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為師之道》讀后感
在這些經驗和感受中,“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是作者從教的出發點和宗旨,也是作者取得突出成就的重要原因。下面是小編我為您準備的“《我的為師之道》讀后感”,歡迎參考,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
《我的為師之道》讀后感一
最近讀了于永正先生的《我的為師之道》,感慨頗深,讓我不由地反思自己的不足之處。
這本書總共分十個章節,第四章的童心未眠、第五章的行無言之教的內容給了我很大的啟示。因我一直教低年級,學生年齡小,活潑好動,經常視課堂紀律若無物,這是低年級學生剛入校門的特性。童心未眠的標志之一是始終保留孩子般的好奇心;做一個有“孩子氣”的教師。其實于老師所講的童心未眠還有更深的一層意思,那就是理解和體諒學生。記得有一次,于老師班上一個孩子遲到。于老師在班上放肆的表揚那遲到的學生。當時,班上所有的學生都問,為什么遲到還要在班上放肆表揚呢?于老師當場回答學生說:“你們哪個有勇氣遲到了,還能像他那樣大大方方走到教室門口,還有如此膽大的喊聲報告。是你們肯定會躲在某個角落哭臉。”就這樣,那調皮學生再也沒遲到了。回想當初我教一年級時,我的一直嚴格要求學生,上課不準說話、不準調頭、不準做小動作。若干個不準之后,其實效果并不理想,學生在課堂上想做卻不敢做,想說卻不敢說,整個一節課下來,學生死氣沉沉,毫無積極性可言。
我想對待所有的學生,我就是教學能力并不是他們所吸引的地方,我想“微笑”才是低年級學生所需求的。于老師說,“溫”就是寬容、大度、有氣量、不計較。我非常喜歡于老師的那句格言:“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這對于低年級教師是多么的重要。他們剛剛離開父母親溫暖的懷抱,他們需要這“溫”;于老師告訴我們做一個甘草。甘草有三個特性。作為老師除了和藹可親,溫文爾雅,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要“嚴”;那么在這“溫”與“嚴”之間還要講究一個“度”。
于老師在本書中還講訴了自己從教生涯中的一些教育故事,1、不背手;2、主動和學生打招呼;3、課間和學生一起玩;4、到學生家里走走;5、經常講故事和笑話;6、幽默;7、努力讓微笑成為自己的名片;8、做值日;9、一旦做錯了事,公開承認自己的錯誤;10、定期征求學生的意見和建議。看到這里,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內心。
和孩子一樣,有什么不好?于永正先生作為一個全國著名的特級教師,都能如此要求自己,為何我不能。師生關系是平等的,我們要理解學生,不妨放下架子,不居高臨下地俯視學生,不帶有色眼鏡評價學生,在教學中實現“平等對話”。于老師就是這樣用一件件平凡的小事,一句句樸實的話語,贏得的學生對他喜歡。
《我的為師之道》讀后感二
暑假,我拜讀了全國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老師教育文集中的一冊《我的為師之道》。這本書,是于老師的“封筆之作”,是他從教五十多年的全面總結,是一名小學教師在教壇上辛勤耕耘數十年的`心得與經驗。在沒讀這書之前,我感覺像這種教育著作的書,理論性都很強,內容晦澀、費解,是很難讀的,但是讀了之后感覺并不像我之前想象的那樣。這本書,語言平實,事例鮮活,讀這本書就像讀故事和小說一樣,引人入勝,很多地方能讓我們產生共鳴,不免嘖嘖稱贊,佩服于老師對教育的熱愛和全身心的投入,贊嘆于老師教育藝術的高超。
二十年前,初為人師,我的心底就有一個愿望:做一名讓學生喜歡的老師!所謂“親其師,信其道”,讓學生喜歡是教育的第一步。教師想讓學生喜歡,首先要喜歡學生。“喜歡”是相互的。老師喜歡學生,學生會加倍地喜歡老師。每個學生都渴望得到老師的喜歡,但要老師喜歡每位學生,確實很難,可是,若像美國教育家拖德威特克爾說的“做出喜歡他的樣子”則比較容易。于老師在書里道出了讓學生喜歡你的五個秘訣:
秘訣一:老師要讓每個學生都感到你喜歡他。其實,每個學生,不管是高年級還是低年級,不論是男生還是女生,都十分在意老師是否注意他。如果你的行為并不說明你喜歡他們,那你無論多么喜歡他們都沒有用。但是,如果你的行為表現出你喜歡他們,那么,無論你是否真的喜歡也無關緊要了。其實,做出喜歡學生的樣子很簡單,可以是一個動作,一個微笑,一句話,一件小事,一件小禮物……總之,一定是“行為”。
秘訣二:老師要有點孩子氣,童心不泯。張光鑒曾說:“要蹲下來看學生,老師要和學生相似,而不能要求學生和老師相似。”擁有一顆童心,對學生就多了一份理解,就會知道,學生喜歡什么,渴望什么。班里曾經有兩個男生在我的教鞭上涂滿了粉筆,想看我拿起教鞭時兩手“雪白”的樣子,結果我真的中招了!我馬上伸出手掌在他倆臉上一按,結果這兩個人都成了發面饅頭一樣,那場面別提有多歡樂了!從那以后,孩子們明顯和我親近了許多。擁有一顆童心,才能真正走進學生的心。
秘訣三:身為教師,要身正。德高為師,身正為范。正如孔子所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善于效仿是小學生的基本特點。老師就是一本教科書,一旦出現在學生面前,學生們的目光就像雷達似的,無時無刻不在追隨著老師,并不由自主地模仿老師的行為。無論是儀表、書寫,還是朗讀,老師都要在學生面前做好表率,因為教師的一言一行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他們。讓學生看到我對待每一節課、對待每一次作業批改都一絲不茍,使他們明白工作就應當愛崗敬業;在上課過程中,我盡量旁征博引,當堂背誦經典詩文語錄、講歷史故事等,使孩子看到我的知識積累,給予他們用心打基礎、適當做拓展的啟發;復習過程中,示范畫思維導圖,教會并指導他們培養梳理知識的好習慣。
秘訣四:要學會正確激勵學生。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只要蹲下來看學生,牢記"沒有差生,只有差異"這句話,就很容易發現每個學生的長處和閃光點,不同的教育方法,會讓我們有想不到的收獲。激勵要動情,輕描淡寫、面無表情的鼓勵與肯定,學生會不以為然,甚至不領情。學生在方方面面有了突出的表現,教師都可以視為可慶賀的大事,不但鄭重表揚,還要通知家長,把激勵的作用發揮到最大;表揚、激勵要及時,事情過去久了,再去贊揚就失去意義了;激勵要當眾。當眾表揚,既有對個人的激勵作用,又有對全班的表率、鼓動、引領效果;激勵要針對。所謂“針對”,就是說激勵要有的放矢,一是針對學生的特長加以“放大”,二是針對學生的薄弱環節“放大”他的閃光點,使其日漸增長。要用放大鏡看孩子的優點,尤其是后進生。孩子的興趣是在激勵中產生的,是在不斷取得進步中鞏固的。激勵是偉大的教育法寶。因而,在教學中一定要注意對學生的激勵。
秘訣五:要把課上得有意思。無論時代如何變遷,課堂始終是學校教育的“主陣地”。把課上好,是我們最重要的“看家本領”,有了這個“看家本領”,想讓學生不喜歡老師都難。于老師認為,老師要把課上得輕松一些,讓學生有愉悅感,這樣學習效率才能高。教師是傳道、授業、解惑的,但并不意味著上課時總是保持著一副老學究式高深莫測的嚴肅表情,可以多和學生進行課堂互動,用一種具有親和力的表現方式吸引學生,把說、練寓于活動之中。語文課堂也要多放手,敢放手,把課堂和學習還給學生。除了傳統的講授法,還可以按照教學內容的不同采用新的方式,比如將游戲比賽加入課堂。游戲能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開發智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消除大腦疲勞,使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學生喜愛的老師不一定是最美麗的,但一定是和藹可親的;學生喜愛的老師不一定是孩子王,但一定是有著獨特的魅力。我欽佩,我折服,欽佩于老師的智慧,折服于老師的中庸。生命的長度我當不了家,但生命的寬度由我說了算。既然命運讓我們做了教師,就讓我們做學生喜歡的老師。
【《我的為師之道》讀后感】相關文章:
為師之難作文800字04-11
立秋的養生之道07-26
夫妻之道散文02-08
自然之道說課稿04-22
《全宋詞》王之道07-04
《自然之道》優秀說課稿08-16
關于生存之道的勵志故事11-18
中庸之道讀書心得03-30
小學語文《自然之道》教學反思07-05
老舍的我的母親讀后感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