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敬業與樂業》有感范文
篇一:讀《敬業與樂業》有感_初中讀后感
《敬業與樂業》是當年梁啟超先生在上海給他學生的一篇演講文章。那次演講就是為了讓學生知道怎樣去對待以后的生活。其實現在作為學生也要敬業與樂業,只不過這個業代表的就是學習。現在很多的學生就沒有這種敬業樂業的精神,他們永遠是在課堂上想著其它的事,而且做作業時永遠覺得太累。如果他們總是這樣干下去的話,那么他們的未來就已經沒有希望了。家長不是永遠都會照看孩子的。因此,我們如果想擁有一個美好的未來,就必須做到敬業樂業這一點,不要懶。下面我就談一談自己對敬和樂兩個字的理解吧。
先說敬業。什么是敬業呢?就是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將全副精力集中到這件事上,一點不旁騖,便是敬。很多低級層次的.工作人員沒準會認為,我的工作這么低級,有什么可敬的呢?其實,是工作都可敬,要專心致志的給做好。無論是當總統或者當民工都可敬。如果說哪個民族最敬業呢?那么我會認為它是德國。為什么呢?因為德國人做什么都會專心致志的去做,而且去做到底。就拿一個例子來說吧。為什么貝多芬失聰時還會作出那么好的樂曲?就是因為它有敬業這種精神。其實也可以舉一個更容易理解的例子。為什么什么東西到了德國加工后就變得更加精致,質量變得好得多呢?就是因為德國人做事做到了敬這一點。我爸爸曾經也跟我說過一句話:做什么,像什么。這句話其實就是敬。所以我就是要做到敬這一點。
下面來談談樂業。至于他的概念,我覺得書上寫的那句話: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已經足以詮釋了。如果我們達不到樂業,那么生活就會變得很單調。如果有人說,我的職業沒有可樂的地方。那么它就是一個很單調的人。因為所有的職業都會有可樂的地方,只不過不容易被發現,而且很多人又不知如何去樂業。假如舉一個基本的例子,齊達內是法國足球藝術大師,他有如此高的成就,既不是他的家庭帶來的,也不是他的先天條件比其他運動員好,原因是他把足球當作自己的樂趣所在,正如一位偉人曾經說過,興趣是一半的天才,所以不管條件多么艱苦,齊達內總是樂在其中,陶醉在足球世界里,最終成為天才的足球運動員。可見樂業能改變人的命運,成就人的夢想。
敬業與樂業都是非常重要的。有了它們,生活會變得更加精彩,世界也因此變得更加美好。
篇二:讀《敬業與樂業》有感_初二讀后感
讀了梁啟超先生的《敬業與樂業》,我受益匪淺。我清楚地了解到敬業與樂業的重要性。但敬業樂業的前提是有業,沒有它,何談敬業與樂業?
有業之必要
對我們來說,業自然是學業。文中引用朱熹的一句話主一無適便是敬,讓我真正認識到要專一于學習而不旁及其他的事情,就是所謂的敬。我們作為學生,專心于學習,有堅強的意志力,勇于拼搏的氣魄,決不放棄的信念,便是敬業。不管任何工作,拿到手里,就要根據自己的才能去勞作,把它做到圓滿。這也證明人人都要有工作,人人都要勞作。百行業為先,萬物懶為首,我們現在不是沒有職業的懶人,將來也不能做社會的蛀蟲。
至于樂業,我認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便足以詮釋了。有些人厭惡本行,這件事分明不能不做,卻滿肚子不愿做,不愿做是逃不了的,但哭喪著臉去做和快樂地去做的結果是截然不同的。我想,做一件事,要抱著積極樂觀的心態,融入其中,一步一步奮斗前去回想自己努力得來的成就,就會有一種歸屬感。同時,要與別人比較駢進,在競爭中體味快樂。這樣的生活才有價值。
總之,做任何事情都要敬業樂業,我們要在敬業與樂業中實現我們的人生的價值以及生命的意義!
【讀《敬業與樂業》有感】相關文章:
讀《敬業與樂業》有感09-26
讀敬業與樂業有感04-25
讀《敬業與樂業》有感05-11
讀《敬業與樂業》有感12-27
讀《敬業與樂業》有感11-02
有關讀《敬業與樂業》有感07-31
讀《敬業與樂業》后有感04-21
讀《敬業與樂業》有感作文06-20
讀《敬業與樂業》有感1200字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