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人生》讀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后感如何寫了哦。但是讀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有關《人生》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有關《人生》讀后感1
人生就像過山車,有高峰也有低谷;人生就像海面,有平靜也有波濤洶涌;人生就像蒲公英,看似自由卻也身不由己。正如書中的主人公高加林的一生一樣,有高峰也有低谷,有平靜也有曲折。
《人生》這本小說以高中畢業生高加林為主線,描述了他回到土地,離開土地又回到土地的過程。在此期間他與農村姑娘劉巧珍,城市姑娘黃亞萍發生了情感糾葛,使得小說內容更加跌宕起伏。
在我看來,高加林身上體現了自強不息,敢于向命運挑戰的品質,他熱愛生活,有著遠大的理想和抱負,關心社會問題,能夠融入時代變遷之中。但他卻不能認清現實與夢想之間的差距,使得他在人生路上嘗盡酸甜苦辣。人生或許就是這樣充滿著變遷,當高加林拒絕了劉巧珍,和黃亞萍開始了短暫的幸福生活,當高加林被人舉報他進城背后的故事,當高加林重新回到農村感受到家鄉人的淳樸。他終于認清了現實,他終于褪去了驕傲。
貫穿整部小說,我雖然喜歡高加林有理想,有追求的性格,但他卻不能堅守本心,在名利與金錢面前放棄愛他的人。相比高加林,劉巧珍的堅強豁達,勤勞賢惠,通情達理,對高加林矢志不渝的關懷不禁讓人感嘆,即便最后劉巧珍嫁作他人婦,而她身上體現的美好品質卻讓人難忘。
人生或許就是從得到中失去,從失去中得到。正如小說中所說:“生活,有時讓夢想變成現實,有時候讓現實變成夢想”,因此要想在社會中立足,必須分清現實與夢想的差距,不必患得患失,做最好的自己就可以了。除此之外,人生中充滿了選擇,因此我們要堅定信念,不被外界環境所動搖。正如小說中順德爺爺所說的:“娃娃,你不要灰心,一個男子漢不怕摔跤,就怕跌倒后爬不起來了,那就變成死狗了……”
人生猶如一條小路,有時蜿蜒有時平坦,但是路再難行我們也要堅定地走下去。人生沒有十全十美,樣樣順心,我們活著,經歷著,堅持著,誰也無法預知以后會發生什么,會經歷什么,我們要用豁達的胸襟經歷人生,寬廣的胸懷去生活,而不是怨天尤人,這樣才能實現我們的人生價值。
路漫漫其修遠兮?對于我們即將踏入社會的人來說,前路漫漫,考驗和誘惑隨處存在,如何選擇會變得極其重要。但是我們不必驚慌,只要我們有“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的勇氣和意志,即便不成功,也無憾。
有關《人生》讀后感2
《他們說:有關書與人生的一些訪談》的作者郝明義說“有這樣一本書,你的人生因它的出現而不同。能碰見這種書的人是幸福的。”讀完這本書,我想說,我是幸福的。
本書以訪談的形式展開,就好似自己現場參與訪談,親眼目睹郝明義先生與杉浦康平、張隆溪、南方朔等九位文化、出版、藝術界杰出人物的談話,談話內容涵蓋工作、家庭、社會、文化等各方面,深入淺出地展示了這十位愛書人關于書及人生的思考,他們對書和人生更有超出一般人的深入思考。“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眼看著十位愛書人的談經論道,拆解人生,獲益匪淺。
與郝明義交流的九位杰出人物有日本設計界巨人國際視覺藝術大師杉浦康平、中西方文化擺渡者張隆溪、永遠的批判知識分子南方朔、“意識形態”創立人鄭松茂,進入公共視覺的他們是不同領域的杰出人物,各有千秋,但如出一轍,他們都與“書”有著深深的情緣,在書中汲取營養,在書中讓自己強大。衫浦康平說:“書應該是一個愿意坐在讀者身邊的朋友。” 張隆溪稱“一首詩打開了一個書籍的寶藏,書帶給了我奇遇”。南方朔說“文學是最大綜合智慧來源。” 鄭松茂說“閱讀對我來講有好多這樣的自我的樂趣”。
書中十位人物面對面地對話,都講述了這樣一個慣性:讀書與工作、與環境無關,只是想讀書,讀書已經成為了生命的一部分,因為讀書有了前行的動力,不斷向前,不斷讀書,相得益彰。在學校的時候自己會有各種資源閱讀,也有時間閱讀,畢業之后,懶散了許多,給了自己很多借口,工作忙、時間少,沒有新鮮的血液和營養,感覺自己的思維停滯了許久,近似干枯。偶爾,工作原因發書或者心血來潮到書店買書,只能短暫地與書相會,并沒有形成習慣。身臨其境地感受十位人物的談話,突然想起一位老師對我說的話,“與書相伴,收益終生。”現在才知道其中的意義何在。
上班打開電腦,各種信息充斥眼球;打開手機,網絡信息無處不在,在各種信息與網絡面前,內心近乎麻木,也多了幾分浮躁。翻開書,靜靜閱讀,看著衫浦康平的“讓自己保有驚訝的能力”,黃仁宇的“我不會為了一時一地的銷售而做些我不想加入的文字”,張隆溪的堅持“不要讓這個什么東西都來去如風的時代破壞自己思考的習慣” …,從中品味一種浮生若茶的靜謐,尋找讀書的樂趣,渴望與下一本書的精粹碰撞。
有關《人生》讀后感3
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經典為什么會經久不衰、歷久彌新,它到底帶給我們什么?一直也在閱讀經典,渴望從前人的作品中,獲得閱讀的快樂、認同和感動,更想從中收獲知識,汲取智慧,得到力量。經典照亮不了我們的人生,卻可以激起我們的思考與困惑,也為我們提供一些參考和指導。
路遙的成名作《人生》正是這樣一部作品。小說以改革初期陜北高原的城鄉生活為背景,著力塑造了高加林這一當代中國農村富有歷史深度的青年形象,描寫了他回到土地又離開土地再回到土地的人生變化過程,他同農村姑娘劉巧珍、城市姑娘黃亞萍之間的感情糾葛構成了故事發展的主要矛盾,也讓我們在閱讀之余對愛情、對人生進行思考與探索。
初讀《人生》,給人留下印象最深地莫過于糾纏復雜的愛情了:高加林的薄情,巧珍的癡情,黃亞萍的絕情,張克南的真情……就這樣交織在一起,促使我們思考何為愛情,怎么對待愛情。千百年來,人們也都在探索它的奧秘,可它卻“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帶給人更多的是一種感覺,一種體驗。雖然我們無法給出確切的答案,但我們卻可以判斷什么不是愛情,也許,高加林和巧珍的愛情悲劇,一開始就已經注定。有文化、有理想的高加林即使在他和巧珍那段最開心的日子里,也始終想著怎樣走出貧瘠的山川。他最初會接受巧珍,更多的原因或許是他做農民的困頓與需要安慰的心理。并不是說他看不起農民,他是農民的兒子,只是多年的教育經歷漸漸褪去了他身上的泥土味,他沒有想過要像父親一樣一輩子做個農民。但巧珍對加林的愛卻是不附加條件的,沒有前提,無怨無悔,愛得純粹,愛得徹底,愛得讓人痛徹心扉。
大馬河橋上,雪花飄揚。分手的時刻,巧珍哽咽地說:“加林哥,我盡管愛你愛得要命,但知道我配不上你了。我不識字,給你幫不上忙,還要拖累你的工作……”她搖搖晃晃跨上自行車走了,狗皮褥子掉在了雪地上……愛情的過程異常動人,愛情的結果卻很殘酷。沒有終成眷屬,難道我們就不需要愛情了嗎?當然不是,生命是一個過程,而不是目的,愛情也是。盡管結果可能不夠圓滿,可是僅憑結果評價愛情顯然不夠客觀,沒有過程的風風雨雨,沒有兩個人的相濡以沫,結果也許只是不幸地開始。從悲劇的本身我們看到的不應該只是悲劇,而是希望,是人活著的勇氣與激情,我們也正是從那些遺憾和悔恨中不斷成熟成長起來,而這正是愛情甚至生命價值的體現。
愛情是無常的,幸福卻是真實的。對于巧珍來說,馬拴的一句話“我一輩子就是當牛做馬,也不能委屈了你,咱鄉里人能享多少福,我都要叫你享上……”這何嘗不是一種真正的幸福?幸福千千萬,存于心而不是顯于形。對于高加林來說,做了場好夢,猛摔下來,他也不該惋惜,他的愛情不在這里。
1992年黃土高原開始落雪的時節,路遙離開了他熱情謳歌的這個世界,離開了我們,時年42歲。雖然他不是一個天才作家,把生活的苦難和殘酷寫出來也不是他的特色,但是他的好處在于真誠,在于他盡可能地挖掘與表現了每個人本身潛在的樸素而又寶貴的精神,把年輕人的貧窮、窘迫寫得如此無辜、純潔甚至可愛、可敬,這才是路遙的不同凡響之處。
貧窮不是罪過,寒酸不是低賤,落魄依然純真,這正是高加林們心靈的詩意,也包含著生活的真理——這樣的人猶如一個貴族,應當得到尊重。《人生》能夠在青年人中默默流行30年,原因也在于此。對于眾多渴望憑一己之力在社會上立足的求學者、打工者來說,他們依舊面臨著殘酷的生存壓力,而《人生》中那種不屈不撓的信仰,在任何一個時代,都能為苦苦掙扎和奮斗中的青年帶來溫暖和撫慰,給以他們永遠的感情共鳴與精神鼓勵!
“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柳青的話,既是對我們青年人的忠告,也可以看做是對《人生》的注解。
我們的人生該怎么走過啊?
有關《人生》讀后感4
一直以來我都喜歡看有故事情節的作品,而《人生》這本書就深深的吸引了我,《人生》讀后感。不僅僅是這部作品有一波三折的故事情節,更重要的是它給我帶來的感觸······
小說的主人公高加林,一個才貌雙全、文武皆備的農村青年高中畢業后沒能跳進夢寐以求的城市,回到農村當上了民辦小學的教師。那時的他已經很滿足這個既能體現他的才能而又對他充滿希望的職業,但是好景不長,他被有權有勢的大隊書記高明樓的兒子三星頂替了,他重新回到了土地,當上了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然而,心性極高的他又怎能安于現狀呢?當機遇再次降臨到了高加林身上時,他義無反顧地抓住了這次機會,重新回到了城市,當上了縣里的通訊干事,一個有頭有臉,風風光光的“記者”,成了城里引人矚目的人才。事實上,他確實也是相當出色的,他辛勤、樸實,他勇敢、自信,他熱愛生活,有著遠大的理想和抱負。他憑著自己的才能和努力在城里大顯身手。但是終于有一天,高加林進城的背后原因被人告發了,他要面對的是重新回到生他養他的那片土地,他的所有的理想和抱負如同過眼云煙難以挽留了。他難以承受這份打擊更難以面對生他養他的那片土地。他減少了狂熱而又冷靜的反省,接受了德順爺爺的一翻話,而后一下子撲倒在黃土地上。
人生的反復無常讓人難以預料。戲如人生,人生如戲,正是人生的真實寫照。
然而,人生也讓我們認清了現實和理想之間不可逾越的差距。高加林一直在為自己的理想苦苦追求,這一點毋庸置疑,也是值得許多人學習的。我們每個人都會有年少輕狂的那份激情,讀后感《《人生》讀后感》。并且只有有了理想我們的人生才會充滿激情和挑戰,我們才會打拼出一片屬于自己的世界。但在追逐夢想的人生道路上我們會不斷的遇到來自方方面面的壓力和挫折。這些壓力和挫折是必然存在的,因為這就是生活。因此我們需時時刻刻保持一顆清醒的頭腦,去認清這個殘酷的現實世界。現實是不能以個人意志力轉移的,誰如果要離開自己的現實,就等于要離開地球,一個人應該有理想,甚至應該有幻想,但也千萬不能拋開現實生活,去盲目追求實際上還不能得到的東西。尤其是對于剛踏入生活道路的年輕人來說,這應該是一個最重要的認識。
也許人生就是這樣吧!路遙在《人生》中引用了作家柳青的一段話:人生的道路雖然慢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沒有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是筆直的,沒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業上的岔道口,個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錯一步,可以影響人生的一個時期,也可以影響一生。我想,人生就如這段話一樣,讓我們慢慢去走,去體驗,去感受其中的酸甜苦辣。直到有一天,我們老了,回首往事時能欣然一笑。直到有一天,我們老了,回首往事時嘴角能流淌出幾個小小的故事。不也無憾嗎?
看完《人生》后,讓我對人生的認識也明白了不少:我們在人生的矛盾中不斷的做著抉擇,然而大多數我們的決定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有時候,考慮得再多,其實也是反反復復,以至于轉了一圈,最后還是回到了起點。我認為,人生就應該珍惜所擁有的,不要太過于強求,而遺失在自己的夢中······其實知足,也是人生的一個過程。我們不要總是等到失去時再去懊悔和抱怨,因為也許幸福就在我們的身邊,而是我們一時沒有發現,或許不管你失去了什么,你的身后,總會有人默默的關心你,這就是你永遠也不會失去的。但是這也需要你的回頭,如果你連這也不珍惜,那么到最后,失去的就是靈魂和心,這是你永遠也求不回和贏不回的·····
雖有悲劇的開頭,但最后加林開始改過自新,從頭開始了他原來的工作——老師。一切都顯得一波三折,也使我懂得了許多道理。前途是重要的,但是絕不能為了它把良心給丟了。一旦認定了一段愛情,就必須堅守它,直到永遠。若在外面事業飛黃騰達,就帶上她;若是擁有繁華富貴,就與她分享;若是一無所有,就好好待她,別讓她受苦。有時,我會站在高加林的角度思考人生,如果我是高加林,我會怎么做?我會做的比他好嗎?不見得。所以我會活用我所學到的一切,以加林所犯過的錯為戒,走好我自己的人生!
《人生》,人生,這的確是一本改變人生的`書。
有關《人生》讀后感5
我今天看了一個小故事,感觸很大,決定和大家分享一下:故事的主人公是珍妮,她是一個害羞的女孩,總是低著頭,因為她總是覺得自己不夠美。有一天,珍妮去飾品店買了一個綠色的蝴蝶結,店主不斷贊美她戴上這蝴蝶結挺漂亮,珍妮雖然有些不信,但她感到非常高興。急于讓大家看看,出門與人撞了一下都沒在意。
珍妮走進教室,遇到了老師,老師微笑著對她說:“珍妮,你昂著頭走起來真美,我希望你一直這樣!”老師拍了拍她的肩膀,同學們都欣賞地看著她。那一天,她得到了許多人的贊賞。她認為這是蝴蝶結的功勞,是蝴蝶結把她變美了。當她回到家時,這才發現,她頭上根本沒有那個蝴蝶結。她急急忙忙的奔向小飾品店,或許自己掉到路上了。結果,到了飾品店。店主說:“早上你慌慌忙忙的跑出去,蝴蝶結就掉了,你不知道嗎?”這時候,店主把蝴蝶結給了珍妮。但,從此珍妮沒有戴過它。因為她突然明白了,這一天的贊賞和自己的好感覺和這個蝴蝶結沒有絲毫關系!
當讀完這則小故事時,我知道文章最后的寓意就是兩個字——自信!做到自信其實很簡單,就是昂起頭,挺起胸膛,雄赳赳氣昂昂的走下去,這就是自信!故事主人公珍妮因為店主的一句話,自信了起來,但她誤認為是蝴蝶結把她變美了,她終于明白了事實,別人的贊賞聲是因為這個平時羞怯的小女孩有一天挺起了胸膛,擁有了自信!
說起自信,我自己其實也不是很自信。那是學校的公開課,我一緊張就會忘記一些環節,開始我還不是那么害怕,但到最后幾句,我的嘴越來越不利索,不知道該怎樣說下去。只能在腦子中憑空想象了幾個字,疙疙瘩瘩的串成了幾句話,敷衍了事了下來。
其實,面對這些公開課,我應該大膽的、自信的完成。可是,就是缺乏自信,我講課效果不好。不過我不氣餒,只要有機會,我都會盡量的參與。自信是成功的基石,想要成功,首先要學會自信。自信原本是一種美麗,而很多人卻因為太在意外表而失去很多快樂。公開課時,我太在意別人的評價,一味的追求別人的好評,結果因為緊張而缺失了自己真正的亮點。
所以,從現在開始,我要每天都昂起頭,笑一笑。做每一件事都能夠帶著自信的心態。我相信,昂起頭,即使我相貌平平,我也會很美!
有關《人生》讀后感6
說到“理想”,我相信每個同學都不會陌生,。當別人問起你的理想時,有人會說:“我的理想是當人民教師,今后也像教過我們的老師一樣,為祖國培育優秀人才。”有的同學會說:“我的理想是當一名醫生,醫治那些得了病的人”。有人會說:“我的理想是當一名科學家,讓人類的生活更美好”。理想就像是人生道路上的一盞燈,無論在那都為你一直亮著,為你照亮前進的路;理想就像是人生道路上的座標,為你指明前進的方向;理想就像是人生道路上行駛的動力,為你補滿前進的信心。前幾日,老師發了一本叫《理想點亮人生》的書,書中講的是一些關于名人的故事:從小病魔纏身卻不放棄的張海迪;身高僅150厘米卻獲得150余枚國內外獎章的鄧亞萍;身殘志堅的小小鋼琴家何宇軒;立志為祖國造結實的大橋的茅以升;讓所有人遠離饑餓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勇炸碉堡的董存瑞;用熱血譜寫戰歌的夏明翰……都為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拿其中一個來說吧!鄧亞萍身高僅及乒乓球臺的她,多次因身高被乒乓球館的教練拒絕,可是鄧亞萍卻從不氣餒,她人生的理想是戰勝所有對手,獲得更多的世界冠軍。她一直苦練,每天接球打球要重復一萬多次!汗水浸濕了她的訓練服,只好不停地換,顧不上休息,一天下來,她至少換了8-10件訓練服。皇天不負有心人,身高雖為150厘米的鄧亞萍,先后獲得了150余枚國內外乒乓球大賽的獎牌!是什么使她不斷堅持下去?是什么使她擁有如此堅強的毅力?是什么使她越來越努力的訓練?是理想!點燃理想之燈,我們就有了前進的勇氣。再大的風,再大的雨,我們都能迎著風雨前行。
我們的理想可以越飛越高,而地上的路仍然需要自己一步一步走的。我們作為00后,將來祖國的發展,建設祖國的重任就落在我們身上了。有一句話說得好:“少年強,則中國強。”我們趁現在還有好好學習的機會,就應該專心致志的把心放在學習上。我也有人生的理想,我的理想就是長大后當一名特警,維護國家的生命財產,不讓XX分子有可趁之機!如果我們沒有自己的理想,就像一只小鳥,沒有了翅膀,就再也不能看見天空的浩瀚;如果沒有理想,就像一條小船,沒有了船槳,就會失去平衡,在路途中翻倒。我們只要有了理想,就要一直朝著自己的目標前進!
理想點亮人生,讓自己的人生過得更充實些吧!理想,不只是想象,更是對自己目標的一種努力、奮斗。“少時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作為現在的我們,還有什么理由不去奮斗不去追求理想呢?讓我們現在就出發!追求我們的理想!
有關《人生》讀后感7
書中主人公魯濱遜不顧家長反對,私自坐上朋友的船出海遠航,在航海中,遇到大風、被人捉去當奴隸,最后逃出·······在一次航海中,船遇到了大風暴,船和船上所有人都受到了危險,危險過后,只有魯濱遜一人活了下來,醒來后發現自己在荒島上。
他是如何在這荒無人煙的島上生活了28年呢?他把船上剩下的物品搬到島上,搭了帳篷睡覺,之前一段時間是靠船上的物品維持生計的,可過了一段時間,食物吃完,生活用品也用完了,遭受這雙重打擊,他沒放棄,在島上種雜糧,養動物,做粗面包、奶酪等。為了不被野獸襲擊,他打了一個更堅固的房子,取名為“壘”,之后還建造了別墅,還救了一個俘虜取名“星期五”,陪他度過了28年的生活。他靠他的聰明機智和堅強意志創造了奇跡,也拯救了自己。
世界上還有很多像他一樣的人,比如說:熱愛文學的夏洛蒂,因自己是婦女被人嘲笑、諷刺,可她毫不氣餒,努力奮斗,終于在不是婦女的事業上闖出了一番成就;被病魔纏身而又堅強活下去的霍金;因制造炸藥,弟死父傷,而卻依然不放棄自造炸藥的諾貝爾······
與其說世界上有奇跡,還不如說奇跡是我們自己創造的!
不僅奇跡是我們自己創造的,而人生也一樣。有的人生枯燥無味,而有的人生卻是精彩的。
其實每個人都有一個屬于自己的人生,自于它是怎樣,那就要看看我們是否會去努力、奮斗,來創造屬于自己的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