禪山記》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像平靜的湖面投進了一塊石頭泛起一圈圈的漣漪。作者獨具慧眼,闡明了“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這個道理。想一想,在古今中外的名人哪一個不是有“志”才成功的?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瑪麗。居里為了提煉“鐳”,不怕失敗,一次又一次地實驗,取得了成功;童弟周為了努力學習,在路燈下刻苦努力,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愛迪生為了發明電燈,試了1000多種不合適的材料,當時有人取笑他,但他全不顧及這些,努力地堅持,才選用了鎢絲;李時珍為了寫《本草綱目》,自己試償草藥,花了27年才著成了這本書……
然而想一想自己,做了一個又一個計劃,卻沒有一個能夠堅持下來的。就拿前幾天的事情來說吧。我原本制定好了早上七點起來背單詞,但因前一天多看了幾眼電視,而一覺睡到天亮,媽媽叫我起床,我回了聲“煩死了”便倒頭就睡,這還不算什么,早上吃完飯,本應寫作業,卻看起了漫畫書;下午補習后回家,本應該上網學習,卻打起了游戲;晚上也應作題,可我卻看了電視。一個“天衣無縫”的計劃就這樣被我的懶惰給“泡湯”了,比起那些名人,我真實無地自容啊。
讀了這篇文章,我深知無志者的后果,所以我要改正這些毛病,有志者事竟成。我會成功的。
游褒禪山記讀后感3
最近剛學習了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讀后第一感想是哪個怠而欲出者很冤枉。首先想為大家解釋一下:怠,懈怠之意也。這懈怠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為松懈懶惰。
或許那位先輩是膽小了一些,松懈了一些,懶惰了一些,但他一人說如果不出去火把就滅了。結果一起游玩的人都出來了。而出來的人又有人責備這位先輩。連作者王安石也感覺后悔聽了這位先輩的話。但這一切都應讓這位先輩來承擔嗎?
非也,非也。這位先輩只是一句意見性、提示性的話,又沒讓其他人非得跟著出來不可。其他三位完全可以不跟著出來嘛。是擔心他一人出來有危險嗎?那可以由一人陪同,其余二人繼續自己的游玩嘛。是因為給怠而欲出者面子,所以不好意思回絕而跟著出來嘛?本人估計其他三位也有些擔心也有些怠,只是因為面子不好意思說罷了。有敢說的了,也就有了個臺階下了。但最后敢說出心里想法的人卻因為火未滅未發生危險而成了被責備的對象了,成了背黑鍋的人了。
我們假設一下,如果那四位先輩們聽了怠而欲出者的話后,都沒有采納而沒出來繼續往前探索,而火把真的滅了。他們很難出來,他們就又會說還不如聽某某某的意見早出來呢!()然后再責備第一個提議繼續往前走的人。如果由于前面氧氣含量低,或遇到一只生活在洞里的猛獸而生命遇到威脅的.話,那么他們可能會非常之痛恨那提議繼續往前走的人。
我發現他們缺乏一種自我批評的精神,只學會了批評。尤其作者王安石,不止缺乏自我批評的精神。他游玩完了,也領會了志、力、物三者的關系。為何不重游一次呢?而是去后悔聽了別人的話當時三十四歲的他不會力不足吧?你發了一大堆感慨。感覺你啥也明白了。你不會沒有志氣吧?當時人舒州通判的你不會沒有外力吧?不會買不起火把找不到人和你再做伴吧?既然照你所說。你力志、物都有為何不重新游玩一次,游到不悔呢?你或許會說當時天色已經晚,或許這是一篇追記,寫的時候早已經離開那了。噢,停,想不做理由很多。我就感覺奇怪了。你——王安石!為何只會發感慨,講道理?為何自己不去堅持不懈?為何自己去后悔去悲哀?難道你做的非常好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你當時不就應該實驗一次,憑何去教育他人呢?
你——王安石,應該當時就得準備重游一次。游到不悔為止!
游褒禪山記讀后感4
學過《游褒禪山記》,王安石的形象在我眼前久久揮之不去。作為一位文人,他有著卓越的成就;作為一個改革者,他犯下了太多不可饒恕的錯誤。或許提到改革,多數國人會以為是歷史的進步,但王安石所締造的“新法”,卻永遠被歷史所唾棄。選定了錯誤的方向,還打著“盡吾志”的招牌不懈地追求,這必然會為社會帶來深重的災難。
王安石的那番“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言論,無疑閃耀著“變革的光輝。而他“盡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諄諄教誨,亦映照著王安石闊達的胸懷。但王安石真的可以問心無愧嗎?我想,后人對王安石的評價大抵是言過其實了。
讀罷《游褒禪山記》,憶及《宋史》中對他和新法的種種惡劣評價,我掩卷沉思良久。忽然我發現王安石竟是那樣虛偽。
縱觀王安石的變法,條條皆是對百姓的壓榨甚至于是對百姓的勒索。至于興修水利,開墾農田,則是勞民傷財的面子工程。神宗時,有一年天下大旱,餓殍遍地。有御史將百姓的饑苦稟明皇上,痛陳賦稅之重,王安石不顧眾人反對,將那位御史發配從軍,并借堯舜之事鼓勵皇帝以保全新法,敢問王安石,這就是您所說的“天變不足畏嗎?”一位合格的政治家,進退榮辱,皆當有范公“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胸襟,安能為了個人的得失而忘卻天下百姓,懲創正直之人?司馬光掌握大權之時,尚能為王安石求得一謚號;而新黨掌權之后,盡想對司馬光等人開棺戮尸,由此可見王安石的狹隘自私。
以王安石的觀點,新法不成,是因為他“盡吾志而不能至。”但在變法之前,他卻三番五次拒絕朝廷任命;在罷相之后,他又多次辭職,這實在不能算是竭盡全力啊!
沒有范文正公的胸襟;沒有林則徐的正直;沒有譚嗣同的英勇,王安石注定只是一個禍亂國家的小人,而非萬民景仰的賢者。
游褒禪山記讀后感5
今天我讀了一篇古文:《游褒禪山記》。它是我國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寫的一篇游記。
這篇文章通過記述游褒禪山華山洞的見聞,說明兩個問題:一是做事不能淺嘗輒止。半途而廢,要深入探索,百折不回;二是不能道聽途說。以訛傳訛,主張探求本源,沉思慎取。
文中寫到“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然力足以至焉,于人可譏,而在已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意思是:道路平坦而距離又近,那么游人就多;道路艱難而距離又遠,那么到的人就少。然而世上的奇特雄偉,壯麗怪異,不同尋常的景象,常常在艱險遙遠,而又是人們很少到達的地方。然而能力能夠到達卻沒有到達,別人就可以譏笑他,而自己應該感到后悔;盡了我的努力也還是不能到達,那么就沒有什么可后悔的了,誰又能來譏笑呢?
“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學習也是這樣,遇到困難不氣餒,要勇于面對困難,找出解決困難的辦法,來戰勝它。只有這樣學習才能取得優異成績,對所作所為不后悔,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游褒禪山記讀后感6
北宋文學家王安石有一篇游記,叫《游褒禪山記》。這篇文章我很早以前就讀過,是講作者游褒禪山的所見、所聞、所想。前半部是記錄當地的一些風景和山的來歷,后半段講自己游該山的經歷和感想。這次讀后仍有啟發,尤其是后半段。
前兩天跟一個搞攝影的朋友聊天,聊起他們一行自駕西藏的經歷,聽來有點意思。
十幾年前,國內旅游還不發達,旅行社很少,也沒那么多人旅游。更沒有開西藏旅游線路。
我這個朋友和另外幾個人湊錢買了三輛舊北京212吉普,經過一番拾掇,基本能跑,一行人準備好行裝自駕上路了。他們從格爾木走青藏公路,一路走走停停,遇山爬山,遇河過河,還算順利,總算安全到達拉薩。那時,走青藏公路進藏比川藏公路路況好點兒。
到達拉薩后經短暫休整,他們驅車前往某地。在返回拉薩的途中,他們要經過一段像汶川地形結構那樣的碎石山路。天已近黑,有人建議第二天天亮再走,也有人執意連夜趕回去。他們最終還是走上了夜路。
山路狹窄,一邊是山石松動峭壁,另一邊是深不見底的懸崖和峽谷里湍急的河流。汽車走在漆黑的山路上,車燈的光線像螢火蟲一般。事后他聽當地人說,那條路經常塌方并山石滑坡,白天也時常有車翻下山澗,夜晚當地人更是不敢開車走這條路。當時,車上除了司機全神貫注地緊握著汽車的方向盤,其他人都處于緊張狀態,大氣不敢出,只想盡快安全到達目的地。
我問他,你作為一個攝影工作者,為什么不把當時的情況記錄下來,他說:“嗨,哪還顧得上啊!”
我由此想到,做任何事都需要有點獻身精神,攝影工作者也是如此,沒有這種精神,是拍不出好照片的。新華社記者在巴格達,頭頂“飛毛腿”,泰然自若。假如我的這位朋友當時能拿起相機把那段經歷記錄下來,現在看看,一定會覺得非常珍貴,因為他拍到了別人拍不到的東西。
王安石寫道:“古人觀之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要想拍到常人所拍不到的東西,除了要有超長的觀察力,還要付出比常人更大的勞動的忍受更大的痛苦,要去常人去不了的地方。我這個朋友所走的路連當地人都不敢走,別人就更必說了,可堪稱險遠。達到了險遠,沒能有記錄下來,于人為可譏,而在已為有悔,落俗了。
讀點古人的東西,還是有收獲的。
【游褒禪山記讀后感】相關文章:
《游褒禪山記》說課稿11-30
游褒禪山記課文翻譯03-24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原文04-01
《游褒禪山記》古文賞析10-07
《游褒禪山記》說課設計05-01
《游褒禪山記》導學案設計04-01
《游褒禪山記》的全文譯文03-15
游褒禪山記的主旨是什么?06-24
高中語文《游褒禪山記》說課稿04-16
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閱讀答案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