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送東陽馬生序讀后感范文
有關送東陽馬生序讀后感范文1
《送東陽馬生序》這篇文章是宋濂寫給正在太學讀書的同鄉晚輩馬君的一篇序文,本文主要介紹了自己的學習經歷和學習態度,勉勵其勤奮學習,成為德才兼備的人。
讀了本文深受啟發,首先:這篇文章告訴我們,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須要勤奮、專心,“天道酬勤”嗎。其次:要不怕困難,勇于克服一切艱難險阻。三:從宋成才而同舍生平庸的事實來看,恰好印證了“苦難是一所最好的大學”“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四:莫要有攀比之心理,以失真正之自我。五:做人要講誠信,可從“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一句看出。除此之外,我認為促使寧走向成功的一個根本原因,那就是宋心中有夢,一個使自己拋除一切的夢。
有關送東陽馬生序讀后感范文2
宋濂的確心理素質好。
我常常在想,假若宋濂至死依舊沒能等到新王朝建立,他會不會覺得冤枉?因為他被朱元璋召入朝廷修《元史》時,已經59歲,他的人生還有12年結束,或許宋濂真的就被歷史淹沒,宋濂當初求學所承受的,還會被后人記得嗎?宋濂大概承襲了少時即愛好讀書的秉性和愛好,真的就堅持下去,并成為大家,這或許,是歷史給宋濂最好的回報,讓他的人生延長了13年。
我想,假如歷史真的殘酷一點,宋濂沒有等到那一天,他也不會后悔當年為求學所付出的艱辛的,或許他會給后人留下一部書,又或許,他僅僅給后代留下一段佳話,又或許,他什么都沒留下,但他從此,就有了另一番境界和胸懷。宋濂不會后悔的,我知道。
吾輩當自勉!或許,這也算我們跟著馬生沾的光吧。
有關送東陽馬生序讀后感范文3
讀了《送東陽馬生序》才知道古人讀書求學的艱難。作者宋濂首先敘述自己求學的種種艱辛,然后聯系馬生求學的優越條件,最后贊許馬生的謙虛好學,表達對他的期望和勉勵之情。
看來,古人這種謙虛好學的精神,我們的確還須努力學習才是。我們實在是太幸運了。有學校可進,有老師可請教,只要你虛心學習,老師定會傾囊相援,且無后顧之憂,即不必像古人之“手錄”,又不用“負篋曳屣”,因此,“其業又不精、德有不成者”,責任在于自己。
宋濂不愧為明初詩文三大家之一。在封建社會,能像宋濂這樣德隆望尊的官員寫如此毫無教訓人味道的序給同鄉晚輩,恐怕也不多見。雖愛才之心,人皆有之,但如果宋濂少時沒有經歷過求學的種種艱辛,怕也不會有這么多的感慨和叮囑。
我欣賞宋濂那句“其業又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的名言。
愿我們努力從古人那里汲取知識和力量,勤奮學習,做一個有益于社會的人。
有關送東陽馬生序讀后感范文4
讀了這篇文章,我想到了現在一些學生犯了錯誤,當老師教育他們時,這些學生不僅毫不理會,還露出特有的“招牌”動作——翻白眼。把頭轉向一邊,抖著腿,時不時還瞪老師一眼,甚至“出口成臟”與老師對著干。這種師生之間因尖銳的矛盾而發生的沖突幾乎每天都會在我們的身邊上演,每當這個時候,我就會想,現在的師生關系是怎么了?我們國家是以“尊師重道”為光榮傳統的啊!孩子對事情的認知是由淺入深的,他們在生活中有很多行為習慣是需要教育者(包括家長,老師,學校,社會)糾正的`,他們的很多認知是需要教育者引導的,這當中,老師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老師是一個國家精神文化的傳播者,為什么他們的教育對很多學生的效果卻是那么微弱呢?這種微弱背后的隱患讓人擔憂啊!人們常說,老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他們無私地授予無知的孩子們以知識,而這些學生卻“恩將仇報”。當這些學生看到宋濂的尊師態度時,會不會為自己的這種無知可恥的行為感到羞愧呢?
當宋濂拜師后,看到同學們都穿著綢緞,戴著珠寶“燁然若神人”,并沒有感到自己寒酸低微,而是依然沉浸在學海中尋求知識,探索奧秘,求得真知。這是“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而我們有的同學卻相互攀比:比吃、比穿、比玩、比打扮。好像別人比自己的衣服漂亮、昂貴,就感到臉上無光;吃的比別人差、零花錢比別人少,就會覺得沒面子。錯了,大錯特錯!難道你的學習成績比別人差,只因為你比別人穿得光鮮、時尚就會讓人把你看你“天才”嗎,就會原諒你的愚鈍和懶隋嗎?
我們應該向先哲宋濂學習,學習他勤奮苦讀,遍觀群書,鍥而不舍“弗之怠”;學習他尊師重教,援疑質理時,“俯身傾耳”;學習他不慕虛榮,一心向學,日后“業精德成”。
或許我們不能取得像宋濂一樣的成就,但我們可以在先賢光芒照耀下做一進取向上的人。
有關送東陽馬生序讀后感范文5
宋濂是我國明初文學家,今天我便學習了《送東陽馬生序》一文。
宋濂小時候,有次天氣寒冷到連墨汁都凍成堅硬的冰,可他仍堅持認真讀書學習,一方面表現了他學習刻苦,而且具有很強的責任感,信守承諾,不敢違約。單是最后一點就非常值得我們現代人學習,正所謂“一諾千金”,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像宋濂那樣守誠信,那么我們這個社會就會呈現一派非常和諧的景象。
勤奮刻苦,這大概是每一個學生應該做到的吧!不過,現在的我們大多是溫室里的花朵,家長的呵護,自己的嬌慣,何談“勤奮刻苦”一詞?很少有人能像宋濂那樣不為貧窮而自卑,只為學習而快樂!讓我們心存夢想,腳踏實地的一點一滴做起,告別浮華,告別懶惰,擁有“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的氣魄,努力拼搏,奮斗一生!
有關送東陽馬生序讀后感范文6
讀書的目的是什么?很多時候我們老師(包括家長)對學生灌輸的是一種功利的東西。為了工作,為了生存,為了離開農村,為了過上幸福(物質上)的生活……
教育應該是為學生的成長奠基,為學生有質量的生命奠基。讀書能夠帶來很多功利性的東西,但這并不是讀書的目的和結果。
在教《送東陽馬生序》中,宋濂的讀書經歷應該給我們很好的啟示。在封建社會,學而優則仕,在宋濂看來并沒有把讀書當作解決自己生存的手段,他說“以中有足樂而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這“樂”是一種讀書之樂,是一種精神之樂,是一種收獲之樂。
宋濂開篇即說“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即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宋濂是怎么讀書的?借別人的書,無論天多寒冷,都要在規定的期限內完成。宋濂從一開始就顯示出了一些成大事者必有的素質:好學上進,講信用,積極主動,能吃苦,能堅持。
再來看我們的說教,學生始終處在重壓如同面臨幾座大山,哪來的愉悅之感,哪來的讀書之趣?
作為教育工作者,如果我們不能明白這個道理,如果我們還是停留用讀書對學生進行物質利誘上,那么我們的觀念已經嚴重停滯在以后。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和中長期發展綱要都要求我們要德育為先,育人為本。對學生說實在的話,對學生的精神引導,讓學生處在正確的價值觀中去學習,不僅對現在,對將來也是很有必要的。
應試教育已經讓教師異化了,讓教育異化了。
教育只有回歸真實,教育才是真教育。
【有關送東陽馬生序讀后感范文】相關文章:
送東陽馬生序教案11-06
讀了送東陽馬生序有感10-16
《送東陽馬生序》課文原文06-02
《送東陽馬生序》教案?+說課稿05-03
《送東陽馬生序》教學實錄04-22
關于《送東陽馬生序》讀后感最新02-08
關于《送東陽馬生序》讀后感通用02-08
《送東陽馬生序》精品教學設計06-06
《送東陽馬生序》優秀教學實錄06-06
《送東陽馬生序》原文及翻譯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