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枷鎖》讀后感
讀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一定都收獲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但是讀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人性的枷鎖》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人性的枷鎖》讀后感1
這段時間一直在看毛姆的《人性的枷鎖》,書有點厚,我讀的也很慢。快一個月了,才讀了不到一半。文字并不艱澀甚至描寫的很優美,在緩緩的故事節奏的帶領下,我也跟著一起回顧著自己的成長歷程。
成年后很長的一段時間里,我一直在一個不太好的狀態中彷徨。仿佛被什么東西框定住了,只能在有限的范圍里伸縮。而前方的路,似乎又一眼能望到頭。我焦慮、想要改變、用力掙脫。但似乎周圍有個漩渦,牽引著我往里越陷越深。外在力量越來越大,對抗越來越累,把我折磨的精疲力竭。我開始迷茫,不知道前方的路在哪里。我開始自我懷疑,不知道對抗有什么作用。我開始恐懼,不知道脫離了主流的既定規則是不是錯誤的。就這樣不斷地被消磨直到殆盡,麻木、接受、放棄抵抗,就這樣在這局促的空間里被無限遏制著。
其實一開始,還是羨慕毛姆筆下那個主人公青年時期那些多姿的彩的人生閱歷的。但之后想來,自己其實更折騰。
一邊看著主人公不斷思考,掙脫束縛在自己身上的枷鎖;一邊我自己也思考著自己這些年到底岀了什么問題,為什么感覺自己被困住了。我覺得我的外面是紛亂的世界,而我的內在卻是一片荒蕪。
我從內心出發去界定,設法去看清被既定認知束縛住的自己。我試圖補充養份,各種豐富的、有層次感、朝氣蓬勃的陽光和色彩。終于,我的內在重新鮮活起來,我明白了自己應該去發現這個世界上更多的可能。
我覺得找回了我自己,我解放了我自己。
《人性的枷鎖》讀后感2
初看到書名,還以為是本艱澀難懂的哲學類書籍呢,哪知一翻開,立刻就被吸引了。這本書很好看,而且不管你年齡大還是小,只要你 看了這本書,相信一定會引起你的思考,因為在成長過程中,每個人都會碰到類似的問題,那就是 人生無處不枷鎖!
人生來自由,卻無處不在枷鎖中,仔細想來,難道不灰心喪氣嗎?這部有點自傳體的小說是英國作家威廉.薩姆賽特.毛姆的力作,毛姆描述了菲利普 從 八歲到三十多歲的生活歷程,主人公菲利普遭遇了情感的枷鎖、金錢的枷鎖、宗教的枷鎖等種種羈絆,他在擺脫這些羈絆時,受盡了靈魂的拷問,從他相信上帝到不信,他的跛足讓他的人生受盡了冷嘲熱諷,童年孤獨而痛苦,上帝并沒有給他治好跛足,成年后他瘋狂的愛上了明明知道不值得愛不應該去愛的女子,他卑顏奴膝,喪失尊嚴的討好該女子,陷入了情欲的深淵,他的理性在愛情面前毫無用處。萬幸的是他堅守住了自己的目標 ,最終擺脫了枷鎖,他常常思考,人的一生為什么總是受他認為應該做的事情,而不是受他真心想做的事情所左右?他總結出了人生的哲理,他說:生活毫無意義,人降生在這個世上,就是受苦受難,生活沒有意義,人活著也沒有目的,生命微不足道,而死也無足輕重,既然生活毫無意義,塵世也就無殘忍可言,生活就像一塊舊的波斯地毯,有許多的格局,每個人的格局都不同,幸福 和痛苦跟生活中出現的其他細節一樣,不過是使人生格局更趨紛繁復雜,地毯的顏色布局更鮮艷別致罷了。
菲利普擺脫枷鎖后,心靈獲得了救贖,我喜歡這時的菲利普,這時的菲利普溫和、自信,他不會在別人羞辱他的跛足時臉紅難堪了,他親切的同貧窮的男人、女人說話,對他們的生活認真的審視和同情,他心里時常洋溢著激情,他愉快的觀察著人生,他的天空是太陽當照,光芒四射!讀者看到最后也得到了慰藉,心情也舒暢起來,不再痛苦,心里洋溢滿了脈脈的溫情。這本書給我了啟迪,給我了一劑面對生活煩惱的解藥,生活不如意十之八九,只有努力多學習,提高個人的修養,才能對生活持有一份淡然 和安定!把握當下,堅持自己的理想,努力完成自己所想要的璀璨生活吧!要不然,還能怎樣?哈哈
《人性的枷鎖》讀后感3
喜歡上讀書,才開始真正體會到生活的美妙,并感覺到自己精神上的成長。奧地利作家茨威格說過:“一個人和書籍接觸得愈親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統一,因為他的人格復化了:他不僅用他自己的眼睛觀察,而且運用著無數心靈的眼睛,由于他們這種崇高的幫助,他將懷著摯愛的同情踏遍整個的世界。”
這幾天讀完同事推薦毛姆的《人性的枷鎖》,深刻領悟到了這一點。乍看厚厚的一本,八百多頁,還怕會讀不下去,沒想到開始讀后,竟再也不忍釋卷。書中的文字,句句都似在寫著自己的內心。我也因了作者的筆墨,將自己全然投入進了主人公菲利普的世界。
那些天每有所思,腦海里全是那跛足少年。當他虔誠地祈禱上帝治愈他的殘疾時,為顯示誠意他故意讓自己吃苦,想象著自己被治愈后幸福快樂的樣子,想象著原先嘲笑他的人是怎樣目瞪口呆……此時,我真想去擁抱這個善良純樸的少年,這不就是當年的我嗎?小時候,自己也曾因過于害羞,老是沉浸于自己的缺點,而不敢回答問題,不懂得與同學相處。盡管外表沉默寡言,內心卻把自己想象成班里最棒的那位同學,甚至于暗地里模仿她的一言一行,整天如白日夢般遐思,還常常為自己想象出來的幸福吃吃傻笑。
少年菲利普不斷遭人嘲弄,逐漸失卻了孩提的天真,進而痛苦地意識到自身的存在。哪個少年不是在自身的煩惱中成長起來的?“菲利普看了好多書,腦子里塞滿了各種各樣的念頭,正由于他對書里講的事理只是一知半解,這反倒為他的想象力開闊了馳騁的天地。在他痛苦的羞態背后,在他的心靈深處,某種東西卻在逐漸成形,他迷迷糊糊地意識到了自己的個性。”
讀書使人成長。作者在書中列了大量主人公在不同階段讀的書,這些書中的思想和他周圍人物的思想都在影響著他。“一個人仿佛是一個包得緊緊的蓓蕾。一個人所讀的書或所做的事,在大多數情況下,對他毫無作用。然而,有些事情對一個人來說確實具有一種特殊意義,這些具有特殊意義的事情使得蓓蕾綻開一片花瓣,花瓣一片片接連開放,最后便開成一朵鮮花。”正因為菲利普持續閱讀的習慣,才使他能一次次突破枷鎖,獲得人生意義上的自由。
閱讀中,我分明覺出菲利普成長的每一階段,都恍惚有自己的影子。我也曾有他遇到過的迷茫,而我卻不知道如何處理。在人生的不同時期,就是讀書與沉思讓菲利普掌控了自己的生活。他對朋友的選擇,他的求學之路,他對神學的思考……他不顧伯父反對,遠赴德國求學;后來到倫敦成為一名會計學徒,因為厭倦了枯燥的生活,很快他又轉到巴黎學習繪畫。意識到自己在藝術上資質平平,不會有所建樹,后來他決定去倫敦學醫。書中最吸引人的,是菲利普在面對生活抉擇時的反思,其中落魄詩人克朗肖對他影響最大。“克朗肖”也是我非常喜歡的一個人物,雖然他后來的物質生活有些悲慘,但我非常欣賞他身上的落泊文才和曠達的哲學思維。
菲利普的朋友阿特爾涅對我觸動也很大,尤其是他的擇妻觀。他自己多才多藝,可是卻離開與他同樣有才華的前妻,選擇與一個樸實能干的女仆生活在一起。他共有九個孩子,過著真實而平凡的幸福生活。他的很多思想都影響到菲利普。
主人公對米爾德麗德的愛情可能最令讀者難以理解。他怎么會愛上一個如此自私自利甚至無恥的女人?菲利普也認識到了她的真面目,但還是一次次無奈地感到:他不能不愛這個女人。他清楚這種痛苦只有等到他死時才能消失。在這場愛情的追逐中,菲利浦喪失了獨立的精神和做人的尊嚴,還幾乎耗盡了他所有的財產。“世界上最大的折磨莫過于在愛的同時又帶著藐視了”……反思自己,是否也曾用類似病態的精神折磨過自己?因不甘失去的一些東西,特別是曾經投入過的感情,即使已經明了是錯的,卻仍在主觀意識里寄希望那是永遠美好的存在。也許這就是人性無法突破的枷鎖。
很多人讀書過于看重實用性、目的性,而最終面對茫茫書海無所措手。實際上,讀書是為了自己永遠的成長。“當你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滿足既定的目標,你就沒辦法發現在這個目標范圍外,更廣闊的可能性是什么”。看起來沒什么用處的書,或許會給你的未來早早保留一個超越自己的機會。書是不分國家與年代的,因為不管哪個國家的人性都是相通的,歷史也是相似的。當你在成長中遇到困惑時,或許古今中外的某本書里早已告訴你解決問題的答案。
傅雷曾提到過一本書對他的影響。一開始他因為情緒波動,“神經亦復衰弱,不知如何遣此人生”,后偶然讀到羅曼·羅蘭寫的《貝多芬》,“讀罷不禁嚎啕大哭,如受神光燭照,頓獲新生之力,自此奇跡般突然振作。此實余性靈生活中之大事。”
由此可見,通過讀書治愈人生各種疑難雜癥,的確不失為一良好途徑。只要你還想成長,讀書就不會晚。
《人性的枷鎖》讀后感4
書名為人性的枷鎖,我也看到它的另一個翻譯叫人生的枷鎖,在我看來,人性的枷鎖這個翻譯似乎有點不妥,縱觀全書,我就一直在思考,這個枷鎖到底是什么?故事近半我才察覺到,人性沒有枷鎖,因為人性才是真正的那個枷鎖!人性,即人的本性,是數萬年來慢慢形成的,進化論告訴我們,現代人的一個最主要的任務便是克服根植在人類基因里的思維方式,生活習慣,現代思維就需要我們和人的本能作斗爭。
作者以菲利普的視角為我們解鎖了一個又一個在人的各個階段所遇到的人,面臨的任務。
孩提時代,菲利普因為殘疾,父母雙亡,受到旁人異樣的目光,無數的嘲諷,從此他漸漸變得內斂,或許我們中的大多數人若是遇到這樣的童年,或許就會自暴自棄到老,繼而在這個世界了此殘生,索性菲利普看到了新世界的大門,愛上了閱讀,讓他覺得生活并沒有那么糟糕,之前自己的內心世界是有所依托的!這或許是掙脫枷鎖的第一步。
雖然在校成績優異,毅然決然放棄當牧師,前往德國學習,即便不知道前方會有多少艱難險阻。我年輕,我的人生還很長,我有的是試錯的資本!這便是掙脫枷鎖的第二步。
在德國,遇到了有一顆文藝青年的心,卻無人生大志向的海沃德,讓年幼的他認識到外面的斑斕世界,本就不安分的內心,變得更加狂野。回到英國,有認識到了大自己好多歲的女人,恩恩怨怨糾纏甚久,讓初嘗禁果的他漸漸期盼一場刻骨銘心的戀愛!巴黎學藝術,遇到了窮困潦倒的女同學,后來因為生計問題,無奈選擇了自盡,讓他意識到追求理想當然可以,但是少了物質基礎一切免談!年輕的時候,不要想著安逸,出去闖闖,出去看看這個大千世界,漸漸的讓自己的三觀豐滿起來。這是掙脫枷鎖的第三步。
當老師跟他說,自己并不是學藝術的料,天賦有限,再怎么努力也只能到達大眾水準,想要成為一代宗師,難比登天!深受打擊的菲利普決定放棄學畫回家,菲利普放棄學會計、學畫畫,最終改道學醫的經歷便是給年輕人最好的一堂課!成長便是要總結過去,放眼放下,不斷的認識自己,不停的去試錯,總能看到自己的長處,或許你不是這方面的天才,那也能成為這方面相對優勢的人!這便是掙脫枷鎖的第四步。
學醫時候在飯店認識了一個美女店員,突然就死心塌地的愛上了她,無法自拔,即便為她破財無數,為她放棄了疼愛自己、理解自己的諾拉即便明知她根本不愛自己,愛的只是自己的錢,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好友將她奪走,縱使到后來已經對她沒有愛意,卻依然愿意養這個落魄的女人!直到發現她不自愛,去做妓女才真正與她告別!有喜歡的人就去勇敢的追求,失敗又怎樣?真愛難道會主動來追你?第五步。
曾經淺嘗炒股甜頭的他,為了讓自己過的更加瀟灑,再次去炒股,結果把所有的財產賠空,從此無奈從醫學院休學,去外面打工,因為饑餓,有過想死的沖動,再次受到曾經的歧視,索性因為自己的藝術生經歷和曾經真心結交的朋友的幫助,讓自己度過了最艱難的那幾天,終于堅持到了伯伯的病逝,繼承了遺產,再次踏上了醫學之路!發現自己對于做醫生更加得心應手!起起落落本就是人生的一部分,讓你對世界有了更加深刻的洞察,讓你對最底層人民有了更加深切的同情!你所經歷過的事,你所讀過的書,你所認識的人都是你最寶貴的財富,要學會好好使用!最重要的是學會總結,最終,善良的菲利普對于曾經傷害過自己的人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寬恕他們吧,他們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
放棄條件優越的工作,選擇去看看那個色彩斑斕的大千世界,卻發現愛情觀成熟以后的他,已經離不開身邊這個可愛的小姑娘,終于找到了對的人!決定讓自己的余生都想去和她一起度過,再次選擇他曾經放棄了的工作!這不是第七步。
菲利普終其半生都在掙脫枷鎖,尋求自由,卻發現最后這道枷鎖他怎么也不想解開,人生的意義或許就是尋找自己最想要的那把鎖,鎖住最想要的人和事!
《人性的枷鎖》讀后感5
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斷斷續續的讀完了毛姆大叔的第三本作品《人性的枷鎖》。讀毛姆的書,感覺仿佛是和故事的主人公一同去用心感受和揭露這世界的真面目,有痛苦,有悲哀,也有些許的對人生的徹悟。
故事講述了主人公菲利普小時候到中年的人生經歷,因為天生瘸腿收到皇家公學孩子們的譏笑和嘲諷,讓他從小形成了自卑,敏感,內向的性格;現實就是如此殘酷,在自己愈發想躲避的時候,愈是有一把刀戳向你的心,慢慢的折磨你;在沒有得到上帝的回應,也看到教堂牧師們丑陋虛偽的面目,從小在基督教熏陶下的菲利普果斷棄教,“何必一定要信教?”這是他掙脫的第一個枷鎖,后來德國留學,去倫敦當會計,到巴黎求師學畫,再回來學醫,最終還是繼承了父親的工作,當一名醫生。感覺命運真的在這里開了個不小的玩笑,我們努力掙扎的結果,最后還是回到了原點,很可恨卻又在情理之中。
但是這本書最打動我的是菲利普在遇到人生種種問題時候的一種自我剖析和自省的能力,總是在糾結,掙扎,悔恨,反省,正視自己身上暴露的問題,不管是自尊心作祟,還是自己的卑微羞怯的性格,在不斷的自我剖析和自我否定的道路上,他似乎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真諦。就在這種需要你去不斷地作踐自己,剖析自己,折騰自己的社會生活中,可能才會獲得更深刻的生命體悟,正如毛姆大叔自己豐富的人生閱歷才讓他能夠寫出如此犀利卻冷靜的作品吧。在生活的不斷摧殘和折磨下,自己的眼睛會更加透亮,更加成熟,看透了世界的骯臟不堪,卻依然能夠保持”寵辱不驚,閑看窗外云卷云舒”心態,這就仿佛是在黑暗中粲然一笑,那種笑讓人看了只有安心和平靜。
這本書看的最虐心的部分是菲利普和米爾德麗德三番兩次的相遇糾葛,米爾德麗德明明庸俗不堪,扁平的胸脯和蒼白的臉色,2次輪為性行為工作者,菲利普仍然不能為之忘懷,明明認為自己也賤的不行,卻仍然忍不住愛她,想要和她在一起。但是走過這段可悲的所謂“浪漫愛情之路”,他發現他只能為她做到在自己有限的范圍內去幫助他,但不會和她有任何進一步的發展,這里我很佩服菲利普的自制,但很替他不值,明明心里清清楚楚的明白這個女人一點兒都不愛你,只是因為求生的本能在單純的利用你,你何必還為她仁至義盡至此?
最后在米爾德麗德把他的家弄砸的不成樣子的時候,菲利普一笑置之。在感受到愛情的痛苦煎熬,并經過多好些年后,菲利普也明白了自己的愚蠢和可笑,難道正如毛姆大叔給年輕人的那句忠告,“非要越過一大片干旱貧瘠,地形險惡的荒野,才能跨入活生生的現實世界”。毛叔叔,你可不可以不要這么一語中的?
關于人生的意義,克朗肖通過一個破爛不堪的紅地毯讓菲利普明白了”生活是毫無意義的“。看似這是個悲觀的想法,但正如書中所說”既然生活毫無意義,塵世也就無殘忍可言。不論是做過的還是沒來的及做的,一概都無關宏旨。失敗好不足奇,成功也等于零。他不過是暫時占據在地球表層的蕓蕓眾生中間的一個最不起眼的動物而已;然而,他又無所不能,因為他能從一片混沌之中探出其奧秘來。“我們總是在追求這成功和幸福,殊不知,幸福和痛苦是一樣的微不足道,不管是痛苦,還是失敗,還是幸福、歡樂,它們的降臨,跟生活中出現的其他細節一樣,不過是使得地毯變得更加紛繁復雜,絢麗多彩罷了。
所以生活中,何必把自己閉塞在自己的世界里,而不去體驗世界,體會社會,不管它們是殘忍的,還是勢力的?即使碰的頭破血流,即使飽受饑寒交迫,即使被世界唾棄,那又怎樣?生活既然是沒有意義的,又有何懼?生活的毫無意義正是生活的意義所在,正因為生活毫無意義,我們才有勇氣在社會中摸爬滾打也不怕,在折磨和摧殘下,慢慢獲得自己對于生活的體悟,而這對自己才是最具有意義的東西。不禁妄想,那些在別處過著自己不敢想象的生活的人們,是不是正是感悟到這一點,才有勇氣在黑暗中翩翩起舞,燦爛的微笑著。
《人性的枷鎖》讀后感6
“菲利普面帶笑容,抓住了莎莉的手,緊緊地攥在自己手里,此時此刻,太陽當頭,陽光燦爛。”
菲利普的故事,至此講完,我也隨之長長舒了一口氣,一下子變得輕松起來。上下兩集共870頁的巨著,以圓滿的結局而告終。
在《序言中》,毛姆說《人性的枷鎖》是一部自傳體小說而不是自傳。1915年出版《人性的枷鎖》,當時41歲的毛姆寫此書必然是在三十多歲,可見這是毛姆的一部早期成長史。故事從菲利普九歲寫起,到約三十歲和麗莎結婚結束,其間二十年前的生活歷程,讓我們見證了一個人的成長過程。
一個人來到這個世上,有諸多不可選擇的東西,而且必須要被這些東西所捆綁,諸如身體狀況、家庭教育、生活條件等。
主人公菲利普出生在一個宗教家庭,且是一個瘸子。他的父母在他九歲時相繼去世,成為孤兒的他不得不跟著伯母伯父生活。伯父是一位基督教牧師,伯母是一位虔誠的基督教徒。菲利普的童年必須受到宗教的熏染,每天他要讀《圣經》周末要坐在教堂里虔誠地地禮拜,這種枯燥無味的活動讓他毫無興趣,可是當聽大伯說上帝無所不能甚至可以搬動大山時,他有了意志,不惜在寒冷的冬天光著身子跪地祈禱,真誠期待上帝治好他的跛腳,但沒有。
他開始認為“信仰是外部強加給他的,那完全是新的環境和榜樣所起的作用。”他毫不猶豫地拋棄了童年時代的信仰,像脫掉他不再需要的斗篷一樣卸掉了捆綁在他身上的宗教枷鎖。
菲利普日漸長大,對環境的認識讓他有了新的發展方向,他要畫畫。他在兩年的畫畫期間思考了許多問題。“菲利普經過苦思冥想,得出一個結論:凡是真正的畫家、作家和藝術家,身上總有那么一股力量,驅使他們把全部心神都放在事業上,這樣一來,他們不可避免地要讓個人生活從屬于藝術事業。實際只是受到主宰他們的本領的愚弄。生活從他們的指縫間流過,他們一輩子就好像沒活過似的。菲利普感到,生活就該好好地過,而不應只用作會話的題材。他要經歷各種各樣的經歷,從人生的瞬間吸取生活所提供的全部激情,最后他打定主意要采取某種步驟,并承擔其后果。”菲利普問了他的畫畫老師,如果注定只能是個二流畫家,他寧可放棄。就這樣,菲利普卸去了只能當個二流畫家的枷鎖,他決定從醫。
在學醫的過程中,菲利普認識了米爾德里德。這個他看上去不漂亮的點心店女招待,最后卻讓他瘋狂地癡迷地愛上了她。他也知道米爾德里德并不喜歡他。自始,菲利普就知道這一場畸形的戀情,但他卻左右不了他的內心。這一場戀愛讓菲利普飽受了屈辱和折磨,他曾對米爾德里德說:“我曾經認為我可以設法讓你愛上我,但現在我明白了,那是不可能的.。”最后,米爾德里德的墮落,使菲利普慢慢厭惡了她而卸去了情感的枷鎖。這一枷鎖,不像宗教和畫畫卸去的那么簡單,而是需要時間的來松綁。
菲利普投機股票虧本負債,不得不受貧困的煎熬。他無奈地流露街頭,若不是朋友在他困頓時收留了他并給他謀到一份“顧客招待員”的工作,他還不知道會怎樣呢。正是和朋友阿特爾涅一家的愉快來往,讓菲利普結識了阿特爾涅的女兒,成就了一個圓滿的家庭。
故事的結尾有些平淡,但也反映出拉一個道理,一個人來到這個世上,學習、工作、結婚、生兒育女,直到去世,這是一種最簡單也是最完美的線條。
毛姆筆下的故事,總是在細節中給人以啟發和深思。他的話字里行間透著哲思與睿智,讀來頗有收益。
菲利普的成長經歷,是每個人生活在世的必然過程。縱觀人的一生,其實總在受著別人以為應該做的事情的影響,而不是為我們自己真想做的事情所左右。
如何對待人性的枷鎖,毛姆說的一段話很值得借鑒:“回想起自己走過的漫長人生歷程,他愉快地忍受了生活所加給他的一切。他忍受了生活變得如此艱辛的殘疾,他知道自己的性格因此而受到扭曲,但他也發現,同樣由于這種殘疾,他卻獲得了那種帶給他無窮樂趣的反省能力。要是沒有這種殘疾,他就永遠不可能目光敏銳地欣賞美,不可能熱愛文學藝術,也不可能對生活中的各種景象發生興趣。他經常受到嘲弄,遭到蔑視,而這一切都使他的思想轉向內省,促使他心里開出朵朵芬芳的花。”
老子在《道德經》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但凡事無均有兩面性,失此得比。不難想象,看似枷鎖的一面,同時也隱含著不為人知的優勢,善于利用,便是成就。
“每個人都有缺陷,不是身體上的就是精神上的。
你永遠愛她,她就永遠美麗!”
《人性的枷鎖》讀后感7
我認認真真的想了想,我是如何開始喜歡上毛姆的。這是無意中我的同事跟我提到了《月亮與六便士》,她說:“月亮是那崇高而不可及的夢想,六便士是為了生存不得不賺取的卑微收入,多少人只是膽怯地抬頭看一眼月亮,又繼續低頭追逐賴以溫飽的六便士?”說道這里她突然問我:“如果是你,你選月亮還是六便士?”我并沒有立刻回答她的問題,因為我在思考。
正因為我倆無意中談到的話題讓我對毛姆產生了極大地興趣。于是我買了他三本書回來慢慢看,《人性的枷鎖》是我了解毛姆的開始。
一篇關于格非的文章,《文學在讀者中尋找認同》,引用里面的一段話:從最根本的意義來說,文學是一項尋求認同的事業——作者通過寫作來尋求理解,尋覓知音,而讀者則通過閱讀,來發現作者與他們建立認同。我之所以愛上閱讀也是因為想要在作品中找到與作者有共鳴的地方,在迷茫的時候在書中尋找答案,然后學會思考,學會反思。小說中的主人公菲利普是一個矛盾的結合體,真實、糾結;既不安于現狀,又沒有能力改變未來。我又何嘗不是自己想的挺好的,可做起來又是另一回事。但我永遠比不上菲利普的一點是,他一直在不斷地嘗試,不斷奔波,他有一顆無處安放的心,他在不斷尋找生命的意義,而我卻沒勇氣邁出哪怕是一步,只好不甘心的安于現狀。
當菲利普發現自己的跛腳被別人嘲笑的時候,他好像感受到了生命的苦澀。他幼小的心靈模糊的意識到這種不幸與痛苦可能會和自己終生相伴。他開始變得敏感,不合群,在小小的學校里,默默忍受孤獨。中學時代,他擁有了他認為最好的朋友羅斯。但他渴望只有他一人擁有羅斯的友誼,所以當他看到羅斯和其他人玩的時候,他會憤怒、不安,好像被搶去了心愛玩具的孩子一樣無助,終于因羅斯受不了他歇斯底里的占有欲而離開他。最后就算他可以有機會進入頂端大學,可他還是急于逃離了那片讓他發瘋的地方。這一時期,菲利普的性格養成對他今后的生活和人走向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包括愛情。
他去了德國留學,到法國學畫畫,然后又繼承了父親的衣缽,從醫,直到他找到生命的意義,最后終于知道自己要什么。
他放棄進入頂端大學的機會,非要這么折騰,哪怕別人說他當畫家失敗,當學徒失敗,但他說他不后悔。對啊,為什么要后悔呢?如果所有的東西都用一個標準來衡量的話,人生又有什么意義呢。
《人性的枷鎖》讀后感8
初看到書名,還以為是本艱澀難懂的哲學類書籍呢,哪知一翻開,立刻就被吸引了,《人性的枷鎖》讀后感作文。這本書很好看,而且不管你年齡大還是小,只要你 看了這本書,相信一定會引起你的思考,因為在成長過程中,每個人都會碰到類似的問題,那就是 人生無處不枷鎖!
人生來自由,卻無處不在枷鎖中,仔細想來,難道不灰心喪氣嗎?這部有點自傳體的小說是英國作家威廉.薩姆賽特.毛姆的力作,毛姆描述了菲利普 從 八歲到三十多歲的生活歷程,主人公菲利普遭遇了情感的枷鎖、金錢的枷鎖、宗教的枷鎖等種種羈絆,他在擺脫這些羈絆時,受盡了靈魂的拷問,從他相信上帝到不信,他的跛足讓他的人生受盡了冷嘲熱諷,童年孤獨而痛苦,上帝并沒有給他治好跛足,成年后他瘋狂的愛上了明明知道不值得愛不應該去愛的女子,他卑顏奴膝,喪失尊嚴的討好該女子,陷入了情欲的深淵,他的理性在愛情面前毫無用處。萬幸的是他堅守住了自己的目標 ,最終擺脫了枷鎖,他常常思考,人的一生為什么總是受他認為應該做的事情,而不是受他真心想做的事情所左右?他總結出了人生的哲理,他說:生活毫無意義,人降生在這個世上,就是受苦受難,生活沒有意義,人活著也沒有目的,生命微不足道,而死也無足輕重,既然生活毫無意義,塵世也就無殘忍可言,生活就像一塊舊的波斯地毯,有許多的格局,每個人的格局都不同,幸福 和痛苦跟生活中出現的其他細節一樣,不過是使人生格局更趨紛繁復雜,地毯的顏色布局更鮮艷別致罷了,讀后感《《人性的枷鎖》讀后感作文》。
菲利普擺脫枷鎖后,心靈獲得了救贖,我喜歡這時的菲利普,這時的菲利普溫和、自信,他不會在別人羞辱他的跛足時臉紅難堪了,他親切的同貧窮的男人、女人說話,對他們的生活認真的審視和同情,他心里時常洋溢著激情,他愉快的觀察著人生,他的天空是太陽當照,光芒四射!讀者看到最后也得到了慰藉,心情也舒暢起來,不再痛苦,心里洋溢滿了脈脈的溫情。這本書給我了啟迪,給我了一劑面對生活煩惱的解藥,生活不如意十之八九,只有努力多學習,提高個人的修養,才能對生活持有一份淡然 和安定!把握當下,堅持自己的理想,努力完成自己所想要的璀璨生活吧!要不然,還能怎樣?哈哈
《人性的枷鎖》讀后感9
為了省幾個Money,我就在手機上閱讀書籍,少了紙質書籍隨意翻閱,看看插圖的便利條件,四五天就把這本書看完了,合上書以后,幾天來書中闡述的生活觀、價值觀久久不能讓我平靜。
菲利普在人生道路上的困苦和抉擇給了我很多啟示。
他和米爾德麗德的那段感情,很多人都覺得那并不是愛,而只是在情欲影響下的沖動。但是,我不這樣認為,我覺得那是愛,只不過是一廂情愿的愛而已。在我看來,他如果不是真正愛她,不可能做到在她和自己的好友勾搭上時還出資讓他們一起出去瀟灑,不會在她一次次無情地傷害自己之后依然伸出援助之手。若說只是為了情欲,那他后來已經對她的身體完全失去了興趣,縱然她百般暗示和勾引也不為所動,這顯然不是情欲所能解釋的。更何況毛姆在《刀鋒》里已經明確說過:“愛沒有情欲就不是愛,而是別的東西;而且情欲并不是由于得到滿足,而是由于阻撓變得強烈。”這是不是也可以解釋,菲利普最開始的情欲也是因為愛而建立起來的呢?
菲利普最終在莎莉那里獲得了真正的愛情。他為了她而甘愿放棄深植于意識中的環游世界的夢想,為了她而甘愿在一個小村莊里行醫終老,雖然他不確定自己到底是不是愛她,但是卻知道自己對妻子、愛情、家庭的渴望已經超越了其他,他愿意為了她而停留下來。
小說的結尾比我預想的要好,原以為他也要自殺呢,可見,作家毛姆還是給讀者希望,“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人都在思考這一生,當我們身邊的生活充滿荒謬時,我們該如何抉擇?一些人選擇了默默忍受,一些人選擇了勇敢掙脫。而菲利普恰恰是選擇后者的人。雖然他每次的選擇單從結果上來看不怎么高明,但我覺的這才真實的人生。不是所有人只要堅定理想,幸福就一定能實現。其實誰能說自己的人生就是最正確的道路?但明明有些人知道了錯誤卻死不悔改,以至墮落沉淪。很多人就像菲利普一樣去努力尋找人生的意義,可正如小說中說的:“人生就如同一條絢麗的波斯地毯,外表華麗,其實毫無意義。”是的,誰能告訴人們人生的意義是什么呢?我們只不過是大千世界的蕓蕓眾生。給窮苦的窮人看病,走危險的夜路,到阿特爾涅一家的農場中真真切切地去體驗生活,享受生活。 我想生活就是如此真實。
小說給我的最大啟示是不要懼怕改變和選擇,原來可能是金科玉律,現在覺得荒謬時就要勇敢拋棄。人生最重要的是以一個怎樣的心態面對未來,無論現在所處的環境是什么樣子的。知道往哪里走后,請前行。
《人性的枷鎖》讀后感10
繼《月亮與六便士》后,閱讀毛姆大叔的第二本巨作。這邊長篇半自傳體小說,講述了主人公菲利普三十年“五彩斑斕”的生活。
人人生來便帶著瑕疵,或是身體,或是靈魂。先天跛足的他,9歲失去雙親,從此寄居于牧師伯父家,因身體殘缺,他生性敏感,然而生活從來就不會對誰仁慈,收起毒手,對可憐之人只會更甚;菲利普經歷了被同伴輕視與欺凌的少年時期,尋求未來發展,迷茫的青年時期,成年后學習了會計、油畫、醫生等相關知識,后因股票投資失敗破產,不得不放棄醫學,做起了商場導購與服裝設計。
小說大部分篇幅讀起來很壓抑,亦如真實的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毛姆素來喜歡毫不客氣地揭露人性的弱點,復雜和矛盾。書中很多細膩的思想和表達讓人不驚感嘆與自己的想法如此一般。看著菲利普沖破身體缺陷、宗教、性欲、愛情、物質等層層枷鎖得到自我救贖與不斷成長(成長路上的苦無以言表,作為讀者,對于這個主角會心疼,也會火冒三丈,有嘲笑,有同情,更多的是欣慰),最終活出自我,很開心,雖然只是他只是個小說人物。
如譯者所說,成長本來就是一條不可逆的道路,更恐怖的是,它往往還是一條孤獨的單行車道。愿我們能在別人的故事中,切身體味或已逝去,或未到來的歲月。
我們本應豁達,因為生命只有一次且微不足道,死亡更是無足輕重。
【《人性的枷鎖》讀后感】相關文章:
人性的枷鎖名著讀書心得5篇04-11
人性論的讀后感04-16
《人性的弱點》讀后感1000字09-24
有關枷鎖同義詞12-10
打開心靈的枷鎖作文600字03-07
描寫人性格品質的成語04-08
《人性的弱點》的勵志書籍08-06
《人性的弱點》勵志書籍語錄10-09
人性的弱點讀書心得(精選15篇)04-12
人性的弱點讀書心得集合15篇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