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的那邊讀后感
在翻越座座高山,戰勝重重困難后,看見的是一片茫茫大海,是理想的境地。接下來小編整理了在山的那邊讀后感,歡迎大家閱讀。
在山的那邊讀后感1
初學在山的那邊這篇課文時,給了我深刻影響,因為這寫了我小時候對外面充滿強烈的好奇心。
這篇課文主要寫:童年經驗,對世界對于幼年的作者來說,就是因為放學后一片寂靜的校園,山川中那條清澈的河流以及環保這一切的無言的群山。
而作者偏偏又是一起耽與幻想,對外面的時間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這首詩歌表達了一種信念,蘊含了一個哲理,詩人以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困難,用爬山必要重重困難,用爬山比喻艱苦奮斗,從而也告訴人們通往理想之路是漫長的。
崎嶇的要不怕長途跋涉,才能達到理想的境界。我想,幾乎每一個童年和少年時期都有一些“隱秘的渴望”而詩中的這種對“山那邊”的渴望和幻想。構成了我對作者小時候特有秘密——在今天看來,還隱秘的影響到了我。
我讀了《在山的那邊》之后我覺得我們應該要看的遠,不要只看眼前的一些事情,當我在學習上遇到“欄路虎”想放棄時,當我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挫折而想灰心時,作者的那種對山那邊的渴望和幻想激勵我勇敢的面對,一切困難。
在山的那邊讀后感2
在這個世界上,想實現理想要歷盡千辛萬苦,必須要克服掉一切險阻,最終才能達到自己的夢想和目標。而今天,這篇課文《在山的那邊》,更是讓我深深地懂得了這個道理。
在這個挺有新鮮感的.題目吸引下,我興致勃勃地看完了這首詩。之后,我便陷入了沉思——山,真的就是現實生活中的山嗎?而海,真的就是碧波蕩漾的海嗎?
本文主要講,在山區中長大的作者王家新因為母親的一句“山的那邊,是海”,而爬上了“一座座誘惑著‘我的’山頂”,可他卻一次次帶著失望與淚水回到家中……而且長大之后,他依然不停地追尋在心中發下了深根的那個“海”。
幾番思考后,我突然意識到,山就是那奔向夢想之路之中的荊棘,而海,正是斬破萬難之后最終的成功啊!
這首《在山的那邊》,向人們揭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一個人想要實現自己的理想,并完成自己的目標。那前進路上必然會出現一座座山,一個個挫折,只有不畏艱難、不懼險阻,并且勇往直前,才能夠找到那屬于自己的大海——成功。
在山的那邊讀后感3
理想的實現是要歷盡千辛萬苦,無數的艱難險阻都在等著我們去戰勝,才能達到自己的理想目標。”今天,我讀了《在山的那邊》這篇課文,我受益匪淺。對于王家新的童年生活,而感到十分的羨慕。
小時候,我對人生道路這幾個字不是很了解。認為是道路嗎!總會有人領著我們走過的。然而,由今天看來,這個令人深思的話題有了新的認為。在這山的那邊,還有無數的高山,山上的路很平坦嗎?不!山上還有許多絆腳石,一不小心就會絆倒,如果有人踢開絆腳石,艱難而又勇敢的爬上去,那就會見到廣闊無邊的大海。
在生活中,這句話有了靈驗。記得在小學的里的有一天,老師交給我一項艱巨的任務畫一張圖畫參加全國“雙龍杯”書畫大獎賽。我大吃一驚,傻呆呆的站在那里,但是很快醒悟過來。回到家,我茶飯不思的想著圖畫的內容,可是,萬事開頭難,我一直想不起來,腦子里空空的。這時,睡蟲開始“上崗”了,我的眼睛像隔了一層霧,簡直睜不開。但我并沒有被困難嚇倒,一直想到深夜十二點鐘,我的腦子里終于出現了我所滿意的畫,經過幾天幾夜的趕時間,功夫不負有心人,我終于給了老師一個交代,獲得了優秀作品獎。
人生只有兩種人:一種是輕易被石頭絆倒,會在悲痛的深淵里一蹶不振。而另一種人,跌倒了,重新在站起來,接受挑戰,失敗能激起人的斗志。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像第二種人一樣,勇敢的接受理想的挑戰,用毅力爬過一座又一座的高山,才能見到大海一個全新的世界。
【在山的那邊讀后感】相關文章:
在山的那邊教學設計12-16
語文《在山的那邊》教學反思07-30
在山的那邊現代詩03-15
《在山的那邊》教案設計10-23
在山的那邊語文教學反思06-28
在山的那邊內容主旨是什么?10-26
急求在山的那邊內容主旨06-24
人教版《在山的那邊》教案設計10-05
初一語文上冊《在山的那邊》教案10-17
人教版初一語文上冊《在山的那邊》教案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