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筮
詞典解釋:1.古時(shí)預(yù)測吉兇,用龜甲稱卜,用蓍草稱筮,合稱卜筮。《易·繫辭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禮記·曲禮上》:“龜為卜,筴為筮。卜筮者,先圣王之所以使民信時(shí)日、敬鬼神、畏法令也;所以使民決嫌疑,定猶與也。” 宋 沉作喆 《寓簡》卷一:“古者卜筮,先布六虛之位,然后揲蓍而置六爻焉。” 清 昭槤 《嘯亭雜錄·王樹勛》:“又假扶乩、卜筮諸異術(shù),京師士大夫多崇信之。”亦作“ 卜簭 ”。《周禮·春官·占人》:“凡卜簭,君占體,大夫占色,史占墨,卜人占坼。” 鄭玄 注:“簭,音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