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目送的讀后感600字

時間:2021-03-06 13:34:34 讀后感 我要投稿

目送的讀后感600字

  《目送》中一共有散文七十二篇,主要是對親情和作者周邊人物的感悟,寫孩子的成長,父母的老去,各種真實的情感。以下小編為大家整理了目送的讀后感600字,歡迎閱讀。

目送的讀后感600字

  目送的讀后感1

  霧散,也散缺了迷茫,夢醒,也喚醒了酣睡的神傷,在這本深邃美麗的筆記里,我看到的不止是憂傷那么簡單。——題記

  連媽媽也不知道是何時,她和朝夕相處的飛飛不再是緊緊纏繞在一起的了。十七歲的少年,兒童臉頰那種圓鼓鼓的可愛已經被刀削似的線條取代,他不再是那個依偎在媽媽懷中殷勤探問的孩子了。面對這樣的情景,媽媽只能苦澀一笑,鬢角已經斑白的她,又如何能憶起眼前少年時水清見底的歡快眼睛呢?

  涉過濃密的江離,粼粼的小溪里,那只睡著的白天鵝,讓媽媽泫然欲泣地跪在叢中拍攝。媽媽難以想象的是,長成少年的飛飛竟風輕云淡地說了一句:“小孩!”

  媽媽的心顫抖了一下,原來,時間真的不可追。

  安安到美國做交換生一年,媽媽送他到機場。告別時的擁抱,媽媽才察覺自己的頭只能貼到安安的胸口,像是抱住了一只長頸鹿的腿。

  安安在長長的列隊里,等候護照檢查,媽媽就像小時候一樣,泛著微黃的眸子跟著安安的背影一寸一寸地往前挪,直到,直到和從前一樣,把他完整地裝到瞳中。

  這時,媽媽想起了一段讓她難以忘卻的故事:

  在金盞菊畔,安安把背對著媽媽的身子轉了過來,緊緊抱著媽媽,嘔心瀝血地哭喊著:“媽媽——安安,也要和媽媽在一起!”

  故事在媽媽的腦海里重新播放了一次。媽媽微笑著,等候,等候安安在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過了很久,安安沒有,一次也沒有。

  媽媽頓時明白了,她眼睛里的孩子,安安已經逃走了,她所癡戀的,不過是那些被時光沖淡,支離破碎的美好。媽媽默默地站著,如今,她能做的.,只是放手罷了。因為——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這句話是這樣簡單明了,令人不禁掩卷深思。回首彼岸,縱然發現光景不在綿長,父母就似那等待孩子回目一瞥的母親。一切只因前世今生的緣,他們所茫然的,所渴望的,只是子女的珍惜吧。

  “來一斤母愛”是現代子女共同的誤區,也許再一次回眸,你和你的父母已經成為生生的兩端,彼此,永遠站成了岸。

  目送的讀后感2

  在一個月前,我們開始了《目送》一書的閱讀。

  這本書,深邃、憂傷而又美麗。它蘊含了作者行走人間幾十載所看到的,所聽到的,所感悟到的一切。而我最喜歡的散文,莫過于《目送》與《回家》了。

  在《目送》中,作者描寫了兒子華安與父親。隨著時光的飛逝,兒子在慢慢地長大。而他對“我”的態度卻也在慢慢地變化。華安從一開始對周圍的膽怯,對母親的依賴,到長大后“勉強忍受母親的深情”中我感到了一種不可名狀的蒼涼。在父親的逝中,“我”目送著他,掠開了雨濕了前額的頭發,深深,深深的凝望,希望記得這最后一次的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龍應臺在寫下這段文字的時候,究竟是帶著怎樣一種心態去寫的呢?在一場又一場的目送中,她看著親朋好友的背影漸行漸遠,夕陽灑下泛著紅暈的光,空蕩蕩的小路上,又只剩下了她一個人……這是何等的凄涼!

  如果說,《目送》寫的是“人”的悲歡離合,那么《回家》寫的就是“家”的物是人非。

  作者帶著母親與三個兄弟準備回“家”。在火車上,母親十分惶惑、不安與迷茫。盡管她心里明白,曾經的“家”已經只不過是一座空蕩蕩的房子,可她依舊不愿相信,真正的“家”已經不在了。

  母親要回的家,不是任何一個有郵遞區號、郵差找得到的家。她要回的“家”,是一段時光,在那個時光的籠罩里,年幼的孩子正在追逐笑鬧,廚房里正傳來煎魚的滋滋香氣,丈夫正從她身后捂著她的臉要她猜是誰,門外有人高喊“限時掛號拿印章來”。

  可這段時光已經消逝了。

  時光匆匆,物是人非。“媽媽是那個搭了‘時光機器’來到這里,卻再也找不到回程車的旅人”龍應臺如此寫道。

  《目送》不僅僅是一本散文集,更是一本深邃的生死筆記。時光匆匆,時間就像是一個曾與你相識的人。在茫茫人海中,你瞥見了他的背影,想伸手挽留時,卻發現他早已消失在了人海的盡頭。而你的眼中,卻多了一分滄桑,少了一絲稚氣……

  目送的讀后感3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用追。”

  這是龍應臺《目送》中的一個小片段,這個場景,相信每個人或多或少地經歷過。孩子告別母親,轉身離開的時候眼中有不舍,有對前方未知事物的畏懼,但更多的是喜悅憧憬和睥睨一切的自信。他面帶微笑邁出了第一步,留給母親一個“不用追”的背影。哪怕前方荊棘遍地,被扎得遍體鱗傷,也絕不回頭。因為他懂得:這條路,只能在別人的目送中,自己走。

  讀到這兒,我驀然想起,不知從何時起,那個捧著書跑來跑去問東問西的身影被時光沖了個支離破碎,漸漸清晰的是一個人翻書上網尋求答案的背影。我逐漸習慣了一個人思考,一個人解決問題。也不像兒時受了委屈跑到父親懷中大聲哭泣并且尋求安慰那樣,而是一個人承受,一個人反擊。而父親,只是看著我,靜靜地看著我……

  《目送》是龍應臺“人生三書”之三,有21世紀的《背影》之稱。從龍應臺《目送》的七十四篇散文中,我們可以看到不一樣的龍應臺:溫情的母親,落寞的女兒,思考的文人、責任的世人。有著犀利文筆,被稱為“華人界最犀利的一支筆”的她,在這本書中所表現出來的,卻是無盡的柔情。她在這部書中所告訴你的,是愛、親情、生活、世界的本質。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總有一天,我們的父母會離開,正如書中寫的“火葬場的爐門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屜,緩緩往前滑行。沒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離爐門也不過五公尺。雨絲被風吹斜,飄進長廊內。我掠開雨濕了前額的頭發,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記得這最后一次的目送。”所以,做兒女的我們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讓他們的眼睛多點落在我們的面孔上,而不是含淚看著我們漸行漸遠。

  以“目送”為題,因為這本書里藏著對時間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全書里沒有找到歇斯底里的情緒,但卻讓有讓人哽咽的滋味;沒有華麗的詞藻,也沒有無病呻吟的哀嘆,有的只是淡淡的憂傷和幽微的吟嘆,不事喧嘩,也無需喧嘩,而你卻能分明傾聽到她的心聲。正如龍應臺所說,她想讓讀者從她的文章中得到感悟,她也正在用她心酸的經歷給我們還未曾有過悲傷體會的人指點迷津。

  你說你的眼里只有我,我說我的眼里還有那“廣闊的天空”,一次次生命的輪回,為了不留遺憾,讓我們開始閱讀,努力遇見更好的自己!要記住,這父女母子間的情緣啊,且行且珍惜吧!

【目送的讀后感600字】相關文章:

目送課文讀后感范文02-10

目送龍應臺讀后感范文3篇08-30

語文課文《目送》的賞析08-13

目送外婆周記02-23

目送讀書心得(15篇)04-04

目送龍應臺閱讀心得10篇03-23

最新名著《目送》感悟及心得04-14

項目送清涼活動報道(通用5篇)01-18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目送》的教學反思07-21

幼卿《浪淘沙·目送楚云空》譯文及鑒賞12-17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精品怡红院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爱首页 | 日本精品高清一二区一本到 | 亚洲一区精品动态图 | 亚洲中文在线精品国产 | 永久免费国产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