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侖殤》讀后感3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領悟呢?是時候寫一篇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后感頭疼,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昆侖殤》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昆侖殤》讀后感 篇1
《昆侖殤》是畢淑敏處女作,她以自己在西藏當兵的所見所聞寫下了這篇小說,發表后一舉成名。她所描寫的是邊疆一支兵團在世界最極端殘酷的條件在昆侖山進行拉練的故事,故事中的幾位主人公有著不同的歷史背景、人生、結局,但他們最終的目的只有一個,創造世界軍事史上拉練的一個傳奇,讓中國軍人鐵一般堅硬的軍魂屹立世界。
故事中頭號是主人公是一位代號為一號的首長,這里也許不方便寫出他的名字,但他卻是一位鐵骨錚錚的軍人,為了完成上級交給的任務,他帶領著他的軍隊行走了世界氣候最嚴酷的無人區之一,只為了保護他所堅信的信念。也許有人會覺得他不近人情,為了完成目標不惜讓士兵們冒險,以致有人還失去了生命。這也是他最矛盾的地方,要完成任務就要不惜一切代價。
作為首長,他心痛自己的部下;作為首長,他必須完成任務,因為他要為中國軍隊訓練一支世界是最強大的軍隊、最能克服任何惡烈環境的軍隊、最能吃苦的軍隊,所以他必須狠、必須絕情、必須下令,甚至可以為犧牲戰士年輕的生命。號手李鐵為了吹響前進的沖鋒號,用盡最后一絲力氣,金喜蹦為救甘蜜蜜被大風卷下了深淵;年輕而美麗的女兵肖玉蓮倒下后,再也沒能爬起來,鄭偉強坐在一號為了趕時間不讓檢修的車中,和汽車司機一起車毀人亡……
金喜蹦因為一點可有可無的政治問題不能以烈士之名安葬,鄭偉良和肖玉蓮是一對情侶,因為政治問題不能在一起,為了戰士的榮譽和軍人的紀律,他們生前不能在一起,死后不能埋在一起,甚至在甘蜜蜜的懇求下不能埋在一起,正如一號所說,死了也是戰士,就要為戰士榮譽分開。看到這里,覺得一號很殘酷無情,人都死了,為什么不能給死人一點溫暖,讓他們的墓離得近點,僅此而已。只因他們是軍人。軍人只是軍人。
書的最后,一號把自己唯一的兒子,一個稚氣未脫的'孩子送到那里,沒有幾個人知道他其實是一號唯一的兒子,他來這里是要走過前輩們走過的路,看到這里,又覺得一號大公無私,為了祖國,他們可以一代一代的犧牲,一次又一次的奉獻。對他的怨恨又少了一些。一號最后的愿望是和永遠留在昆侖,留在這片他付出和令他感動的土地上,雖然沒能如愿,但他曾經來過。
這里是沒有硝煙戰場,有的只是昆侖山的靜寂和人心的痛,有的只是寒冷的風和一支無畏的軍隊,但是用什么來彌補人心的痛呢。也許只有昆侖山呼嘯的風低低的為他們痛哭了。
畢淑敏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和細膩的筆法寫下了這本書,寫得真實感人,質樸而純,也只有這樣真實的故事才能真正打動讀者的心,震撼讀者的心。是要讓我們永遠記住一群年輕的人用生命與尊嚴鑄就了一段傳奇、一段歷史、一段軍事勝利。“殤”與“傷”同音,但“殤”更能體現出悲壯,所以畢淑敏選擇了“殤”,用它來寄托作者的情情和感情,不只是為了表達作者情感和衰痛,也是為祭奠那群年輕而可歌可泣的生命,為了讓人們不會忘記在祖最遙遠的邊疆,有一群平凡也最不平凡的人在守衛著,為此,他們獻出了青春、熱血、親情、愛情,乃至生命。
《昆侖殤》讀后感 篇2
《昆侖殤》是畢淑敏的處女作,主要講述了昆侖防區部隊進行軍事拉練過程中發生的事。這項軍事拉練是嚴格和殘酷的,有許多士兵被高原嚴寒的氣候凍傷凍殘,有的甚至失去了年輕寶貴的生命。
小說主人公一直沒有被寫出名字,而是用“一號”來代替。這個“一號”代表了一種最高的威嚴。“一個除了零以外最小的數字,又是一切天文數字的開始。誰能逾越過“一”呢?”
一號在小說中是一個矛盾的人物,他心里備受煎熬。一方面他痛惜那些在拉練中犧牲的戰士,感到悲痛,不斷地譴責自己,因為是他要在海拔五千公尺的高原上拉練,是他要進入無人區。可以說戰士們的犧牲一部分原因來自于他的個人決斷。另一方面他是一名軍人,作為昆侖防區最高軍事指揮官,他必須重視使命,他必須為國家和人民訓練出一支高素質,能吃苦的邊疆守衛軍。
后悔?不后悔?這些字眼在一號的腦海里盤旋過很多次,或許從個人情感方面他后悔了,他的命令把喜愛的警衛員金喜蹦,救命恩人的兒子鄭偉良,美麗善良的肖玉蓮,李鐵推向了死亡。但從國家立場上考慮,我相信一號是不后悔的,祖國和人民的安全高于一切,并且他會為之繼續奮斗。
小說結尾一號要被調離他為之奮斗一生的地方——昆侖,離開埋在這兒的戰友和士兵們,但他的心永遠地留在了這一片土地上,因為他愛這片土地,愛得深沉。
《昆侖殤》讀后感 篇3
讀完這本書,心里很不是滋味。《昆侖殤》作為畢淑敏的處女作,似乎本書的出版意圖很明了,就是引導青少年去向書中的青年軍人學習。是的,書中的青年軍人視死如歸的大無畏精神和崇高的愛國熱情是永遠值得后人學習的,可是,我并沒有為他們的犧牲所感動,而是感到悲憤和沉痛。
故事里的一號是貫穿全書的主角,他是昆侖防區的最高指揮官,一位曾是英雄的一號首長,一個曾經歷過殘酷戰火洗禮的老將軍。他的品格他的剛毅他的斗志是不容置疑的,然而,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他卻成了極左的、僵化的落后的治軍觀念的代表而不自知。為了爭面子,不惜以犧牲年青軍人生命為代價,以一個不切實際的“在海拔五千公尺以上高原永凍地帶進行冬季長途野營拉練”的方案,為自己貼金。不錯,榮譽是軍人的生命,但是極左思想卻害人。在副統帥的榮譽、軍區的榮譽、部隊的榮譽、將軍的榮譽狂熱驅動下,不切實際的“死亡拉練”被一號強行推進了。
結果,無法躲避的李鐵、金喜蹦等許多年青軍人葬身在冰天雪地山里,可以避免的司機、參謀、女兵肖玉蓮也“光榮”地死了,他們都還是那么年青,他們的人生之旅本不該這么短暫,是極左的教條和利欲熏心的功利葬送了他們,讓他們死得毫無意義,死得凄涼,最可悲的是還自以為死得很光榮。所以,這本書不應該標為“勵志”,而應該標為“教訓、反思”。其實這也是作者的本意,“昆侖殤”,一個“殤”字飽含了作者多少悲憤多少憐憫。
在書中,作者就借用青年軍官鄭偉良參謀的嘴,對害人的極左思想進行了無情鞭撻,發出了“吃苦不是目的,只是一種達到勝利的手段。”“單純追求苦難而忽略軍人的生命價值,正是對(革命)傳統的背判。”“軍人不怕犧牲,但不能據此漠視軍人的生命”的呼號和吶喊。這確實是一本好書,值得我們所有國民去讀,去深刻反思,去批判,才能使類似悲劇少一些發生······
【《昆侖殤》讀后感3篇】相關文章:
神話故事:昆侖05-22
殤情散文02-09
殤高二作文12-02
殤初三作文09-04
精彩散文:汨羅殤02-10
昆侖使者唐詩原文及賞析06-27
關于殤春的散文11-21
昆侖山之歌神話故事04-08
唯“懲”求進,教育之殤02-15
角馬之殤的動物故事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