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爾登湖的讀后感3篇
亨利·大衛·梭羅的《瓦爾登湖》講述了他在瓦爾登湖畔的一片再生林中度過的兩年多的生活以及期間他的所思所想,下面是為大家的瓦爾登湖讀后感700字,歡迎閱讀與借鑒。下面是瓦爾登湖讀后感,歡迎閱讀!
瓦爾登湖讀后感1
一百六十多年前,一個叫大衛梭羅的美國人幽居在瓦爾登湖畔三年光陰,獨自一人建造了小屋,并漁獵,耕耘,沉思,寫作,最后誕生了一部偉大的散文集《瓦爾登湖》,每個讀過這本書的人,都被深深吸引了,時至今日該書仍然閃爍著耀眼的光輝,影響深遠。
我們仿佛看見一個叫梭羅的28歲的年輕人,孤身一人來到距離康德鎮兩英里的瓦爾登湖畔,在最短的時間里,花了不到28美元,用自己的雙手在湖畔蓋起了一座實用的小木屋,并生活了兩年零兩個月又兩天。在這兩年多的時間里,梭羅自食其力,他在小木屋周圍種豆、蘿卜、玉米和馬鈴薯等農作物,用收獲的果實來填飽自己的肚子和補貼家用買生活必需品,完全靠自己的雙手過了一段原始簡樸的隱居生活。
無論是晴天麗日,還是風雨雷電,都可以看見梭羅獨自穿行于郁郁蔥蔥的大自然中,就一個人,十分簡單,十分安靜地面對著那片湖水和那片山林。生活猶如春水般的不涼不熱,又有如夏日中的黎明時分,充滿神秘和陽光的氣息。
文中,梭羅描述了一百個愛爾蘭人在冬天從劍橋來瓦爾登挖冰的故事,他們帶來各種工具,把湖上的冰切成方塊,然后裝車拉到市場上出售。挖冰人的行為是人類對大自然的掠奪。深深刺痛著梭羅,他尖銳地批評道:他們“剝去了瓦爾登湖的唯一的外衣,不,剝去了它的皮,而且是在這樣的嚴寒的冬天里!” 在梭羅看來,這些冰決不是商品,而是靈性與美的大自然的化身。它會給你啟示,凈化你的心靈,使你在大自然中找到永恒。
梭羅以自己的實踐向讀者展示著,鼓勵人們簡化生活,將時間騰出來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通過自己的生活實驗,告訴世人不要被繁紛復雜的生活所迷惑,從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義。“假如人們能過宇宙法則規定的簡樸生活,就不會有那么的焦慮來擾亂內心的寧靜。”
作者通過細膩描寫瓦爾登湖美麗的湖光山色,展現了他對大自然不同尋常的豐富感受和與大自然親近的天性,表達了他皈依大自然的心愿和對破壞大自然行為的斥責。
現實生活的壓力與緊張,使我們每個人都套上了沉重的枷鎖。梭羅的世外桃源和簡約生活,可能也是多年以后你我的期盼,至少是內心深處的。
瓦爾登湖讀后感2
利用假期安靜的讀完《瓦爾登湖》后,有所有感觸。
“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梭羅在書中這樣表述。真理是什么?是我們一直追求的!只有心真的靜下來的時候,才能真正的領悟,細品《瓦爾登湖》除去那躁動的灰塵,披上那自然的清新。我想真理應該是熱愛自然,創造生活。
“水能性淡為吾友,竹能心虛即我師。”這恰似這坐落在康科德的小木屋,梭羅就是在這里進行了兩年兩個月又兩天的'獨居生活。他記錄從春到冬的這一輪的風景,他的超驗主義實踐建立了一種與現代物質生活日益豐富對立的簡樸方式,還原生活的原始狀態。他將自己放在一個杳無人煙的地方,他擁有的只有一個簡陋的小木屋,一張小小的床,一張普通的書桌和一些零落的稿紙,僅僅只有簡單的陳設,僅僅只是他執著的信念,僅僅憑借著人對自然的欲望和熱愛,完成了這偉大的實踐,完成了這對自然的追求,完成了這本杰作,這不得不讓后人稱他為“自然隨筆的創始者”。在對世事的抵觸中,在對大自然的滿心歡喜時梭羅筆下的每個物體,都被賦于了生命的脈膊,就如《詩經》中的“靄靄停云,蒙蒙時雨”一樣,即使云雨也有了各自的喜怒哀樂,作者自然沉醉其中。
梭羅用自己的一生去詮釋什么是淡泊。他的思想如一個個亮麗的水晶,感召著世人的心,讓人沉浸,心靈正被一點一點洗滌,靈魂正被一點一點安靜。淡泊是一種至高的境界,古往今來多少人去追求,但又有幾人能成功?梭羅就是一個偉大的實踐者。
梭羅親眼目睹,一個心靜知足的人,在那里生活得宛若在皇宮里一樣,生活得如此開心又如此心滿意足。 感謝《瓦爾登湖》給我帶來的精神支持。 《瓦爾登湖》藍色的封面,一股清涼的湖水已然匯入心間,澄澈見底,將心境蕩滌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纖塵。正像徐遲先生在《序言》中所說:“《瓦爾登湖》是一本靜靜的書,一本寂寞的書,一本孤獨的書,是一本寂寞、恬靜、智慧的書。”它只適合在“寂寞和恬靜”時閱讀,靜靜地讀,靜靜地思考。我想,從這個書上來說,《瓦爾登湖》是屬于大自然那純凈的心靈的。
回歸自然的純潔,回歸淡泊的境界休息就是盛宴,一切順其自然, 最崇高的心靈,最能怡然自得。如果我們少一些貪婪,少一些索取,如果人間多一處瓦爾登湖,人類就會多一條后路。
瓦爾登湖讀后感3
《瓦爾登湖》是一本清新、健康、引人向上的書,對于春天,對于黎明,對于月光,都有極其動人的描寫。梭羅的文筆優美細致,像月光的純潔透明,像山林的茂密翠綠。品讀它,自然會感覺到心靈的純凈。
瓦爾登湖并非人煙罕至之處。它距康科德那個小鎮不過兩英里,況且不遠處就有連接林肯和康科德的公路,還有通往菲茨堡的火車從湖畔馳過。瓦爾登湖被梭羅描繪得毫發畢現。打開書,我們甚至可以聽得見蛙聲和鳥啼,月光下,看得見湖水的波紋和林中的暮靄。
其實,梭羅在《瓦爾登湖》中很少寫到月光。翻遍全書,寥寥幾處而又用筆簡潔。是他習慣于白天思考呢?還是他漠視月光的存在呢?我很困惑。自然,書中大部分的筆墨是白晝的景物,難道梭羅天一落黑就入寢?一個思想家不應該是這樣的。我的想象是:梭羅迷失了月光。
梭羅為什么會迷失了月光?月地里,我停住腳步,用右手遮住前額朝前望,樹木、山巒、村莊,還有夜行的鳥兒,散失了的炊煙,甚至還有某一類人的靈魂在月光下都晶瑩無比,爭相展示著一種獨特的魅力和韻律。我暈眩了,大自然的美和人類的思想讓月光糅和在一起,彰顯著物質和精神的渾然一體。
此刻,月光只不過是一個道具,它的作用僅僅如此。
“怎樣一種空間才能把人和人群隔開而使人感到寂寞呢?”梭羅在進行著一種試驗。他用斧子割開瓦爾登湖畔林子的一片空間,又用斧子剖出自己的心靈,種植在那片空間。
心靈孕育著,破土,生長,成長為一棵大樹。那棵樹叫寂寞樹,傘樣的形狀,橢圓的葉子。風伴奏著曲子,云鳴唱著歌詞。
梭羅呢,是不是該靜靜地站在樹前,目測著樹的高度(那是在勘測心靈的高度),合抱著樹的胸圍(那是在丈量心靈的緯度)。
梭羅用一棵樹的比喻闡述著物質基礎與精神追求的關系。正如植物向下扎根正是為了“更自信地向上伸展”。他解釋說:自己在瓦爾登湖隱居,是因為“生活太富貴”。他要尋找一種有深度的生活,吸吮生活的精髓。
這精髓根據我的想象,便是“甘愿貧窮”。它的意義超越了物質多寡的算計,擺脫了為物質利益奔波的勞累,將生命的重心驅逐到思想的獨立、精神的豐富之上。他不過想證明:人們可以在只有很簡單的食物、衣服和住所的情況下,過上充實的生活。
“甘愿貧窮”,正是《瓦爾登湖》的核心。在非物質的靈魂通過內省尋求真理的過程中,任何物欲都會對它形成阻礙。正因為如此,印度教和佛教具備著源遠流長的出家苦行的傳統。耶穌也是一個典范,他僧侶般的到處漂泊。“腰帶里不要帶金銀銅錢,行路不要帶口袋,也不要帶鞋和拐杖。”(《新約·馬太福音》)耶穌的圣徒弗朗西斯是最具人格魅力的楷模。他相信,最簡單的生活是接近上帝的最好方式。還有蘇格拉底,由于專注于美德的追求,在講授哲學時拒絕收取酬金。生活于東方的孔子也說:“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梭羅在上述圣人的感召下,針對當時的美國人由于過分關心物質得失而導致靈性窒息的病癥,通過自我的實驗,開出了“自愿貧窮”的藥方。
月光升起來,林中飛來一只鳥,靜候梭羅。梭羅開完藥方,順手一揚,那片紙就被鳥用尖利的嘴銜住,展翅飛出林子,向患病的人類撒播那治疾的處方。
梭羅來到瓦爾登湖隱居,無非就是為了尋找一片寧靜、恬淡的月光。擁有了那片月光,從此他不會再寂寞。梭羅知道,瓦爾登湖的月光,那是人類精神的影像,寧靜、恬淡、充滿智慧。
【瓦爾登湖的讀后感3篇】相關文章:
梭羅的瓦爾登湖讀后感800字03-09
瓦爾登湖讀后感合集15篇10-27
瓦爾登湖讀后感范本八篇02-27
《瓦爾登湖》讀書筆記09-14
瓦爾登湖好詞好句好段摘抄04-12
人教版高一語文《瓦爾登湖》教學設計05-13
周易的讀后感12-08
黃繼光的讀后感11-03
詩詞的讀后感12-10
《生命的傘》讀后感_讀后感600字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