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讀《詩人的重新定義》有感

時間:2020-12-08 20:57:08 讀后感 我要投稿

讀《關于詩人的重新定義》有感

  魏鋒老師的微風軒書香,這幾天,是我留意的一個微刊。這個微刊所登載文字作品,讓我覺得耳目一新,確實有點愛不釋手。今天,拜讀其中一篇,介紹推出的是一位我不認識的詩人,他很年輕,名字叫馮偉杰,從微刊里,我了解到此人,并好奇地拜讀了全文,拜讀此文后,感受頗深。

  在此啰嗦的原因,是因為當今時下有一股歪風,就是有一些文字工作者,作品寫的好賴,我不敢說,他們拿著自己所謂的作品,為了自己的那點點名利,為了證明自己,是一個當代詩人和文學工作者,整天忙碌于找名人題字留言,給作品寫前言和序言,那么真正自己的作品,到底有沒有創新立意,有沒有獨道的見解,那我就不得而知了。

  微風軒書香微刊平臺,開始第一段,由魏鋒老師直接介紹了馮偉杰先生。“馮偉杰,是一位熱愛文學和詩歌的年輕人,作品曾入選瑞典詩歌獎項。29歲的他,作為六小齡童工作室總監,曾陪同六小齡童結識各界名家并出訪多個國家,閱歷深厚,以詩歌的形式傳遞對生命、宇宙的獨特體驗和感悟,勾勒屬于自我的世界——多希望一條路溫暖一座城,一本書溫暖你一生。”這段話令我很好奇,一位二十九歲的年輕文字工作者,他要給“詩人”下定義,我確實有點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因此,我以急切的心情,直奔主題,看看這位先生,怎樣的敘述講說。

  心情急切的原因,一是覺得這么年輕一位詩人,他敢給“詩人”和“詩”下定義,讓我瞠目結舌,有點吃驚。二是想從中捕捉一點信息,想通過閱讀作者文字,從作者文字判定一下,自己是否有資格自稱?自己是否是一個文字工作者?準確的說,是想親自判定自己,是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詩人”?

  在文中第一段,作者直入主題地寫道:“詩人”這個稱呼,是一種狀態,并非一個身份或職業,應該定義為“寫詩的時候的人,才能叫做詩人。”比如,說某某某是詩人,可以說對,也可以說不對。每個人的骨子里都有詩人的潛質,多多少少,哪怕你一生中只有一次,因對自己周遭的事物有所感悟而想用詩的語言把它記下來,那么這個時候這個狀態的你,就是詩人的狀態,就是名詩人。”仔細分析,斟酌作者這段話,鄙人覺著,似乎很有道理。“詩人”二字,經過本人親身體驗,確實不是身份和職業。誰見過現實當中,那一位會作詩的人,會因為是“詩人”,而不去參加社會上的生產勞動?而去專職創作寫詩?如今的詩人,可以說,都是在干好本職工作的同時,均是借閑暇寫作。因此,“寫詩的時候的人,才能叫做詩人。”此話反過來說,那不寫詩時候,你也就和平常人沒有什么兩樣,也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因此,平常的你,也就別高傲自居,也別總覺著自己和別人不一樣,別以為此命不凡,自己是一位“詩人”。作者說的很清楚,“詩人”這個稱呼,僅僅是一種狀態。”“而對于經常保持這種狀態,習慣用詩的語言去表達,運用熟練的人,就是我們講的常規意義上的詩人了。”回憶細想自己,以前,還確實有過那種齷齪的想法和認識,看來自己確實錯了。從此看來,自己本來就不是“詩人”,所以,以后再也不敢以“詩人”自居。在此也奉勸那些不經常處于寫詩狀態的人,也就別再在其他人面前,以“詩人”自居,沒有多大意義。人活在世上,要低調做人,高調做事。

  作者闡述清楚什么是“詩人”,緊接著緊扣主題,闡述了什么是“詩”。文中這樣寫道:“詩是一種語言,無論是英語,還是漢語,或是其他語言,只要是詩,就都是同一種語言。”他又說:“詩和任何一種語言一樣,要想真正學會,需要有語感,只要有了語感,你說起“詩”這種語言,才會真正有詩的味道。”他接著闡述道:“詩是能和萬事萬物溝通的一種語言。”這三句話,告訴我們三個很明了的道理,詩不但是語言,詩是能和自然界中萬事萬物溝通的語言,而且是一種“感悟”,人的思想,對于自然界的萬事萬物,有了身心“感悟”,才會有詩。特別是“詩是能和萬事萬物溝通的一種語言。”這一句,我覺得不僅僅是我一個,我覺得大有其人,可能大部分文學愛好者,都應該讓詩“和萬事萬物進行溝通”,要在這句話上深下功夫,不“和萬事萬物溝通”的人,估計即使能夠寫出來作品,也是紙上談兵,夸夸其談,不貼合實際,脫離現實,違反自認規律,當然更不會有更多的讀者。

  接著作者敘述道,怎樣才能找到詩的語感呢?作者運用哲理性語言,提到了先賢們提出的“格物致知”一詞,進而自己又提出“格情致知”一詞,最終告訴我們一個道理,那就是“我想說的“格情致知”,則是想,你對萬物有了感情,進而與萬物進行對話和交流,從而得知萬物的一些奧秘。運用到寫詩上,更多的是從你對萬物的感情中獲得一種與眾不同的視角,進而去記錄萬物在這種視角下帶給你的感受和感悟。”

  文章讀到這里,我才恍然大悟,原來自己寫作散文,寫作詩詞,在格子里爬來爬去,確實純粹是僅憑著自己的心性,僅跟著自己的感覺,并沒有真正做到“格情致知”一詞所說的那種狀態。如果說自己也做到了格情格到一定程度,很可能自己就會感覺,自己不再屬于這個世界,真的像是一個旁觀者一樣。每次有了這種感覺時候,自己很可能便是世界的旁觀者,再去看世界和自己,很多事情,或許會瞬間清晰,或許也就會很快把好多事情能夠放下。同時,也可以盡情的和這個世界的人、物、景等等,進行交流對話。如此一來,何愁佳作沒有?

  作者詳細闡述完這些,又進而逐步深入,他又講到了“靈魂的真相”、“詩的因果”、“詩歌創作視角分享。”最終告訴我們,“人的.認知(抑或是說靈魂)的邊界,就是世界的邊界,寫詩,其實就是你的“靈魂”所能到達的境界。”接著告訴我們,“認知,確然是繼承來的,我們所生活的群體,一代代流傳下來,對我們形成固定的影響。對死亡的認知,對靈魂的神往,對善惡的區分……人的認識邊界在哪里,世界就在哪里。”終到了,他總結出一個深奧的道理,“把詩歌當作生命體,詩歌也有靈魂,但絕對會受到創作者所出生的環境影響。因此,可以說,詩歌是創作者靈魂的替身。”這些哲理性的分析講解,透骨而沁人心脾,讓我確實大徹大悟,感覺到了自己的無知。終于明白了一個道理,那就是自己為什么走入了誤區,為什么一直徘徊不前。

  最后,作者講解完“詩的因果一體”,闡述清楚了詩詞創作中,“成文的詩是果,寫詩的念頭是因,其實,當你動念的那一剎那,就有了果,你所寫下的成文的詩句,只不過是果的一種體現。果即是因,因即是果”。進而闡述了“詩歌創作,往往靠的是觀察事物的不同視角。”要求創作者,必須多觀察生活,隨著觀察角度的不同,感受也不一樣,寫出的作品也就不盡相同。盡會各顯紛呈異彩。

  縱觀全篇,一篇精品佳作,讓人讀來,如同品茶,猶如品酒。品味之間,又有很大收獲;品讀起來,朗朗上口,又富有哲理。確實不得不讓人拍手稱好,贊不絕口。佩服作者,雖然很年輕,但他閱歷深厚,他以詩歌形式,傳遞著對生命、對宇宙中萬事萬物的獨道體驗,和自己的親身感悟,勾勒出一個屬于自我的靈魂世界。

  一篇富有哲理性文字,告訴我們一個很深刻道理。做學問,跟做人做事一樣,要踏踏實實,求真務實,一絲不茍,兢兢業業,唯美至善,方可以踏出一條,屬于自己的文學創作之路,成為一名真正的詩人和作家。切記華而不實,投機走捷徑,否則,還不如早日金盆洗手,速還蓮逕。

  最后,再次感謝,鄉黨魏鋒老師的關心和厚愛,老師言傳身教,讓我受益不淺。感謝生命里,今生的遇見,更期望和我們這位年輕的詩人馮偉杰先生,有緣相遇,早日拜讀他的更多佳作,以達到個人修身養性之目的。

  學習,是一個人一輩子的事情,而不是一時一刻的頭腦發熱。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精品视频在线视频首页 | 天啪天天久久久久久久久噜噜 | 最新国产乱理片在线观看 |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日本久久久久午夜免费 | 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