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史的讀后感
《創業史》是中國作家柳青創作的長篇小說。《創業史》以梁生寶互助組的發展為線索,表現了中國農業社會主義改造進程中的歷史風貌和農民思想情感的轉變,下面給大家分享創業史的讀后感范文,歡迎借鑒!
創業史的讀后感1
并不是每個作家都敢以寫作長篇史詩為文學抱負,更不是每個作家都能以完成煌煌巨著為此生作結。陜西作家群卻不乏胸懷如此大志的作家,黃土作家群更是集結了一批發憤著書、至死不渝的作家。這種追求與氣度,當首推柳青為寫完《創業史》而灑下的汗、為寫不完《創業史》而流下的淚。而同樣以農村鄉土為寫作資源、以現實主義為寫作手法的陜西作家王汶石,處在與柳青相近的年代、相似的環境,占據他創作主體的卻是中、短篇小說,長篇僅有二十余萬字的小說《黑鳳》(1963年)出版。以此對比,用這種追求與氣度澆灌日常寫作并且結出碩果,黃土文學流派成員何止需要魄力,更需要毅力與耐力。
誠如眾多文學評論者所概括的那樣,作家前期的中、短篇及至小型長篇創作,往往都是在做后期長篇巨制的鋪墊工作。柳青本人對此也發表過類似的看法:“作家所有的作品,從廣義上來說,都是為他后來的作品做準備——思想上的準備,藝術上的準備。”
從不曾離開過“生活的學校”、并不斷進修于“政治的學校”和“藝術的學校”中,彼時柳青對于《創業史》的構思可謂“蓄謀已久”——包括由生活過程中作者自己思想感情發生變化和創作過程中作品中人物思想感情發生變化這兩部分所構成的完整的構思過程,因此他做出了分四部寫的長遠規劃。在認定作品的主題越單純越好的基礎上,柳青將前兩部的主題設定為農民如何放棄私有制、接受公有制,而將后兩部的主題預定為農民如何習慣公有制、捍衛公有制,前后一致圍繞中國農村社會主義革命的發生和發展。
正如柳青所言,每一部作品都是對一個作家的考驗:不單單在考驗他勞動的堅韌性,也在考驗他的生活基礎、文學才能和思想修養。而柳青的經驗就是自我克制與忍耐,還有堅持工作。正是以每日反復錘煉、不過千八百字的謹嚴態度,柳青硬是用六年的時間完成了三十余萬字的《創業史》第一部(初稿),又用十余年的精力改定了十二萬字的《創業史》第二部的上卷,后在《延河》連載了下卷的前四章。作品前后四部,筆觸所聚焦的下堡村已從幾個互助生產組發展到一個初級合作社,再將出現另一初級社作為競爭對象,而后二合一聯合為高級合作社。這一變遷歷程,從個體層面來講,涉及人們思想的、感情的變化過渡;從整體局面而言,也遍及社會的、歷史的、政治的、經濟的變化過程。這不能不說具備史詩的品格——為了探索中國農民的歷史命運和生活道路,揭示新舊事物的矛盾、反映新舊力量的斗爭,以新事物獲得肯定從而否定舊事物、新力量獲得勝利從而擊敗舊力量,來最終表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柳青是一位不可多得的黨員作家,他忠誠于黨的文學事業,由衷熱愛基層工作,并在多種場合坦言自己的忠誠之心和熱愛之情。他在為時代所鼓舞、感奮于新生活的同時,懷此宏愿在胸,便致力用文學語言將它廣布于世,可仔細思量,這何其艱巨!然而,柳青憑著無比的熱情——“一個對人冷淡無情和對社會事業漠不關心的人,無論他怎么善于觀察人,也不可能成為真正的作家”——承受住了“文革”期間的身心摧殘,并在病體垂危的狀態下為《創業史》第一部的再版和第二部(上、下卷)的出版、連載做了最后的努力,隨之帶著畢生心血未盡的遺恨與世長辭。“如果這后十年不是這樣歷史地不幸,那他《創業史》的三四部是完全可以寫完的。”作品以鄉諺“創業難……”開啟小說天地,作家竟因“創業難……”告別藝術世界。終究無人續此鴻篇,空有生者臨文嗟嘆!
柳青的個人遺憾與文壇的群體痛惜掣動著陜西作家的創作神經,此種敏感以黃土作家尤甚——路遙只怕不能在被疾病拖累至死前為至愛的作品收尾,陳忠實惟恐沒法用長篇向迫近“知天命”年歲的自己交待。正是他們與生命賽跑、甚至和死神較量的勇氣,才用一部部舍生忘死著就的史詩一筆筆為黃土文學流派涂抹上了生命無限的渾圓金邊。
創業史的讀后感2
一直以為以自己這個年齡還不足以評價中國共產黨,但是閱讀了柳青的《創業史》以后才明白,雖然每個的文化水平不同,但是只要相信路在前方,每個人都是主角。
作者柳青是一個真正了解農民、熱愛農民的人。為什么會提到作者?因為我相信只有真正和農民生活在一起并且深入了解的人才能寫出如此的小說。
主人公梁生寶,是中國50年代的農村社會主義創造者!會這樣說是因為他的自強不息、勇于奮進和堅持不懈。生寶是一個世代貧農的兒子,他年幼喪父,后來在一個災荒嚴重的年頭隨母親流浪到渭河南側的下堡村。緣份使該村村民梁三老漢成了他的繼父,之后,他們父子二人在渭河平原上開始了他們艱苦的創業。
人常說:古今中外成大事者必有遠見,而梁生寶就是這么一個人。他十三歲就給呂二財主家打長工,兩年后便用五塊大洋買了呂老二家半死的牛犢,回家后他母親和梁三老漢都責備他太沖動,可他卻說:"爹,你那是個沒出息的想法,今輩子也創不起業……"后來,小牛犢果然長成了壯牛,生寶也種出了好莊稼。
但真正讓生寶站起來的是中國共產黨。互助組、合作社那時候在廣大剛剛解放的新農村是燈塔一樣的新生事物,所以有很多人不認同,可是結果告訴大家是農民走社會主義道路的現實可能性和歷史必然性。路就在前方,所以生寶才能領導一大群農民進山砍竹子,才能推廣新法育秧,才能得到大家的認可。
柳青曾說:"要知道,好多歷史事件,都是逼出來的,譬如,不搞五年計劃,不一定會有糧食市場緊張;糧食商人不搗我們的亂,不一定在一九五三年實行統購統銷;不實行統購統銷,互助合作不一定會一下子結束逆水行舟的階段而快馬加鞭。歷史巨人的腳步并不亂。沒有上帝!是辯證法同志決定:舊勢力在滅亡以前囂張和瘋狂,讓它刺激我們,逼使我們很快地發動消滅舊勢力的斗爭,義無反顧!"就因為在困難無路可走時還相信前方有路,所以才會激起群眾的憤怒,開辟新的道路。
我們是新時代的年輕人,有新思想,但仍不能忘前輩辛辛苦苦的努力。在困境中,不能忘記前方的路。
人生的道路是漫長的,但關鍵處僅有幾步,特別是人年輕的時候。
創業史的讀后感3
《創業史》,是作家柳青的長篇小說,這部巨著蘊藏著作者14年農村生活的豐厚積累,表現了我國農業社會主義改造進程中的歷史風貌和農民思想情感的轉變。
小說通過我國西北地區一個小村落蛤蟆灘的生活演變,廣闊地概括了我國農業合作化運動,初期的社會矛盾沖突,著重表現了在這場變私有制為公有制的革命中,社會的、思想的和心理的變化過程。小說一開始敘述了梁家老漢一家三代創家立業的悲慘歷史。這部歷史是幾千年來中國農民走的歷史道路的典型概括。其意在表明,在私有制的基礎上,農民要真正致富,即使拼上畢生精力也是難以實現的,只有走黨指引的社會主義道路,農民才會有自己的光明前途。
然而“創業難”通向社會主義道路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小說的正文圍繞著梁生寶互助組的建立,完整的概括了農業合作化運動中所遇到的復雜斗爭,作者把這場斗爭的.主要對立面體現為中農郭世富,這個農村堅持個體經濟的代表人物,憑借個人優厚的經濟力量,公開跟農業集體化反抗;反動富農姚世杰,這個狠毒的階級敵人站在郭世富得背后,施展陰謀詭計破壞互助組,還有黨內的自發勢力郭振山,作為土地改革后的新中農,熱衷于個人發家致富。暗中抵制合作化運動。他們相互之間也有矛盾,但在“走資本主義道路”的意向上,卻結成同盟。正是在這場斗爭中,梁生寶互助組在黨的領導下,依靠教育和團結農民群眾,取得了節節勝利,顯示了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和強大的生命力。
合作化運動的帶頭人梁生寶,是作者精心塑造的社會主義新人的形象。他小時討過飯,長大熬過長工,解放前在荒山野嶺當過“地下農民”,跟繼父一道飽嘗了創家立業的辛酸,并從父輩那里繼承了勤勞、樸實、堅韌不拔的勞動者的優秀品質。這個年輕的預備黨員,在黨的教育下,一旦認識到私有制是萬惡之源,就決心走一條與父輩不同的創社會主義大業的道路。正當“老資格”的黨員郭振山在革命的征途上退了坡的時候,他勇敢地擔負起帶領莊稼人走互助合作道路的重擔,成為一個積極、聰明、公道、能干的領袖人物。然而小說并沒有把他寫成“鋒芒畢露咄咄逼人的角色”。他謙遜、純樸、老實、厚道、善于思考,從不以領導者自居,更不指手劃腳、夸夸其談,表面上甚至還有些面嫩口拙,愛情生活上更是缺少勇氣和機智。但是,聽黨的話,熱愛社會主義,富有犧牲精神,是他的最可寶貴的思想品質。小說抓住他的性格中這一最主要特點。著重描繪了他為黨的事業奮斗的堅實有力的行動。互助組初期,當莊稼人都把羨慕的目光投向富裕中農郭世富時,他跑到郭縣買回稻種,在互助組內搞稻麥兩熟。這件事比郭世富樓房架梁儀式更能牽動莊稼人的心,人們一下子就把注意力集中到糧食增產措施上來了。此一舉使郭世富深為不安,他想:“沒想到讓他小子跑到咱前頭去了!”“活躍借貸”時,富裕中農不愿再把糧食借給困難戶度春荒,連有能力的郭振山都束手無策了,他卻組織人們進山割竹,解決了困難戶的糧食和互助組的肥料問題。顯然這不是驚天動地的壯舉,然而正是這些看起來似乎很“平凡”的行動,在蛤蟆灘莊稼人的心底掀起重重波瀾,使他們看到了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同時,小說還通過“買稻種的路上”、“和增福夜談”等章節“對梁生寶的內心世界作了深入細致的揭示,展現了他的崇高的心靈美。他決心把自已的一切部獻給黨的事業,“他覺得只有這樣做,才活得帶勁兒,才活得有味”。他認為“照黨的指示,給群眾辦事,受苦就是享樂”。
作者創造這個農村新人形象,自然有其堅實的現實根基。盡管作者為了體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美學理想,有意對人物作了凈化的處理,略去了這個年輕農民身上不可避免的小生產者的思想意識,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形象的可信性。但是,這個形象所體現出來的那種勇于進取、堅忍不拔和無私的奉獻精神,以及嚴于律己和注重求實的作風,確實曾經有力地吸引了許多讀者。尤其是作者對陜西農民所特有的精神氣質、行動方式、感情狀態以至語言習慣的精細把握,更有助于他使這一形象保持著感人的魅力。
創業史的讀后感4
社會主義這樣一個新事物,它的出生,是要經過同舊事物的嚴重斗爭才能實現的。社會上一部分人,在一個時期內,是那樣頑固地要走他們的老路。在另一個時期內,這些同樣的人又可以改變態度表示贊成新事物……
鄉諺說,創業難……也有那么一句中國農村格言如是說家業使弟兄們分裂,勞動把一村人團結起來……就是在那解放初的時期,在那秦嶺山腳下棲息了幾輩子的樸實的農民,開始了他們艱苦的創業。可就是在這群憨厚的農民中,就有那么一個不知天高地厚偏要跟黨走,從創家業到創黨業,風風雨雨一路走來,只是讓別人得到了收獲,而自己卻連愛情都被自己擦肩而過,創業難,難創業啊……
意志是一種精神的力量,它有時會轉化為物質的力量。這片黑土地上養育著堅強的人,梁生寶就是這樣一個人民的代表,黨的代表,他就那樣義無反顧的站在了湯河邊的那片土地上,任風雨無情地吹打,卻始終毫無怨言。就是這樣的一個年代,養育了一群不一樣的人民,有執拗的人,也有優柔寡斷的人,有高級趣味的人,也有低級趣味的人。可社會總有那么一部分人,拿自己的低級趣味,忖度旁人崇高的心情。就如灌輸新思想的改霞就是踏著剛入軌的新社會開始了自己的新生活。解除早期的父母定下的婚約,入學校學文化,當團委,開黨會,積極地活躍在這個新搭建的舞臺,即便最后沒能與自己心儀的生寶牽手,去步入了工業化的大營之中。只是在心里對著那個心愛的人說:盼望你成功,盼望你勝利,盼望你找個可心對象。可人活在世上,怎能馬馬虎虎呢?應付誰呢?欺騙自己嗎?人要用咬牙的沉默,抵抗命運給他的一切打擊。就像那湯河邊上風吹不倒的楊樹,堅強地守護著這群莊稼人……
沒有什么可以打垮一個人,除了他自己,就像海明威說的,人可以被毀滅,但不可以被打敗。要像沙漠上的紅柳一般,死而百年不倒,倒而百年不腐。要生存就必然要堅強,也必然要奮斗,即使前面的阻隔是未知又嚴酷的挑戰,也只有決戰到底,為生活,為未來,也為自己……
創業史的讀后感5
《創業史》是當代著名文學家柳青所著的一部紅色經典著作,是一部反映農業合作化運動的史詩式巨著,在我國當代文學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讀完《創業史》,感觸良多,合上書卷,一種難以言狀的情愫在心頭久久難以退去,是感動亦是激情澎湃。
這部經典講述了一個這樣的故事,小說以梁生寶互助組的發展為線索,表現了我國農業社會主義改造進程中的歷史風貌和農民思想情感的轉變。小說通過我國西北地區一個小村落蛤蟆灘的生活演變,廣泛地概括了我國農業合作化運動初期的社會矛盾沖突,著重表現了在這場變私有制為公有制的革命中社會的、思想的和心理的變化過程。小說在尖銳復雜的矛盾沖突中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小說在一開始敘述了梁三老漢一家三代創家立業的悲慘歷史,而這部歷史恰恰是幾千年來中國農民走過的歷史道路的典型概括。《創業史》結構宏偉,氣勢磅礴,充分顯示了柳青雄渾而勁健的藝術風格。它的語言質樸而凝重,恰到好處的抒情段落,好似警句格言一般留在讀者的記憶中,是一部現代文學中的精品之作。
主人公梁生寶,是中國50年代的農村社會主義創造者,這樣說是因為他的自強不息、勇于奮進和堅持不懈。梁生寶是一個世代貧農的兒子,他年幼喪父,后來在一個災荒嚴重的年頭隨母親流浪到渭河南側的下堡村。一系列機緣巧合使該村村民梁三老漢成了他的繼父,之后,他們父子二人在渭河平原上開始了他們艱苦的創業。
人們常說:“古今中外成大事者必有遠見”,而梁生寶就是這么一個人。他十三歲就給呂二財主家打長工,兩年后便用五塊大洋買下了呂老二家半死的牛犢,回家后他母親和梁三老漢都責備他太沖動。而后來,小牛犢果然長成了壯牛,梁生寶也種出了好莊稼。但真正讓生寶站起來的是中國共產黨。互助組、合作社那時候在廣大剛剛解放的新農村是燈塔一樣的新生事物,所以有很多人不接受,可是結果告訴大家是農民走社會主義道路的現實可能性和歷史必然性。路就在前方,所以梁生寶才能得到大家的認可,最終走出一條農村社會主義的路子。
讀完這本著作,其中兩點給我的體會最為深刻:
一、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大無畏精神
梁生寶組建了互助組,富農和一些黨員都在看笑話,他們不相信一個老貧農撿來的兒子會辦成這樣的大事。梁生寶沒有被困難嚇倒,也沒有去找這些富農借貸,甚至最后這些富農出組他都沒有阻擋。他走了另外一條路,他組織這些貧雇農一起去終南山割竹子,雖然出了一點意外,一個人的腳被扎傷了,但是他們依然按期完成任務,掙了一大筆錢,最后辦好了互助組,退組的人又都回來了。工作中,我們時時刻刻必須有這種艱苦奮斗的精神,自力更生,克服困難,在各種各樣的困難面前正確的態度是迎難而上,而不是寄希望在別人身上,所有問題都要自己去想辦法解決,努力將工作做好。
二、胸懷寬大,態度誠懇的去處理人際關系
我身邊有很多人在工作中都性格鮮明,愛憎都表現在臉上,仔細觀察你會發現,他們的朋友圈子很狹窄,因此他們獲取的資源和信息都有限,這些東西都把他們禁錮在一個狹小的圈子里無法長大。其實,我們在處理人際關系時,也可以學學梁生寶,與人相處的方法第一個要有誠懇的態度,第二個要有寬大的胸懷,這兩點,無論工作還是生活都適用。
我們是新時代的年輕人,有新思想,但仍不能忘前輩辛辛苦苦的努力。在困境中,不能忘記前方的路。人生的道路是漫長的,但關鍵處僅有幾步,特別是人年輕的時候,所以一定要走好這關鍵的幾步路。讀過《創業史》后我深受鼓舞,偉大的著作會跳過時代的束縛而影響一代又一代的人,我就是其中之一。作為質監系統的新生力量,我們更應該深刻體會其所蘊含的真理,并為我們的工作,生活所用,真正成就一番事業。
【創業史的讀后感】相關文章:
孫陶然的創業史12-29
關于黃艷群的成功創業史07-05
網易創始人丁磊的勵志創業史06-22
周易的讀后感12-08
黃繼光的讀后感11-03
詩詞的讀后感12-10
《生命的傘》讀后感_讀后感600字09-13
生命的追問的讀后感09-07
《垃圾的力量》讀后感_小學讀后感600字09-13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_700字初中讀后感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