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國》優秀讀后感
我曾有一本川端康成全集,被表姐借去,后來便不知所終。那本書裝訂精美,翻譯也雅緻,可惜我從不記得出版社,如今已無從查找了。被借走時我并不情愿,因為「雪國」剛開篇,對下文滿懷期待。那是十年前的事,我們都還是中學生呢。不久前我在書店看到「雪國」,才發覺斷裂的驚艷、落空的期待,如細雪落入寒夜,穿過記憶的隧道,「夜空下,大地赫然一片瑩白」:
當我心中掛念著開篇列車上詢問弟弟近況的女孩,其他瑣事都隱沒不見了。
先不說那女孩 ------
她死于火災,掩卷的此刻,我心中十分寂寞。有不少人說過我像日本人,如果屬實,也許是精神上的親近所致。川端康成筆下的凄美與悲哀、頹唐與恐怖,于我是不言自明的現實。他的追隨者、叁島由紀夫的「人間失格」,我讀罷大哭一場,送了人,從此不敢再看。東山魁夷畫作中冷色調的溫情與幻夢,是我闔上眼便能見到的故鄉。我不知道有沒有「心鄉」這樣的說法,來解釋我心的依戀與憂愁:只要在列車上凝視窗外,或者安心闔上雙眼,它就歷歷分明地呈現。那裡有森林、湖泊和葦草,晴天陽光下是交相輝映的綠,雨天空氣裡有冷冽的「水味」
------
一種濕氣滲透植物、泥土和皮膚的特殊氣味。我可以挨著樹干,光腳踩在土地上,看光或者雨從天而降。生命真美,美極了,我感恩不知名的神靈,護佑這脆弱而易逝的福地。我能理解為什么日本會有「山之日」、「海之日」這樣古怪的節日,大概是出自同樣的憐愛與敬畏之心吧。
「雪國」的圖景對我來說是陌生的:在亞熱帶季風中成長的我既沒見過沒膝的雪,也無法想像大雪封山的風俗民情。也許正因為這份陌生感,雪的意象在我,代表著「現實之外」,提示一個不思議之事發生的場所。卡夫卡「城堡」的第一句是「K抵達的時候,夜已深了。村子被深雪覆蓋著。」川端康成「雪國」的第一句是「穿過縣境長長的隧道,便是雪國了。夜空下,大地赫然一片瑩白。」雪的作用是覆蓋,此前習得的常識和因此產生的期待,都暫時被埋藏了。雪是清冷潔白的,是天降、命運的,是川端康成所說的「徒勞」。然而被埋藏的生之熱望與污濁又從未消失,因此才有了文末的一場大火。在雪的空白底色中,心靈和外物消融了界線,澄凈的氛圍如同鏡面,映照作者心之所向。因此這兩部作品都帶有象徵主義色彩
------
似乎一切人事都是符號,是指向心靈虛境的路標。隨著火焰燒灼,銀河垂落,作者的夢醒了,主人公也是時候回去了。然而我不喜歡象徵主義的'詮釋,尤其雪畢竟不是鏡子,作為背景有特定的內容,映照事物也有朦朧無常的特質。藝妓的髮膚不是被白雪映襯得分外嬌美嗎?其中的愛情、慾念與妄想也不是作者心緒的投射,而是故事中的真實,所謂poetical
truth:如果看作與創作者相關的、平常所說的「真實」,反而有損這純粹的真實(或曰「故事性」)。這也正是日本文學唯美傳統的體現,所謂「捕捉生命的閃光」,一瞬間的真實是虛無中的絕美,正如生命之于死亡。如果要尋找生命恆常的價值,如同苛求故事之外的真實,其實質是對故事的否定,亦即對生命的否定,此處川端康成的敘事風格與人生哲學是平行、一體的。
「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切則不成。」------ 「中論」
【《雪國》優秀讀后感】相關文章:
《雪國》讀后感1400字04-02
最新名著《雪國》讀書心得03-16
《三國演義》讀后感優秀15篇04-08
《三國演義》初中生優秀讀后感04-25
優秀原創教案:《蟻國英雄》05-03
《寡人之于國也》優秀教案12-08
《雪孩子》讀后感9篇08-20
雪孩子讀后感400字08-09
曾國潘傳讀后感12-10
初三寫雪的優秀作文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