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歷史人物的成語

時間:2024-11-12 10:22:14 成語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歷史人物的成語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許多人都接觸過一些比較經典的成語吧,成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說法,為了幫助大家積累更多經典成語,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歷史人物的成語,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歷史人物的成語

歷史人物的成語1

  沆瀣一氣(崔沆、崔瀣)hàng xiè yī qì

  [釋義] 沆瀣:夜間的水氣。這里指唐僖宗時;擔任主考官的崔沆;錄取了一個叫崔瀣的考生。所以有人開玩笑;將他倆的單名連起來是“沆瀣”兩字。指“沆”、“瀣”兩人連成一氣。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結合在一起。

  [語出] 宋?錢易《南部新書》:“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榜;談者稱'座主門生;沆瀣一氣。’”

  [正音] 沆;不能讀作“kēnɡ”或“kànɡ”。

  [辨形] 沆;不能寫作“沉”;氣;不能寫作“起”。

  [近義] 狼狽為奸同流合污 [反義] 志同道合 肝膽相照 精成團結

  [用法] 含貶義。比喻氣味相投的人結合在一起。一般作謂語、賓語。

  [結構] 主謂式。

  [例句] (1)日本入侵者和偽軍~;鎮壓抗日英雄。

  (2)這兩個人;一個尖酸;一個刻薄;~;到處惹是生非。

  [成語故事]

  隋唐時,讀書人要做官,都要經過科舉考試。唐僖宗當政期間,在京城長安舉行了一次考試,各地已經取得一定資格的讀書人,來到長安應考。在眾多的考生中,有個叫崔瀣的'很有才學,考下來自己感覺也不錯,就等著發榜了。主持這次考試的官員名崔沆。他批閱到崔瀣的卷子,越看越覺得好,就把地錄取了。發榜那天,崔瀣見自己榜上有名,非常高興。按照當時的習俗,考試及第的人,都算是主考官的門生,而主考官就是考試及第的人的座主,大家都尊稱他為恩師。發榜后,門生要去拜訪恩師。崔瀣自然也不例外。崔沆作為座主,見到崔澀瀣這位與自己同姓的門生;顯得格外高興。也真是巧合,“沆”“瀣”二字合起來是一個詞。表示夜間的水氣、霧露、于是,愛湊趣的把這兩個字合在一起編成兩句話:“座主門生,沆瀣一氣。”意思是,他們師生兩人象是夜間的水氣、霧露連在一起。

歷史人物的成語2

  舉案齊眉(孟光、梁鴻)

  [釋義] 案:有腳的托盤。漢代的梁鴻、孟光是一對恩愛夫妻;孟光在給梁鴻送飯時總是把端飯的盤子舉得與眉毛一樣高;以示對梁鴻的尊敬。后用以形容夫妻相互敬愛。

  [語出] 《后漢書?梁鴻傳》:“為人賃舂;每歸;妻為具食;不敢于鴻前仰視;舉案齊眉。”

  [正音] 舉;不能讀作“jù”。 [辨形] 案;不能寫作“安”。

  [近義] 心心相印 相敬如賓夫唱婦隨 [反義] 琴瑟不調

  [用法] 多用于書面語。一般作謂語、賓語、定語。 [結構] 主謂式。

  [例句] 這一對伉儷可以說是志同道合;~;相敬如賓。

  [成語故事]

  東漢人梁鴻,字伯鸞,原籍平陵(今陜西咸陽市西北),年輕時家里很窮,由于刻苦好學,后來很有學問。但他不愿意做官,和妻子依靠自己的勞動,過著儉樸而愉快的生活。

  梁鴻的妻子,是和他同縣孟家的女兒,名叫孟光,生得皮膚黝黑,體態粗壯,喜愛勞動,沒有小姐的習氣。據說,孟家當初為這個女兒選對象,很費了一些周折。三十歲了還沒出嫁。主要原因倒不在于一般少爺嫌她模樣兒不夠嬌,而在于她瞧不起那些少爺的一副嬌模樣。她自己提出要嫁個象梁鴻那樣的男子。她父母沒法,只得托人去向梁鴻說親。梁鴻也聽說過孟光的`性格,便同意了。

  孟光剛嫁到梁鴻家里的時候,作為新娘,穿戴得不免漂亮些,梁鴻一連七天都不理睬她。到了第八夭,孟光挽起發髻,拔去首飾,換上布衣布裙,開始勤勞操作。梁鴻大喜,說道:“好啊,這才是我梁鴻的妻子呢!”

  據《后漢書?梁鴻傳》載,梁鴻和孟光婚后,隱居在灞陵(今陜西長安縣東)的深山里。后來,遷居吳地(今江蘇蘇州)。兩人共同勞動,互助互愛,彼此又極有禮貌,真所謂相敬如賓。據說,梁鴻每天勞動完畢,回到家里,孟光總是把飯和菜都準備好了,擺在托盤里,雙手捧著,舉得齊自己的眉毛那樣高,恭恭敬敬地送到梁鴻面前去,梁鴻也就高高興興地接過來,于是兩人就愉快地吃起來。

歷史人物的成語3

  【釋義】

  指年輕人可培養。

  【語出】

  西漢司馬遷《史記留侯世家》:“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驚,隨目之。父去里所,復返,曰:'孺子可教矣。’”

  【人物】

  張良,字子房。他原是韓國的公子,姓姬,潁川城父(今河南省寶豐縣李莊鄉古城村)人。因行刺秦始皇未遂,逃到下邳(今江蘇省睢寧縣)隱匿,才改名為張良。

  有一天,張良在橋上散步遇到一個穿褐色衣服的'老人(黃石公,隱士)。那老人的一只鞋掉在橋下,看到張良走來,便叫道:“你替我去把鞋揀起來!”張良便下橋把鞋撿了起來。那老人又對張良說:“來!給我穿上!”張良便恭敬地替老人穿上鞋。老人站起身,一句感謝的話也沒說,轉身走了。

  張良愣愣地望著老人的背影,猜想這老人一定很有來歷。果然,那老人走了里把路,返身回來,說:“你這小伙子很有出息,值得我指教。”后來老人交給張良一部《太公兵法》說:“你要下苦功鉆研這部書。鉆研透了,以后可以做帝王的老師。”后來,張良研讀《太公兵法》很有成效,成了漢高祖劉邦手下的重要謀士,為劉邦建立漢朝立下了汗馬功勞。

歷史人物的成語4

  望梅止渴(曹操)

  [釋義] 想吃梅子;流出口水;就不渴了。比喻愿望無法實現;用空想安慰自己。

  [語出] 元?賈仲名《對玉梳》:“你要我便是望梅止渴。”

  [辨形] 渴;不能寫作“喝”。

  [近義] 畫餅充饑 [反義] 名副其實

  [用法] 用作貶義。一般作謂語、賓語、定語。

  [辨析] ~和“畫餅充饑”;都比喻用空想來安慰自己;常可通用。但~表示空等、空想;沒有實際行動;而“畫餅充饑”往往有聊以替代的畫餅的行為。

  [例句] 如果不潛心鉆研;一心只想走捷徑;恐怕是~;無濟于事的。

  [成語故事]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領去討伐張繡,天氣熱得出奇,驕陽似火,天上一絲云彩也沒有,在彎彎曲曲的山道上行走,兩邊密密的樹木和被陽光曬得滾燙的山石,讓人透不過氣來。到了中午時分,士兵的衣服都濕透了,行軍的'速度也慢下來,有幾個體弱的士兵竟暈倒在路邊。

  郭翰很有禮貌地問:曹操看行軍的速度越來越慢,擔心貽誤戰機,心里很是著急。可是,眼下幾萬人馬連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來向導,悄悄問他:“這附近可有水源?”向導搖搖頭說:“泉水在山谷的那一邊,要繞道過去還有很遠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說,“不行,時間來不及。”他看了看前邊的樹林,沉思了一會兒,對向導說:“你什么也別說,我來想辦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加快速度也無濟于事。腦筋一轉,辦法來了,他一夾馬肚子,快速趕到隊伍前面,用馬鞭指著前方說:“士兵們,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們快點趕路,繞過這個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們一聽,仿佛已經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許多。

歷史人物的成語5

  漢語中的不少成語和歷史人物有關,比如“舌粲蓮花”,便是說的詩人李白:“李白有天才俊逸之譽,每與人談論,皆成句讀,如春葩麗藻,粲于齒牙之下。時人號曰李白粲花之論。”下面這些成語,都與歷史人物有關,請你說出是哪個人物。

  1、四面楚歌( ) 2、初出茅廬( ) 3、望梅止渴( )

  4、投筆從戎( ) 5、畫龍點睛( ) 6、完璧歸趙( )

  7、臥薪嘗膽( ) 8、三顧茅廬( ) 9、程門立雪( )

  10、墨守成規( )11、一字千金( ) 12、蕭規曹隨( )

  13、口蜜腹劍( ) 14、雙管齊下( )15、指鹿為馬( )

  16、入木三分( )17、負荊請罪( )18、前度劉郎( )

  19、目不窺園( )20、鐵杵成針( ) 21、紙上談兵( )

  22、聞雞起舞( )23、圖窮匕現( ) 24、背水一戰( )

  25、痛飲黃龍( )26、雞鳴狗盜( )27、廣陵絕響( )

  28、投鞭斷流( )29、馬革裹尸( ) 30、舉案齊眉( )

  31、煮豆燃萁( )32、圍魏救趙( ) 33、高山流水( )

  34、一諾千金( )35、覆水難收( )36、坦腹東床( )

  37、衣錦夜行( )38、江郎才盡( )39、暗渡陳倉( )

  40、洛陽紙貴( )

  答案:

  1、項羽 2、諸葛亮 3、曹操 4、班超 5、張僧繇 6、藺相如

  7、勾踐 8、劉備 9、程頤 10、墨翟 11、呂不韋 12、曹參

  13、李林甫 14、張璟 15、趙高 16、王羲之 17、廉頗

  18、劉禹錫 19、董仲舒 20、李白 21、趙括 22、祖逖

  23、荊軻 24、韓信 25、岳飛 26、孟嘗君 27、嵇康

  28、苻堅 29、馬援 30、孟光 31、曹植 32、孫臏

  33、鐘子期 34、季布 35、朱買臣 36、王羲之 37、項羽

  38、江淹 39、劉邦 40、左思

歷史人物的.成語6

  諱疾忌醫

  【釋義】有病不肯說,又怕見醫生,不愿醫治。比喻掩飾缺點,不愿改正。

  【語出】宋代周敦頤《周子通書 過》:“仲由喜聞過;令名無窮焉;今人有過;不喜人規(勸);如護疾而忌醫;寧滅其身而無悟也;噫!”

  【人物】名醫扁鵲,有一次去見蔡桓侯:“你有病了,現在病還在皮膚里,若不趕快醫治,病情將會加重!”桓侯聽了笑著說:“我沒有病。”

  十天以后,扁鵲又去見桓侯,說他的病已經發展到肌肉里,如果不治,還會加重。桓侯不理睬他。再過了十天,扁鵲又去見桓侯,說他的.病已經轉到腸胃里去了,再不從速醫治,就會更加嚴重了。桓侯仍舊不理睬他。又過了十天,扁鵲去見桓侯時,對他望了一望,回身就走。桓侯覺得很奇怪,于是派使者去問扁鵲。

  扁鵲對使者說:“病在皮膚里,肌肉里,腸胃里,不論針灸或是服藥,都還可以醫治;病若是到了骨髓里,那還有什么辦法呢?現在桓侯的病已經深入骨髓,我也無法替他醫治了。”桓侯不久病逝了。

歷史人物的成語7

  畫龍點睛

  【釋義】比喻在關鍵地方簡明扼要地點明要旨,使內容生動傳神。

  【語出】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武帝崇飾佛寺;多命僧繇畫之…又金陵安樂寺四白龍;不點眼睛;每云:'點睛即飛去’。人以為妄誕;固請點之。須臾;雷電破壁;兩龍乘云騰去上天;二龍未點睛者見在。”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十回:“他就這等山珍海味的小題大作起來;還可以說畫龍點睛。”

  【人物】張僧繇是梁朝著名的畫師。有一次,皇帝命令他在金陵安樂寺的墻壁上畫龍。不一會兒,兩條栩栩如生的龍就出現在墻壁上了。這時皇帝發現這兩條龍都沒有眼睛,就問張僧繇這是為什么。張僧繇回答說:“畫上眼睛的話,它們就會飛走的。”大家不信,皇帝一定要他畫上眼睛,張僧繇只好給其中的一條龍點上了眼睛。霎時間,電閃雷鳴,那條龍真的.飛走了。

歷史人物的成語8

  曲高和寡(宋玉)

  [釋義] 曲:樂曲。高:高雅。和:和諧地跟著唱。寡:少。樂曲的格調越高;能跟著唱的人就越少。原比喻知音難覓。現多用于比喻言行卓越不凡、藝術作品等高雅深奧;很難有人理解或接受。

  [語出] 戰國?楚?宋玉《對楚王問》:“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正音] 曲;不能讀作“qū”;和;不能讀作“hé”。

  [辨形] 和;不能寫作“合”。

  [近義] 陽春白雪

  [反義] 下里巴人

  [用法] 多含諷刺意味。一般作謂語、定語、分句。

  [結構] 聯合式。

  [例句] (1)通俗讀物就應該寫通俗些;否則~;看的人就不會多。

  (2)老教授這部力作很有學術價值;但~;買的人很少。

  [成語故事]

  宋玉是戰國時楚國著名的文學家,在楚襄王手下做事。有一次,楚襄王問他:“先生最近有行為失檢的地方嗎?為什么有人對你有許多不好的議論呢?” 宋玉若無其事地回答說:“喂,是的,有這回事。請大王寬恕我,聽我講個故事:最近,有位客人來到我們郢都唱歌。他開始唱的,是非常通俗的`《下里》和《巴人》,城里跟著他唱的有好幾千人。接著,他唱起了還算通俗的《陽阿》和《薤露》,城里跟他唱的要比開始的少多了,但還有好幾百人。后來他唱格調比較高難的《陽春》和《白雪》,城里跟他唱的只有幾十個人了。最后,他唱出格調高雅的商音、羽音,又雜以流利的徵音,城里跟著唱的人更少,只有幾個人了。”說到這里,宋玉對楚王說:“由此可見,唱的曲子格調越是高雅,能跟著唱的也就越少。圣人有奇偉的思想和表現,所以超出常人。一般人又怎能理解 我的所作所為呢?” 楚王聽了,說:“哦!我明白了!”

歷史人物的成語9

  秦朝末年,各地人民紛紛舉行起義,反抗秦朝的暴虐統治。農民起義軍的領袖,最著名的是陳勝、吳廣,接著有項羽和劉邦。下面,講一個項羽破釜沉舟的故事。

  有一年,秦國的三十萬人馬包圍了趙國(那不是原來的那個趙國)的巨鹿(今河北省平鄉縣),趙王連夜向楚懷王(不是原來那個楚國的國王)求救。楚懷王派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帶領二十萬人馬去救趙國。誰知宋義聽說秦軍勢力強大,走到半路就停了下來,不再前進。軍中沒有糧食,士兵用蔬菜和雜豆煮了當飯吃,他也不管,只顧自己舉行宴會,大吃大喝的。這一下可把項羽的肺氣炸啦。他殺了宋義,自己當了“假上將軍”,帶著部隊去救趙國。

  項羽先派出一支部隊,切斷了秦軍運糧的道路;他親自率領主力過漳河,解救巨鹿。

  楚軍全部渡過漳河以后,項羽讓士兵們飽飽地吃了一頓飯,每人再帶三天干糧,然后傳下命令:把渡河的船(古代稱舟)鑿穿沉入河里,把做飯用的鍋(古代稱釜)砸個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統統燒毀。這就叫破釜沉舟。項羽用這辦法來表示他有進無退、一定要奪取勝利的決心。

  楚軍士兵見主帥的'決心這么大,就誰也不打算再活著回去。在項羽親自指揮下,他們以一當十,以十當百,拚死地向秦軍沖殺過去,經過連續九次沖鋒,把秦軍打得大敗。秦軍的幾個主將,有的被殺,有的當了俘虜,有的投了降。這一仗不但解了巨鹿之圍,而且把秦軍打得再也振作不起來,過兩年,秦朝就滅亡了。

  以后,項羽當上了真正的上將軍,其他許多支軍隊都歸他統帥和指揮,他的威名傳遍了天下。

  破釜沉舟:比喻不留退路,非打勝仗不可,下決心不顧一切地干到底。釜:鍋。把飯鍋打破,把渡船鑿沉。

歷史人物的成語10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異母兄長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亡十九年。

  經過千幸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為,就以國君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酒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么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侍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愿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后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后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成語“退避三舍”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歷史人物的成語11

  【釋義】

  指讀書人放棄文化工作參軍入伍。

  【語出】

  《后漢書班超傳》。

  【人物】

  班超是東漢一個很有名氣的將軍,他從小就很用功,對未來也充滿了理想。有一天,他正在抄寫文件的'時候,突然覺得很悶便丟下筆說:“大丈夫應該像傅介子、張騫那樣,在戰場上立下功勞,怎么可以在這種抄抄寫寫的小事中浪費生命呢!”后來,他當上一名軍官,在對匈奴的戰爭中,得到勝利。接著,他建議和西域各國來往,以便共同對付匈奴。朝廷采取他的建議,就派他帶著數十人出使西域。在西域的三十多年中,他靠著智慧和膽量,度過各式各樣的危機。班超一生總共到過五十多個國家,和這些國家保持和平,也同時宣揚了漢朝的國威。

歷史人物的成語12

  鞠躬盡瘁(諸葛亮)

  [釋義] 指恭敬謹慎,竭盡心力

  [語出] 明?宋濂《先府君蓉峰處士阡表》:“祖妣夫人與顯考鞠躬盡瘁,誓勿蹶其門。”

  [近義] 鞠躬盡力

  [成語故事]

  漢末,曹操的兒子曹丕廢去漢獻帝,改國號為魏,自己做了皇帝,即魏文帝。這時,占據四川一帶的劉備,也宣告登基,即歷史上所稱蜀漢的“先主”。劉備以諸葛亮為丞相,定都成都。于是,連同江南(江東)的東吳,就正式出現了魏、蜀、吳三國的局面。(參看“三顧茅廬”)

  不久,劉備去世,劉備的'兒子劉禪襲位為“后主”。諸葛亮繼續任丞相,并受封為“武鄉侯”,蜀國一切軍政大權,都操在他手里,由他裁決。諸葛亮是一貫主張聯吳伐魏的,這時他仍然一面和東吳結好,一面南征孟獲,平定南中諸郡,以消除后顧之憂,然后充實軍備,練兵習武,積極準備北伐魏國。出兵的時候,曾上表后主,力勸聽信忠言,任用賢臣,這就是后來流傳的《前出師表》。可是這次北伐,沒有完成,就暫時退兵回蜀。過了一些時候,諸葛亮又發動了第二次北伐,當時蜀國臣子官員中,頗有反對興師動眾的,諸葛亮因此又上一表,分析當時局勢,說明蜀漢與曹魏勢不兩立,必須北伐。這就是后來和《前出師表》同樣流傳的《后出師表》。

  諸葛亮的前后兩次出師表,所表現的忠貞氣節,使文章被人千古傳頌。

  《后出師表》的末后有一句道:“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這就是人們常引用的一句成語。

歷史人物的成語13

  南柯一夢(淳子棼)

  東施效顰(東施)

  江郎才盡(江郎)

  赴湯蹈火(晁錯)

  投筆從戎(班超)

  鶴立雞群(嵇紹)

  負荊請罪(廉頗)

  殺妻求將(吳起)

  完璧歸趙(藺相如)

  鑿壁借光(匡衡)

  指鹿為馬(趙高 )

  紙上談兵(趙括)

  精忠報國(岳飛)

  聞雞起舞(祖逖)

  入木三分(王羲之)

  鞠躬盡瘁(諸葛亮)

  臥薪嘗膽(勾踐)

  破釜沉舟(項羽)

  樂不思蜀(劉禪)

  圖窮匕見(荊軻)

  三顧茅廬(劉備)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景皓)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蕭何)

  多行不義必自斃(共叔段)

歷史人物的成語14

  1、相煎何急(曹丕、曹植)

  2、神機妙算(諸葛亮)

  3、筆下生花(李白)

  4、胯下之辱(韓信)

  5、家徒四壁(司馬相如)

  6、焚書坑儒(秦始皇)

  7、囊螢映雪(車胤、孫康)

  8、賠了夫人又折兵(周瑜)

  9、路人皆知(司馬昭)

  10、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項莊劉邦)

  11、東施效顰(東施)

  12、老驥伏櫪(曹操)

  13、有勇無謀(呂布)

  14、阮囊羞澀(阮孚)

  15、枕戈待旦(劉琨)

  16、奇貨可居(呂不韋)

  17、拔山蓋世(項羽)

  18、側目而視(蘇秦)

  19、庖丁解牛(庖丁)

  20、近水樓臺先得月(蘇麟)

  21、鑿壁偷光(匡衡)

  22、刮目相看(呂蒙)

  23、圍魏救趙(孫臏)

  24、一諾千金(季布)

  25、殺妻救將(吳起)

  26、前倨后恭(蘇秦)

  27、不學無術(霍光)

  28、三令五申(孫武)

  29、嘔心瀝血(李賀)

  30、開卷有益(宋太宗)

  31、懸梁刺股(蘇秦、孫敬)

  32、沆瀣一氣(崔沆、崔瀣)

  33、江郎才盡(江淹)

  34、七擒七縱(諸葛亮)

  35、毛遂自薦(毛遂)

  36、鐵杵成針(李白)

  37、馬革裹尸(馬援)

  38、黃袍加身(趙匡胤)

  39、洛陽紙貴(左思)

  40、背水一戰(韓信)

  41、聞雞起舞(祖逖)

  42、初出茅廬(諸葛亮)

  43、完璧歸趙(藺相如)

  44、退避三舍(重耳)

  45、樂不思蜀(劉禪)

  46、指鹿為馬(趙高)

  47、畫龍點睛(張僧繇)

  48、入木三分(王羲之)

  49、諱疾忌醫(蔡桓公)

  50、多多益善(韓信)

  51、秋毫無犯(岑彭)

  52、望梅止渴(曹操)

  53、鞠躬盡瘁(諸葛亮)

  54、約法三章(劉邦)

  55、請君入甕(周興)

  56、舉一反三(孔子)

  57、蕭規曹隨(蕭何、曹參)

  58、八斗之才(曹植)

  59、陸海潘江(陸機、潘岳)

  60、舉案齊眉(孟光、梁鴻)

  61、南柯一夢(淳子棼)

  62、東施效顰(東施)

  63、江郎才盡(江郎)

  64、赴湯蹈火(晁錯)

  65、投筆從戎(班超)

  66、鶴立雞群(嵇紹)

  67、負荊請罪(廉頗)

  68、殺妻求將(吳起)

  69、完璧歸趙(藺相如)

  70、鑿壁借光(匡衡)

  71、指鹿為馬(趙高)

  72、紙上談兵(趙括)

  73、精忠報國(岳飛)

  74、聞雞起舞(祖逖)

  75、入木三分(王羲之)

  76、鞠躬盡瘁(諸葛亮)

  77、臥薪嘗膽(勾踐)

歷史人物的成語15

  1、一鼓作氣(曹劌) 2、一字千金(呂不韋)3、一字之師(鄭谷)

  4、一飯千金(韓信) 5、東山再起(謝安) 6、圖窮匕見(荊軻)

  7、紙上談兵(趙括)8、負荊請罪(廉頗) 9、臥薪嘗膽(勾踐)

  10、接竿而起(陳勝、吳廣)11、三顧茅廬(劉備)12、孺子可教(張良)

  13、四面楚歌(項羽)14、老當益壯(馬援)15、投筆從戎(班超)

  16、暴殄天物(商紂王)17、暗渡陳倉(劉邦)18、嗟來之食(黔敖)

  19、怒發沖冠(藺相如)20、手不釋卷(劉秀、呂蒙)21、韋編三絕(孔子)

  22、墨守成規(墨子)23、病入膏肓(蔡桓公)24、雞犬升天(劉安)

  25、俞伯牙 26、口蜜腹劍(李林甫)27、風聲鶴唳(苻堅)

  28、泰山北斗(韓愈)29、破釜沉舟(項羽)30、東窗事發(秦檜)

  31、程門立雪(楊時)32、司空見慣(劉禹錫)33、夢筆生花(李白)

  34、力透紙背(顏真卿)35、成竹在胸(文與可,即文同)36、赤膊上陣(許褚)

  37、馬革裹尸(馬援)38、黃袍加身(趙匡胤)39、洛陽紙貴(左思)

  40、背水一戰(韓信 )41、聞雞起舞(祖逖)42、初出茅廬(諸葛亮)

  43、完璧歸趙(藺相如)44、退避三舍(重耳)45、樂不思蜀(劉禪)

  46、指鹿為馬(趙高)47、畫龍點睛(張僧繇)48、入木三分(王羲之)

  49、諱疾忌醫(蔡桓公)50、多多益善(韓信)51、秋毫無犯(岑彭)

  52、望梅止渴(曹操)53、鞠躬盡瘁(諸葛亮)54、約法三章(劉邦)

  55、請君入甕(周興)56、舉一反三(孔子)57、蕭規曹隨(蕭何、曹參)

  58、八斗之才(曹植)59、陸海潘江(陸機、潘岳)60、舉案齊眉(孟光、梁鴻)

  61、懸梁刺股(蘇秦、孫敬)62、沆瀣一氣(崔沆、崔瀣)63、江郎才盡(江淹)

  64、七擒七縱(諸葛亮)65、毛遂自薦(毛遂)66、鐵杵成針(李白)

  67、莫須有(秦檜)68、桃李滿天下(狄仁杰)69、曲高和寡(宋玉)

  70、開卷有益(宋太宗 ) 71、鑿壁偷光(匡衡)72、刮目相看(呂蒙)

  73、圍魏救趙(孫臏)74、一諾千金(季布)75、殺妻救將(吳起)

  76、前倨后恭(蘇秦)77、不學無術(霍光)78、三令五申(孫武)

  79、嘔心瀝血(李賀)80、近水樓臺先得月(蘇麟)81、東施效顰(東施)

  82、老驥伏櫪(曹操)83、有勇無謀(呂布)84、阮囊羞澀(阮孚)

  85、枕戈待旦(劉琨)86、奇貨可居(呂不韋)87、拔山蓋世(項羽)

  88、側目而視(蘇秦)89、庖丁解牛(庖丁)90、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項莊劉邦)

  91、相煎何急(曹丕、曹植)92、神機妙算(諸葛亮)93、筆下生花(李白)

  94、胯下之辱(韓信) 95、家徒四壁(司馬相如)96、焚書坑儒(秦始皇)

  97、囊螢映雪(車胤、孫康)98、賠了夫人又折兵(周瑜)99、路人皆知(司馬昭)

【歷史人物的成語】相關文章:

春天的成語成語06-01

關于歷史人物作文04-21

比干歷史人物簡介07-04

寫歷史人物的作文12-20

猴的成語及成語解釋12-08

歷史人物謎語大全及答案06-01

我眼中的歷史人物征文11-17

【精選】歷史人物作文三篇08-29

我喜歡的歷史人物作文03-02

周平王歷史人物簡介08-02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亚洲欧洲无免费码在线 | 五月天狠狠爱-伊人久久综合网 | 香蕉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永久免费 | 亚洲一国产欧美在线看 | 中文字幕欧洲与亚洲无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