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名字:
兵荒馬亂
成語發音:
bīng huāng mǎ luàn
成語繁體:
兵荒馬亂
常用程度:
常用
產生年代:
古代
成語出處:
明 李唐賓《梧桐葉》第四折:“不然,那兵荒馬亂,定然遭驅被擄。”
成語用法:
聯合式;作謂語、定語;形容戰爭時期,社會動蕩不安的混亂狀
成語例句:
此時四處兵荒馬亂,朝秦暮楚,我勉強做了一部《舊唐書》,那里還有閑情逸志弄這筆墨。”(清 李汝珍《鏡花緣》第一回)
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孔子帶領弟子們周游列國,在陳國閑居等待封官。吳王夫差滅了越國后,勢力強大,帶領披發左衽的吳兵乘機攻打陳國,陳君連夜潛逃,孔子還是按計劃去主持祭祀儀式,外面兵荒馬亂,樂工繼續奏樂,弟子們強拉他上車,逃出陳國前往蔡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