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花女讀后感2500字
1.瑪麗特
瑪格麗特無疑是社會悲劇的象征。出身低賤、但通過自己努力,變得十分有學問和內涵,于是成為貴族們的玩物。她雖然過著奢華的生活,卻被人們所不齒,沒有自己的歸宿,沒有自己的自一由。于是,最終只能無限制的揮霍生命,希望早點結束一生。遇到阿爾芒后,她渴望自己的一愛一情,渴望有個未來。可是她的過去為世人所不容,天主沒有給她一個機會。她唯一寄托也徹底破滅,從而最終含恨而終。她是不幸的,她的不幸是社會環境所造成的。大環境下,大不部分人只能逆來順受,不是不想改變,即便我們努力過,試圖改變命運,可是結局是我們輸得更加慘痛。
同時,她也是幸運的。她遇到了一個真心一愛一自己同時自己也一愛一的人。于是,雖然她臨終前是孤單的,無助的,但是她內心有所寄托,她并不孤獨。雖然世界所有人都站在她對面,但是只要阿爾芒還站在身后就足夠了。因此,她雖然死前有遺憾,卻內心還有幸福痕跡,還有美好的回憶。
當然,這是她付出努力的結果。若是她聽任命運的擺一布,沒有反抗過,我想她連一點回憶也沒有,將會孤獨的死去,
2.阿爾芒
阿爾芒是一位中產階級的典型代表。他追求純潔的一愛一情,想要擺脫世俗的困擾。阿爾芒和瑪格麗特兩情相悅,卻不得不忍受瑪格麗特和別的人繼續交往。他內心是矛盾的,一方面他不希望瑪格麗特如此做,另一方面他自己支付不起瑪格麗特的開支,又很無奈。雖然他的一愛一最終戰勝了自尊心,可是這無疑是對男人尊嚴的挑戰,試問有幾人能做到不聞不問?他希望自己像伯爵一樣有錢,可是他的出身,他的地位注定他不能。他沒有一個向李剛一樣的爸爸,因此他很像我們這些拼命奮斗的學生。換句話而言,如果他的出身像伯爵一樣,他還會對瑪格麗特有如此深刻的一愛一嗎?
此外,他和瑪格麗特的一愛一情是被他家庭所不容的。來自父親的阻撓,社會的輿論,他雖然沒有妥協,但是試想,如果兩個人繼續下去,是不是總有一天妥協的時候呢?所以,無論他當初是否妥協,似乎結果都是注定了的。
在事業上,無疑是失敗的代表,雖然不至于一無所有,卻不能滿足自己的一愛一情。一愛一情上,他也是一個不夠成熟的人,雖然對一愛一執著,但未免有一些任一性一。這是所有初戀人的情節。如此的人,還能得到一愛一情,在現代社會是難以想象的。或許這種感覺也只存在于高中大學伊始吧,也許目前大學內都難以存在了。因此,他得到的一愛一情只能是一個理想,至少對現在的我們而言似乎是遙不可及的。
同時,得到一愛一情的人,還是理智一些的好,不要如此任一性一,任一性一可能導致兩個人錯過彼此。就像阿爾芒在臨終前沒有見到瑪格麗特最后一面一樣,成了終身的遺憾。
3.阿爾芒的父親
這樣的父親,的確可敬!以他們父輩的觀點來看待一愛一情的未來,兒子的前程,家族的未來,確實現在所有父輩所考慮的事情。
就像現在很多青年人,想要結婚,但奈何沒有房子。也許,男一女雙方都覺得只要兩個人在一起,奮斗一些年,再買房不遲。可是,男一方的家長覺得,這樣自己很沒有面子,要有房子才體面,于是千方百計為兒子買房。女方的家長可能想法更加強烈,覺得有房子才有一個家庭應該有的溫暖感,于是一定將女兒嫁給有房的女婿。于是,這些中國沉淀下來的腐朽觀念變成了如今一奸一商們投機倒把的機遇,他們大量購房,將房價太高,使社會動蕩不安。
不過,阿爾芒父親的想法也并非全無道理。他有自己的經歷和閱歷,從這方面講,他的話很有威信,但是否一定正確,還尚未可知。換言之,倘若他當初支持二人在一起,也許不會發生如此的悲劇。當然,結果可能會向另外一個矛盾發展。
4.瑪格麗特的鄰居及一些債主
社會是黑暗的,我們經常這樣對自己說,于是我們的心變得冷漠起來。也許,有一天我們自己便是黑暗的社會罪魁禍首之一,但是我們會說,我們是被迫的,大背景如此,我們只能適應,無力改變。
瑪格麗特的鄰居,無疑是一位典型的現實主義的代表。從她對阿爾芒二人關系之間理論可以明顯看出。她決定瑪格麗特選擇和阿爾芒過二人世界不現實,還是應該回到奢侈的生活之中。當然,瑪格麗特有錢了,她便可以從中獲利。當瑪格麗特病倒后,眼看醫治無望,她便再也不去看望她了。這是多么一個見風使舵的人啊!的確,現如今正是如此,錦上添花的人很多,雪中送炭的人很少。
所以,一直照顧瑪格麗特的那個仆人,其實是一位真正的朋友,一位善良的好人。二者對比之下,令人一目了然。
所以,這時,才顯朋友的重要一性一。我想,朋友之間是超越了這種現實的,當然也是有程度限制的。當你遇到一些大事之時,站在你身邊的人才是真正的朋友。當你只遇到一些小事,能站在你身邊的人,未必是最好的朋友。當然,難得糊涂,若是分的過于清晰,便很難享受生活的美好。正所謂水至清則無魚!
瑪格麗特的債主和她之間,似乎不存在友誼關系,有的只是利益的'關系。因此,在她病重之時,債主們想的只是如何拍賣她的東西,對她的病情漠不關心。這正是商人們的嘴臉。只認利益!
商人重利,大家無所不知。可是,在我們所謂的社會主義制度下,這種一奸一商非但不必資本主義的少,反而有過之而無不及。是社會的悲哀,還是中國人的悲哀?社會現象堪憂,我輩卻無能無力。于是,大家只能一直強調社會太黑暗了。
絕那些所謂的有識之士,會跳出來說社會不是你看到的那樣,因為你對社會還不了解,你不能輕易下結論。于是成功人士會站出來驕傲的說,只要你努力,就會成功。于是我們反抗說:“都是放屁,一切高調喊唱社會是和諧的,生活是美好的都是騙人的。是為了統治我們的思想,麻痹我們的心靈。”
不過話又說回來,如果你真的完全認為社會是黑暗的,對你自己完全沒有好處而言。你知道這樣的情況,你還是要努力,因為你努力了,還有那么一絲絲可能達到所謂的成功,可是你要是不努力,連那么一絲絲的可能都沒有。所以,我們只能無奈的說:“一切都是浮云!”
其實不是浮云,只是我們必須把它看做浮云。因為要是把它想象成泰山,你會被它壓垮,不敢抬頭看向所謂明亮的遠方。
現實中,思想和行動是可以完全分離的。我們通過網絡了解那么多黑暗,我們的思想要超越這個這種黑暗,譴責這種黑暗,遵循這種黑暗的規則。但是悲劇的是,我們的行動還在黑暗中摸索、奮斗,甚至還有用這種黑暗的規則來達到我們的目的,維護我們那點微薄的利益。所以,逐漸的,我們便習慣了這種黑暗,總有一天,我們的思想也被行動從云端拉下黑暗中,從此我們徹底變成了黑暗中的一個分子,繼續感染著周圍中的人,同化著附近的人,如此循環,直到這個空間崩潰那一瞬間,黑暗才能得到暫時的解脫!
外化而內不化!誰能做到呢?
【茶花女讀后感2500字】相關文章:
茶花女的好詞好句01-15
《曾國藩日記》讀后感 【讀后感】08-14
《口哨》讀后感10-11
《化身》讀后感10-09
酒店讀后感09-16
武器讀后感09-16
《變量》讀后感09-13
《烏托邦》讀后感09-07
孝敬讀后感09-07
書店讀后感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