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忌諷齊王納諫》讀后感850字
我的高中第三冊語文課本里有一篇《納諫與止謗》。文中極力贊揚鄒忌與齊威王,稱他們是賢臣與圣君;并追古思今,提出借鑒與取法的主張,意下是要平民老百姓、下級干部學習鄒忌那種委婉而諷的進諫方法,讓領導干部學“千載而下,猶令人感奮不已”的具“何等氣度,何等磊落胸懷”的齊威王。
在名家名篇面前,我是愚者一得,認為這種見解錯了。
先從時間上看,齊威王、鄒忌跟我們相距千載,作者是“《鄒忌諷齊王納諫》讀初小時就成誦了”,4400年后,再讀一遍。”雖然是60年,人間已經滄桑幾度,更何況千年呢。為什么“委婉而諷”仍然是當前規勸領導最好的方法?為什么鄒忌竟應該永遠是那些憂國憂民、想對領導提出意見和建議的同志的“榜樣”?
面對“龍鱗”不可批,“圣聽”不得逆的國君,鄒忌是“賢臣”,不能不用委婉而諷的方法來規勸。但我們現在是社會主義法制社會,每個人都受法律的保護,每個人都有言與行的自由,有話就講,何必畏畏縮縮學鄒忌呢?要下屬學鄒忌的,恐怕是只有鄒忌式的進諫才接受得了的領導,更可能是平時老虎屁股摸不得的角色,哪配得上“寬大明智、精神高尚的形象”的褒稱?而時在今日,想講話樣一來不就等于證明今天的民還只是小小的民,官還是高高在上的官,我們還是有天無法的社會嗎?
其實不然,中國正大踏步地從兩三千年的封建社會的影響中走出,走向民主與法治。民主社會的標志是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更何況,新中國的“官”,應該是名副其實的人民的公仆,人民向自己的公仆提出意見,表示不滿,又何必察貌辨色,心驚膽戰,委婉而諷呢?
如果“諫”的含義在今天就等于“批評”,我想在建設四化的過程中,我們應該提倡的是直諫,而不是諷諫。時間對于四化是極其重要的`,而鄒忌式的諷諫,慢慢繞圈子,磨嘴皮子,這與現代化的節奏是格格不人的。
今天讀《鄒忌諷齊王納諫》一文的意義,我覺得就是認識歷史上曾有過一個善于打比方的臣子和一個能夠反省的國君而已。當然,鄒忌的委婉而諷的方法,如果不是用來監督公仆,而用來規勸朋友,教育子女,那還是可以借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