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大學》讀后感

時間:2021-03-30 15:46:02 讀后感 我要投稿

《大學》讀后感4篇

  《大學》是一篇論述儒家修身治國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禮記》第四十二篇,相傳為曾子所作,實為秦漢時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國古代討論教育理論的重要著作。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大學》的讀后感,歡迎大家閱讀!

《大學》讀后感4篇

  《大學》讀后感(一)

  《大學》是國學"四書五經"之首。相傳《大學》最早是由孔子收集、整理編入《禮記》的文章之一。后人把它和其中的另一篇——《中庸》,從《禮記》中抽出來單獨成書,并和《論語》、《孟子》合稱"四書"。

  "四書"是我國古代教育理論重要著作,其內容和著述目的不僅在告訴人民怎樣做人?怎樣齊家?而且還告訴有邦有國者怎樣安邦治國?同時還提示天子怎樣做才能國泰民安,明德于天下的基本原則和根本方法。此書從"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角度看,可謂一部全方位的理論教科書。因為他的教育對象下從庶民起,中到諸侯、士大夫、上到天子,都包括了。而且他的理論對誰都適用。

  首先想談一下個人對《大學》這部經典的感悟,此經開篇便挑明主題:"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完全圍繞著發揚德性的原則,是為《大學》三綱,隨后展開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為《大學》八目,而八目卻是以修身為中心,闡發修身方法與修身目的的全部內容,由此可見,修身,是儒家極為重要的一個核心理念,唯修身才可齊家治國平天下,在修身中融入仁義禮智信孝悌忠等中心思想,才能成為真正的仁人。

  從成功與失敗的古今人物身上我們不難發現,凡成功人士都曾自覺不自覺地遵照《大學》所說的"修身是為人之本"的要求修煉過自己。

  再遠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沒有實現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識能夠讓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從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們要做的不是發怒不是指責,要從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個短期和長期目標,放在一個最顯眼的位置,能夠時時的看到,這樣你就能比較容易的實現目標。

  《大學》是我們中國人特有的國粹,它承載著中華五千多年的文化內涵。今后,我要多加學習,讓"國學經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輕松而灑脫。

  《大學》讀后感(二)

  《大學》是我最早接觸的,也是最啟發我人生的一本不朽的中華古代經典。讀了這本偉大的經典著作我對人生有了一種新的認識,是《大學》令正值求學階段的我對未來少了一絲迷惘,多了一絲籌劃。

  《大學》為人生規劃出八大階段: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明明德和至善。達至善者堪稱完美。我們平常人對于達到明明德和至善,可謂是難于上青天,但我認為《大學》指引我們人人都應以至善為人生目標。這樣才能達到儒家所倡導的“仁愛"與“王道”。所以我就將“至善”立為我的終極人生觀,并將按《大學》中的規劃去努力奮斗。

  《大學》中倡導的人生第一階段“格物致知”就是要我們首先達到“知本”即認識自然事物的根本,對自然本質奧秘有挖掘的好奇心,從而增加認知的廣度與深度。為此我平日里更加留意對一些平常事物的觀察和認識,憑借我日久天長的細心觀察認識,我對很多科學知識都有了本質上理解。從而堅定了我對科學的認可,認清了迷信,封建的思想無非都是自己欺騙自己,本質上是空的,而真理的根本實踐證明是堅定可靠的。

  有了這種認知我發現我已自然邁向人生的第二階段“誠意”也就是“毋自欺也”不自己欺騙自己。有了第一階段對事物科學本質的認識做基礎,第二階段很自然的完成了過渡。然而《大學》為我們規劃出的人生八大階段,并不是那么簡單的幾個過程,是需要我們一生去奮斗的。人生能達到“治國,平天下”的英雄尚且鳳毛麟角,有“明明德”達“至善”者恐怕只有古今圣賢了。對于我們大多數人,其實并不需太過于追求人生的結果,體會《大學》中對人生提出的奮斗過程才是最主要的。

  《大學》伴隨了我五六年,從一個懵懂少年到現如今成長為一個有思想,有判斷力的青年。《大學》對我思想上的成長有著巨大的功勞,我相信《大學》這部經典將會為我的人生繪出一幅精彩的畫卷。

  《大學》讀后感(三)

  近日無事,便拿起閑置已久的《大學》細細品讀。品讀中,被其中儒家先賢的大智慧所折服,產生寫讀后感的沖動。奈何個人水平有限,在此便與諸君討論其中皮毛。

  書中,我最喜歡這段:“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這便是儒家所追求的,修身養性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出處。在這段話中,明德天下者,既大賢與圣人,必先治國。國不能安定,何以明德?而治國又必須齊家,齊家在于管理好家族,使家族和睦。家人知禮而友善,從而社會人人皆仁。齊家在于以小見大,以家印國,一家不治,何以治大國?齊家又在于修身,以身印家,以身作則,做好表率。如何修身?明心見性,格物致知,養成一腔浩然正氣,此謂養性!

  宋有大儒張載,修一身仁義之軀,養一身浩然正氣。以此發下大宏愿:“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立那“天理之心”,立那仁孝之心;做那安身立命之事,做那國泰民安之事。

  到了新時代,作為大學生的我們,如何齊家是未來我們必然要面臨的'問題;對于有意官場的大學生來說該如何治國又是一個問題。現在我們自問,屆時該如何齊家?又該如何治國?回首過去,我們是否修身?又是否養性?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問題。作為當代青年,我認為,我們要做,就做那,修得一身仁義禮智信,養的一身浩然正氣,做事問心無愧又胸懷壯志并且心系國家的人。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大學》讀后感(四)

  《大學》原是《禮記》中的一篇文章,作于春秋末年戰國時期,寫定于秦統一全國以后不久。它是我國儒家經典的組成部分,指有關政治、哲理的高深而廣博的學問。《大學》依據孔子、孟子“仁政”的思想,闡明了新生的地主階級“治國平天下”的理論。文中提出三條基本原則(三綱)和八個方法步驟(八目)。“三綱”是“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大學》認為,人生來就是具有高尚的“明德”,入世以后,“明德”被掩,需要經過“大學之道”的教育,重新發揚明德,各心民心,達到道德完美盡善的境界。具體說來,就是要做到“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目中,“修身”是根本,也是關鍵。前四目是“修身”的方法;后四目是“修身”的目的。

  書中我最認同的一句話是“經文”章里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大意是:通過探索了解道理,豐富知識,處事的意念誠實,對待事物的態度就客觀了,人的心志就端正了,品行也就好了,家族也就可以整肅好,就能治理好國家,天下就太平了。如果我們都這樣做,那該多好,天下能太平,是世界人民共同的心愿。書中我們都應該做到的是:“孝子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衰,祭則致其嚴”。大意是:孝敬侍奉父母時,應當尊敬他們,使父母高興,父母生病時,應當表現出焦慮,他們死后,應當十分悲痛,祭拜父母時要嚴肅,這樣才算孝敬。如果人人都能做到這兩句話,那么人人都有豐富的知識、高尚的品德、端正的態度,那家族就會興旺起來,國家就會強大起來,那國家之間將很友好,天下就太平了,這是多么美好,希望我們的明天更美好!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這是古典詩文《大學》第一章里的句子。意思是《大學》的原理,在于使人們的美德得以顯明,在于使天下的人革舊更新,在于使人們達到最好的理想境界。讀書自然不是為了統治國家或者從政,說親民可能扯得過遠,古代的大學指君子之學,為人君,至于人,恐怕現在人或者學生早已忘了何為仁,當然我也承認,我從沒有認真考慮過仁是什么含義;我讀了《大學》這本書之后,并沒有從其中悟得太多哲理,只是學會了一種處世心態。親民、至善——大學之道,強調的不僅是人們的道德實踐,它還要求把個人的道德修養應用于社會政治實踐,是一個推已及人的過程。親民,說到底,就是將自己的道德修養普遍地施及于天下百姓,并使天下百姓都能提認到自己心靈中所具有的誠明性德。“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共同創造出一個和諧社會,這樣就能做到大學之道所謂的“止于至善”了。

  《大學》總結了人一生實現遠大理想抱負的模式,這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意思是所強調說的:如要提高自身的品德修養,關鍵在于須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思想)。“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意思是所講的要治好家族,關鍵就在于必先修養自身之品德。“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意思是所說的要治理好國家,關鍵須先治理好家族。“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意思是所說的是要使天下太平,根本在于先要治理好國家。因此,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作為人生的第一大學問。“修身”就是我們所講的“做人”。一個人只有先學會了做人,然后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進而才有能力去治理一個國家,達到天下太平,人民安居樂業。如果一個人沒有學會做人,連自己的事、自己家庭的事都管不好,那么,他就沒有資格去做官、去治理國家,否則,將會給他人、給社會造成損害。所以說,一個人如果不知道怎樣做人,不管他學富五車,有億萬財富,他的人生最終都是失敗的人生。正如古人所說的:“官品即人品,做官先做人”。反過來講,那些懂得做人,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的人,則永遠被懷念、被學習。所以,古人說:“才智,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師也”。

  《大學》教導我們做人的道理,做人要以身作則,待人處事要心平氣和。《大學》的宗旨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棄舊圖新,在于使人達到最完整的境界。上至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養品性為根本,若這個根本被擾亂了,家庭、家族、國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而且做事要分輕重緩急,否則本末倒置就糟糕了……

  大學短短的兩千來字,就深刻闡明了人生和社會的大學問,以及做學問的最高境界。學問不在于某一具體的技術,不拘泥于世俗的瑣事。學問在于明辨世間的大是大非,在于促進社會進步,為天下人樹立榜樣。“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

【《大學》讀后感4篇】相關文章:

大學生讀后感12-02

大學《史記》讀后感優秀范文09-13

時間簡史大學讀后感600字04-25

大學生讀后感15篇04-04

大學生邊城讀后感1200字10-17

大學紅樓夢讀后感600字02-27

大學生名著讀后感500字01-19

大學生讀后感(精選5篇)08-03

大學生讀后感(通用7篇)08-03

《曾國藩日記》讀后感 【讀后感】08-14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欧美亚洲一区 | 亚洲日韩欧美一区、二区 | 色悠久久网国产精品99 | 欧美一级高清在线观看 | 视频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 天天高清在线看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