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讀《概論先驗性、分析性與必然性》有感

時間:2021-05-15 12:58:42 讀后感 我要投稿

讀《概論先驗性、分析性與必然性》有感

  從昨天看完程亮先生轉貼的文章,我的頭就腫得象粽子,單說文章里提到的哲學和科學方面的名人名字,要想理清他們的思想和看“一部分”他們的著作,我這輩子就沒可能再做別的什么事了。要說讀后感,我只敢說我自以為看懂了哪些,看不懂哪些,其實說句實話,要說看懂這篇文章,那就太牛了。所以我的第一個讀后感就是“大部分看不懂”。

  “自然界背后的實在究竟是一種在本質上同人類心靈所見的自然界相似的東西呢?還是一種對人和人的福利漠不關心的巨大‘機器’呢?一座山實際上是披著樹木的綠袍、戴著永不融化的雪帽的一堆巖石呢?還是實質上是一批沒有人的品質的小質點、一批不知何故能使人類心靈產生形式和色彩幻覺的小質點的集合體呢?”這類問題或許在普通人眼里是不需要回答的,但在哲學家眼里,這樣的問題直接關系到何謂“真”,何謂“假”,是必須得認真解決的問題。否則,哲學家就會睡不著,吃不香,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吃了的食物是不是就是上帝的化身,亦或就是下一個自己……如果純粹從唯心分析的角度來考慮問題,世界變得非常詭異,一切推演皆有可能成立。于是,在每個哲學家心目中,首先要尋找和解決的問題便是“我所認為的‘真’是什么?什么才是‘必然’的”“哪些前輩或是權威的理論是我所認同的,哪些是我必須去辯駁的”,簡單地說,就是樹立起自己的“必然性”目標,有了必然性,就建立了嚴格的邏輯推演程序,也就建立了分析這個世界的方法論和認識論。

  這是從大的方向上來說的哲學觀和世界觀(我所認同的),另一部分學者,選擇了去解決不那么大的一些局部哲學問題,比如:極限問題、龜兔賽跑謬論、宇宙中心問題、政治演變、對奕結局……哲學問題只需要下一個臺階,就成了科學問題。在這種動力的驅動下,科學家可以用數學推演的方法建立起代數模型,并且以語義學的方法定義微積分,再使用代數模型和微積分從而推導出極限的解,這是牛頓、萊布尼茲和他的支持者所創立的數學流的思想,也就是本文中所述的“ 萊布尼茲在構想“推理算術”的時候,提出了兩種推理原則:無矛盾原則與充足理由原則。他認為數學只需遵循無矛盾原則:包含矛盾的判斷為假,相反,不包含矛盾的判斷則為真。但對物理學,還需要加上充足理由原則:一個事實是真實存在的,則必須有一個其為何如此的充分理由。萊布尼茲認為,對于數學這類不需要尋找理由的純推理性的真理,我們只要將復合的命題解析為由以構成的簡單命題與觀念即可證明其為真。”形而下的思潮創造了輝煌的近現代科學和文明,并且這種形式還在越演越烈,現在形而下的過程繼續發展,不但在科學層面,而且在技術層面,更多的`認識論和方法論成了技術流派,技巧流派之論戰。

  其實大多數科學家和哲學家(思路尚在清晰狀態的)對自己所持的觀點布滿了懷疑,也對別的對立的思想和派別的思想保留贊同的意見,于是辯駁發生,哲學于是在不斷的辯駁和求偽求真的過程中獲得發展,辯駁的過程從來都是縱貫古今,列舉無窮多的實驗和觀察,推演無數的公式和語義。在這個過程中,所衍生出來的問題有可被實證的,這就是本文所說的“實驗分析(后驗分析)”,比如亞里士多德對物體下降速度與體積或是質量無關的定義;也有可順向推演的,這就是“先驗分析”,比如達爾文對進化論的貢獻;還有牛頓被蘋果砸到頭繼而聯想和推論出萬有引力定律那樣的“后(經)驗綜合”;哲學求證的過程本身就充滿了方法論的實驗,在西方的哲學發展歷史上,哲學思想方法與科學研究方法時而分,時而合,分分合合,這中間對哲學的本體位的爭論從未間斷,也從未明了,引用一句話來說就是“……我們仍將面對那個最可怕的奧秘,就是所謂實在(真理)”

  在大多數的爭論當中,我們都可以聽到哲學家們一個清晰的思路,就是“我是同意你所說的觀點的,但說句實話,我看不到你的觀點在現實(或是邏輯)中有什么合理的地方”,一方面,哲學家們試圖找到一種“先驗”的方法來到達“必然真”,另一方面,當這樣的方法體系能夠證明已經被證明過的大多數問題并且在學術界和世界上廣泛認同的時候,他們又開始懷疑這些方法,并且對這些推導出來的新的未被證明的事物或是原理表示懷疑。卡爾.波普爾在《猜想與反駁》中對處于哲學家和科學家大腦中的這種反反復復的批判和被批判作了深刻的分析,這算是對哲學本位之本位的思考。這個循環圈往復不斷,推動著人類不斷去思考那些黑暗的部分。由哲學體系這個思想鏈條上掉落下一些粉塵或是碎末來,又形成了對現實社會的無限聯想,發展成為形式科學(數學和語言),或者是實驗科學(物理、化學、生物、天文地理……),成為人類文明的寶貴財富。抽絲剝繭地看,本文最后一段的立意明確,導向清楚,并且不失大家風范。“澄清先驗性、分析性與必然性的本義,根據不同的理論建構,我們還會有其他的關聯選擇,存在康德的先驗綜合真理和后驗分析真理,也可以存在克里普克的先驗偶然真理和后驗必然真理,甚至還可能存在分析偶然真理和綜合必然真理。”,這便是典型的中國學者的思路“管它黑貓白貓,能為我所用的都是好貓……”。

  以上說中國學者的話是戲說了,不過話說回來,在世界哲學史中,中國的哲學流派獨樹一幟,仿佛一面偉大的旗幟,卻又找不到什么清楚的線索,好象每一個時代的代表人物都是為了一些現實的目標來解釋思想層面的東西,即使是在那些文學作品里面,剛剛可以看到一些可適用于更廣大范圍的民族、宗教、社會形態或是組織。

【讀《概論先驗性、分析性與必然性》有感】相關文章:

讀《老人與海》有感【熱】11-06

讀與美同行有感1000字10-26

讀《沁園春雪》與《沁園春長沙》有感04-06

【精】讀《老人與海》有感12-28

寫感恩與敬業的記敘性散文11-04

讀《網絡安全與道德讀本》有感04-06

讀《父親》有感08-31

讀《基地》有感04-12

讀《寒號鳥》有感04-06

讀《爭論》有感12-24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视频a在线观看 | 午夜天堂电影在线 | 久久国产香蕉一区精品 | 在线视频免费观看成年 | 亚洲一区国产美女在线速度快 | 亚州成a人片在线观看高清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亚洲AV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