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成語故事》讀后感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領悟呢?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后感了。那么如何寫讀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成語故事》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成語故事》讀后感 篇1
《成語故事》這本書里包含著各個成語不同見解和哲理。比如拋磚引玉這個成語故事,比喻用粗淺的東西引出完美.珍貴的東西;再比如聲東擊西這個成語故事,指制造出要攻打東邊,實際上卻攻打西邊。而有一個故事,叫懸梁刺股,故事里的人物讓我深感敬佩。
在戰國時期有個叫蘇秦的書生,他的身境非常之坎坷,曾到一位隱居深山的'鬼谷子那里學習學成后,他想去各國游說,找一個一官半職。蘇秦曾來到秦國,在一個小旅店里住了兩年,一連給秦惠文王上了十次奏章,宣揚自己治國主張。可是,秦惠王沒有采納,蘇秦在心灰意冷的時候回家了。回家之后,親戚.鄰居們都看不起他,這讓他感到非常之慚愧,決定要發奮讀書。從此以后,他整天都在家里讀書。到了晚上如果打瞌睡,蘇秦就會拿旁邊的錐子刺自己的大腿,經過一段時間的苦讀,終于掌握了更多治國道理.對各國的軍事更加的了如指掌。這就后來成為戰國時代一位具有響當當的大縱橫家。
從這個成語故事中我學會他那種勤學苦練.發奮讀書的精神。
《成語故事》讀后感 篇2
我囫圇吞棗的看完了一本《成語故事》,通過簡單的閱讀讓我知道了什么是成語,成語言簡意賅,深刻雋永。閱讀《成語故事》可以了解歷史,通大事理,學習知識。
鑿壁偷光說的是漢代學者匡衡穿墻壁引鄰舍之燭光讀書的故事。
囊瑩映雪講的是晉代有個叫車胤和孫康的.人,因家境貧窮沒有燈,把螢火蟲放在袋子里,用其發出光束當燈來讀書。
水滴石穿這則成語的意思是指水滴不止,必能將厚厚的石板滴穿。與之相同的還有一個叫鍥而不舍的成語,這個成語出自我國古代著名哲學家和教育家茍子的《勸學》一文,其中一段寫道:“如果只刻一下就放棄了不再刻,那就算是腐朽的木頭也不能刻段,但是如果不聽地刻下去,即使是堅硬的金屬和石頭,也可以把它們刻穿。”所以要用“鍥而不舍”的精神來學習。這樣就一定能成功。這些成語故事只是浩瀚的成語海洋中的幾朵奇葩。通過閱讀,讓我感悟到學習和讀書的重要性。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而學習和讀書同時也是件很刻苦的事。自古瓜兒苦后甜。我們從中就應抓緊點點滴滴的時間來學習,黑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在學校上要靈活運用,不能按圖索驥,更不能東施效顰,學會用別人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短處。這些古人是我學習的榜樣,只要鍥而不舍,不畏艱難,才會有輝煌的明天。
《成語故事》讀后感 篇3
上小學四年了,學了有近幾百個成語,我覺得還太少,我應當儲備更多的知識在腦子里,想要寫得一手好作文,就要多了解一些成語。我沒有選擇全是文字的成語書,而選擇了簡而易懂的漫畫書,這能讓我在了解成語的'同時更加熱愛學習。
在這本書里,有許多我聽說過的成語,可是又不是很了解的成語,例如:洛陽紙貴、舉案齊眉、與虎謀皮……還有一些故事里的主人公令我十分敬佩。
囊螢照讀,這個故事講的是晉代有個大官,叫車胤,他小的時候,家境貧寒,可是他十分好學,到了晚上,因為家里窮,點不起油燈,只好照著月光讀書。一天晚上車胤躺在床上,卻久久不能入睡,他望著窗外的螢火蟲,心里想著:我還有好多書沒看呢!突然,他靈機一動,要是把這些螢火蟲聚集在一齊,借它們的光不就能夠看書了嗎想完,車胤立刻從床上爬起來,高興的在院子里抓起螢火蟲來,媽媽明白了,幫他把螢火蟲放進絹里,就這樣,車胤每一天借著螢火蟲的光刻苦讀書,之后最終以博學聞名于世。
雖然這些成語是經過漫畫來表達的,可是更容易懂啊!這些成語讓我們了解古代人學習的不易,我生于科技發達的現代,更加應當努力學習。
《成語故事》讀后感 篇4
一個悠閑的星期天,我便翻開母親給我買的《成語故事》。情不自禁地看了起來。
這個故事講的是:從前有一個宋國人,性子很包,不管做什么事都要比其他人快,剛種下的稻田,就想比別人的稻田長得快一點。他天天到稻田里看他的青苗長高了沒有,可是,青苗天天就是一個樣,看不到青苗的生長變化。他非常著急。一次,他終于下定決定把一棵棵青苗都拔高了一點,心里樂滋滋地想:哈哈!我太聰明了!這樣它們就會長得快一點了!我也就很快就能收獲了!
就這樣,他一趕忙到天黑才回家。他家里人還以為他出了什么事呢!他回家之后,又累又高興,說:“我已經幫麥苗長高了,還高了一大截呢!這次我總算沒有白忙活一場,我們很快就能吃上麥菜啦!”
他的家人聽了,心里迷惑不解,不知道他怎么幫麥苗長高的。他的兒子帶著好奇的.心情,急急忙忙地跑到田地里一看,天哪!青苗全枯萎了!
讀了《拔苗助長》這個成語故事之后,我明白了做什么事都不能急于求成,選擇適當的方法或措施,遵循人、事、物的特有規律,要用足夠的耐心去等待不然不但沒有收獲,而且還會白忙活一場,適得其反,反而徒勞無功,出力不討好。
《成語故事》讀后感 篇5
中華成語故事里有好多成語故事。有些是講品德意志的,如《百折不撓》。故事里的喬玄為了讓強盜受到應有的懲罰,只好忍痛犧牲自己十歲的兒子。而且他從不向困難屈服。我覺得她很偉大。《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里的陶淵明,為了養家糊口,去做了縣令。但是縣令的俸祿只夠買五斗米。一天上級派郵督來督察。為人驕橫的郵督一到彭澤縣就叫人把陶淵明叫去,而且要他穿宮服去,否則就會影響陶淵明的官程。陶淵明終于忍無可忍了說:“我不可能為這個鄉里的小人折腰!”說罷,便對郵督交了官印,回家種田了。陶淵明非常有骨氣,沒有因為五斗米而像這種低三下四的人低頭,我十分敬佩他。《過門不入里》的`大禹曾經三次過家門而不入,因為他知道還有很多事情等著他去干呢!可見大禹十分愛國,為民著想。
還有講為人處事的,像《鞠躬精粹,死而后已》。故事里的諸葛亮,為了輔佐后主劉禪用盡了畢身的力量。他曾幾次帶兵北伐,盡管失敗了,但他也沒有放棄,一直堅持著。經過幾次失敗后最后成功了,諸葛亮最終積勞成疾,病逝于北伐的途中。他這種精忠報國的決心令我十分感動。
在這本書里,我知道了很多道理,讓我受益匪淺!
《成語故事》讀后感 篇6
我看過的書有好多,比如《十萬個為什么》、《馬丁的早晨》、《一千零一夜》、《成語故事》、《中國寓言故事》……可是我最喜歡的一本書是《成語故事》,雖然它外表很普通,可是里面的內容很豐富,能讓你明白許多道理,比如拔苗助長的故事,說宋國有個急脾氣的人想讓禾苗快長大,他每天都到田里看,嘴里還不停的說:“禾苗禾苗你快快長大,早點讓我吃到香噴噴的新米。”突然他想到了一個辦法,要是把禾苗往上拔拔,它不就長高了嗎?說干就干,他一直忙到太陽下山。回到家他把事情告訴了妻子,還覺得自己很聰明,妻子聽了忙跑到田里一看,吃驚極了,只見禾苗全部枯萎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欲速則不達”的道理,要是只憑著自己良好的`愿望很有可能好心做錯事。
比如守株待兔的故事,講的是一個農夫在耕地,忽然一只兔子撞在了樹樁上,農夫高興極了,撿起兔子回家飽餐了一頓,從此,他再也不耕地了,整天守在樹樁旁,等著兔子過來撞樹。可是一天、兩天……一個月過去了,他也沒見到一只兔子撞在樹樁上,農夫的田里長滿了荒草,顆粒無收。通過這個故事,我懂得了只有辛勤的勞動才能獲得成果,就在那等將是一無所獲。
我很喜歡這本書,雖然我看了許多遍,但是還是很喜歡看,并且保護的很好,我會讓它一直陪著我成長。
《成語故事》讀后感 篇7
讀了《成語故事》這本書,里面的故事我非常喜歡,篇篇動人的故事吸引了我,段段中華歷史震撼了我。
其中,《雪中送炭》這個故事,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宋朝,太宗趙光義是個比較關心窮苦人的皇帝。有一年,下大雪了,天氣非常寒冷,他在皇宮中突然想起了窮苦百姓,于是就派官員拿著糧食和木炭送給京城那些窮苦人和孤苦伶仃的老人,讓他們有米做飯吃,有木炭生火取暖。這件事在當時轟動了整個京城,雪中送炭的故事也就由此而來。雪中送炭這個成語表面上的意思就是在寒冷的大雪天,給人送去木炭取暖,讓人感到暖和,比喻在別人處于極端困難和危險的境地時,給予物質上的幫助。讀了這個成語故事,不時讓我想起在四川發生的.地震災害中,許多人失去了家園,還有人因此失去了寶貴的生命,在這危難的時刻,全國各地的人們都伸出了援助之手,紛紛捐款捐物,支援災區,為災區人們送去溫暖。
我相信,災區人民在全國人民的關心支持下,一定會戰勝困難,迅速展開恢復重建工作,災區人們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
《成語故事》讀后感 篇8
成語跟我們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首先我們說話就會經常說到成語、其次就算是做游戲也有像成語接龍這樣的游戲,舉個例子守株待兔、兔死狐悲、悲痛欲絕等等…..。中華成語千千萬,我最近通讀了一本叫《成語故事》的書,受益匪淺。
《成語故事》這本是顧名思義就是由許許多多成語故事組成的,給我印象深刻的就有幾個,如掩耳盜鈴、老馬識途、亡羊補牢等。我覺得真正能讓人理解意思悟出道理的又通俗易懂的應該是它們幾個。
“掩耳盜鈴”從表面意思來看,應該是捂著耳朵去偷鈴鐺。他講了一個人去偷一個大戶人家的鈴鐺,他以為把自己的`耳朵捂住,別人就不會聽見,他真是太笨了。可是在我們面對許多沒有做好的事情的時候,我們常會本能的選擇逃避,選擇隱瞞,但“自欺欺人”是不對的,這會讓我們養成撒謊的習慣。久而久之,我們就會成為一個壞孩子。
“亡羊補牢”講的是,一個人他一天丟了一只羊,這只羊被狼吃了,他卻沒有把羊圈修好,第二天他又丟了羊,這才把羊圈修好。這則故事告訴我們,看到了自己的錯誤,就馬上改正,不要知
錯不改,并且還要聽從別人的建議,并立刻改正。
快樂的成語故事的遨游就到此結束了,我希望大家成為有理想,有抱負的人,而不是去做那個“掩耳盜鈴”的人,“亡羊補牢”的人。
《成語故事》讀后感 篇9
我利用今年的寒假讀完了《成語故事》,他是我有增長了一些知識。
最讓我記憶猶新的是《懸梁刺股》這個故事。它訴說了戰國時的蘇秦。蘇秦年輕時,目不識丁,無所作為,連家人都看不起他,常受到別人的嘲笑、譏諷。他為了有所成就,便開始發奮學習。俗話說“少年時學習,像剛出升的太陽;中年時學習,像中午的太陽;老年時學習,像燃燒的蠟燭。”蘇秦無時不刻不在學習,就連家人熟睡時,他還在挑燈夜讀。蘇秦還找來了一把錐子。每當困了的時候,就用錐子猛刺大腿,讓疼痛驅除疲倦,繼續看書。
哈哈哈。剛才我也用了一個成語———目不識丁呢!那就來說說“目不識丁”的`故事吧。
目不識丁講的是唐憲時,張弘靖手下有兩個胡作非為、仗勢欺人的官吏,分別是韋雍和張宗厚。一天,韋雍喝醉了。他來到軍營,見士兵們正在操練,便大發狂言:“現在國家太平,又沒有戰爭,你們就是能拉開二石重的弓,又有啥用?還不如去認個“丁”字!
自從我讀了《成語故事》后,我不僅增長了知識,還學到了許多道理:蘇秦懸梁刺股、墨翟墨守成規。有勤奮、有聰明,看來,我更應該去看一些好書,讓自己變得更棒!
《成語故事》讀后感 篇10
最近,我讀了許多書,不過讓我印象最深的是《成語故事》。在這本書里,寫了各種各樣的故事,有為人處世的、堅強意志的、求學求知的等等,這本書還圖文并茂,每個成語既有出處、解釋和例句,又有精彩的故事,十分有趣。
在這本書里有100個故事,讓我最喜歡的是妄自菲薄和目無全牛。妄自菲薄,是講形容過于小看自己。講的是在三國鼎立時期,諸葛亮幫助劉備打天下,建立政權,劉備死后,劉禪即位,可劉禪沒有治國的才能,也胸無大志。而諸葛亮寫了《前出師表》,在其中寫到了蜀國文武官員為蜀國拼命效死,而劉禪也應該發憤圖強,振奮精神,萬萬不可以小看自己。這讓我知道了,我們要正確地看清自己,既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妄自尊大。
目無全牛指技藝達到精通純熟的地步,它講了在戰國時期有一位叫庖丁的廚師,他解剖牛的`技藝十分高超,把刀分牛分得非常好,哪是肉,哪是筋骨,下刀的時候在筋骨之間的縫隙中游動,連閉著眼也可以解剖牛的身體,這可是他練了幾十年才到的境界。這讓我知道了我們要過多年的探索和一朝一夕的實踐才能獲得成功。
很快,我看完了這本書,通過閱讀這本書,讓我了解了歷史知識,又讓我能掌握成語的涵義和使用方法,使我在日常生活中能靈活地運用成語。我以后還要多讀這類書,讓我學有掌握更多的知識。
《成語故事》讀后感 篇11
書是知識的海洋,也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在這個寒假我讀了《感恩父母》、《成語故事》這兩本書,我非常喜歡《成語故事》,因為這本書看起來特別有意思,我們的學習中經常會出現一些成語,有些成語的字我認識了,也學會用了,卻不知道它們從何而來,比如"朝三暮四"這個成語,這個寒假,我向媽媽提出了這個問題。媽媽讓我到成語故事里去尋找答案。
帶著疑問,我打開了書,哈哈,這下它們的來歷我全知道了!我就說一下"朝三暮四"這個成語的來歷吧,古時候有一個老人養了一群猴子,因為他養的'猴子很貪食,所以他想了一個辦法來教訓猴子。
一天,他對猴子說:"明天給你們吃栗子,早上三個,晚上四個。"猴子聽了發起怒來,他又說:"好吧,那就早上四個,晚上三個。"猴子聽了,高興得翻跟頭,其實都是一樣的,只是老人變換了手法。
"朝三暮四"的來歷是不是很有趣?夠幽默搞笑吧!而且,看完這本書后,我學會了許多以前不會的成語,更了解了它們的來歷。在今后的說話寫作運用上都會有許多的幫助,我今后做事一定要一心一意,不能朝三暮四。
《成語故事》讀后感 篇12
今天我讀了《鑿壁偷光》這個成語故事,知道了這個成語的來歷。
西漢的時候,有一個很有學問的人,名叫匡衡。匡衡小時候家里很窮,上不起學,但他非常渴望讀書。他家里有一個親戚是教書的先生,匡衡就虛心向他請教,他的這位親戚看他如此好學勤奮,就教他認了一些字。慢慢地,匡衡能看得懂書了。
匡衡長大后,白天要在地里干繁重的農活,沒有時間學習和讀書。到了晚上,有時間看書學習了,家里又沒有錢買油燈。
一天晚上,匡衡正在家里為讀不成書而苦惱。突然看見自家墻壁上透過一絲亮光,原來是鄰居家的燈照射過來的一些余光。匡衡喜出望外,慌忙拿起小刀把墻壁的縫隙挖大了一些。然后,他借著微弱的燈光讀起書來。
讀了這個成語故事,我知道了匡衡在那樣艱苦貧寒的.條件下,還那么努力刻苦的學習,他的這種精神激勵了我要好好學習。我們現在的學習環境條件不知道要比匡衡當時的學習環境條件強多少倍。所以,我們要珍惜現在的學習機會,刻苦讀書、積極進取,長大了成為一個對國家有用的人。
《成語故事》讀后感 篇13
今天,我看了一本書,叫——《成語故事》。是說的一些因故事而造成的成語。有金石為開、狼狽不堪、身先士卒,都是有名將軍、軍師。我就講金石為開這個故事。
李廣有一次帶百十名騎兵碰到匈奴,李廣故意原地休息,讓匈奴以為前面有埋伏,一直不敢攻擊。這里可表現出他精神韜略,善于用兵,而且作戰英勇。
李廣又有一次,他被免了職務,晚上行走被巡邏的.軍官抓祝李廣說自己過去是將軍。軍官不買賬,諷刺說:“你就是現任將軍也不行,犯夜就拘押,更別說什么前任將軍。”李光就被關了一夜。等他復職了。就想方設法的把那個巡邏軍官殺了。這表明了李廣度量狹窄,就等于你是班里的班長,你用班長的名義來害別人。
還有一次,李廣去打獵,跑了一整天都沒找到一個獵物,他突然看見了一只老虎,他精神大振,取出弓箭,搭上羽箭,平足力氣將弓拉得如同一輪滿月,一箭射向老虎。他發現老虎沒有掙扎,走去一看,原來是石頭,穿碎了石頭。這表明做什么要一絲不茍、全神貫注,考試就考滿分!
《成語故事》讀后感 篇14
《成語故事》系吾國著名作家,他把古代成語訂成一本書而成。今已成為膾炙人口,家喻戶曉的名書,下面來講講我讀了這本書的深刻感受吧。
一是安步當車。相傳戰國齊有一位名士,他整天賦詩游樂,快活極了。齊景公想領教一下他的學問,便將他請來切磋切磋。名士進了齊都,來到景公宮殿。令景公與諸王大臣吃驚的是:這個白面書生竟然長揖不拜,還大聲說:“座上的家伙,為甚么不給吾叩頭?”齊景公大怒,令武士把他拖出去車裂。名士毫不畏懼,大聲說:“當年恒公的項上首級還不能抵算名士之家,你有何理斬吾?”景公才下令賜坐,可那名士一甩袖長,揚長而去。景公想用車載他回山也被拒絕。這個成語故事讓我懂得了人不但要有物質上的`富有,也要有精神上的富有。
二是囫圇吞棗。從前有個自作聰明的文人上街去玩,有一老爹對其稱道:“吾所買之碭山梨益齒而損脾。”他買了兩個大的,付了錢,咬下一塊梨,嚼嚼后吐掉說:“這樣不就不損脾了嗎?”又有一大漢夸道:“吾所賣之滄州棗益脾而損齒。”他買了一紙袋,一個個地不嚼嚼便囫圇(即整個)吞下,自語:“這樣不就不損齒了嗎?”且處處宣傳自己比諸葛亮還聰明。旁邊的人聽了都哈哈大笑:“你這樣囫圇吞棗不是辦法!”他只好面紅耳赤地跑開了。通過這個成語故事,我認為告訴人們做事不要斷章取義。
《成語故事》里還有許多美輪美奐的故事,里面都藏著一個個耐人尋味的問題和深奧的道理,等著我們去學習、“開采”呢!
【《成語故事》讀后感】相關文章:
經典成語故事11-04
成語故事11-19
成語故事06-12
經典成語故事05-23
成語故事讀后感11-14
《成語故事》讀后感07-13
成語故事的讀后感09-19
《成語故事》讀后感02-04
成語故事讀后感02-06
高考成語故事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