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圖》的讀后感(精選17篇)
《二十四孝圖》文章中我感受到了魯迅先生對反對白話文,提倡復古的傾向給予的強烈抨擊。下面由小編為您整理出的《二十四孝圖》的讀后感,一起來看看吧。
《二十四孝圖》的讀后感 1
今日無事所以多讀了幾遍,《二十四孝圖》魯迅先生從當時的兒童讀的書談起,回憶了兒時閱讀《二十四孝圖》是先高興,高興之余接著是掃興,知道了“孝”有如此之難,以前妄想做孝子的計劃,也徹底從“我”的心底消失了的感受。
從文章字字句句,也反映了封建社會的孝道的虛偽。文章中重點分析了“臥冰求鯉”,“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孝道的'故事,指責了封建社會孝道殘酷,不顧兒童性命,將肉麻當做有趣。
從文章中我感受到了魯迅先生對反對白話文,提倡復古的傾向給予的強烈抨擊。
《二十四孝圖》的讀后感 2
《二十四孝圖》圖文并茂,非常感人。我發現,百事孝為先,小時候那些孝順的人,長大都有了很大的成就。
雖然這篇文章里木頭人的手指會流血不現實但古代人真的.是孝順。
現在有很多人特別是我們這代人一天到晚都是在想自己該怎么樣,自己吃的好不好,玩得好不好,向父母要這要那,達不到要求就發脾氣,有時對父母和長輩說話、行為很不禮貌。和前人相比我真的對“孝順”二字沒有做好。讀了這本書,我以后一定要孝順父母,尊敬老人,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美德。讓我們從點滴做起吧!
《二十四孝圖》的讀后感 3
姑姑送給我一本書。這本書很特別,它的名字叫《二十四孝》。我馬上打開,看了起來。我讀了第一篇,《孝感天地》。這篇文章主要講我國古代有一個圣賢的君主,他的名字叫舜。舜出生在一個貧窮的農民家里,他很小的時候母親就死了,父親取了個后媽,后媽生了個弟弟叫象。從此,舜的.后媽和父親就不喜歡他了。他父親還揚言要殺了他。但是,當舜的父母親生病的時候,舜馬上回到父母身邊。盡力服侍父母,還處處讓著弟弟。
舜的孝心感動了天地,大象跑來為他犁地,小鳥飛來為他播種。舜在河里捕魚,遇上了狂風暴雨,可是他卻一點也沒事。舜孝順父母的事,感動了首領堯。堯就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舜,并且還把自己的王位讓給了舜。
讀完這篇文章,我深深地被舜感動了。我要向他學習,在家做一個孝順父母長輩的好孩子、在學校要尊敬老師、和同學要互相幫助團結友愛。
孝,是中華民族的美德。姑姑說:百善孝為先。作為一個中華民族的子孫,《二十四孝》是兒時必讀的書。
《二十四孝圖》的讀后感 4
《二十四孝》這本書里的二十四個故事,每個都很精彩,每個都很感人。
像第十七個故事——《哭竹生筍》這個故事,它主要是講了晉朝的孟宗,年少時父親就去世了,母親將他撫養成人。在母親的督促下,他終于有個成就。孟宗十分孝順。有一年,母親突然病倒了,難以咽下飯菜,只是很想喝竹筍煮的羹湯之類的東西。可當時是冬天,哪兒有新鮮的竹筍呢?孟宗跑到竹林里找啊找,可是找不著,他急得扶著竹子大哭。這時,奇跡發生了,他淚水飛灑處,都長出了新鮮的竹筍。孟宗很高興,挖了幾棵捧回家,精心做成羹湯,母親喝了湯,病也治愈了。
說是竹筍羹湯把孟母的病治好的.,倒不如說是孟宗的孝心把孟母的病治好的。孟宗能力有限,自然會在如此矛盾的情況下手足無措。
但孝心還是感動了天地,使冬天長仙筍,無論這是真的故事還是神話,孟宗的孝心十分難得呀!
總之,《二十四孝》這本書幾乎每個故事都這么引人入勝,令人嘆為觀止。
《二十四孝圖》的讀后感 5
假期讀了魯迅先生的《二十四孝圖》。這樣的一篇文章,雖然名叫《二十四孝圖》,但其實并沒有寫出如何孝順父母,沒有起到教孝的目的。其中的臥冰求鯉卻讓童年的魯迅產生了恐懼,他一直認為孝順父母無非是“聽話”,“從命”,以及長大之后,給年老的父母好好地吃飯罷了。從文章中可以讀出魯迅先生對封建制度的'厭惡。試想這種常人不能做到的,卻又拼命引導要求人去做到,是便于統治,不從根本上解決貧窮問題,卻要求人們做出十分極端的行為并以此為孝道,而且還對這種孝道加以宣揚。
《二十四孝圖》是一本講中國古代二十四個孝子故事的書,配有圖畫,主要目的是宣揚封建的孝道。魯迅先生從自己小時候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入手,重點描寫了在閱讀“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兩個故事時所引起的感受,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以及了中國兒童可憐,對荒謬愚昧的封建孝道進行了抨擊。
其實我們只要真正地愛我們的長輩,用親情,用溫暖感動他們就能真正做到孝順,并且做好孝。
《二十四孝圖》的讀后感 6
魯迅先生寫的很多文章都帶有諷刺意義,這篇《二十四孝圖》也不例外。中國自古以來就把“孝”做為百善之首,民間也流傳著許多孝子的故事,而魯迅先生的這篇文章卻頗有深意,耐人尋味。
魯迅先生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正處于白話文與文言文的交替的時期,可當時的中國但凡需要變革就會有一群“正人君子”和“紳士”們跳出來抵觸,“只要對于白話來加以謀害者,都應該滅亡!”魯迅先生不止一次的用這句話來表達自己對那些企圖阻止中國前進和變革的人的憤恨,他渴望中國進步,更希望中國的下一代可以接受全新的知識和了解這個世界,他希望中國的教育能夠得到全面的改革,而第一步就是推廣白話文,可以讓孩子們從小就讀到更多的好書,學習更多的知識。我仿佛可以體會魯迅先生的憤慨和期許,他想通過自己手中的筆為孩子們的未來撐起一片天空。
整篇文章寫的是《二十四孝圖》,乍一看,這應該是一本頌揚孝道的書吧,其實不然,魯迅先生對這些所謂的孝子故事卻是十分反感的,尤其是“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這兩個故事:“我至今還記得,一個躺在父母跟前的老頭子,一個抱在母親手上的小孩子,是怎樣地使我發生不同的感想呵。……然而這東西是不該拿在老萊子手里的,他應該扶一枝拐杖。裝佯,侮辱了孩子。”我的`腦子里似乎也閃出了這樣的畫面,一個滿頭華發的老爺爺,卻穿著小孩子的衣服,躺在耄耋之年的母親的懷里,母親手上還拿著“搖咕咚”,那場景著實讓人可笑。“”郭巨埋兒“就更讓我不能理解了,郭巨因為母親疼愛孫子,自己總舍不得吃飯,把僅有的食物留給孫子,為了對母行孝,就永定埋掉自己的兒子,節省糧食供養母親,當挖地三尺多時,發現了一壇黃金,上面寫著:天賜黃金,郭巨孝子,官司不能奪,民不能取。這故事乍一看,覺得匪夷所思,為了養母親竟然要埋了自己的兒子,埋著埋著竟然還挖出壇金子,可細讀后我才了解魯迅先生的用意,《二十四孝圖》上的故事看似都是頌揚孝道,勸人為善的,可實際上這些故事全都是封建社會用來禁錮老百姓思想的工具,“那里面的故事,似乎是誰者知道的,便是不識字的人,例如阿長,也只要一看圖畫便能夠滔滔地講出這一段的事跡來。”而這一禁錮就是幾百年,如此根深蒂固,不得不讓人感嘆呀!
魯迅先生的這篇文章使我們進一步了解了封建社會的愚昧和封建教育的落后,揭露和批判了封建孝道虛偽兇殘的本質,也給活在當下的我們予以警示。
《二十四孝圖》的讀后感 7
讀了《二十四孝》,我最喜歡“拾葚異器”這個小故事,它講的是一個叫蔡順的人少年時喪父,對母極孝。當時環境惡劣,只好拾桑葚充饑。
一天,蔡順遇到了赤眉軍,他們問他為什么要把紅色和黑色的`桑葚分別裝在兩個蔞子里?蔡順回答說黑色的留給母親吃,紅色的自己吃。赤眉軍聽了,很是憐憫他的孝心,送給他三斗白米,一頭牛,讓他回去侍奉母親,以此來表達自己的敬佩之意。
這個故事令我感動了許久:蔡順對母親的孝心雖然只體現在那么一點兒小事上,但卻值得讓人回味。
我也很敬佩蔡順,敬佩他的孝心,事事都為母親著想。讀完這個故事后,我認真反思了一下,發現生活中其實有很多這樣孝敬父母的事,這樣的小事雖然很平常,更不引人注意,但它們包含了一顆顆愛心、一顆顆孝心。
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就是“百善孝為先”,我們應當孝敬父母,只要從蔡順“拾葚異器”這一點點小事做起!
《二十四孝圖》的讀后感 8
百善孝為先是古人的基本道德思想,《二十四孝圖》本是一本宣揚儒家孝的觀念的兒童傳統讀物。而魯迅先生這篇文章就寫在于反對白話文的潮流爭鋒相對之時。作者以激奮起筆,貫穿了辛辣的諷刺,痛斥了封建孝道的虛偽,表達了他的愛憎之情。
并不是否定魯迅的觀點。的確,新中國是需要像他這樣敢說敢做的.人才,也的確很渴望一個去打擊封建殘酷的聲音。然而,對于他所言的觀點我卻意見相左。
不得不承認的是,二十四孝的確有著一些像哭竹生筍臥冰求鯉等匪夷所思的接近神話的故事。也有一些極端一味的如老萊娛親郭巨埋兒。你可以稱之為荒誕,但它只是僅僅起到警示后人的作用,目的還是好的。試問難道真的有人去學著文中那般臥在冰上,求著鯉魚的到來?有真的有白發老爺在故作小兒狀嗎?
古代不受孝道的極為少見,也算是屈指可數。倒是在如今的社會不孝兒女諸多。父母含辛茹苦的拉扯長大,成人后卻對父母不屑一顧,冷嘲熱諷的比比皆是。子不嫌母丑,子不嫌家貧,我想現代人也逐漸喪失了這種傳統了吧!
讀完《二十四孝圖》后,相信大家對孝有了很深的理解。孝是我們作為一個中國人應該遵循的傳統美德,可是現在的社會上越來越多的人不孝順父母的現象,所以我們更能好好的理解孝的深層內涵,學著做一個孝順的人。
百善孝為先,“賣身葬父”,迂腐是愚蠢的,不如埋掉兒子,郭巨擔心養這個孩子,父親死后,“哭竹生筍”?原本家道殷實,就想把自己的親生兒子殺了,我們應該懂得理解長輩的心,高尚的人。
最后,二則陷老母于不仁。所以后來有人把這種孝舉,主要目的是宣揚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嘗糞憂心”令人發指。先說說那個郭巨埋兒吧。說是晉代有個叫郭巨的,“兒子可以再生,極少有為父母去殺人的。為了節約糧食,“埋兒奉母”,“哭竹生筍”迷信思想嚴重,也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之念的,才免了兒子一死。
《二十四孝圖》的讀后感 9
寒假通過老師的推薦,我看了《孝經·二十四孝》這一本書,并從中學到了許多道理。孝,自古以來是我們華夏民族的優良傳統,它一代又一代得傳承著,迄今為止,照舊被人們所重視。孝,是一切(yīqiè)道德的根本,一個都沒有孝心的人,是沒有道德的。孝,是一切品質中最為根本的一個,但是卻又是最為重要,很多人也并沒有做好的。孝,是一個人一生的作業,無論你是萬人之上的富豪,還是漂泊街頭的乞丐,你都要孝敬父母,感謝父母。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fùmǔ)。從出生到長大成人,都是父母辛辛苦苦將我們養育長大、教育我們,所以,孝敬父母是我們天經地義的。一個孝順的皇帝,對百姓也能施仁政;一個不孝順的皇帝,再興隆的國家也會滅亡。一個人是否可以成功,最根本的就是從是否孝敬父母看出。
如今(rújīn)的年輕人變得越來越“繁忙”,經常早出晚歸、游蕩他鄉,哪怕好不容易有時間陪父母,也總是厭煩地辭掉,寧愿去陪朋友一起發愣,也不寧愿回家看看愈發憔悴的父母。
近日有一檔非常熾熱的綜藝節目《旋風孝子》幾位明星和他們的父親或者母親一起(yīqǐ)度過六天五夜,用自己的行動彌補失去的孝行,其中所有的`家長都表示:自己的孩子太忙,并沒有時間。這也引發了各大網絡的關注:孝,是否被我們說得太過于轟轟烈烈,而忘記了自己的本質?父母并不在乎你的官銜職位,而是想要讓你多陪陪她,就像你小時候他們陪你一樣。盡孝并不是一兩天就可以了,而是要每天都堅持,為父母做好每件點滴小事,讓他們感受你那顆最誠摯的心就足以。
從如今開始盡孝吧!我想我們都不希望(xīwàng)有懊悔的那一天。
《二十四孝圖》的讀后感 10
對于《二十四孝圖》,魯迅是不認可并堅決反對的。我也認為,這種所謂的“孝”,實際上是愚蠢至極的。
最讓我覺得不可思議的是“老菜娛親”和“郭巨埋兒”這兩個故事。它們都用了一種偏激的辦法來成全所謂的“孝”。一個是裝小孩,一個是埋兒子,試問這真的是“孝”嗎?還是說這是為了達成“孝”而不假思索、不找其他辦法的愚孝呢?魯迅在前文說,要詛咒一切妨害白話者,其實就是對這種“愚孝”背后的.封建思想作抨擊。
所以,我覺得《二十四孝圖》是不可取的,是會帶壞古代、乃至現代兒童的思想的。
《二十四孝圖》的讀后感 11
人之初,性本善,總記得小時候被父母要求捧著一本彩版的《三字經》聽父母講如何做人,如何孝順,如何敬人做事。 讀到《二十四孝圖》,不禁有感而發,雖已不是封建舊時,兒童也會被父母或尊長要求學一些孝道,百年(bǎinián)之前,和魯迅先生一起讀閱做工粗糙的《二十四孝圖》,滿心歡喜的求知心被湮滅了,想那時只有略有圖畫的本子,就要被塾師,就是當時的引導青年的前輩制止,呵斥,至打手心,和如今相比,我們除了課本還有許多課外讀物,想那時魯迅先生指斥這類封建孝道不顧兒童性命,將肉麻當做有趣,以不情為倫紀,教壞了后人,可假設魯迅先生活到了今日,又會有怎樣的感慨,或許只能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吧,在那時,封建的孝道雖然不可取,但卻讓人學會了尊老愛幼,也許有些禮節過于繁索,有些做法過于愚昧,也存在著虛偽和殘酷,但和如今有些人來說,已經仁慈了許多。
人之初,性本善,同為中國一民,雖不同時期,在屢被批判的封建孝道中也有感人的孝子,在與舊時期改頭換面的今天仍然有許多不如古時的殘酷。
走在街上,橋洞中,可見一位衣衫襤褸的兒童,老人,記憶中最深的是那位整天坐在橋頭的老奶奶,冬去春來,,送夏迎秋,季節變換,而她的衣衫不變,溫度變化,而她的親人的冷淡不變,她頭發花白,混亂地披著,那不知是什么顏色的衣服也補了好幾個洞,她坐在橋頭,不知在看什么,不敢去想象,只怕自已也會平添憂愁,腳邊的鐵盆,雪白的直刺人的眼,一枚兩枚的硬幣是她一天少得可憐的生活費。
假設,我想是假設魯迅先生看到這一幕,還會認為封建孝道只會害人嗎?這里沒有孝,沒有親情,沒有仁慈,只有路人投去可憐的目光,這里沒有尊重,沒有幸福,只有被湮滅了仁慈的高等動物投去的一聲清脆,一枚硬幣打著轉打在盆中,也一定像釘子一樣打在老人心上。
人之初,性本善,假設這種善能繼續,那么《二十四孝圖》也不會顯得那樣虛偽,那么魯迅先生也不會大喊中國的劣根性了。人這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我耳邊又響起了這流傳千年的精典。
《朝花夕拾》是魯迅先生的回憶性散文集,其中《二十四孝圖》給我影響最深。文中主要是批判封建孝道觀念,讀來勝讓人惶恐,不僅覺得就是觀念與當今所持態度不同的何止十萬八千里之遠。開篇作者反對“妨害白話者”,態度鋒利,亦使人想起魯迅先生是中國歷史上寫白話文的第一人,魯迅先生認為,勿徒的古書是束縛兒童想象力的。從“我的'小同學因為‘人之初性本善’讀得要枯燥而死了,只好偷偷地翻開第一葉,看那題著“文星高照”四個字的惡鬼一般的魁星像,來滿足他幼稚的愛美的天性”可見,那時的兒童對諸如此類的新的形式的書籍是多么喜歡,這就是白話。
接下來,作者憶述兒時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提醒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選文分析了“郭巨埋兒”的孝道故事,指斥這類封建孝道不顧兒童的性命,將“肉麻當作有趣”,“以不情為倫紀,誣蔑了古人,教壞了后人”。《二十四孝圖》對荒唐愚昧的封建孝道和反對白話文、提倡復古的傾向予以了鋒利的鞭撻。
《二十四孝圖》的讀后感 12
他有一本叫做《二十四孝圖》的書,里面的故事讓他懂了不少。比如,黃香扇枕,子路負米,這之中都體現了他們的孝心,也教導我們要孝敬父母。
雖然說是這樣,可有一次魯迅還誤會古人了呢!
是因為在《二十四孝圖》中,魯迅看到了郭巨埋兒的故事。后來,他才知道,這郭巨埋兒是因為家中貧窮,實在養不起這孩子,起初魯迅也為這孩子捏了一把汗,后來郭巨挖出了黃金,他才算松了一口氣。
魯迅后來一直想,會不會有一天因為家境條件,父親也會把自己埋掉?答案是不會的,哪個做父母的不心疼自己的孩子?就算郭巨真的'打算埋兒,他的心里也會痛啊!父母愛孩子,那么孩子是否也應該孝順父母呢?這《二十四孝圖》,告訴的不就是這個道理嗎?
《二十四孝圖》的讀后感 13
《二十四孝》顧名思義,二十四個孝順長輩的故事。其中,有孝感動天的五帝之一舜;不辭辛勞百里負米的仲由;全然不顧生命危險鹿乳奉親的郯子;不畏嚴寒臥冰求鯉的王祥……
讓我印象最深的便是求鯉臥冰的王祥,這樣寒冷的天氣,他終究是怎么抵御嚴寒的呢?那就是愛!
這些孝順長輩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盡全力實現長輩的愿望,那我想問,長輩們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有人說會是享受兒女的一次洗腳過程;有人說會是一次與老伴一起刻骨銘心的旅行;還有人說會是看著一臺嶄新的電視機……而我會說是你與家人永久的陪伴。
剛剛,我看了一部簡短的動畫片。一位花甲老奶奶每天朝思暮想,從旭日東升到夕陽西下,只為在有生之年與兒女重逢。瑰麗的太陽冉冉升起,彩霞像縷縷金絲浮游中天。在那熠熠生輝的陽光下,她仿佛看見兒女們帶著孩子回歸家鄉的景象。老奶奶剛要上前迎接,兒女們消失得無影無蹤。明鏡般的月亮懸掛在天空,把銀色的光芒譜寫的大地上。繁星點點,老奶奶望洋興嘆:“忙吧!我等你們。”浩如瀚海的星空中,突然跳出一顆星星,來到老奶奶身旁,“你還好嗎?”老奶奶凝視著它,“這不是老伴嗎?”老奶奶自言自語,看著這熟悉的面孔,老奶奶感覺有了依靠,開始對它傾訴衷腸。一份份牽掛化成一滴滴淚水,潮濕了奶奶的眼眶,滴進了她的胸膛。那天,老奶奶扛不住了,在人間仍留著對兒女的期盼。 如今,社會人才逐漸增多,被公司調到其他城市、國家工作、深造也是家常便飯。與此同時,中國還正在面臨人口老齡化的趨勢,因此空巢老人的`數量也是數不勝數。那些背井離鄉的人們,你們有沒有想過?錢沒了可以再掙,而父母沒了是不能歸還的。 不要等到失去了才懂得珍惜,遠在他鄉的兒女們,乘新年降臨之際,回家看看家人,盡一份孝吧!
品讀完《二十四孝圖》后,我不禁從內心深處發出感慨:“孝”,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自古以來,“孝”就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最根本的道德標準,孝是做人的根本。因此,古人常說“百善孝為先”。從古到今,關于孝的感人事跡一直發生,件件都令我們深受震撼。
《二十四孝圖》的讀后感 14
我一直以為《二十四孝》里的那些人好偉大,讀了魯迅的《二十四孝圖》后,我才發覺那些人太虛偽了。比如春秋末期楚國人,老菜,他七十歲時穿五色彩衣詐跌“娛親”的故事,有那個必要嗎?一個老頭子......實在侮辱了孩子,再者說一個七十歲的老頭兒無論身體再怎么健康,都應該好好養老,都不應該......
我跟魯迅有共同的觀點,那個《臥冰求鯉》,真是的,做個孝子那么難啊,大冬天爬在冰上,把冰融化了。別說捉鯉魚而鯉魚沒求著,自己反掉進了河里,丟了小命......
實在讓人氣憤的是那郭巨,這人真是的`,我懷疑他是生出來就那么大,沒當過小孩,為了他娘親,竟然要埋了他親生兒子,還說什么“貧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掩埋此子?”真是惡母。
封建時代的“孝”在我看來,純粹瞎說!傷天害理!
《二十四孝圖》的讀后感 15
孝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傳統美德。從古至今,它都指引著我國人民的思想和價值取向。讓我們從中得到領悟和思考。然而古代和現代還有很大差距,并不是沒一個故事都讓我們追捧和領悟,我們要懂得從中篩選,知道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百事孝為先”的道德思想,始終根植在無數人民的內心深處。“親嘗湯藥”中漢文帝劉恒以仁孝之名,聞于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百里負米”中仲由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
“扼虎救父”中楊香為救父親,全然不顧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盡全身氣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最后放下父親跑掉等等這些無不體現著他們內心深處的孝感,讓我們從中去領悟如何關心、侍奉和感恩父母。
《二十四孝圖》的讀后感 16
今天,我觀看了二十四孝故事,這些故事深深感動了我。
說說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個故事。古時候有一位皇帝,他很有孝心。有一次,他的母親病了,他便開始照顧母親,怕宮女們照料不好,他每次上完朝就會帶著太醫去看母親。皇帝又要管理國家大事,使人們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又要好好照顧母親。結果母親這一病就病了三年,而在這三年中,皇帝也沒有睡過一次好覺。
看到這個故事,我不禁慚愧地低下了頭。以前,媽媽在家里突然胃痛,只好躺在床上呻吟著,我見了,心里雖感到著急,但每次都只會問一句:“媽媽,您怎么了?”當媽媽還在回答我的問題時,我一定會飛快地而且淡淡地回答一句:“哦!”然后沒有任何其他的回應,便轉身走開了。今天看了這位皇帝的孝心故事后,我覺得自己羞愧萬分,大家同時身為父母的子女,他能這么衣不解帶地服侍自己的母親,而我連耐心關心母親都沒有做到,何況照顧她呢?皇帝是一國之君,而我是平民,皇帝每天國事繁重,都還那么有孝心,有時間去照顧自己的母親?為什么我就做不到呢?中國有一句老話:百善孝為先,孝的一般表現為孝順、孝敬等。孝順指為了回報父母的養育,而對父母權威的肯定,從而遵從父母的指點和命令,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
孝其實很簡單,就算你只倒了一杯水給長輩,這也是一種孝順的.表現;今天你離開家門時和父母主動打了招呼,這就是孝順;吃飯前,你輕輕地為父母盛了碗飯,這就是孝順;父母不舒服時,你的一句關切之語,這就是孝順;今天你的作業不需要父母操心,這就是孝順;考試中,你的成績有了丁點進步,這就是孝順。
就算你做的事是那么的微小,但這也是孝心的一種體現。只要你肯去做,沒有什么是做不到的,就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從點點滴滴的小事做起,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百善孝為先。
《二十四孝圖》的讀后感 17
《二十四孝圖》這篇文章記述的是魯迅先生通過當時的兒童讀物想起自己兒時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揭示了封建孝道虛偽和殘酷,并且著重分析了臥冰求鯉、老萊娛親、郭巨埋兒等孝道故事,指責了這些封建孝道不顧兒童生命,將肉麻當做搞笑,以不情為倫理,污蔑了古人,教壞了后人。
《二十四孝圖》是元代郭居敬編,資料是集錄了古代所傳的二十四個孝子的故事,是舊時宣揚孝道的通俗讀物,其中老萊娛親是講他七十多歲時穿五色彩衣詐跌娛親的故事,、郭巨埋兒是講郭巨由于家里貧窮母親吃不飽飯便要挖坑埋掉自己親生兒子的事。那里面幾乎全是記錄愚孝的故事,魯迅通過表達自己對愚孝的不認同,同時也諷刺了當時的舊社會、舊制度、舊思想,表現了他強烈提倡新文化的欲望。
魯迅先生對愚孝的看法是值得我們借鑒的.,孝是必要的,愚孝是萬萬不可的,這不是這天的我們正要學習的嗎期望天下多幾個孝子,少幾個愚孝之人。
【《二十四孝圖》的讀后感】相關文章:
魯迅《二十四孝圖》好詞佳句摘抄05-27
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圖》好詞好句10-19
《二十四孝圖》讀后感12-06
《二十四孝圖》讀后感11-01
(精選)《二十四孝圖》讀后感02-16
二十四孝圖讀后感02-18
《二十四孝圖》的讀后感通用04-20
(必備)二十四孝圖讀后感08-27
二十四孝圖讀后感[精]10-22
二十四孝圖讀后感(實用)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