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的四大國》優秀讀后感
首先,我覺得那本書坑人,雖然有130KB那么大的電子書,但是名稱既然叫《崛起的四大國》,那就包括中國、印度、俄羅斯、巴西這所謂的“金磚四國”啊,但是書的內容只包括中國和印度;結論是“E書聯盟”坑人,因為我沒有注冊,所以以前下載的電子書好多都是缺乏關鍵數據,現在又缺少內容,《崛起的四大國》讀后感……算了,我不深究,因為那些數據對我用處也不大;缺少內容這方面,至少我對中國和印度的優勢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總的來說,中國是制造業比較有優勢,處于第二產業;印度是服務業比較有優勢,屬于第三產業。
一、中國對于中國,主要是廉價勞動力的作用。
有大量的廉價勞動力,只要有工資拿,他/她們不介意做的是什么工作;然后就是政府招商引資的各種優惠條件的吸引力,甚至有些外資宣稱它們是零成本建廠;還有就是這些年一步步完善的基礎設施。中國這些企業現在完全可以先做代加工,等到時機成熟以后,再創立自己的獨立品牌,然后再加上研發和現代現金的企業管理模式,相信以后的發展前景還是很有希望的;但是這要建立在企業所有者的思想覺悟上面。因為現在市場終端消費的不是看得見的產品,就是各種服務;就拿產品來說,簡單的純凈水,有了品牌才好賣、賣的價格才會高,“娃哈哈”、“康師傅”的品牌形象好,在某些地方就能賣到1.5元每瓶,可口可樂的“冰露”就只能賣到1元一瓶,那些區域性的小廠生產的純凈水也是只能賣到1元一瓶。所以,品牌很重要。當初那些美國、日本、歐洲的企業在中國設立的加工廠還只是一些夕陽產業的產品,但是后來他們發現,他們的工廠只能將工廠遷移到中國,因為這樣的話他們的利潤更高,他們也不希望由于競爭在中國設廠,而導致對手的'產品價格比自己低很多,這是為了自己的生存。慢慢的一些高技術產品也慢慢的進入中國加工。這不僅增加了中國就業崗位,還能讓中國的企業有了學習的機會,不過美國、日本、歐洲這些國家由于失去了加工機會,更過人面臨失業,讀后感《《崛起的四大國》讀后感》。總結:中國有了這些學習機會,還是要慢慢建立自己的產品才行,否則的話只能站在產業鏈的最低端;還有就是如果那些外來產業不撤走的話,慢慢的就會在某些地區形成產業集聚現象,為國內的企業創造跟好的機會。比如深圳的手機制造業,佛山的小家電制造業,溫州的皮革、打火機,寧波的服裝制造,義烏的小商品集聚,廣州、上海的汽車制造,合肥的家用電器制造,天津的顯示器制造,福建泉州和重慶的筆記本電腦生產.
二、印度印度興起的主要是服務業。
比如通用電器將它的咨詢服務業務外包給了印度,成本僅是在美國的1/3;英特爾將它的芯片設計外包給了印度,不僅成本低,效率也高;硅谷的部分企業將軟件編程方面的業務外包給了印度;印度某個比較有遠光的人,成立了一家高品質服務的醫院,某項手術醫療費用需要4000美元,再加上美國和印度中間來回的飛機票,僅僅需要7000美元,而這項手術在美國需要20000美元的開銷,這促成了很多醫療旅行,因為同樣的高品質醫療服務,在印度能節省很多費用。由于印度會講英語的人比較多,且以每年300萬人的數量的大學生畢業,中國僅為250萬人,印度的高技術人才多,還有政府的鼓勵,促成了印度成為服務外包的首選地。總結:印度的這種旅游醫療值得學習;還有就是高校教育的與時俱進也值得學習;由于我們的母語不是英語,所以信息服務業很難學來。
【《崛起的四大國》優秀讀后感】相關文章:
大國崛起的讀后感范文12-30
讀了大國崛起有感10-16
大國崛起的讀后感(精選7篇)12-30
猩球崛起讀后感500字04-12
電子競技的崛起02-15
電影《大國糧倉》優秀觀后感(精選11篇)03-03
黑暗騎士崛起的經典對白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