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當我遇見一個人》有感范文
朋友推薦《當我遇見一個人》這本書,并說:“你一定要讀呀”。我相信朋友的眼光,隨后就買來了這本書,列入了寒假必讀書目中。
我是在半天之內把它讀完的,并在筆記本上摘錄了很多的章節,用兩個字可以概括這本書帶給我的感受就是“顛覆”。我甚至想把書里的主要觀點都背誦下來,化成自己真實的行動與實踐。這本書究竟有什么的魔力讓我產生如此的瘋狂舉動呀!
這本書的作者叫李雪,是一位美女心理學家。《當我遇見一個人》重點關注母嬰關系的書,認為母嬰關系就像人生的背景色,童年的關系模式與長大后的事業、婚戀、養育等有著絲絲入扣的對應。如果能通過高質量的陪伴在孩子初期為其輸入溫暖扎實的人格基礎,那么這個基礎將猶如一枚定海神針,無論外界風浪有多大,都能穩住中心,化解度過。
“愛,是‘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愿’。”。“愛本身不存在“過度”的問題,真愛永遠不會過多,就像儲存再多的金子也不會變成鐵塊一樣。至于溺愛,他是家長的需要,而不是孩子的需要。”。“延遲滿足能力始于嬰兒期的及時滿足”。“退行,是內在療愈的種子在發芽”。“孩子的好習慣無法培養,壞習慣背后都是匱乏愛的痛苦吶喊”。“父母和孩子建立怎樣的溝通模式,孩子在未來就會重復怎樣的關系模式”…….看到這一句句犀利而睿智的話語,你是否和我一樣被撥動了內心的某根神經?對于我,很多的觀點卻是顛覆性的。
關于延遲滿足能力。所謂“延遲滿足能力”,是為了追求更大的目標,獲得更大的享受,可以延緩眼前的利益滿足。心理學研究表明,具有延遲滿足能力的.人,在社會上更容易獲得成功。于是,“育兒專家”就拿著名的棉花糖實驗當做科學先進的育兒理念,提倡父母延遲滿足孩子的需求,讓孩子知道需求是必須等待的,從而訓練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之前,我也是這樣理解延遲滿足能力的,還曾給家長們贈書《孩子,先別急著吃棉花糖》,引導家長們訓練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
李雪老師說,延遲滿足能力真正的成因,恰恰是父母經常及時回應和滿足孩子,使孩子深信自己的需求會被滿足,因為信任,所以能安心等待。嬰兒的饑餓、微笑、哭鬧著尋找母親等情感表達,得到的回應越及時,越零延遲,長大后越具有延遲滿足的能力。因為孩子對世界充滿信任,自然能安心等待最合適的時機。相反,那些幼時需求經常被刻意延遲回應的孩子,很多時候都處在得不到的恐懼中,反而會歇斯底里地要求父母立刻兌現。她還說,若孩子經常被批評,被刻意延遲滿足,他成年后可能走向兩個極端,一是像填不滿的無底洞,再多的物質也彌補不了愛的空洞。二是壓抑的老好人,不敢為自己的爭取利益,該拿的都不敢要,同時也很難拒絕別人,人際關系中經常只付出,不索取,老是吃虧,積攢一肚子怨氣。
關于溺愛。通常,我們很多家長擔心過度的自由會變成溺愛,導致孩子不斷侵犯自己的界限。然而,李雪卻認為,愛本身不存在“過度”問題,真愛永遠不會過多,就像儲存再多的金子也不會變成鐵塊一樣。自由同樣也是多多益善,越自由的孩子越智慧,活得越精彩。至于溺愛,它是家長的需要,而不是孩子的需要。也就是說,溺愛是家長在滿足自己“內在缺愛的小孩”,并將之投射給孩子,跟孩子真實的需要并沒有關系。
關于習慣養成。李雪老師認為,任何頑固的壞習慣背后,都是孩子愛匱乏的痛苦吶喊,例如那些長期沉溺于游戲,以致影響到正常生活和工作的人,缺乏從現實人際交往中收獲快樂的能力,而游戲正好能帶給他們掌控感和虛擬的社交。
孩子的好習慣無法培養,只要有充足的愛,好習慣自然呈現。她認為,孩子的學習成長是通過內化與撫育者的情感關系得來的,是孩子與父母的各種情感關系內化到心里,形成以后的性格。好的性格是得到充足的愛和允許之后,靈魂自發、自然的選擇形成的,從而影響到人一生的命運。
關于溝通模式。在我們身邊有多少父母和孩子朝夕相處卻無話可談,“我心里有你,口頭的溝通就不必了”,這是以愛為名的借口。所以李雪老師認為父母和孩子建立怎樣的溝通模式,孩子在未來就會重復怎樣的關系模式。生活中負面的溝通模式無關反應和情感逆轉型比較常見。
無關反應就是父母的反應與孩子關注的內容完全不相關。比如,孩子抓到一只螞蚱,興奮地拿給媽媽看。如果媽媽說“好可愛的螞蚱啊”或者小心螞蚱咬人,這些都是對孩子所關注內容的反應,不管是正向反應還是負向反應,至少和孩子關注的是同一個內容。但如果媽媽說“你的手臟,快去洗手”,那么她的反應與孩子所關注的內容完全不相關了。若孩子經常得到父母的無關反應,甚至是漠然的無反應,就會造成孩子的虛偽感,缺乏關愛的感覺。
情感逆轉的溝通方式中最典型的表現就是反人類情感。就是與正常人的情感反應相悖。例如:孩子對媽媽說,媽媽我在樓下看到一只小狗,眼睛大大的,還會站起來跟人握手,真可愛!媽媽卻說,別碰它!有個人養狗得了傳染病,最后連肝臟都切掉了。孩子說,媽媽我畢業了,準備去大城市好好打拼一番!媽媽則說,報紙上說了,連博士畢業都找不到工作……這樣的溝通方式,總會把任何氣氛都逆轉成壓抑的、扭曲的、痛苦的,造成溝通不暢,愛不流通。
一般父母是在“無關反應”和“情感逆轉”的環境中長大的,那么很難與孩子產生自然豐沛的情感呼應,但至少可以有意識的覺察自己的反應模式。最理想的溝通模式,李雪認為應該是共振互助的,父母以孩子的感受為中心,與孩子共振,給予積極的回應與關注,給孩子生命最好的滋養,是確認孩子的感受。
《當我遇見一個人》關注的是母嬰關系,它的主要觀點同樣適用于學校的師生關系和學校管理中。老師和學生相處時,讓學生形成延遲滿足的能力,就要及時地回應和滿足學生需要;讓老師具有延遲滿足的能力,管理者同樣要及時地回應和滿足老師的需要。老師對學生的愛,只要是真愛就不會過多,要尊重的愛,“放手”的愛;管理者對教職工的真愛不會過多,生活上的照顧,工作上的引領與服務,溫暖而有力量的團隊文化建設會上老師們把這種愛的滿足感帶給學生。老師與學生形成互振互助的溝通模式,會讓師關系和諧,學生信任老師,喜歡學習;管理者與教職工形成互振互助的溝通關系,則會把學校當成自己的家,學校的事就是我的事,形成學校的共建共享團隊文化建設……
書中還有很多真實存在而又常被我們忽略的現象,“控制是對孩子的情感勒索”、“父母無須完美,但需誠實”、“ 對孩子真正的富養是內心豐盛的流動”等等,都很有啟迪作用。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需要且讀且思且行。朋友推薦的書,也推薦給你,朋友!
【讀《當我遇見一個人》有感范文】相關文章:
讀《太陽夢見我》有感范文12-14
讀吶喊有感范文5篇11-24
讀《基地》有感04-12
讀《寒號鳥》有感04-06
讀《爭論》有感12-24
讀《父親》有感08-31
讀《中國神話故事》有感范文10-08
學生讀《綠野仙蹤》有感范文02-09
讀《蘇步青愛國故事》有感范文12-21
讀《藍色童話》有感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