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魯賓遜漂流記》有感1500字(通用6篇)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總結呢?需要寫一篇讀后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么你真的會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魯賓遜漂流記》有感,歡迎大家分享。
讀《魯賓遜漂流記》有感 篇1
在2007年8月我買了這本書,但至今才算看完,因為當時并不算大的我,只愿意去看這本“神書”中的最精彩部分,對主人公甚至有種崇拜感,但慢慢地,我有了一個巨大的疑問,那就是“到底是什么給了他無窮的動力于驚人的能量”是冷靜思考分析形勢的能力?是他的勇氣?毅力?似乎都是對的,然而,令我不解的是,比魯濱遜更有這些特點的人不在少數,但從未耳聞現實中的“魯濱遜”,這到底是為什么?在一次次的思考中,書中不斷出現的“上帝、圣經”給了我靈感,問題的答案似乎只有一個,主人公相信上帝的存在于對他的庇護,在惡境中仍能將自己的能量最大化,反之,一個沒有信仰的人,即使學富五車、才高八斗,在精神沒有寄托的情況下,面對考驗,本領能學以致用嗎?這樣看來,荼毒了多少科學巨人的基督教,倒還有點用處。那為何科學家們大多不信教卻能夠成就大業呢?這個理論好像行不通了,其實不然,只是因為,科學家們信仰的是他們心中的科學真理。如果我們能夠將自己的理想升華為一種信仰,那么這種信仰帶給我們的力量絕對不止世界三大宗教,是不可摧毀的力量!
雖說信仰是重要的,但平時的積累絕不可或缺。在魯濱遜初到荒島時,他的平生積累都用了起來,首先,他用數學知識確定了自己的方位,算出了時間;又用了一些木匠的技術,做成木排,才得以將在大船上的許多之后對他的極其重要的物品運到岸上;之后他又憑借槍法,打下了不少獵物,緩解了面包的短缺;此外它還研究出防止鳥類危害田野的方法又制造了那艘盡管無法下水的獨木舟,而最令人難忘的是,他憑借出海前的積累,竟做成了一系列的生活用品,如桌子、鍋等。所有的這些,產生了一個看似荒唐的結論:他還過的不錯。這樣看來,一個人倘若在現實生活中極為孤立,只愿獨自生活,卻沒有在集體生活中練就過硬的本領,這是自然規律鎖不容允許的!魯濱遜成功生存絕非只靠臨時來的勇氣、毅力,更多的是出海前的積累!
(下面引用兩段原文)
“……這樣,為了不讓他們知道我就是總督,我現在是以另一個人的省份出現,并不時地向他們提到總督、駐軍和城堡等問題……”
“……我還特地從英國帶來了一個木匠和一個鐵匠,讓他們留下來幫助我的臣民,此外,我把島上的土地分成若干份給他們,而小島的產權卻歸我所有,他們只是根據各自的要求,擁有一份土地的使用權……”
在古代中國,有讀書人信仰的儒家圣賢之道,有五千年的文化積累,當然達到了前面所述主人公成功的兩個原因:信仰與積累,然而,東西方文明差距巨大,終究是觀念的不同。“強而不欺,威而不霸”是中國的傳統,然而在一代偉大的航海家鄭和于今印度科澤科德逝世六十多年后,一個叫做達·伽馬的人也到了那兒,他的人在得知那兒的巨大財富后,樹上木樁,宣布這里屬于他們----葡萄牙的領地,瘋狂掠奪當地的資源,給原本手中是黃金的土著人只留下了《圣經》(在非洲);在美洲,殖民者屠殺了無數印第安人;在非洲,殖民者的瓜分使非洲絕大多數國家的領土邊界以經緯線來劃定而今都是直線,這就是殖民主義。
而在這本書作者生活的17世紀末期至18世紀中葉,正是跨大西洋殖民主義貿易日益發達之時,作者將這種思想加至在主人公身上,因此,才會出現引用原文的兩段的情況了。此先它們使我義憤填膺,主人公不過是一個流浪者,卻在幾十年后將接納自己的小島據為己有,更有到哪都依仗武力的強大與鄙視土著文化的心態,是把自己當做上帝懲罰粗俗食人部落的利器,而毫不尊重當地人的“民主”與“主權”,然而,這種殖民思想只能在短時間內作威作福,但一方面,主人公表面鄙夷那些土著人,但當他們的腳印突然出現在他的面前是,他“像只兔子似的跑回了窩”十分害怕。可見這種思想是欺軟怕硬的,是站不住腳的。果然,在原著中,當主人公第三次回去時,居民們分成幾派爭權奪利,絲毫不把主人公放在眼里,他已是名義上的統治者了,所以,這種“殖民政府”的根基并不牢固,只有以德服人,才能笑道最后!
讀《魯賓遜漂流記》有感 篇2
靈魂的挑戰。
這是一個看似渺小的人類向所謂命運的挑戰,這是一個固執而堅忍不拔的靈魂與自然抗爭,這是一本給予我無限幻想和振奮我心的書——《魯賓遜漂流記》。
魯賓遜,出生于中產階級,屬于衣食無憂的富家子弟。然他不滿足于現狀、不甘于碌碌無為,竟舍棄安逸舒適的平庸生活,出海遠航。我不禁贊嘆起魯賓遜的雄心勃勃、志存高遠。設問能有勇氣放棄安逸而去遵從內心的召喚、挑戰命運的人能有幾個?魯賓遜的膽量和志氣著實讓我欽佩不已。他敢于沖破現狀,敢于和所謂的命運抗衡。他并沒有安享富貴,而是愿意遵從自己內心的渴望,去追逐自己的夢想。魯賓遜的爽快和志氣,他對于自己的夢想的執著、對于外界的好奇和膽量,愿意自己去打拼的勇氣……哪一點不值得我去贊嘆和學習?身在溫室的花朵,更應該具備他的這種品質。
然而初次航海便遭遇不測,魯賓遜一船人幾乎全部遇難,僅魯賓遜一人僥幸漂上一孤島,茍且殘存。待他蘇醒,發現這孤島一片荒蕪,自己又一無所有。但是魯賓遜并沒有我想象般絕望自棄,喪失希望、枯坐等死:他在慟哭之后迅速打起精神,在船的殘骸中尋找可供給其使用的物品,并且在荒蕪的孤島上尋找安身之處。他的堅強和鎮靜讓我吃驚,更讓我欽佩:無論多大的災難降臨,他都可以迅速從打擊中恢復過來。因為他并沒有在意于逆境帶給他的痛苦和創傷,而是努力尋找擺脫和自救的方法。面對如此慘烈的災難,魯賓遜可以那么快地振作,那么在學習上遇到一點點小小困難就棄之而去的我,是不是應該汗顏呢?這些小小的挫折比起魯賓遜所遭遇的,那么微小不值得一提。而可笑的我面對時的態度,遠遠不及他那般堅強和冷靜!
再說在孤島求生初期,魯賓遜的“家”幾次被風雨破壞抑或是自然損敗,一次甚至是在主任尚未出門時塌方!看著好容易修筑好的“家”就這樣搖搖欲墜、險些毀于一旦,如果是我,必定會選擇放棄,會因“天不作美”而絕望。然而他不同于我。他懷著堅韌不拔的毅力,一次次將“家”修補,一次次改進和完善自己的家園,甚至有點樂此不疲。這實在讓我為自己對魯賓遜所作所為的揣測而汗顏,敢情我的想法真是太幼稚了!敢問這般毅力能有幾?只有有毅力的人,方可戰勝逆境,撥開烏云見太陽啊。
當魯賓遜安頓自己的安身之處后,他便開始潛心于家中的家具的打制、鍋碗瓢盆的燒制,甚至是對于羊、狗和鸚鵡的飼養、葡萄等水果的儲蓄。他愿意花上很多天去耐心地捉摸、研究怎樣燒制一個缸,也愿意屢次推翻重做直到終于做成一把像模像樣的椅子。也許在孤島上時間的確無法衡量,但是魯賓遜的耐性和努力盡善盡美的品質仍舊是值得我去學習去感動的。他凡事力求完美,相當專注,會“鉆”會思考,且做的時候相當有耐性,不怕屢次重來,不怕“毀壞”自己辛苦幾天的勞動成果。而我們,在做事情的時候能有魯賓遜的認真么?能做到他的力求完美么?能像他一樣“鉆”么?尤其是在理科方面,總是了解皮毛就洋洋得意,有沒有試著“鉆”一番,耐性去解決一些看起來很復雜的題目呢?捫心自問,我沒有過。
最后看到魯賓遜的另一番品質。在他得救以后,他一躍成為一個大富翁。他做的第一件事情,不是計較父親留給他的財產的去向,而是當下拿出一筆為數不小的錢贈與幫助過他的人,作為感恩。他不是那個在孤島上打敗土著的英雄魯賓遜,他是一個心懷感恩的后輩。而且他的心依舊不滿足于現狀,他依舊向往外界的世界,他不論多少歲數依舊用于追逐自己的夢想——仍舊“生命不息,冒險不止”。魯賓遜的冒險沒有結束,書的結尾給了我一種全新的感覺。魯賓遜不僅僅是一個鐵血男兒,不僅僅是那個特殊時代的有一定局限性的人物。我以為他有夢想,他執著,他勇敢,他堅強,他會感恩。他的身上有很多優秀的品質值得我去學習。看完魯賓遜的一段冒險,我猶如經歷了一次洗滌。這本好書,每一次看都會有新的感悟,伴我走向更遠的地方。
讀《魯賓遜漂流記》有感 篇3
在這個寒假,我有幸讀了《魯濱遜漂流記》這本書。是由英國作家丹尼爾·笛福在59歲時寫成的,它享有第一部現實主義長篇小說的頭銜。此書故事情節引人入勝,敘事語言通俗易懂,是一部雅俗共賞的好作品。
《魯濱遜漂流記》是一部家喻戶曉的現實主義回憶錄式冒險小說,是18世紀時笛福受一個蘇格蘭水手海上遇險的故事寫成的。書中塑造了一個勇于面對自然挑戰的人——魯濱遜·克魯索。他不屑守成,三番五次地拋開小康家庭,出海探險。在遭遇海難流落到荒島后,運用自己的智慧與力量,修筑住所,耕種糧食,養殖家畜,制造器具,縫紉服裝,把荒島建成了“世外桃源”。他在荒島上生活了二十八年之久,創造了生存的奇跡。在長達二十八年的生活中,魯濱遜遇到并解救了“星期五”,還把他收為仆人。第二十八年,一艘從英國出發的船駛過這做荒島,魯濱遜幫助船長制服叛亂的水手,經過半年的時間,返回祖國。
翻開書的第一頁,“以此書奉獻給那些時時處處依賴父母,依賴學校的青少年朋友們”這樣一句話就映入我的眼簾。對于生活在21世紀的我們而言,這無可厚非是我們絕大多數青少年的缺點。但又有多少人心甘情愿地承認這點呢?恐怕是寥寥無幾。我們也希望自己能夠做得更好。可周圍的人為什么總喜歡給我們帶上這樣一頂“帽子”呢?
從翻書開的第一頁開始,就給我留下了如此的感覺。再往下讀,直至我鄭重地翻開最后的一頁書篇,讀完了這個跌宕起伏的故事。不得不承認,我的的確確地被震撼了,那是一種深入骨髓的,還有靈魂的震動。一個個假設縈繞于心。如果遭遇海難,漂流荒島的人是我,那么我會像魯濱遜那樣與大自然頑強地抗爭嗎?不,一定不會的,我想。如果真的遭遇到那樣的情形,我絕對沒有勇氣去挑戰那種充滿了荊棘與困難的生活。當獨自一人置身荒島時,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那種孤獨和無助可以令人想象。雖然在命運中,魯濱遜躲過了被淹死的浩劫,但是卻漂流到了一座荒島之上。在多種不利生存的情形下,他并沒有自暴自棄,而是重新燃起生的希望,可見他的內心世界是多么的堅強。
由此,我們可以反省一下自己。當面對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時,我們會像魯濱遜那樣因時順便嗎?當看到野人用自己的同伴開宴會時,我會像他那樣勇敢地站起來,單槍匹馬地同他們搏斗嗎?我想絕大多數人的答案都會是否定的。在孤身一人的情況下,人會本能地躲開危險,這無疑是一種墮落和軟弱無能的表現。而魯濱遜呢?他是勇敢地站了出來,解救了“星期五”。
不錯,魯濱遜是一個勇敢的實踐者,是一名真正的勇者。羅教·柯迪說過:“死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拿出勇氣活下去才是勇敢。”魯迅說過:“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在遭遇海難,漂流荒島后,魯濱遜完全是處于逆境當中。可他對生命的態度沒有絲毫的玩世不恭,而是那么的一絲不茍。這不禁使我想到了殷謙在雜文集《畫骨》中的一句話:“無論生存環境多么嚴峻,又無論災難的威脅有多么可怕,人都不要也不能喪失信心,要意識到就算身在逆境中,而我們是人類,我們就應該把自己看成能阻擋一切艱難困苦的高貴的英雄,要將這些困境當做確證自己尊嚴的挑戰,要把這些威脅視為考驗自己高貴的人性,更要把這些困境和威脅當做賦予自己的生活和命運以意義的新機遇。”莎士比亞在《裘力斯·凱撒》中提到:“懦夫在未死以前,就已經死過好多次;勇士一生只死一次。”由此可見,“勇”對一個人來說是多么的可貴。
回到現實,從呱呱落地開始,家庭、學校早已為我們鋪好了一條康莊大道。一年又一年,我無不是在這條平坦的路上心安理得地走過。相對魯濱遜的生活而言,完全是天壤之別。但我們還是不時地抱怨,可謂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所以說,只有失去了,才會懂得去珍惜。
從翻開到合上書,留給我最多震撼的,是魯濱遜超出常人般的勇氣。在《魯濱遜漂流記》里,我讀到的是一個奮斗者拼搏的心聲,看到的是一個開拓者奮斗的足跡。
讀《魯賓遜漂流記》有感 篇4
《魯賓遜漂流記》講述了魯賓遜為了出去,乘了船。可意外就在此降臨了。魯賓遜在路途中遇上了大風,船只也被海浪打翻了,就連船上的所有男女老少都被淹沒在那洶涌的海浪里了。只有他一個人活了下來。
他被大風大浪沖進了一座荒無人煙的島上。我在想,如果是我的話,我一定絕望了,但是,他沒有。他憑著自己的信念,克服了種種困難。他歷盡的重重困難時常人無法想象的。
他對每一件事都有一種樂觀的精神很值得我們的學習。我知道,一個人在荒島上是很難生存的,就更別說是在哪里生活幾十年了。可見,他是有多么頑強的毅力啊!他是多么的勇敢那!如果我們在實際中也能有他的二分之一就好了。說實話吧,一開始他也有絕望過,但是他也知道如果就這樣絕望下去的話,就更別說能回去了,所以他開始了獨立。
他知道情愿被野獸吃掉,還不如自己學會獨立,自己來做這座島的主人。所以,他開始建造房子,做家具,捕獲小動物,甚至還學會了種植小麥,稻子……他開始獨立的'時候也不是一直就成功的。但是,他沒有放棄,他繼續堅持著。所以他才會最終取得了成功。
他也在失敗中取得了勝利,在失敗中取得了經驗,在失敗中學會了勇敢,在失敗中成長著...他的例子讓我們懂得了只有堅持,才會取得成就只有學會勇敢了,才能有勇氣去做事,最終可以獲得成功。現在,我們有了一個很好的榜樣要去學習。眾所周知,他-----魯賓遜。因為有了他,我們才會懂得在災難面前如何去征服他,如何去擊敗他。
如何讓一個幾乎要完蛋的人擁有了一切。我從他的背影里,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光明。看到了在我們面前的大好前程。成績不好,沒關系,只要自己去努力了,去做了,那就自然有人會看見你的努力,你付出的汗水。
他們也會為你豎起了信心。最起碼,你還是曾經努力過的,不是嗎?如果我們失敗了,那也不要灰心,我們都知道失敗是成功之母,沒有了失敗,哪會獲取成功?在愛因斯坦發明電燈的時候,他放棄了嗎?所以說魯賓遜是我們的榜樣。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遠遠比不過魯賓遜,但是,我們也不要放棄,能學習一點是一點。不過,最起碼要幫爸爸媽媽洗洗衣服,拖拖地,刷刷碗之類的事一定要做的。
如果爸爸媽媽需要我們的幫忙了,我們一定要上前去幫他們一把,畢竟他們是我們的父母呀!如果說,要我們和魯賓遜比一下的話,那就更是一個天,一個地了。他能自己做家具來,而我們,連擦桌子,洗碗都不肯。他能趕跑野獸,我們只能被小狗小貓嚇跑。他能克服困難,但是我們看見了前面有障礙物只會原路返回。
他能做的我們都不會,但我們能做的,他都會。看來,我們真的該好好反省反省了。如果說要是我們被流落到這個荒島上的話,我們也會像這位魯賓遜一樣克服困難?我們也會像他那樣創造出一個家?我們也會像他那樣活著離開那座島?答案當然是不會。不是每一個人都會像他那樣一般的勇敢與樂觀的。
魯賓遜是那樣的積極向上,那么的勇敢與樂觀,那么的堅強。由于他的這種精神,讓我們開拓了視野,知道了以后的人生目標,讓我們一直沿著這個目標繼續勇往直前,永不放棄。他也讓我們知道了人生是不可能一直都是順順利利的。偶爾,我們也會面對許許多多的困難。
我們現在還很小,等我們長大了,以后就會有好多的困難要去克服。只有堅持到最后,以及正在堅持的人,才能取得成就,最終才會完成自己的目標。如果,我們連目標也丟了的話,那就更別說要去完成了。我們只有大好自己的基礎,一步一個腳印地一直往前走下去,才能真正的取得勝利,獲取人生的真諦。
《魯賓遜漂流記》真正正正是我讀的最好的一本書,如果我不讀這本書的話,真的,我都不知道我該怎么辦,怎么才能堅強勇敢的繼續朝著我的目標走下去。看了這本書確實有很多的感悟說都說不完。真的很感謝這本書,讓我明白了很多……
讀《魯賓遜漂流記》有感 篇5
《魯濱孫漂流記》這本書大家一定都看過。它講述的是一位叫魯濱孫·克羅索的英國人由于一心想出海,導致不幸流落到一座沓無人煙的荒島上;他到了島上怎樣定居,怎樣安排生活,怎樣捕獵,又如何從野人手中救出俘虜,最后怎樣獲救回歸祖國。
人的一生或許要經歷許多磨難,但是,我們面對這些困難又該怎樣解決?也許,你的爸爸媽媽會替你承擔,可假如你是一位貧困山區的孩子,假如你是一個背井離鄉的人,沒有錢交學費,吃不飽、穿不暖,甚至在沒有父母、親人、朋友的情況下,該怎樣面對?一切的一切,有使你措手不及的,有使你悲痛欲絕的,有令你興奮的,有令你失望的,無所不有。或許你會痛苦、煩惱、彷徨,但我們不能絕望,要學會自力更生,從失望中燃起新的火苗,只要堅強、努力,一定能戰勝困難。就好比魯濱孫·克羅索,在荒島上,他一個人憑著堅強的毅力頑強地生活著,與惡劣的環境、兇猛的野獸作斗爭,并通過辛勤的勞動開辟新的生活。當然,假如碰到和你一樣遭遇的人,我們也要幫助他。人不是一生都幸運的,不是一生都完美的,不是不會犯錯誤的,但上天對我們是一樣公平的,只是我們要去發現、去拼搏、去創造。 所以,我們要學會在逆境中奮發向上,克服困難,一路闖關斬將,才能走向人生事業的巔峰! 你能一個人在一座沒有人煙、沒有基本生活用品、沒有住所的孤島上生活二十七年嗎?只靠一艘破爛不堪的廢棄船上的一點食物、 和 等一些根本不夠生活一兩年的僅有的物品,要是你,你能在島上生成多少時間? 這一切的故事發生在了《魯濱孫漂流記》里,主人翁魯濱孫在一座沒有人煙的孤島上經歷了一次傳奇般的求生歷程:他在一次航海中不幸遭到了暴風雨的襲擊,他們的船被暴風雨擊壞,除了魯濱孫,其他人全部遇難,他一個人,漂到了一座沒有人的島上,這里幾乎沒有一切東西,只有大片大片的叢林、沙灘和一些小山,當然,還充滿了孤獨和無助,魯濱孫知道,事情到了這一步,他沒有其他的選擇,只有靠智慧和力氣,讓自己的生命延續下去,直到有一天被獲救…… 堅強的魯濱孫憑借著自己的力量,造起了房屋,種起了農作物,飼養起了動物,終于完成了他的基本生存條件,
但這一切,還是充滿了挫折,對于一些遇到的麻煩,魯濱孫還是經歷了無數次嘗試和失敗后才成功的。比如他僅造一座擁有兩層圍墻的房子就花了將近一年的時間。還有,為了制造一只可以煮湯的鍋子,魯濱孫可是絞盡腦汁,花了不少式工夫,嘗試了許多次,也失敗了許多次,才試出了制作成功的方法。他要先去采集陶泥,做成鍋子的形狀,還要燒制,有時燒出的鍋子會很容易裂開,有時會很軟,有時又會變形……當他終于制成了一只鍋子后,他是多么激動,在書中,我可以看見,他發現自己制成了一只能耐火的鍋子時,他的快樂真是無可比擬,盡管是他認為很小的一件事……看到這樣的片段,我也為魯濱孫而感到高興。有時是一件多么微不足道的小事,有時又是一件關系到生命的大事,無論是大事小事,這都體現了他的聰明才干和不畏挫折、熱愛生命的品質,凝聚著他的所有心血,這真不容易啊! 最后,魯濱孫經過一番正義與邪惡的較量,得到了一艘船,結束了二十七年的孤島生活……
看了這本書后,我認為,我們應該向魯濱孫那樣,有不畏困難、不畏挫折的品質,擁有在絕境中勇于求生的信念,不要在困難面前退縮,要樂觀面對困境。現在大部分孩子都在“溫室”里長大,在爸爸媽媽的呵護下長大,沒有經歷過多少挫折,這也是為什么我們要提倡“挫折教育”,多多的體會遇到挫折的困難感和戰勝困難后的成就感!
讀《魯賓遜漂流記》有感 篇6
“唉!‘悶’這個惡魔什么時候才能從我眼前消失?”我直悶得苦搖頭。剛走入客廳,眼前忽然一亮:“咦?怎么會有本新書在這里?”我邊自言自語邊走到桌前,欣喜若狂地拿起來。管它誰的,好書自然應該大家一起分享,看了再說。
我看了看,封面寫著《魯賓遜漂流記》,就覺得很新奇:這個人漂流時都遇到了什么?他又是怎么解決的?我迫不及待地看了下去。這個故事講述的是一個叫魯賓遜的人厭倦了恬靜的生活,他決意成為一名海員周游列國,想有許多激動人心的冒險經歷,并于1659年踏上了旅途。一次來了一場可怕的風暴把船打沉,魯賓遜與他的朋友們立即為求生而于大海抗爭。所有人死了,唯有魯賓遜生存并到達陸地。他發現自己到了一個無人島,上面什么也沒有,他無路可逃,通過自己的勞動,把那兒變成一個美麗的地方,生活了27年。
這篇故事通過家庭環境從而正面烘托出魯賓遜追求自然、不受束搏、喜歡做一個經歷豐富、生活充實的人,從這兒也讓我知道了除了側面烘托的寫法外還有正面烘托的寫作手法。
這個故事里有許多好詞佳句把情景描繪得栩栩如生,讓人猶如身臨其境。正是因為這些生動的詞句才把我引入魯賓遜的心靈。
啊!你曾長期獨處過嗎?你能夠孤身一人在荒島上生活多年嗎?你能夠給自己建造房屋、自學會種植谷物并制作面包、學會用動物的皮為自己縫制衣服嗎?我想應該說每個人都不可能做到吧。如今每個人在這個富裕的生活里,什么事都是父母操心、父母勞動,自己卻終日游手好閑,只顧慮到自己。
在自己完成作業時只想到接下來該如何玩,玩些什么,卻不知道父母辛苦的地把我們生下來,現在只有你自己在玩,而他們卻要辛勞地工作著。為什么他們要勤懇地為我們工作?父母可沒有畫字簽約要把我們調教成有用的人,更沒有要為我們服務、打理好一切啊!為的是什么?他們可能連休息的時間都不夠啊,而你們卻仍在瘋狂地玩,荒廢了自己學習動手能力、實踐的機會。
看著魯賓遜,我直感慚愧,也讓我想了許多許多。魯賓遜在他年輕時的一次漂流令他有了不畏困難、頑強意志的精神,學會了動手打理,學會如何在社會生活的“家務事”。啊,那么年輕就學會了這么多的東西,為什么我們就不能呢?不是說每個人一定要去出海才學會,小朋友我們也不一定做什么耕種的那些勞動,只需學會做生活的小主人。而在我們生活中每個小朋友只顧玩卻沒顧慮到長大后我們自己一個人生活了,不能再依賴那時已年老的父母了,但自己卻什么也不會還談什么大事呢?一個年輕人因不會煮飯每天到飯館吃飯而得了病,一個中學生因不會整理房間而做了整整一晚,這些都是多么可笑的事,但我所說的都可能是你和每一位同學。
同學們啊,我們都有大腦和手、腳。不要讓它們變得殘廢,不要讓它們變得懶惰。同學們趕快讓腦、手、腳動起來,為以后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就應該讓它們變得靈活起來!家庭因勞動(指家務)而幸福:一塵不染,環境美。想想假如人人不勞動,世界會變得如何?農民不勞動,人類餓死在街頭;同學不勞動,人人懶死在街頭;世界臟如垃圾區,臭如大便。
朋友們啊,我們都是祖國的花朵,未來的繼承人,不會打理生活的一切,不學會做一些家務,不學會分擔,我們又跟廢人有何分別?又跟寄生蟲有什么兩樣?就算我們不為別的,也為一下父母吧。父母一生忙碌,把一切美好都給了我們自己吃苦頭,等我們長大后也享受不了幾年的福了,那何必等以后?現在就為父母的辛勞,為周圍的環境甚至為我們有優越的生活環境而努力吧!不要再猶豫了,未來生活的霸主們!
勞動,生活不可丟失的東西!正因它,人間才會有幸福、快樂這兩個勞動的守護者!
【讀《魯賓遜漂流記》有感】相關文章:
讀《魯賓遜漂流記》有感12-24
讀魯賓遜漂流記有感07-29
讀《魯賓遜漂流記》有感10-24
讀《魯賓遜漂流記》有感07-13
讀《魯賓遜漂流記》有感11-29
讀魯賓遜漂流記有感10-24
讀《魯賓遜漂流記》有感12-07
讀《魯賓遜漂流記》有感11-29
讀《魯賓遜漂流記》有感04-02
讀《魯賓遜漂流記》有感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