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六祖壇經》讀后感

時間:2021-06-08 09:15:07 讀后感 我要投稿

《六祖壇經》讀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后感呢?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六祖壇經》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六祖壇經》讀后感

  《六祖壇經》讀后感1

  最近看了六祖壇經,讀后有些心得,不知我的理解是否正確。

  《六祖壇經》讓我明白人人都有做佛的德性,人人都可能成佛的真理,從而更加堅定了自己念費的和信心。其中“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世人性本自凈,萬法盡在自性”。說到這里,我想問,既然佛性人人都俱備,人人都可以成佛,為什么這么多人都在受苦,不能成佛呢?當我讀到:眾生之所以未能成佛,“只緣心迷,不能自悟”,“只緣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我的理解就是,世人雖有佛性卻不能成佛,長期受苦不能解脫,就是因為“世人愚迷,不見般若”。凡人太貪念遮掩了我們的清靜佛性,使佛性無法顯現,也無法成佛。從書中慧能的聰明、智慧給了我很多的啟發,凡事都要有悟性要用智慧處理事情。不管修行學佛法不能離開現實生活,并且要有無念、不取不舍的真修,才無愧于六祖慧能大師的啟發之恩。

  書中提到“煩惱暗宅中,常須生慧日;邪來煩惱至,正來煩惱除”。我們知道,身處這個社會,有些人會很不快樂,當然不快樂有很多原因,但是總的不外乎就是煩惱。當遇到煩惱時,如果可以向書中所說的用智慧去解決,就不會一直煩惱。當然有些人的煩惱是因為心中有了不好的念頭產生的,而克服的方法就是我們心中無時無刻都要有為人設身處地地著想,在做任何一件事情時能否保持一種善意的念頭。

  《六祖壇經》我至今沒把它完全弄明白,無論什么時候,我都會努力讓自己的`心靈純凈,使自己的頭腦清醒,“一念至,念念俱至”、“眼觀鼻,鼻觀心,心如止水”。也許我沒有從《六祖壇經》中讀出什么深刻的人生哲學來,但是在讀這本書的過程當中我真正知道了它的重要性,應該怎么樣去讀一本好書。

  《六祖壇經》讀后感2

  《六祖壇經》,全稱《六祖大師法寶壇經》,略稱《壇經》。禪宗六祖惠能說,弟子法海集錄。元代宗寶編,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冊。本書是禪宗最主要的思想依據,書中所強調的"頓悟"等觀念,在我國佛教史與思想史上產生了重大影響。六祖慧能不識文字,居嶺南賣柴養母,因聽路人誦《金剛經》心即開悟,遂至黃梅謁五祖弘忍。由此可見,六祖有佛緣,其悟性之高,非常人所能及也。慧能初見弘忍,弘忍問他:“你是哪里人?來此求取什么?”惠能答曰:“弟子是嶺南新州百姓,遠來禮師,惟求作佛,不求馀物。”弘忍言:“你是嶺南人,如何能作佛呢?”慧能對此的回答蘊含著深深的禪思,他說:“人有南北之分,但佛性并無南北之分。”初出茅廬便有此驚人之語,弘忍不由對他另眼相看。弘忍此時已感覺到弟子中有人對衣缽的窺覷之心,有意保護剛剛入寺鋒芒畢露的慧能,故意讓慧能去做苦工,防止歹人傷害慧能。我想這也是弘忍禪師磨礪他本性的一種考驗。

  八個月之后,弘忍為選擇禪宗下一任繼承人,命弟子每人呈上一首偈語。神秀是眾僧中的的上座和尚,他在半夜三更時分,在佛堂的南廊寫下一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清晨時,弘忍見到此偈后漠然不語,已知神秀‘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入門內’。兩日后,慧能聞童子唱誦此偈,遂知神秀未能見性,請童子代書一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使惹塵埃。”徒眾無不驚訝,弘忍恐人嫉妒而陷害慧能,故意講偈語擦去,向徒眾說:“亦未見性”。其實弘忍已是中意慧能,打算傳其衣缽與慧能。第二天弘忍到廚房看慧能,問慧能:“米舂好了嗎?”,慧能答:“早就舂好了,只是沒有篩”。弘忍用拐杖在石鼓上敲了三下,慧能隨即會意。夜里三鼓時分入室見弘忍。弘忍為慧能講解《金剛經》,這是師徒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心靈的對話,又將達摩衣缽正式傳給慧能。弘忍傳法慧能時說:“?自古,佛佛惟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衣為爭端,止汝勿傳。若傳此衣,命如懸絲,汝須速去,恐人害汝”。此時的衣缽已經失去原有的意義,成為爭端的目標,慧能亦為此逃避追殺隱居大庾嶺,在獵人隊伍中呆了15年。

  唐高宗年間,慧能來到廣州法勝寺(今光孝寺)。正好風揚起寺廟的旗幡,兩個和尚在爭論到底是“風動”還是“幡動”?慧能說:“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關于這一點可以理解為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世事皆有心生。若無心你則不會感到什么了,心不動則天下萬物皆靜止;心一動,則無物不動。慧能的說法,令眾僧大為驚嘆,引起了住持印宗法師的關注和尊敬。不久,印宗法師為慧能剃了度,并拜慧能為師,此時慧能才算正式出家。次年,慧能離開法勝寺,北上到南華寺開山傳法。之后慧能并未傳其衣缽與繼任者,壇經記載太極二年七月一日,慧能招集諸弟子說:“八月份我將離開人世,有何疑問,盡早相問”。弟子法海問:“師傅圓寂后衣缽將付何人?”,慧能答:“我一生說法盡錄在《法寶壇經》,你們依此傳教,不需衣缽。且你們信根淳熟,堪任大事,只傳法,不傳衣。”弘忍也許亦能明白禪宗他日在慧能手中定能綻放出潔白的蓮花,無需著相衣缽。

  事實確是如此,慧能以一盞孤燈照亮后世凡人。禪宗因慧能發揚光大、開枝散葉,可以說慧能是禪宗的集大成者。慧能與先哲孔子、老子,并稱為“東方三圣人”。六祖慧能被視為世界杰出的思想家之一,其塑像與孔子像、老子像一并矗立在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中。

  “菩提自性,本來清凈,但用此心,直了成佛。”這一思想與《涅盤經》“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之說一脈相承。眾生生而平等,眾生的本性皆是佛性,佛性是本來清凈的。而佛永遠存在,亙古不變,就如《心經》所說:“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一切眾生皆可成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人有等差,性無等差,唯論見性,不論身處滾滾紅塵,還是密林深處,只須心無一物,紅蓮終會綻放。我心安處,即是天堂。

  一切眾生都希望快樂的活著,但為何煩惱卻是接踵而至,我們總會感到人生充滿了煩惱憂愁。壇經告訴我們這是因為我們心中有著太多的“無明”,是由于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不凈而產生的,這六根是由五蘊(色、受、想、行、識)和四大(地、水、風、火)假合而成,是虛幻不真實的,而我們眾生則視此假身為真身,視虛幻為真實,本末倒置,心隨物轉,因而產生諸多煩惱。六根不凈,使我們陷入諸多煩惱之中,心隨境遷,為諸多瑣事所困擾,有時不免會感到生活迷茫、空虛、沒有意義。由于無始劫以來積業成因,造就了煩惱的果,要想重新找回自己的本心,就要在煩惱中磨練自己,體察自己本身清靜快樂的本心。拋開心靈深處的無明,拋開一切我見、執見,智慧之光就會從本心升起,照亮我們的前行之路。

【《六祖壇經》讀后感】相關文章:

《曾國藩日記》讀后感 【讀后感】08-14

《口哨》讀后感10-11

《化身》讀后感10-09

酒店讀后感09-16

武器讀后感09-16

《變量》讀后感09-13

《烏托邦》讀后感09-07

孝敬讀后感09-07

書店讀后感08-24

《遇見》讀后感08-18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亚欧日韩欧美网站在线看 | 亚洲一区二区精品久久AV | 亚洲欧美偷拍另类A∨ | 中文字幕亚洲视频 | 图片专区日韩欧美 | 精品99精品在线观看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