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的讀后感
宗月大師讀后感
宗月大師一生中都極為善良,老舍文中提到他為老舍兒時上學問題出手大方,他富時做慈善事業,窮苦時仍做,令其妻子、兒女忍受饑寒,盡管如此他仍舊好善。他的善是大 善,更是博愛之心。
事實上,我認為善良并無大小之分,只要有心做好事,那便是善了。宗月大師的善是接近佛的,他做到了堅持自己的善舉,無論周圍如何改變,無論貧富貴賤,甚至連妻兒都不顧去救濟苦人,這大概是一種最接近佛的慈悲精神了,他竭盡了他的全力去濟貧,不吝嗇任何東西,直至他離開這個世界。他的善,我認為不僅挽救了很多苦人,他更在傳遞著善心。他將他一言一行深深地刻在老舍先生的心中,使他能夠受益終生成為他的榜樣。這才是最接近極致的善吧。
在現如今,更是有類似地近似傳奇的人物。比如感動中國的白方禮老人,從1987年開始便開始了十余年靠自己蹬三輪的微薄但卻飽含沉甸甸善的收入資助貧困的孩子實現上學的夢想,直至他09年永遠地離開了我們。白方禮老人他真的是竭盡自己的全力做了挽救孩子們一生的事,他的舉動不僅僅是那幾千元幾萬元的學費,他也將他的這種善永永遠遠留了下來,他將他的這種無私不求回報的愛不僅傳遞給了那數百位的貧困孩童,更向廣大社會傳遞著這種震撼人心的正能量,這便與宗月大師的大善是相同的。
正是如此,宗月大師、白方禮老人用他們的實際行動向我們傳遞著他們那似乎永無窮盡的愛與無私,教會我們不求回報地奉獻,這樣,當一切歸于平靜之時,你所留下的才會遠比你能夠帶去的要多得多。
宗月大師讀后感
我也許一輩子也不會入學讀書。沒有他,我也許永遠想不起幫助別人有什么樂趣與意義。他是不是真的成了佛?我不知道。但是,我的確相信他的居心與言行是與佛相近似的。我在精神上物質上都受過他的好處,現在我的確愿意他真的成了佛,并且盼望他以佛心引領我向善,正像在三十五年前,他拉著我去入私塾那樣!“這是老舍先生在《宗月大師》中的最后一段話。語言質樸而又真誠?赐晡恼,真是讓人唏噓不已,心潮難平:世上竟有如此悲天憫人的人,如此默默奉獻、不計名利的人,如此之”傻“,拋卻家業、救濟窮人的人……
古人總說,”德怨兩忘,恩仇俱泯“”扶公卻私,種德修身“,然而,人生在世,恩恩怨怨,愛恨情仇,怎能是一句話能化解得了的?真正能置身于名利之外、情仇之外的人究竟有多少?也許我們都是凡人,我們無法像宗月法師一樣豁達、一樣犧牲一切去救濟勞苦大眾,但我們卻能深深地感受到宗月大師的慈悲為懷、物我兩忘的人格魅力。在此之前,誰會相信世上還有這樣的人?宗月大師的出現,卻讓我看到了一位真正擁有坦蕩心胸、高尚人格的人,正如老舍先生自己所說,是宗月大師以佛心引領他向善。
老舍先生對宗月大師的描寫,沒用什么華麗的語言,整篇文字再樸實不過。先是說到他幼時上不起學的情景,于是一個”偶然“,他上學了。再就講到恩人劉大叔(宗月大師)如何為救人,竟至傾家蕩產,又喪子,繼而一家人都入了空門。文字語言普通簡練,就如同與人在閑談,講述一件極普通的事情似的。正是在這樣樸實的敘述之中,我們看到,是劉大叔牽著幼年老舍的手,帶他一步步走進文學的殿堂;是劉大叔不計回報的資助,幫助老舍從一個只字不識的孩童變成一個杰出的語言大師,并成為一個一生都在為人民說話的”人民藝術家“。是宗月大師不惜一切救濟窮人的無私行為教會了老舍什么才是真正的”舍“,怎樣才能真正的”得“,什么才是真正的佛家慈悲心腸。
”一個人做好事并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拔蚁氚堰@句話用在宗月大師身上,是一點都不為過的。所謂”宗月大師“,其實,就是一輪黑夜里的月亮,用自己吸收來的光亮無私地去照亮別人。所以老舍先生走上寫作道路時,最終把”老舍“確定為自己的筆名:舍己惠人,一以貫之。使他形成這種信念的,就是宗月大師。其實,宗月大師引領的不僅是老舍,還有我們這些普通人……
”教育之于心靈,猶如雕刻之于大理石。“宗月大師雖不是老師卻勝似老師,因為他以自身的行為、自身的品性德行,影響了身邊的許多人。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對此有很深的感觸。教育教育,教書育人。相對于教書來說,教會學生如何做人是一件更加重要的事。在許多時候,無數遍的重復也比不上一分鐘的實踐,再華麗的語言也抵不上一個簡單的動作。學生有著天然的向師性,所以我們的一言一行都在默默地影響著學生。對于教育來說,言傳身教的作用大大超乎我們的想象。只有”隨風潛入夜“式的自然,才可以時時”潤物細無聲“。在我們平時的工作中,其實能找出很多這樣的例子。衛生大掃除時,與其告訴學生怎么打掃,不如自己拿起掃帚拖把來親自示范;要求學生按時到校,自己就不能因為任何理由而遲到;時時處處地強調文明禮貌,倒不如常常把”您好“”謝謝“”對不起“掛在自己的嘴上……
我所帶班級的學生很調皮,對待很多事情都不是太認真,但是面對真正原則性的事情的時候,卻沒有一個態度模糊的。升國旗奏國歌的時候,每一個同學都能自覺站好,表情肅穆;講課講到中國歷史上所遭受到的屈辱的時候,每一個同學都情緒激動,恨不得能親自回去改變歷史;聽到新聞說某國搶注中國傳統節日和文化時,他們臉上心中的憤怒也絕不是裝得出來的。所以我常常會有些自豪地說,我的學生盡管調皮,但是決不冷漠!其實,對于愛國主義教育,我實在是沒有大張旗鼓鄭重其事地講過,那么,這些可能就是自己平時言談時潛移默化的影響了。再仔細想想,其實我何嘗不是這樣?現在的我之所以會這么想這么做,也是因為自己在上學的時候接受了老師潛移默化的影響。
再讀《宗月大師》,老舍先生之所以會飽蘸激情地寫下這篇文章,不僅僅是因為在宗月大師的幫助下,自己能夠讀書并因之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也不僅僅是因為受他的影響自己確立了與人為善和獻身救世的思想,更重要的是在借宗月大師歌頌一種精神:一心向善,坦蕩無私,施惠于人,不求回報,”仁者愛人“!
老舍先生為我們有意或無意刻制出的這樣一面鏡子,讓我們在生活的歲月里能透過它,使自己的心靈得到洗禮,精神時時得到比照。就讓我們的心靈在這些高貴心靈的指引下,更加潔凈、更加善良、更加熱愛生命,然后,再用我們的那顆重歸寧靜的心,去引導另外的一顆顆年輕的充滿向往的心。
宗月大師讀后感
昨天從床下翻出了很久以前的一本雜志。里面有一篇老舍先生寫的文章,叫《宗月大師》,記得小時看過一遍,還認為文中的宗月大師很傻,獻出自己的全部家產做善事,知道今日重新拜讀,才有了更多的感悟,還有啊大家多給點評論我打字打的很累,哪怕鼓勵我一下也好。。〔蝗晃視脗牡
”誰見過宗月大師那樣的人?反正我是不曾見過的!斑@是我重新拜讀此文時的第一感想。
重新拜讀老舍先生的這篇散文,我幾乎不相信有這樣的人。他有錢,是富人,卻像一出悲劇啊!從一個富人變成了窮人,兒子死了,他一家人都出了家,入了有一顆超乎尋常的愛心。他把他的家財隨著歲月一點點地捐了出去。幫助那些窮人和需要幫助的人,并為此傾家蕩產,一無所有;便是后來入了空門,還是要幫助人,還為此一度被趕出寺廟,但助人之心大有不死不休之勢。在我看來,這一生真的空門,難道這不是悲劇嗎?唉,我太俗,才會用一個平凡世人的眼光來看這事。宗月大師想來不是這樣看的。他為自己的善舉,心中大概都會充滿了自豪感吧。畢竟做那樣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知道一個人從是富貴變為貧窮,依然以笑聲對待生活,我真的懷疑,他是那個時代的人嗎?為此,我也曾問自己,可能像宗月大師那樣嗎?答案是,做不到。不止我,相信沒有人能做到。而且現實生活中,我也從未聽到過有這樣的事。大師真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奇人!
老舍先生對宗月大師的描寫,也沒用什么華麗的語言,整篇文字再樸實不過。先是說到他幼時上不起學的情景,于是一個”偶然“,他上學了。再就講到恩人劉叔如何為救人,竟至傾家蕩產,又喪子,繼而一家人都入了空門。文字語言普通簡練,就如同與人在閑談,講述一件極普通的事情似的。
“孩子幾歲了?上學沒有?”他問我的母親。他的.聲音是那么洪亮……“在老舍先生的描寫中,宗月大師在幫助了人后,會有這么一句話:”人們吃他,他甘心教他們吃;人們騙他,他付之一笑。他的財產有一部分是賣掉的,也有一部分是被人騙了去的。他不管,他的聲音照舊是那么洪亮……“在明知人家是騙他的時候,也會有這么一句話:”他窮,他忙,他每日只進一頓簡單的素餐,可是他的笑聲還是那么洪亮……“當他一貧如洗,不得不出家成為一個和尚的時候,他還是這樣一句話。隨著主人公生活環境的轉換和主人公始終不變的助人態度,一個鮮活的、不可思議的形象就這樣在老舍先生的筆下躍然而出了。讓人看了,就無法忘掉了。
其實看完這篇散文,我最想說的是,沒有宗月大師,中國就不會有老舍!而老舍先生自己也認識到了這一點!皼]有他,我也許一輩子也不會入學讀書。沒有他,我也許永遠也想不起幫助別人有什么樂趣與意義!笔堑,一代文壇名宿便在這“偶然”中誕生了。
《大師風范》讀后感
我愛看書,沒有偏好,小說詩歌、天文地理、歷史軍事等等都有興趣,受益無窮;但讓我在教育方面走向成熟的卻是一篇題為《大師風范》的文章。
文章講述的是:一位習慣用自己的琴聲去指導學生的世界一流的小提琴演奏家,在一次收徒拜師儀式上,聽完一個新生完美的演奏之后,放棄習慣的示范演奏,當眾贊揚新生的高超水平,并承認最少在這一曲上自己已無資格指導學生。他的舉動贏得的熱烈的掌聲,既是對新生精湛琴藝的肯定,也是對老師磊落的胸懷和可貴的謙遜的贊賞。
文中的大師既是一位琴藝超群的名家,也是一位師者。身為小學老師的我,雖不是名家,但畢竟也是師者。因此,這篇文章帶給我的震撼也就不同一般了。
首先,大師拋開個人名利,拋開師道尊嚴,由衷地贊美一名剛投身門下的學生,大師磊落的胸懷,讓我為之震撼。在大師眼中,新生與盛名之下的自己是平等的。擁有一流盛名的大師對學生的這種尊重,是身為教師的我應該追求的。我們的工作對象是在成長中的孩子,他們的人生觀和世界觀都還在形成過程中,如果我們也能像大師那樣平等的去贊美和尊重學生,那么在尊重與贊美中長大的他們將來也會真誠地贊美他人和尊重他人。
其次,面對一個剛投身自己門下的新生,一個無名小卒出色表演,當眾承認自己技不如人,大師可貴的謙遜,讓我心生敬佩。受傳統的“師道尊嚴”思想的影響,也因為自己從小的經歷,老師重視自己的權威和面子,而忽視學生的人格和個性。“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即使是老師,有時也會有沒掌握的知識或是過失的。但為了面子和尊嚴,有時老師就會掩飾自己某些知識的缺乏和過失。無形之中,孩子就從老師這里學會了掩飾,學會了撒謊,性格中不誠實的因素,因此而誕生了。而文中的大師,不受盛名所累,當眾坦言對于學生所拉的曲子,自己的任何指導都是對學生的誤導,自已沒有資格指導他。這種謙遜讓人肅然起敬。
孩子們是教師工作的對象,更是是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我不是技藝超群、擁有一流盛名的名家,但我是一位師者。讀了這篇文章之后,我決心像大師一樣,擁有磊落的胸懷和可貴的謙遜。放下所謂的權威和面子,去平等地對待學生,真誠地尊重學生,由衷地贊美他們所表現出來的天賦和付出的勞動。因此,在后來的教學之路上,我擁有從容和智慧。
……
關于《大師談教育激勵》讀后感
近日有幸拜讀肖川先生主編的《大師談教育激勵》一書,不禁百感交集,深深感到“多一份教育的眼光,多一份教育的思維,多一份教育的感悟和啟迪”。
多一份教育的眼光。每一個孩子都需要鼓勵,就像植物需要陽光、雨露一樣。孩子嘗試做一件事沒有成功,這并不表示這個孩子無能,只不過是他還沒有掌握技巧而已。如果我們指責孩子,孩子的自信心就會受到傷害并放棄努力。而在鼓勵環境下成長的孩子,他們會懂得接受挫折和失敗,他們會相信自己的能力并繼續努力。經常對孩子說“繼續下去,你會成功的”、“ 我相信你的媽媽看到了一定會為你高興的” 等鼓勵性的語言可以使孩子感受到自身的價值。同時也應該告訴孩子,只要他們肯嘗試、肯努力,就會感到樂趣無窮。
多一份教育的思維。孩子之間是有個體差異的,對不同孩子要區別對待。舉個例子,如果一首很長的兒歌要求孩子一節課下來能在集體面前表現,就有可能使大部分的孩子遭遇失敗,失去信心。如果教師選取簡單的兒歌,要求孩子學習之后進行表揚,孩子就能夠在獲得成功的基礎上產生向新高度沖擊的信心。因此根據現代孩子的發展水平和能力,教師可以打破傳統,提高要求,讓孩子面臨挑戰,在不斷戰勝挑戰的過程中樹立自信心。每一個新高度對孩子來說就是一次挑戰;每戰勝一次挑戰,孩子就獲得一次成功的體驗。從成功中,孩子看到了自己的能力,漸漸產生信心,逐步形成肯定的自我概念。
多一份教育的感悟和啟迪。一個常被老師批評的調皮男孩興沖沖地跑回家,高興地對媽媽說“媽媽,今天今天老師表揚我了”。媽媽喜出望外地問“老師表揚你什么啦?”兒子說“老師說我檢討寫得不錯”。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在一笑之余更耐人尋味,今天的孩子更渴望什么?渴望“肯定”。尤其是平時不常受到老師表揚的孩子,他們的心靈就像干涸的小苗,渴望被老師肯定,渴望得到周圍人積極地鼓勵。因此多鼓勵孩子,給孩子一個自信的世界。孩子需要張揚,不要怕孩子驕傲,他張揚的時候就會把個性表現出來,這時家長與老師要對他說:“孩子,你真棒!”
當然,以上這些感受,只是滄海拾貝,相信你讀完此書后,一定會充分體會到。你以后也一定會時刻告訴孩子:“你真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