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名字:
囫圇吞棗
成語發音:
hú lún tūn zǎo
成語繁體:
囫圇吞棗
常用程度:
常用
感情色彩:
貶義
產生年代:
古代
近義詞:
成語故事:囫圇吞棗
成語出處:
宋 圓悟禪師《碧巖錄》:“若是知有底人,細嚼慢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渾圇吞個棗。”
成語用法:
偏正式;作謂語、賓語、狀語;含貶義,形容讀書不認真
成語例句:
讀書要善于思考,不能囫圇吞棗,不求甚解。