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名字:
蠻爭觸斗
成語發音:
mán zhēng chù dòu
成語繁體:
蠻爭觸鬥
常用程度:
一般
感情色彩:
貶義
產生年代:
古代
成語出處:
戰國·宋·莊周《莊子·則陽》:“有國于蝸之左角者,曰觸氏,有國于蝸之右角者,曰蠻氏。時相與爭地而戰,伏尸數萬,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
成語用法:
作賓語、定語;指非正義戰爭
成語故事:
傳說古代有一只蝸牛的兩個觸角上有兩個小國,左邊的叫觸氏國,右邊的叫蠻氏國。兩個國家因為爭奪地盤而經常發生戰爭,有時竟伏尸百萬,血流成河,造成民不聊生,怨聲載道,蝸牛因此而喪失觸覺功能。 【典故】有國于蝸之左角者,曰觸氏,有國于蝸之右角者,曰蠻氏。時相與爭地而戰,伏尸數萬,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 《莊子·則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