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緣身在此山中》讀后感
隨著老一輩文學大師的逐漸遠去,對文學的忠貞信仰在新生代作者的眼里開始成為一紙談,嘩眾取寵的泡沫文學開始取代嚴肅主義文學而成為當代主流,而寫作這項崇高的工作也被迫成為一種謀利手段,充滿了功利主義色彩。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除卻那些早耳熟能詳的世界文學巨著,想于魚龍混雜的書海找到一本寧可神、可怡情、耐品讀、耐品味、令人受益無窮的作品實非易事,我輾轉于各大書店,終不負苦心,看到了《只緣身在此山中》,一開始想到了蘇軾的名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便以為書中意境隨詩名而來,表達了一種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主題,但當我真正翻開書時,才發現遠遠不僅于此,它的砌詞之博雅,意境之深奧大大的超出了我的能力之范疇,以至于一遍下來,我根本駕馭不了簡媜用語言為我們所呈現的那個世界。
讀這本書仿佛是做了一次痛苦的旅行,我艱難的跟隨作者的步伐,隨她一起經歷生死、情劫、幻滅、到了一個山空水逝的盡頭,雪地漫步、尋找一種純粹的追求。說實話,在我十九年的生命里,無幸與不幸,一直是平靜無波,碌碌無為,我也不曾像現在這樣,做一次徹底的關于生命的思考,我懷著敬畏而虞誠的心境于霧迷津渡之時投石問路,于平凡生活中體味人生真諦,這個過程極慢極苦,我仿佛陷入一個又一個漩渦,處身于一個又一個矛盾的中心,我不斷追問什么才是生命的歸宿?要怎樣才能算了然一切世事?我們存在的`意義在哪里?功成名就和簡單幸福哪個才應成為人的追求?這些問題仿若一個永恒的謎題,沖擊著每個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一旦涉及、便會牽引出無數智慧的箴言和矯情的感慨,而以我短短的生命歷程,面對這些問題,內心只能一片混沌,不能的做出任何明確的答案,我只能是一個跟隨者,在這個時候,選擇一個好的引導者至關重要,而《只緣身在此山中》無疑為些命題做了一個很好的詮釋。
品讀《只緣身在此山中》我無時無刻不被作者的思如泉涌所震撼,她對語言操控自如,一段段故事并無過分強烈的感情修飾,平常的語調娓娓道來,卻有蕩氣回腸的意味,直觸心底。短短167頁的書,惜字如金卻包羅萬象,“萬里天”中闡述自然與人的和諧和生命的起源;“尋常飲水”中通過日常生活的點滴體現一種禪意而寧靜的境界;“行僧”中展示一群生于清苦,在漫長的一生中修行靈魂的行者,來完成生命涅盤;“無盡意”中以各種形式來演繹感人至深血脈相承的天倫;“無緣緣”中以幾對尋常夫婦來歌詠相濡以沫,細水長流的愛以及各自對信仰的執著。點點滴滴、一字一句,都經過作者的反復推敲和斟酌。只有對人世經過深邃的思考和對語言有太過虔誠的信仰,才能有這樣的文字,才能有這樣的風采。
寫這篇讀后感的時間比我的預期整整晚了一個月,期間我記不清有多少次我滿懷煩郁的丟開了這本書,說實話,這本書在我看來絕算不了引人入勝,佶屈聱牙的文字穿插于故事之中。時常讓我頭疼不已,一遍下來,我一頭霧水,之后耐著性子反復讀了三遍,依然只能略見一斑,介于我能力的粗淺,我實在無力將我的想法表達得清清楚楚,多次思量,才能落筆寫下這一篇讀后感。在無限廣闊的宇宙中,我們沿著無窮無盡的生命脈絡,像朝圣一般苦苦追逐,渴望一個因果,然蒼翠古松恒在,暮鼓晨鐘長鳴,來者轉眼成古人,身為夢里過客的我們最終難以用短暫的一生去征服生命巉巖高峰,唯有無悔今生是心之所愿,故有那么多人執著的為心中的信念獻出一切,衣帶漸寬終不悔,來完成對生命的禮贊。縱觀全文,作者倡導的是心境決定生命的深度,信仰決定生命的高度,只有保持平和的心態,才能于人生無數跌宕起伏之后還原最初的自我;只有堅定頑強的信仰,才能立足于世俗之上而不因物欲橫流而迷失。說到這里,前面我說出的種種問題,在我這里,已經有了一個回答,世事多崎嶇,又何須因了這些無謂的糾結耽擱人事,保留本心,深懷感恩,去做我選擇的事情,做一根思想的蘆葦,平凡亦是境界。
總而言之,無論文筆還是意境,《只緣身在此山中》都是一本讓人受益終身的優秀書集,寓靜于動,藏有于無,于喧囂中尋一處靜謐,借一方樂土以爽居,人生大化、莫過于此。
【《只緣身在此山中》讀后感】相關文章:
《曾國藩日記》讀后感 【讀后感】08-14
《口哨》讀后感10-11
《化身》讀后感10-09
酒店讀后感09-16
武器讀后感09-16
《變量》讀后感09-13
《烏托邦》讀后感09-07
孝敬讀后感09-07
書店讀后感08-24
《遇見》讀后感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