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名字:
狐疑不決
成語發音:
hú yí bù jué
常用程度:
常用
感情色彩:
貶義
產生年代:
古代
近義詞:
猶豫不決 憂柔寡斷
反義詞:
成語出處:
南朝 宋 班固《后漢書 劉表傳》:“表狐疑不斷,乃遣嵩詣操,觀望虛實。”
成語用法:
補充式;作謂語;含貶義
成語例句:
縣官聽說,也自狐疑不決起來,暗想道:這事倒是我認錯了?(明 東魯古狂生《醉醒石》第三回)
成語故事:
黃河的孟津、河津兩處渡口河面較窄,冬天河水結成冰,車馬可以從冰上渡過。剛結冰時人們不敢過渡,古人想出讓狐貍先行通過的辦法,因為狐貍多疑,邊走邊聽冰下的水聲,遇到狐疑不決時必須提防能否通過,狐貍能過就可以放心通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